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日期:2021-11-29

这是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1篇

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2篇

古诗教学向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很少有人给予充分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这也就导致了以前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单调,缺少创新,除了让学生读读背背,老师似乎无可作为。再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大,加上学生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往往很难与诗人产生共鸣。而在这节课中,执教教师运用了和诗文意境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诗文。在这一案例中,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情感,与诗人对话,进而达到对诗情有更深切的体会。当平面的诗句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生活再现,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诗文深深打动了师生,以致在课堂上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最后,执教教师还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堂课中,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这就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听了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建的诗句《十五夜望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板书:十五夜望月 王建)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板书:白)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板书:栖)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板书:湿)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板书:秋思)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板书: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板书: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板书:拟人)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李商隐)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画面美:白 栖 湿 情感美:秋思

表达美:间接抒情 拟人 情结美:望月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