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6
这是断章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断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作者介绍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法】讲读训练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粥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三、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清澈的天空,是谁设下一个空明的意境,
断章
。
荒蛮的土地,是谁泼洒一腔葱绿的热情。
在清风中摇曳的梦想,在朝阳中醒来,抖落了一身的露水,抓一把阳光,调进清涩的香酩。
一仰头,饮尽的是昨日的忧伤彷徨。一闭眼,嚼碎的是今日的繁华与迷茫。于是幻想成长为希望,成长为蓝图,成长为脚步。
飞鸿声声,已换不回春天,我们要做的便是充实秋天的画框。
二
什么时候,泪水化作一场烟雨,把整条大河酝酿成一坛老酒,这里有杜康,传承千载,醉透古今,烽火狼烟染一点,长河落日染一点,铸件青铜染一点,峨冠博带染一点……染出多少旷达的生命,染出多少烈烈忠魂,染出多少壮烈,多少柔情。
醉了孟德,醉了刘伶,醉了青莲,醉了易安,也醉了赤壁江月,醉了巴山夜雨,醉了沙场悍骑,醉了湖湘瑶佩,更醉了脚下这片热土——化隐了多少慷慨的悲歌。梦回千年,豪饮着千杯万盏,醉出精神,醉出灵魂。
三
为什么,几根狼毫竟能鞭笞天下。
为什么,一滴水墨竟能漫没江河。
我来过,我走了,一支笔,把人生压缩成短短的一行,却又是沉沉的一章。
断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2、整体把握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三、问题探究: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
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3、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4、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余光中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断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哲思。
3、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
4、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哲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句话这样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择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重要的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组诗中的四句,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存了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 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作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鱼目集》《雕虫纪历》《慰劳信集》。
三,背景介绍,出示第三张ppt。《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四,巜断章》的朗读。出示ppt。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这首短短的四句诗,则足以品读一生。
要求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划分节奏,后齐读这首诗,放这首诗的录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再示范着读。
五,讲述卞之琳诗歌的写作风格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六, 赏析《断章》的内容。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起来,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又不全懂,耐人寻味。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第二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桥上的人在白天是楼上人心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心中的装饰,一个在白天晚上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上的人,另一个人虽然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
理解了本诗的内容,下面要求同学们当场背诵此诗。
七,赏析《断章》的艺术特点。
(1) 美学的构图原则
诗有四幅图画构成。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干,“桥上 ” “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和梦互不相干,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2) 哲学的人生智慧
作者把这些看似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画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言,写出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当你谈论别人的时候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以给别人以福音。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八,课件展示艺术家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优秀的作品,它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西方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人哈姆雷特的说法。。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课件展示名家对《断章》的解读。
所以希望同学们今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把自己参与进去,对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九,总结本诗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不确定性。
十,拓展练习。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进行艺术创造,出示ppt,展示创作的要求,拓展练习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进行创造,让我们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仿写 1.仿写 2.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展示余光中的作品《连环》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
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