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的脚印两课时教案

日期:2021-11-16

这是时间的脚印两课时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时间的脚印两课时教案

时间的脚印两课时教案第1篇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说明文生动的语言。(难点)

3.认识时间的客观体现形式,树立科学探索意识。(重点)

二、导入新课: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但每个生物种都在时间的流逝中进行着生命的更迭,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发出了慨叹-----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还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那么今天我们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

学习过程:

三、反馈课文预习

1.走近作者、作品。陶世龙 文学、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

2.踪迹( )腐蚀( )浑浊( )山麓( )粗糙( )龟裂( )帷幕( )刨刮( ) 沟壑(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四、研读课文

(一)浏览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理清文章结构。

根据作者思路,本文可以分为几个板块?说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找寻时间的踪影,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深入探索,合作交流。

我们经历了银装素裹的冬乃至姹紫嫣红的夏季,这是四季的轮回;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历史时间的流淌,而大自然以自己最为真实的方式记录着点点滴滴。

1.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说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勾画重要环节,并做好批注。)

*岩石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岩石→小石子→ 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 →新岩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复述、板书。师生明确: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的、生物的痕迹,那岩石保存了哪些痕迹?(22-29段)

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3.读第30-31自然段,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为标准,空间顺序是指以地点的变化为标准,逻辑顺序是指以事情的发展脉络,或者事情的因果为标准。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学习难点。

(三)品味语言,把握艺术说明文特点。

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1.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3.赏析文中艺术性、生动的句子:

示例: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箱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例析】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分析说明。

示例:第28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四)感悟探索精神,培养探索意识

昨天已成为过去,明天便是未来。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全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正如科幻影片《流浪地球》中面对开拓人类新的天地,在大自然、宇宙面前我们牢树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去解读大自然走过的脚步留给我们的密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青少年一代要勤于学习,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在未来的未来留下自己光辉的足迹!

时间的脚印两课时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两课时教案第3篇

目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

  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黄鸾饩鋈?鑫侍猓?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四、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时间的脚印两课时教案第4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