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6
这是游沙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注意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质疑答疑
三、文本解读,品味鉴赏
1、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1)形式新颖
作为游记,却与我们学过的游记写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记游为主。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庞安常。一个耳聋却颖悟绝人的“异人”。
(2)取材鲜活
2、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②奇(异)水
3、揣摩作者情感
乐观 !旷达!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英雄所见略同,苏轼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样的话:“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让这两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迈的句子,是乐观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诚然,命运的起起伏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给你无穷的'力量,会让你有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式,会让你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你失去信心与希望,你永远也不会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败与苦难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你坚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弃希望,如果你永远乐观,那么谁也不可能打败你!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我们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与坎坷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彰显能力的另一种表现。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欧阳修《临江仙》
2.观看影像资料,深入体会苏轼的人生观
五、课堂小结
黄州不是苏轼的战场,沙湖却是苏轼的沙湖。
六、课后作业:
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附:(一)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二)赏析
本文题为“游沙糊”,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
词的下片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信心。
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们正可以从上述思路来读苏轼的《游沙湖》。
现代学人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这是一种深识之见。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文写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词抒发的情感。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因此,只选取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颍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就蕴含深意。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题东坡贴》)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而作者贬居僻远却自居“异人”,这又是多么乐观、自信。这种乐观、自信,在后文记游的《浣溪沙》词中表现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一、教学目标
关于乐游原的教学设计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四、课型
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吗?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李商隐的什么作品?教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三维目标(简)1 知识能力:字词过关,理解文意2 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简)1 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2 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 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教具准备 电子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浪线画人生(2)用眼前这有如山峦状的浪线来形容一个人的话你会想起谁?为什么呢?苏轼的人生亦是如此,为官几起几落,可以说在新旧两党的夹缝中度过了他坎坷的一生,说起他人生最大的转折应该是?乌台诗案,进而被贬到一个极为贫困的地区:黄州,今天湖北黄冈一带,为团练副史,心情可想而知。二.相关词做赏析:(8)师:人生呢,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人刚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难免会感到压抑,慨叹生活,那苏轼有没有这样呢?在今天,我们不能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苏轼的身旁,对他说:老轼,您在被贬官之后的此时此刻有什么样的心情?那我们怎么知道他当时是怎样的心境呢?透过他流传后世的作品来感受。回顾我们学过的或熟悉的作品,他都有哪些感叹?比如两赋一词。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 《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3 《后赤壁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师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2 《答秦太虚书》: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3 《寒食雨二首》中描绘大雨之中: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4 《答李端叔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自喜渐渐不为人识。5 《与参寥子书》: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6 《送沈逵赴广南》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师总结: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初到黄州也曾失意过,愤恨过,悲伤过,思想上也消极过,记得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凡成大事者首先要有的境界是什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么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他是否一蹶不振了呢?他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以后生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在黄州几年之后的一篇作品,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痕迹。(被贬)三.课文《游沙湖》P114⒈初步了解课文:找同学朗读。(班德瑞音乐)(3)词语标读:黄州……亦……予……因……闻……遂……安常……以纸……余戏……君以……皆……疾……寺……有……溪……余……山……松……萧……谁……君……休……是……(学生熟读成诵131字)⒉提前通知大家预习了,那现在大家对这篇文章字词有没有什么疑问?同学解疑。本文写了哪些内容?⒊看题目《游沙湖》,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如《游褒禅山记》。(2)a 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⒋一起来看一下,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不以记游为主,写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首先我们看,无论是我们刚刚说的被贬还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让人很郁闷的事情,所以开篇依旧环绕着没有挥洒去的消极情感,但是因为得疾,所以遇到了一个人。(得疾)A 庞安常善医而聋(5)对于庞安常,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虽聋,而颖悟绝人。大家看,安常他属于一个健全的人吗?不属于。但上天还是公平的,失之,得之,虽然聋,生理上的缺陷,很消极的事情,但让他颖悟绝人,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这就给原本消极的的东西赋予了积极的一面:虽聋却颖悟绝人。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用意又何在呢?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安常 自己“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 “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 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所以眼明心慧。 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也是眼明心慧。(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也给自己了一个希望,生理上有缺陷的,也可以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我呢,被贬到这里也说不定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同为异人嘛。所以从此刻思想开始慢慢转为积极。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疾愈-同游)B溪水西流(5-8)文章这个时候才进入正题,在写游沙湖所见了。“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病好了有了好心情,自然有了游玩的兴致,于是见到了王羲之洗笔泉,赏泉水之清泠,(赏泉水之清泠)让我们可以感受其心境之轻快。(心境之轻快)在这仅一行字中看出作者淡化了沙湖的景物描述,(但
写到了“溪水西流”),从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处?点拨:地理上我们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所以一般情况下,水是向东流的,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描写:比如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人生常恨水长流,水多为东流,而且许多时候大家喜欢用水流逝形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东流的水看多了,西流的水就引起了作者注意,(觉特殊之景)我们看下文他赋予了西流的水怎样的意义?看他高兴之余所写的《浣溪沙》,找同学读一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流水都能向西,那谁说人生不能再青春呢?这就从普遍的东流水中看出全新的积极的东西。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其中:“休将白发唱黄鸡” 语出哪里呢?语出白居易的《醉歌》(齐读课下注释17),齐读。找同学说说这首时带给你的感受?白居易有《醉歌》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带有一种消极的情绪。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察超然之物)最后做出了洒脱之事 :“剧饮而归”,豪饮(做洒脱之事)有此看来,人生也达到了超脱的境界。(超脱的境界)所以,只要你热爱生活,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欣赏生活,就会像苏轼一样发现许多值得随意入文的事物:“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细致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这是一种情趣,作者的这种在这种情趣之中感悟出一些道理: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就是一种理趣。进而用文字把这些表达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乐观,旷达,从容,自信的苏轼。四.写作借鉴(5)苏轼用眼前很有限的东西涉笔成趣,不刻意为文,让人觉得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不热爱生活的人会有这样细致的观察生活的经历吗?而且,苏轼能慧眼识珠,别人眼中平凡普通,甚至是穷乡僻壤之穷山恶水,他也能艺术化地欣赏。这也正如我们本单元赏析指导中所写的: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更重要的是他还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比如:因溪水西流从普遍的东流水中看出全新的积极的东西。其实这也提醒大家平时也不妨在周围,本已熟悉的环境中尝试发现一些新的事物,并把它记录下来,作为日后写作的素材。回想一下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例子:a四月不知名的花香。比如好多人的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那现在如果谈到它,你会想到什么呢?b刺桐花每个季节都有开花,但每棵树都只在固定的季节开。读诗品文更重要的是要学一种精神,平时习作中发现同学也喜欢写一些消极的东西,那对于遇到的坎坷,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呢?苏轼的这篇文章又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呢?其实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懂得如何在失落之后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旷达乐观一如《定风波》中所写:(齐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五.总结(3)回头再看这篇文章,全文仅一百七十二字,短小的篇幅中有事,有人,有景,有情。一切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成体,却又富寓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黄州,这个本为苏轼官场低谷,人生最为失意之处却也成就了这位词人,?他被贬黄州期间做了大量的诗作,许多流传至今的名作都是那时留下的,所以为官场的低谷也成了其创作的颠峰。塞翁失马,焉之非福。课件小结:本文是一篇记游随笔,也就是兼有随笔和游记两种特色的散文。“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文章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根据时间长短齐读课文。)(2)六.作业:1 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2联系《庄子》大宗师中所言的“受而喜之”,谈谈苏轼给你带来的人生启示。预习作业:1 复习两赋一词,回顾我们学过的或熟悉的作品,他都曾有哪些感叹?2字词过关,理解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a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记游文章有哪些不同?本文都写了哪些内容?b写“庞安常善医而聋,他以眼为耳,我以手为口,皆一时异人也”用意在何?c作者淡化了沙湖的景物描述,但写到了“溪水西流”,从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处?d 作者《浣溪沙》中:“休将白发唱黄鸡” 语出哪里?用意何在3 仔细观察生活,寻找一处与众不同的事物。4复习背熟《定风波》。 感悟文旨背景:贬谪黄州;46岁。何谓“疏放乐观”?少时乐,浅乐也;老时乐,深乐也。顺境乐,浅乐也;逆境乐,深乐也。课后作业:写《一言心得》 我的教学座右铭: 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 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
一、 导入(2’)一说到苏轼,就容易联想到他的《赤壁赋》,不知哪位同学还记得《赋》中优美的句子?那么有谁还记得苏轼作《赤壁赋》的背景呢?(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 以练习的方式回忆作者(1’)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三、 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文意及重点文言字词“相”。2.能力目标: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四、 整体感知(10‘)1.齐读全文,注意节奏,思考一下问题(2‘): 从题目看,本文的文体是什么?与一般的游记(如《游褒禅山记》)有什么不同?(游记 a.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2.自行翻译全文。(5‘)3.练习一(限时完成,3分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 写 )余戏之曰 戏( 调笑,逗趣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 以( 用 )是日剧饮而归。 是日( 当天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①因往相田( 观察 )②儿以薄禄相( 相貌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互相 )④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互相 )⑤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我 )(3)、翻译下列语句: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b.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了,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做报晓的公鸡。4.质疑答疑(15‘)(1).文章第一部分写什么?是怎么写的? 第一部分写人,写庞安常的“异 ”。用的字极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使人物个性极为鲜明。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qí)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 苏轼在另一篇文章写到:“予来黄州,邻邑人庞安常者,亦以医闻,其术大类骧(名医,蜀人单骧),而加之以针术,绝妙。然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论于目睫也耶?骧、安常皆不以贿谢为急,又颇博物通古今,此所以过人也。元丰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肿,安常一针而愈,聊为记之。”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点化成文,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2).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请说明理由。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a、庞安常以眼为耳 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b、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拥有相同的境遇(3).第二部分写游沙湖,主要写了沙湖的什么?写游玩沙湖的内容为什么写得那么少?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进一步抒发第一部分已经抒发的感情,使自己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表现得更加充分。 (4.)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1、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2、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反其意而用之) (板书)解读“奇人”“奇水”①奇(异)人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深了人意②奇(异)水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 下临兰溪五、 体会作者的感情(人生态度)(10’)1.自读提示(3‘)解读“流水能西”“黄鸡能唱”两个典故思考: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
的思想感情?乐观!旷达! 黄州东坡筹划造屋开荒,安于“识字耕田夫”的生活,疾病亦已痊愈,因此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心情特别开朗。当他看到王羲之的洗笔泉,又看到兰溪“溪水西流”,便领悟到了一种新的哲理,产生了一种新的意境,对人生萌动了一种积极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苏轼在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豁达的。 2.练习二:(限时5-7‘)鉴赏《定风波》,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句子。定 风 波苏 东 坡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六、 小结(5‘)本文是一篇记游随笔,也就是兼有随笔和游记两种特色的散文。“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文章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根据框架背诵全文练习三: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周记小作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