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日期:2021-06-13

这是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第1篇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学生主要掌握里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如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等特点。而贾宝玉则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反抗。王熙凤则是精明能干、刁钻泼辣、惯于完弄权术的妇女形象。

  在这一次的教学当中,通过对课文的详细解析,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好,可是他们有一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还有待加强,由于新学期的到来,学生比较兴奋,思维比较活跃,整个课堂不好控制,如对于林黛玉的分析,很多学生就觉得她是一个病秧子,太过于小心谨慎,学生们不太喜欢,觉得她的这一种美不太正常,特别是在我说到林黛玉是“病态美”的时候,学生哈哈大笑,觉得这样一个处处小心和时时在意的病秧子,宝玉怎么会如此喜欢。

  在讲到宝玉使,学生觉得宝玉比较轻浮,有一点儿娘娘腔,因此每当提到他的穿着打扮和宝玉对黛玉的一见钟情时,他们总是哈哈大笑,不过还好,他们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就是课堂纪律有点乱,还需加强。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开阔学生的思维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第2篇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在这一回中,作者让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登场亮相,他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其中作者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刻画传神,揭示其性格入木三分,我安排了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研究人物性格及表现人物手法”确定为该课教学目标,并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了三个环节:

  1、 阅读研究课文中对王熙凤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探究描写人物手法,领会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3、 开放性研究讨论:王熙凤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力贴近新课程要求,通过看录象、读课文,讨论、点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人物的研究上,并且在学生对人物性格理解有难度的地方适度、适时地与原著进行了链接,过程环环相扣,可谓是滴水不漏,而且课堂气氛活跃,目标也得到了比较充分地落实,但是,课后思考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

  一、 讨论环节刻意贴近新课标,过分强调了能力形成,忽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对王熙凤的刻画上,可谓是极尽笔力,多方渲染。尤其对她的外貌描写更是浓墨重彩,对服装、衣饰、头饰,面容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借助这些,形象地透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能力,就安排了对这一部分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来把握人物性格,以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以为,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会比较准确地理解人物,但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或语塞,不知怎么概括,或概括出来的与文本意义距离太远,比如,有几个同学说王熙凤华贵、美丽、干练,缺少对人物内质的挖掘。在课上,我只好补充讲解了当时社会对穿戴的审美标准:比如说李渔的“衣饰贵与人相称”等,而不是像王熙凤这样。接着又补充了原著中王熙凤狠毒贪婪的性格的佐证材料,学生才逐渐理解了人物性格,花费了大量时间。课后 ,我反复思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终于明白,新课程虽然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知识去单纯培养所谓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领悟是离不开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缺少对于衣饰文化的了解,缺少对原著的了解,单纯孤立的借助于一段肖像描写去完全把握人物性格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二、 没有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使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发问。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请同学设计板书,要求板书内容展示出邹忌劝谏齐王的过程,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和思考的过程。设计好后,再让学生找出设计中不足,这样,学生不断提问、不断思考、探究,思维积极,状态活跃。

  但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我虽然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一味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设计思路一步步走下去,禁锢了学生思维,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初衷。

  三、 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须落实到实处

  一味地呈现知识性结论会是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恰恰是不确定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性的状态。教师可鼓励学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大胆寻求开放性的答案。文学作品尤其如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了基于文本意义的解读和挖掘,归纳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比如庸俗、贪婪、狠毒、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等,程式化的解读了文章,分析了人物。虽然符合教参,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却缺少了课堂中最鲜活东西——个性解读。压抑了学生思维,阻挡了学生固定圈子的脚步.其实,我也设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视角,来谈一谈对王熙凤的认识和评价。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角度就会更丰富,认识也会更全面,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更易于学生形成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一种生命的成长,但是,我把课堂结构设计的太满了,分析过程按部就班,条分缕析,造成开放性探究时间的缺失,我只得让学生在课下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或写成小文章,没有把开放性思考落到实处。课堂上开放性不足,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的削弱,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开放性教学政策需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妨试试老师少讲、精讲,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大胆地放放,给学生一点空间与时间去实践、感悟,不要怕出错或不周到,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的效果。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讲究留白艺术,以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现在,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恰恰是这种多义与模糊构成了文学最大的魅力,个性阅读、另类阅读等成为时髦的词,适当的留白恰恰就给了学生一个思维自由舒展的空间。当然,老师也不能完全放鸭子,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乱想乱说,必要的引导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新课改行进中,种种困惑与犹疑是正常的,甚至是在学习、在思考、在尝试的最好佐证。现在的困惑,说不定正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表现。但愿我们的语文课改实践,能经历过一再探索与反思、反思与探索,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新境界。高屋建瓴的点拨仍然是课堂的主流。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第3篇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大概也会有一千种解法:或悼明亡之殇,或批判清朝之腐朽统治,或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之束缚,或彰明中国哲学之精神……鲁迅在评论《红楼梦》时,也曾谈道:“单就命意,就有很多种:经学学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恰恰体现了经典所具有的无限阐释性,也再次由衷地向曹公致敬。至于曹公本人亦是在开篇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难道曹公真的是感慨无人可解其中之味吗?在我看来,“谁解其中味”是曹公苦于不能将心中百态滋味详尽道出的自慨,这恰恰体现了其味之杂,之深,之几,之隐。

近日讲读《红楼梦》,也生出几许滋味,有困惑,有意外,亦有反思。

首先说一说困惑。作为一部宏大叙事的长篇世情小说,《红楼梦》内容过于庞杂繁复。对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来说,有三难:第一难,难在沉下心来通读完;第二难,难在理清思绪读通畅;第三难,难在读有所思见深意。

对于前两难,我能做到的只有尽力推荐,将《红楼梦》描述渲染地精彩一点儿,再精彩一点儿,以燃起同学们的兴趣来。寒假前的最后一个晚自习,我利用一个小时介绍了小说的前五回,并希望学生们能利用寒假时间好好品读一番。

开学来询问情况,本没抱太多期望,可还是有些失望。不过也还有一丝欣慰,上完课后发现不少学生买来《红楼梦》在读,也在不断交流感受。

至于第三难,开学来也读了一些学生的读书笔记,以及上课提问情况,加之开篇所论《红楼梦》含蕴丰富,主题几隐,教材节选部分《林黛玉进贾府》内容承载有限,我最终决定将教学设计导向现实,立足当下,落实到学生自身上来。启发学生们从人物故事的辩证分析及环境的感知中谈自己的受用之处。

遵循这样的原则,我在设计问题时也格外注意情景投射,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并把话语权教给学生,让他们就文中的描写,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让我感到意外而欣慰。

第一,大胆质疑。

先说林黛玉,由于选文第一段既言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学生就有疑问了:既然如此,黛玉为什么当着众人面云三岁所遇癞头和尚警戒之言,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立马就有学生说此处乃曹公之败笔。

但立马就有学生说此处乃曹公之伏笔,黛玉此番既出家门,既见众外姓之人,既已流了许多眼泪,安得善终保全?

此外,也可看出黛玉真实而不善伪装的一面。

第二,辩证思考。

先说王熙凤,一开始大家的分析一股脑都是说她怎么八面玲珑、善于逢迎等不好,在我不断地询问还有什么补充后,终于有同学答到王熙凤还是个细致周到又能干的人。还有学生说王熙凤是个戏精,是戏精本精,虽有许多不好的地方,但对她并不厌恶反感。

至于宝玉,则就意见不一了。有学生喜欢,有学生特别喜欢,有学生则不喜欢。原因各异,我也不作否定,认真听每个人的分析,也纠正一些偏执的认识。至于对宝玉的评价,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我又补充宝玉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某些持批判态度的同学自觉转为认可或称赞。让我意外的是依然有同学在认可宝玉身上所具有的先进理念及超前意识的同时,依然提出不同的见解。如宝玉所谓的超脱和看破是真的看破了吗?既然看破红尘为什么还是要逃避?再如宝玉只会花钱不会挣钱如果贾家没落他该如何立足?基于此类评论,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们谈发生在自己身上自由与束缚的矛盾,谈青春期的任性叛逆与思想精神上的反叛的区别,谈为什么来上学,为什么要读书及如何把握选择自己的人生等与学生当下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

最后,谈谈本课教学的反思。

一、课堂参与度不高

第一课时——走进红楼梦及第二课时——放映87版《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情节的视频,两个班都是全员全过程专心致志。至于后面几课时讲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时,学生上课明显不积极。这样的情况平日里在十班上课表现最为突出,也是我长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我想这也是十班语文成绩一直赶不上八班的重要原因。平日里,我过分倚重于对话式教学,然而对于性格内敛,语言表达能力略有不足的同学,经常是全程沉默。日后还需进一步改进,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二、仅对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归纳,引导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借鉴,却忽略了小说鉴赏方法如对人物形象分析及环境描写作用的指导总结。这一点,在课时作业及本单元后两篇小说中会重点补充强调。

三、预设大于生成。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过多,尤其是视频放映及问答对话环节,思路跳跃,内容重复交叉,情景生成的教学打乱了事先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灵活多变,能够打破预设的壁垒,避免将自己的思路及思考凌驾于学生的思路及思考之上。

如上,是我对必修三第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反思,愿接下来的教学,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壁垒,营建有趣味、有内涵,有弹性的高效课堂。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