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8
这是游褒禅山记是高一上学期,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宋代的人喜欢发表议论,无论是吃饭喝茶,还是穿衣戴帽,再或者是游山玩水,都特别喜欢探究道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不是在于他的游记过程的欢快、风景描述的精彩,而是在于这篇游记中透过记游而引发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对人生处事的感悟,以及对治学严谨的心得。读来真如和智者对话,启人心智。
课文《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六朝时期,至宋时期,内容充实拓展,形式巩固严谨。“记”可叙事、写景、状物,亦可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比如叙事的有《桃花源记》,写景状物的有《小石潭记》,既写景又抒发情怀,阐述观点的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而《游褒禅山记》就属后者,符合宋人考据阐议之性。
《游褒禅山记》全篇一共五段,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属于第一部分,是记游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议论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补叙同游朋友及写作时间。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首先是导语引入,介绍“记”的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第一段采用串讲法,由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重点的.字、词以及特殊句式,在讲解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陌生文言语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后第二段给十分钟时间,由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自己去试着理解和翻译,或是同桌合作学习,然后找学生提问,说出自己学习后的困惑和不解之处,最后教师解答。设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本节课上完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反思:一是课堂当中时间的安排分配不均匀,结果导致时间不够,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读,读多久,也是个问题,在这一次的教学当中,学生的朗读比较少,还需加强。三是一节课上完,学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没有,心里面没有底,因为他们回答积极,还需要不断的训练、加强。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我觉得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时间,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其次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对学生的朗读多加训练,对于本节课重点的字词句,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到两个检测题,当堂检测,看他们的掌握程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尽量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第三段。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其”“之”“以”等词的用法。
3、背诵第三段。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解题导入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
这篇游记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
二、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死。“卒葬之”。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D.“极”: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
词类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判断句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疏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三、研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2、探讨: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的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四、研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注意下列字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问题探讨:
①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②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③“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五、研读第四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4段。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2、问题探讨: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六、研读第五段
自读,归纳写了什么?
七、小结
1、考证山名
2、游前洞后洞
3、感慨“尽吾志”
4、学者要深思而慎取
5、同游的人,时间,署名。
八、作业
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晓游山小事,明“尽吾志”之理。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怎样即事明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㈠询问了解课前预习的情况。
1.齐读课文,营造课堂气氛,同时整体了解预习情况,再次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本课文字晓畅明了,因而学生容易读懂中心;但作者在即事明理中如何选取游山小事对学生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说,探究其方法有一定难度,而明白其中道理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㈡朗读、范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教师范读课文。
二、课文探究
㈠解题
1.“记”的意思是什么?
2.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这些文章可分哪几类?
3.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1."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记政论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2.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这些文章可分为五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记政论。
记游:《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
记事:《五人墓碑记》
记亭台楼阁名胜:《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记物:《核舟记》
记政论:《病梅馆记》
3.这类文章的特点是: 随手记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情感真实、自然,不刻意为文,也不取媚于世俗。
明确: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作者颇费功夫: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㈡中心观点
1.“后洞与前洞相比”的用意何在?
明确:首先,后洞与前洞相比,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而且“入之甚寒”,只能拿着火把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中就有人出现了倦怠情绪,在他的提议下,大家未尽游览之乐就走了出来。当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在可以继续前进的前提下却半途而废,这就说明了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
2. “非有志者不能至”的观点在当今演化为怎样的说法?
明确:“有志者事竟成” 改为肯定的说法(强调必须有志)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一、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实词(舍、名、道、侧、深、穷、见、至、明、极、十一)、虚词(其、之、于、以)。
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此句为什么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应该着力探究)
明确: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着重强调,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不深思而慎取的现象发表议论,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3.前洞与后洞的环境特征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后洞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
4.作者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用意是什么?
明确: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板书如下:
碑 碑仆倒,文漫灭 “华”“花” 音谬 →铺垫
↓
洞 { 前平旷 记游者甚众 (略)
(特点) →借景喻理
{后窈然 甚寒 至者少 (祥)
㈣朗读第一、二段。
学生自由诵读这两段,教师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熟读。
三、作业
1.抄写全文。
2.课后尝试背诵第3文。
一、课文探究
㈠检查第3段背诵情况。
1.抽查背诵。
2.全体背诵。
㈡师生共同探究第三、四、五段。
1.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实词(非常、咎、险远、谬、传、名、得、学者)、虚词(其)、特殊句式(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于是余有叹焉。”。一个“叹”字引出了作者的一番议论,作者是如何提出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通过一正一反的对比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种“因事说理”的认识论,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的,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四段。
1.齐读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实词(道、学者)、虚词(其、之)、特殊句式(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本段与首段有怎样的关联,由于仆碑而引起了哪些联想。?
明确:本段与篇首相呼应。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很精辟。
本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㈣师生共同探究第五段。通假字(父 fǔ——甫)
游记常用的格式: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板书如下:
碑 碑仆倒,文漫灭 “华”“花” 音谬 →铺垫【深思而慎取】
↓
洞 { 前平旷 记游者甚众 (略)
(特点) →借景喻理(成功:志力物)【尽志无悔】
{后窈然 甚寒 至者少 (祥)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二、写法探究:即事明理的文章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点是什么?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记叙只是一种铺垫,为道理的阐述张本。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写景不作详尽描写,可一挥而过;写感受,却要步步深入,不惜笔墨。
3. 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巧妙融合: 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即事的感受中 使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三、小结
《游褒禅山记》名为游记,却对褒禅山、华山洞的景色却不作具体详尽的描写,头段中用大半文字写与华山的“华”字直接有关的内容为后文说明“深思而慎取”的必要性预下伏笔。第二段写前后两洞更是详略分明。后洞较详着笔,以便为后文“非有志不能至也”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段,重点阐明“尽志无悔”的道理。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写感受,精辟入里,耐人寻味。
三、全体背诵第3段。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尤其是第三题。
2.作者十分看重“尽志无悔”,现在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对此你有何看法?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之“诵读·积累·趣味”
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为了教得踏实、放心,大多老师都会大量地讲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甚至有的还逐字逐句翻译,否则也一定会要求学生背诵译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文言文,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以及广泛地吸取专家、名师的课改经验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例——诵读·积累·扎实
这个教学设计是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的基础上形成的。我认为,课改就是改课。作为课改的一线教师,只有将课改落实到课堂上,才能将课改改到深处。因此,尝试新颖、实用的教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以下我以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为例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