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

日期:2021-10-15

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第1篇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三、朗读课文

  四、文本分析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B、守拙归园田

  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羁绊”、“池鱼”

  潘岳《秋兴赋并序》“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陶渊明之前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时,就曾取潘文中“池鱼笼鸟”之意写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且请同学们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副图景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空旷的田园背景下点缀着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飘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间

  炊烟袅袅,弥漫飘渺,胜似仙境,美似神仙

  鸡鸣狗吠,一副和谐祥和之景象

  提问:这幅图景给大家带来什么感觉?

  明确:恬静、优雅、宁静、和谐、朦胧

  提问:为何把这幅图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明确: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拓展:“鸡鸣”“狗吠”

  《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乐府诗集·相和曲·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虚室”“自然”

  虚室:源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自然:“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不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

  小结: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陶渊明有着高洁情怀、傲然浩气,不仅创造了美丽的诗文,也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五、拓展练习

  有的人喜欢渊明的人格,有的人喜欢渊明的境界,同学们喜欢渊明的哪一方面呢?请做下面一个小练习,填补后面的内容

  喜欢他的人品:(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喜欢他的心态:

  喜欢他的境界:

  喜欢他的透彻:

  喜欢他的豁达:

  喜欢他的梦幻:

  六、背诵此诗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第2篇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 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地方?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 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朽,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第4篇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xingai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