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5
这是越中览古教学案例,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 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4、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这首诗
B类: JC
预习布置 预习《一剪梅》
板书设计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名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
2.与李清照《醉花阴》中人物形象刻画进行对比,探究词文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深入体会本文作者借女主人公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2.男性塑造女性形象与女性塑造女性形象的艺术对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歌曲《菩萨蛮》
一、内容感知
诵读诗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词的内容。 【明确】这首词写一个女子起床后梳洗打扮的全部过程,通过一系列动作展现她的处境和心情。
二、鉴赏诗文
1.文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结合诗句分析。教师点拨。 提示:“小山”在文中有三种含义,你认为哪种含义最合理?联系诗文分析。 【明确】(1)小山指屏风,就暗示了环境,“金明灭”说明时间已经不早了,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主人公才起身,可以说明后文中的“懒”。由环境入手引出人物。(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环境的描写,环境可以暗示人物的身份或者心理,应该关注环境描写。)(2)小山无论指眉毛还是发髻,开门见山,入笔就写主人公本身,眉头紧锁,发髻散乱,妆容脱落,也可以说明后文中的“懒”。直接写主人公视线从发髻到脸颊,定格在主人公的面容上。
“鬓云欲度香腮雪”中的“度”赋予了画面动态感,引出了女子梳妆打扮的过程。 提示:“懒”“弄”“迟”这几个字比较传神,体会它们的妙处。
“懒”写出女子慵懒无力、迷惘若失的情态。“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总是不满意,又极度要美, “迟”呼应了“懒”又衬托了“弄”,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展现无限幽怨的情态。“弄”“迟”又连接下阙的内容全部都是在写女子梳洗、打扮、穿衣的过程,和上阙一脉相承。(诗词赏析要有整体性,我们讲文章有文脉,诗词也有意脉,像这首词的上下两阙就是一脉相承,是一个梳洗打扮的全过程,我们在赏析的过程中要整体把握。) 提示:这个女子精心修饰打扮自己,为什么会表现出“懒”的情态?
直到结尾处“双双金鹧鸪”才点明主人公孤身一人,这是“懒”的原因。“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独身一人幽居深闺,纵然再爱美,这美也无人欣赏,这也是“懒”的原因。可是爱美又是女子的天性,即使无人欣赏也要修饰美丽动人的容颜。所以“懒”“弄”“迟”三个字就传递出女子精心打扮又无比幽怨的情态。 【总结】:本文刻画了一个娇美、无聊、孤独、寂寞的深闺女子。 2.作者的视线从女子的容貌最后落在了那件衣服上,“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视线最后定格在这里,像一个特写镜头,必然另有深意。(PPT)“双双鹧鸪”又有怎样的深意? 提示:同学们对鹧鸪了解多少?请说说看。
(PPT)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是骚人墨客钟爱的诗歌意象。鹧鸪多为雌雄同鸣,一唱一和,因此常借此比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鹧鸪叫声悲婉凄切,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古诗文中多用鹧鸪这个意象,如: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刘禹锡《踏歌词》(写爱情)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李益《鹧鸪词》(写相思)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写惆怅)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写昔盛今衰)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清代尤侗《闻鹧鸪》(写悲情)
诗文中写到:女主人公穿着新做的、熨帖好的绣花丝罗短袄,彩衣上缀着一双双金线绣成的鹧鸪鸟。看似平平淡淡,实际上是一种绝好的反衬。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见物生情,这就给她孤独哀怨的心绪添上了几分酸楚和难堪。
那么文中的“鹧鸪”是不是只是为了反衬呢?下面我们看看温庭筠另一首写女子的词《望江南》(PPT)(学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词中也写到了女子梳洗打扮,可是只用了三个字“梳洗罢”,而《菩萨蛮》却用了整首词来写梳洗打扮。为什么?《望江南》中的女主人公赶快梳洗是要去等待在外的征人,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等来等去最终断了肠。从充满希望到伤心绝望。现在来看《菩萨蛮》中女主人公为何“懒起”?恐怕也是每日精心打扮盼着有人欣赏,结果盼来盼去还是无人欣赏。那她就不要打扮了,为什么还要精心修饰自己呢?是顾影自怜,应该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双双金鹧鸪应该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三、多元解读
温庭筠笔下的女子香艳美丽,这也是花间词派的一种词风。历代诗论家对温词的内涵众说纷纭,例如:(PPT)
清人张惠言《词选》卷一曰:“此感士不遇也。”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云:“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李冰若的看法应该是就诗词本身而言,温词秾艳华美,又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所以李冰若认为温词没有内涵。而张惠言的说法应该是结合温庭筠累试不第,坎坷遭遇来论。许多诗论家对温庭筠也有相似评价,(PPT)如王拯在《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 “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这首词温庭筠应该是借女子来言说自己不能直言之语。
实际上在古诗词中不乏借女性来抒发自身情感的作品,例如《离骚》中就多有借香草美人来表明自己高洁情操的内容,还有唐人秦韬玉的《贫女》(PPT)(学生自读诗文)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还有《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借被人妒忌的女子来暗指自己。应该说后人的评论各有依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此处自主选择,可将可不讲)(诗文中的“新”字也别有深意。《离骚》曰“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屈原就表达了自己重修旧服,保持内心高洁的愿望。那么这首词中的“新” 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穿着新衣等待意中人呢?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是诗人重整衣装追求自己的理想呢?) 4.小结 (PPT)诗文中塑造了一个慵懒娇媚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通过男子的视角写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达其懒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孤独寂寞之苦楚。其深层是否有所寄托,似乎很难断然以“有”“无”二字论定。联系温庭筠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说此词可能一定程度上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应该是可能且可信的。
四、拓展延伸(此处根据时间自行决定,来得及可以展开讲,来不及可以做课后作业) 1.本文是温庭筠从男性的角度通过一系列动作来描写深闺女性的日常生活展现其内心世界,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女性词人又是如何来表现女性的思想情感。(PPT)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提示:请同学们根据鉴赏《菩萨蛮》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 【明确】“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从室外的天气转向室内环境,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独自一人入睡,却久久不能成眠,身凉心更凉。百无聊赖,寂寞难解,索性应景饮酒赏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应与丈夫把酒赏菊,共享花香,却无奈独自一人,借酒消愁却勾起对丈夫更为强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愁”字被进一步深化。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使文中虽仅一个“愁”字,却“愁”遍全篇。 2.两首词都表现了深闺女子的孤寂之情,两首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李清照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而温庭筠写女子重在写动作和外貌,比如“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整整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工笔画,笔法细腻,画面精致。
这是因为女子写女性,写的是自我内心风景,而男子写女性,写的是眼中风景,固然有朦胧之美,但缺少对女性内心幽微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的是借助女性形象来表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意象。
2.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师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生答: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师问: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生答: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生答: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师问: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师问: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答:对比写作手法。
李白《越中览古》诗歌鉴赏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
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理解词句的内容、含义及主旨。
2、体会辛弃疾壮志难酬的爱国悲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菩萨蛮,词牌名,属小令。“书江西造口壁”即诗人将这首词书写在江西造口的石壁上。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2、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
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先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作者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3、教师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三、细读品味: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望”字,一个“可怜”,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衰亡的惋惜。 上片,控诉金兵南下,对北方国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远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决心是不可阻挡的。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那样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民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下片,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之愁情。
四、合作探究:
本词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明确: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中事,达到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因为难以一一实指,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意则可体会,其胸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福意境写整个襟怀、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实指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体现。
五、教师小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开头两句,由俯瞰“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深深地概括了金兵侵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痛史。
三、四句写眺望故都、痛感北方山河沦陷敌手。
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前两句承上启下,由江水冲破青册的遮拦而奔腾东流,联想到收复中原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是阻挡不住的。结尾两句,借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声,暗示实际恢复大业还将困难重重,因而勾起心中无限的愁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书江西造口壁
上片:控诉金兵南下、哀叹国土沦丧;下片:决心收复失地、报国之志难挡。
————恢复中原、必胜信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