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0
这是山坡羊骊山怀古停顿划分,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山坡羊骊山怀古停顿划分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山坡羊骊山怀古停顿划分第 2 篇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课后记: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心。
山坡羊骊山怀古停顿划分第 3 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
一、导入
师:大家回忆一下,在以往我们学过的课程里,唐代和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
生:唐代是诗歌,宋代是词。
师:说的很对。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文学形式,就是散曲。它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
生:合读
二、过程
1、圈出你不理解的词。
踌躇(chóuchú):痛心;心情不愉快
宫阙:京城,宫殿。
潼关:地名。潼关以水得名,又因为地理险要,故为关塞。
山河表里:以山河为表理。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
西都:指长安。因地处西面,且曾为秦时都城,故称西都。秦时的都城在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中就被烧毁。
2、释题:齐读课文。根据刚才的字词解释,学生自行理解课文。
师:谁能把散曲所讲的内容概括一下。
生:这首曲主要是写了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想,抒发作者对天下人民深处战火灾难的同情。
师:很好。那么让我们现在再来关注这个题目。
从刚才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全曲的真正题目是后面“潼关怀古”部分。因为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而“山坡羊”实际上是曲牌名。曲牌,指的是音乐的名字。古代的曲都是用来唱的,要唱就要有歌曲,那么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曲牌。就像是流行歌曲一样,有时候一种流行歌曲会有粤语、国语两套歌词,那么这个歌词就等同于曲词。而音乐是一样,并且取个名字,这就叫曲牌。
其它的还有如:eg:《天净沙·秋思》
词里面也有这种现象,像我们学过的辛弃疾《西江月·西行黄沙道中》
3、分组阅读,细读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哪里看出来的。
险要:山河表里
②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人民受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深层回答: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
●从潼关的地形险要,到作者是不愉快,再到总尾的两句,之前是怎样的联系?
A、作者行进在潼关的道路上,一路惊叹于潼关的险要,而有着潼关之险有秦朝却在短短时间就灭亡了(对比),秦朝过去繁华而盛极一时的宫都,不过数十年间,竟全成土灰之地。所以引起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B、最主要的则是,在任何一个朝代,不管兴亡,受苦的则永远是普通百姓。
三、反复诵读,感觉感情,试着将全文默读下来。
山坡羊骊山怀古停顿划分第 4 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学习如何欣赏元曲作品;熟读并背诵作品。
2、技能目标: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特点;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民本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元曲的内容,体会句意。
三、难点:
诗词曲中意境的体会。
四、学法:
诵读法、品读法。
五、学情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已经有所了解(即:亡,百姓苦),但对“兴,百姓苦”的理解还不深刻,不能很快地转过弯来。教师要用教学手段和技巧,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诗的氛围,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的国度,许多优美的诗篇为人们所传诵。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诗,喜欢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品味元代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体裁介绍。
2、作者介绍。
3、写作背景介绍。
(以上具体内容均以课件形式出现)
(二)、朗读课文,把握结构美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后,请两位同学读课文,集体纠音。
2、正音:峦()踌()躇()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理解字词的意义,了解诗词的大意。(课件)
5、明确本诗的结构: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写景、抒情、议论。
(三)、品读、体会诗歌
1、第一层(写景):课件显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找到潼关的地理位置,并说说它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归纳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2、第二层(抒情):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自然就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但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而“意踌躇”呢?为什么经秦汉处而“伤心”呢?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明确: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何等繁华昌盛,而现在,昔日的奢华已不复存在,成了一片废墟。此情此景,怎不令诗人踌躇伤心?(宫阙万间——做了土)
3、第三层(议论):诗人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为历代王朝的兴衰而伤心之前中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大兴土木,百姓受苦;亡——战争频繁,百姓遭殃。)
(四)、总结、深化、拓展
1、品味诗歌的感情基调: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2、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