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高二

日期:2021-10-29

这是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高二,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高二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高二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菩萨蛮(其二)》借江南美景所抒发的对于江南的依恋之情以及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掌握韦词“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情景再现,感受意境之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意境中领略江南之美,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和有家难归之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意象,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体会“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词人有家难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述法、讨论法、示范法、探讨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制视频导入)

解说:江南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希望。唯美的江南吸引了无数文人的栖居,成为了安放他们心灵的精神家园。打江南走过,这里有春天的细雨绵柔,烟雾飘渺,满目青翠;也有夏日的荷叶田田、鱼戏莲间和撑着油纸伞缓缓走过的丁香姑娘;秋日的画船上,煮茶品茗,奏一首悠扬的曲子;褪尽五彩斑斓的冬天,连银装素裹的冬天,也别有风味。在万事万物的轮回中,体味人生,感受江南的美好。

江南历来备受文人们的青睐,在江南的诗词中,有很多的诗句是诗人借江南风光来抒发思乡之情,江南优美的风光和的诗人的思乡之苦两相对比,往往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唐末五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教师范读《菩萨蛮(其二)》。

(二)配乐,学生朗诵。

教师点评:感受意境,讲出自己初步的感受。

思考: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韦庄笔下的江南?

明确:好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思考:

“人人尽说江南好,”“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来。

1、春水碧于天

2、画船听雨眠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二)体会意境:

韦庄用这简短的几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谁能用自己的话再现这幅画面的意境呢?

课堂示范:当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从脸上阵阵拂来,当呢喃的燕子从头顶声声掠过,我知道,春天已经亲切的跟我打招呼了。春雨无声或有声的来了,江湖池塘的水一波一波的满了。纵目四顾,碧水铺天连地,一日得闲,坐上画船,荡漾在柔柔的水波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淅沥的雨轻轻敲打着船篷,伴我坠入无梦之乡。你看,那街边酒肆卖酒的女子,靓丽温婉如月,那卷起了衣袖的双手,在劳作中依然掩不住细腻与嫩白。迷醉恍惚中,我想起了卓文君和她那传奇的故事。

(三)缘景明情

作者精选意象,将江南描绘得美不胜收,他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江南的热爱、依恋之情。

(四) 置身诗境

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其二)》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饱受离乱漂泊之苦,仍心系故乡,却说还没有老不要回家,回家以后会痛苦断肠,看似前后矛盾。要理解这种矛盾,就要走进韦庄生活的时代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一)知人论世,认知韦庄。

韦庄是唐末五代诗人,一生历经坎坷。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恰逢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家人失散。后离长安赴洛阳,作《秦妇吟》。不久避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想要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后入蜀,辅佐建立前蜀小朝廷,蜀国开国制度均处其手。七十二岁时被任为宰相。七十五岁卒于成都。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独特的经历必然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二)分析“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手法。

韦庄用唯美的文字写出了江南的景美、生活美、人美,这里的生活可以称得上“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了。江南成了游人客子想要老死于此的世外桃源,一片乐景。离开这样的江南,定会让我断肠,纵如此,我依然心系故乡。

而家乡正如他在《秦妇吟》里所写的“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已经被战火摧残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此时作者不是不想回到家乡,而是有家不能回。“莫还乡,须断肠”抒发了诗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借上阙如画的乐景,在下阙抒发无限的哀情,让哀情更哀。

五、学以致用

选取“我”心中能代表家乡潜江的典型意象写一个镜头。

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抒情手法(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学生课堂写作。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六、课堂总结

词已尽,情未结。今天我们跟随韦庄体会了“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解读一首词,不仅要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更要读出作者深蕴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习了通过江南美景的描写,抒发漂泊难归之情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来说较高。在学以致用阶段,写家乡潜江,大家做得非常好,练习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挥了探究合作能力。

课前我已交代学生预习本课,大部分学生预习了课文,但是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预习效果不是很明显。说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这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学生朗诵时放不开,不能充分通过吟咏体会词人的情感,也需要进一步引导示范。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也需要加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高二第2篇

 3、江南确实是美啊,韦庄他多方面铺写江南之美,一气呵成,全力促成“游人只合江南老”理由,而且理由也非常让人信服。那么“人人尽说江南好”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了江南的好处。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好,游人留恋江南,合乎常情;但异地为客,不愿还乡,却似乎有悖常理,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体现了江南的好处。

  4、教师出示PPT:韦庄词的特点

  “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意思: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这正是词中最好的

  本词写了那么美的一幅江南春景图,有人说韦庄在表达赞美江南的情感,你同意吗?

  再次齐读词作,细细品悟。

  要点:结合词人生平的际遇,领会到他表达情感时“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把怀念故土却欲归不得的情感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语中。(教师补充背景介绍:韦庄是五代时期词人,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

  分析:“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隐藏的意思是自己有没有认为江南好呢,自己并不一定认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合”者,“应当”也,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

  点评:韦庄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土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中了。

  分析:“未老莫还乡”有三层转折:①“还乡”,在江南美景中,诗人心灵深深牵念的是故乡。②“莫还乡”,有叮咛嘱咐之意,不要返回故乡啊,表达出一种极为深婉而沉痛的情意。③“未老”,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

  点评:韦庄词似达而郁,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为什么不还乡?似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五、深层探究

  1、讨论交流:你是如何来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话的?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不设标准答案)从学生的讨论中也得出一个结论:江南好。

  小结:韦庄的这首词在描写江南美好的诗词中也算是上乘之作了,后人对次也有很多的评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投影)

  俞平伯在《读词偶得》说:“此作清丽婉畅,真天生好言语,为人人所共见。就章法论,亦另有其胜场也。……古人用笔,每有透过数层处,此类是也。”

  对词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①一幅春水图画。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年,不得回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清]陈廷焯《云韶集》

  解读:结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含义深婉。按常情,作客异乡的人总以不得还乡的而愁绪满怀,诗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突出了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了,也突出了江南的美。其实,词句中还包含这样的含义:年华幸尚未老,今日暂莫还乡,然而终老之日必得还乡,“还乡须断肠”正是今日“莫还乡”的缘故。“莫”“须”等虚词斩钉截铁的口吻,正是极端无奈痛苦之语。结句可以说写得情真意苦之极。

  ②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解读: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同时也有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

  2、思考讨论:那么江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文人对美好的江南为什么如此情有独钟? 学生交流看法,教师总结。

  ①江南的青山绿水,舞榭歌台是古典文人的优游之地,其灵秀温润的中和之气亦植根于他们的性灵

  ②中国文人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在江南得到解脱,江南的人文地理、风物气候都洋溢着自由的诗情,是涵养中国文人身心平衡的天然方剂。

  ③对于文人而言,江南是其精神归宿的空间原型。

  总结:唯美的江南,吸引了无数理想主义文人的栖居。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家园,尽管他们或许还充任着其他社会角色,官宦也好,幕僚也罢,江南的曲径通幽,美丽风物都是他们灵魂的寄托。因此,这个时候的江南,它不只是经由大自然雕琢的自然山水,更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它已成为了一种美学,时而具体,时而抽象;它也可以说是一种梦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江南山水之美,穿越时空,纵贯古今,江南山水,诗化山水,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六、比较鉴赏

  导: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温庭筠以其大力创作和卓越成就,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厩采。一般说来,温庭筠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韦庄词疏朗秀美,明白晓畅;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丽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的艺术风格。唐五代词的美学理想和表现特征,直接启迪了北宋词。我们现在来比较学习温庭筠和韦庄的两首《菩萨蛮》。(温韦冯李)

  菩萨蛮(温庭筠)P55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对照注释,把握内容。

  译文: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慵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缘景明情

  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纯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诗人正像一个高明的导演,通过一架摄像机客观地摄录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也不作任何旁白,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词人无疑是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够表现题旨的镜头,只是表达得非婉含蓄而已。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其深层含义,可以联系到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多媒体显示:

  此首则写梦醒时之情思也。……全首以人物之态度、动作、衣饰、器物作客观之描写,而所写之人之心情乃自然呈现。此种心情,又为因梦见离人而起者。虽词中不曾明言,而离愁别恨已萦绕笔底,分明可见,读之动人。(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3、教师小结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温词擅铺陈,浓墨重彩,显得“密而隐”,如富丽堂皇之牡丹,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擅素描,疏朗淡雅,又多直抒胸臆,显得“显而疏”,如展苞初放清新明丽之芙蓉,情感上“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以韦庄的《菩萨蛮》作为一个媒介,去品读江南的美好,去探究文人对于江南的美丽那么青睐的原因,从而理解文人对于江南的那种割舍不断的情结,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堂课的基础上,用你们的慧眼和心灵去发现江南的好,江南的美,相信最终你们会和他们产生共鸣。

  最后用八个字来结束我们这堂课:千古文人,江南一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本课练习。

  2、背诵。

  〖板书设计〗

  菩萨蛮

  韦庄:花间词人,显而疏,直而纡

  风景美 游子思归

  江南好 生活美 须断肠

  人物美 离乱之苦

  千古文人,江南一梦

  韦庄《菩萨蛮》创作背景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的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南”,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组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这组词内容与他的流浪生活密切相关。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高二第3篇

【教学目标】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词”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词牌”。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

  (一)花间词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共18人。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

  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荃集》,存词70余首。

  四、《菩萨蛮》

  (一)诵读诗歌,至少三遍。

  (二)了解词的大意

  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折折叠叠/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三)整体把握

  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描写美丽而又寂寞的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生活情景。

  五、诗歌鉴赏

  (一)上阕

  1、“小山重叠金明灭。”写什么?

  “小山”是屏风。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由室内装饰小屏山写起,叙述画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时间为旭日东升。女子慵懒,不想早起,闺中寂寞。

  2、“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出什么姿态?

  初起床,头发零乱未整要遮掩脸庞。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意念。赋予静态以动态美。

  3、“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女子什么心态?

  懒洋洋起床,慢悠悠画眉梳妆。展示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鉴赏“懒”“弄”“迟”三个字的妙处。

  “懒”写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态。

  “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

  “迟”对应“懒”,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

  (二)下阕

  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什么?

  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容颜美丽动人。

  2、“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仅仅是写女子穿衣吗?

  这只是孤芳自赏,容颜如花,但穿衣时看到绣在衣服上双对的金鹧鸪时,脸上多了哀愁。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子什么思想?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是成对的鹧鸪,写出了女子的追求,愿双双对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六、总结

  艺术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首词客观地描写女子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不作任何旁白,但是细细体味,词人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表现主题的镜头,含蓄地表达中心。此手法为白描手法。

  本词通篇写闺怨。写一位美人晨起化妆的情态,用白描手法。因为闺怨而慵懒,迟起、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

  首写少妇所居富丽华贵的环境,绣屏掩映,阳光明灭。次写初起身时鬓发散乱容态。“懒起”二句,叙写起身下床后画眉、梳妆的动态。/“照花”二句,承上启下,写出梳洗已毕,对镜簪花,镜中人面交相辉映,愈增容色艳丽。最后两句点出少妇更换新绣罗衣,发现衣上绣的双双鹧鸪鸟,引发孤独之感。

  七、问题探讨

  试推想这首词背后可能的隐含着的主旨(或写作动机是否有所寄托)

  提示:称诗言志,知人论世——屡试不第,坎坷终生。

  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这慵懒美丽的女子,正是作者内在被压制着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要爱惜自己的美好品质,不能因一时挫折就堕落、放弃,这正是士大夫读书人品格上的操守:穷则独善其身。这或是温自我之写照和志气的砥砺。

  八、比较阅读

  (一)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结合注释自读,思考:

  1、词人当年为避战乱漂泊江南。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能还乡而愁绪满怀,词人为什么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好在哪里?)

  2、怎样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因为江南有美好的风景、宁静安逸的生活以及如月似雪的美人。词人正是抓住这最能代表江南水乡的三大特征写出了诗意江南、悠闲江南、魅力江南。词人的优美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与陶醉的水乡世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在貌似不愿还乡的正话反说中传达出了他对故乡的难以忘怀之情。词人盛赞他乡之美,并认为应该在此终老,但结尾又突然冒出“未老莫还乡”(言下之意老了还是要还乡)的矛盾语,再加上“还乡须断肠”一句的凄楚,就更衬托出那正处于动乱之中的故乡在词人心头的分量与地位。

  原来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土人情,是为了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人之情。他赞江南,却是为了思念在北方的故乡,在盛赞江南美好安逸的背后深藏着怀乡的凄苦和悲伤,这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这正是此词诗意醇厚,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二)比较阅读

  温庭筠、韦庄这两首词的抒情方式的效果。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密而隐”;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朗”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高二第4篇

 其一

  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语意自然,无刻画之痕。

  清代陈廷焯《词则雅集》卷一:深情苦调,意婉词直,屈子《九章》之遗。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追忆当年离别之词。起言别夜之情景,次言天明之分别。换头承上,写美人琵琶之妙。末两句,记美人别时言语。前事历历,思之惨痛,而欲归之心,亦愈迫切。韦词清秀绝伦,与温词之浓艳者不同,然各极其妙。

  其二

  清代张惠言《词选》:此章述蜀人劝留之辞,即下章云“满楼红袖招”也。江南即指蜀。中原沸乱,故曰“还乡须断肠”。

  清代谭献《词辨》:强颜作欢快语,怕肠断,肠亦断矣。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暮年,不得还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端己奉使入蜀,蜀王羁留之,重其才,举以为相,欲归不得,不胜恋阙之思。此《菩萨菩》词,乃隐寓留蜀之感。“江南好”指蜀中而言。皓腕相招,喻蜀主縻以好爵;还乡断肠,言中原板荡,阻其归路。“未老莫还乡”句犹冀老年归去。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其三

  清代张惠言《词选》:“上云‘未老莫还乡’,犹冀老而还乡也。其后朱温篡成,中原愈乱,遂决劝进之志。故曰‘如今却忆江南乐’,又曰‘白头誓不归’,则此词之作,其在相蜀时乎!”

  近代李冰若《栩庄漫记》:“端己此二首自是佳词,其妙处如芙蓉出水,自然秀艳。按韦曾二度至江南,此或在中和时作,与入蜀后无关,张氏《词选》好为附会,其言不足据也。”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语虽决绝,而意实伤痛。”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