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归园田居的教学目的

日期:2021-11-06

这是归园田居的教学目的,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归园田居的教学目的

归园田居的教学目的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的教学目的第2篇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

  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⑴ 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⑵ 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权贵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灵魂回归枝头。(“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诗文及其他素材

  ⑴ 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⑵ 个性:崇尚自然向往园田自由高傲爱菊爱酒

  ⑶ 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园田”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六、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业(选做题)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归园田居的教学目的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官场) 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 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近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

  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习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 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下节后进行展示。

归园田居的教学目的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