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8
这是杜甫《望岳》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第 1 篇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 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方案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第 2 篇【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 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第 3 篇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第 4 篇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望岳》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或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泰山美景的图片,并请去过的同学叙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经过几轮互动以后,教师总结:“看来每个人去泰山后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那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去泰山时有怎样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课《望岳》。
2、用多媒体出示杜甫个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称为“诗圣”。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结合注释讲述本诗大意,并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说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涤荡胸中沟壑,飞鸟翩翩归巢。等到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互通引导学生总结出:
青山、明暗、云、归鸟—————描绘出雄伟壮丽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轻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诗名为《望岳》,请问作者是怎么望的?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两句是远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两句是近看。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此两句是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两句是俯望。
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立体地勾勒出泰山的壮美。
3、这首诗的美景中有实有虚,请问哪句实写,哪句虚写?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前六句为实写,写景中抒情,后两句是虚写,衬托出作者满腔的凌云壮志。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望岳》《春望》,结合背景来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经过小组互动,阅读分析和互动,得出以下结论:1。在内容上,《望岳》写于作者年轻时,当时国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着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这一点在诗歌中表露无疑。《春望》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战乱时期,民不聊生,诗歌中更多地展现了人民的疾苦与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怀;2。表现手法不同,写作《望岳》时,作者正年轻,写作语言流畅轻快,风格偏于浪漫主义;《春望》写作时,作者年纪已大,又逢乱世,写作风格已发展成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围绕一个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