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5
这是故都的秋两课时优秀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其他四幅图,更加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1、赏析秋景图
1)秋蝉图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2)秋蝉图
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3)赏析秋雨图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4)赏析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文人的“悲秋情结”。
4、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5、作业:
1)、完成《学海导航》配套练习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
教学目标
1.反复品读文章,感受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2.通过文中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谓的秋的悲凉,以及他对球的喜爱与欣赏。
3.学习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景物描写,体会秋的“悲凉”,以及作者对秋的喜爱。
难点: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设计
导入——品读——赏析——体会——课后思考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活动2【活动】品读文章
1.伴随钢琴曲《私日秋语》,学生自读课文,挑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学生朗读喜欢的段落。
3.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片段。
活动3【讲授】回顾文章内容
1.问:作者在不逢北国之秋的将近十年里,最怀念北平秋天的什么景色?
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课件显示)
2.问:不远千里赶到北平之后,作者最欣赏北平哪些秋景?
明确:牵牛花;秋草;落蕊;秋蝉;秋雨……(课件显示)
问:作者是怎样欣赏这些秋景的?
明确:租一椽破屋;泡一壶浓茶;饱尝秋味 (课件显示)
活动4【练习】课文赏析
练习: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片段进行赏析,先自主赏析,然后和同桌进 行交流。
提问:轻同学分享赏析内容
引导讲授:
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分析、解读文中景物描写:
1. 怀念——名胜古迹
(1)课件展示文中名胜古迹的资料,简单分析
(2)总结特点:悠久厚重
2.欣赏——自然生命
(1)牵牛花
课件展示四中颜色的牵牛花,问:为什么作者认为蓝色和白色最佳?你最喜欢哪种颜色?
(2) 秋草
郁达夫说“最好在牵牛花下面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为什么是秋草而不是青草?
课件展示秋草和青草的对比图片,问:作者为什么喜欢秋草?
明确:秋草经历了从旺盛到衰败的过程,作者喜欢历经沧桑的生命
(3)落蕊
问:落蕊还是花吗?还有生命吗?
明确:它和秋草一样,由旺盛到衰败,直到失去生命。
(4)秋蝉
关键词:衰弱、残声
问:你喜欢秋蝉还是夏蝉?
(5)自然生命的特点:历经沧桑
板书设计:
【名胜古迹】:悠久厚重
清、静、悲凉
【自然生命】:历经沧桑
活动5【讲授】体会作者情感
1.问:作者为什么住破屋来欣赏秋色?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
明确:租一椽破屋,欣赏到的是最自然、朴素的生命、景色,同时也说明了北平秋味的浓;浓茶的特点是苦涩、回味无穷,正好和北平秋天的特点相仿。(学生齐读文章第三段,从“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开始)
2.问:文章描写的就是北平的秋天,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天”为题?
明确:“北平”只是一个地名,如果以“北平的秋天”为题,只是单纯地写一个地方的秋景,没有任何内蕴。而以“故都的秋”为题,“故”说明时间悠久,有厚重感,“都”字强调了作者对于这个地方的情感,在他的心里,北平正如家乡一样,更能体现出他对北平秋天的喜爱。
活动6【作业】课后思考
★写秋的诗词很多,比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 杜甫《登高》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宋 柳永《八声甘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 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思考:这些诗词所表达的对于秋的情感与本文有何不同?
2 故都的秋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 故都的秋
1第一学时 教学设计
导入——品读——赏析——体会——课后思考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活动2【活动】品读文章
1.伴随钢琴曲《私日秋语》,学生自读课文,挑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学生朗读喜欢的段落。
3.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片段。
活动3【讲授】回顾文章内容
1.问:作者在不逢北国之秋的将近十年里,最怀念北平秋天的什么景色?
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课件显示)
2.问:不远千里赶到北平之后,作者最欣赏北平哪些秋景?
明确:牵牛花;秋草;落蕊;秋蝉;秋雨……(课件显示)
问:作者是怎样欣赏这些秋景的?
明确:租一椽破屋;泡一壶浓茶;饱尝秋味 (课件显示)
学习目标通过赏美景,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二、导学过程(一)导入 有个散文家写过这样一句话“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是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就是郁达夫。怎样的秋让郁达夫愿意折寿去换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赏析重点。(第二张幻灯)全班读欣赏大自然地优美景致,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师:我们学习《荷塘月色》时,学习两个鉴赏散文的方法,今天学第三个,就是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二)整体感知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解决几个问题: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全班回答】(清、静、悲凉)一开篇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北国的秋的独特感悟,这就是我们说的开篇点题,统领下文。本段就是课文的中心段。 2.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景物来写这秋味的呢?(请学生找)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第三张幻灯片)(三)领略意境,探究学习。1.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一幅小院秋景图,请莫慧莉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幅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听得到飞声--境的宁静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心的宁静牵牛花的花色--境的清冷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庭院落、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点画出故都市井的情韵,几声鸽鸣,几朵牵牛花,几颗秋草,这样冷清的氛围自然而然的传递出几许悲凉,几许落寞,不必渲染,不必刻意,人便浸在这故都的秋味中了。2、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4至11自然段,用“故都的是清的,清在…… 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里 ” 进行仿句练习。(教师放音乐)看来,同学们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有了深刻的体会,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孤独、寂寞、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从他的生平开看。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忧伤、悲凉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色。探究: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有人认为本文是悲秋,你认为呢?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明确: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女生读一、二段,男生读十三自然段。下面同桌交流讨论,等下请一些同学说以说。我认为是颂秋第一自然段,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秋味,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②第二自然段,对江南之秋的感受:慢、润、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不能让人满足。用对比的手法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第十三自然段。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热爱、眷恋。由此可见,文中的客观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向往、热爱、眷恋,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苦闷、忧思、落寞。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三、知识检测:下列对于《故都的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故都的秋”,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B.“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点明了故都之秋的特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C.本文在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表现了悲秋的主题。D.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和赞美。四、总结: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
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黑板板书:故都的秋)。课堂的最后,我们一起读屏幕上的话(第16张幻灯),向这位对自己的家国爱得深沉的作家致敬。
【三维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学以致用。
4、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緑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即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点拨】
首先从题目《囚綠记》为切入点,找出囚綠的文字,然后根据情感变化李清思路,从而把握内容;其次,通过品读含蓄而有深意的语言,理解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满意气象协议为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写的一篇散文《囚綠记》。
二、推进新课
给学生3~5分钟,自由阅读,并思考和圈注以下问题。
1、课文哪几段写囚綠?囚綠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提示:抓些行动的句子,理清文脉。
2、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别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上记号。
提示:这一问可体会文章抒发的感情。(热爱)
3、从抒发的感情可见作者非常热爱绿色,那么,能否将题目换成爱綠记?
点拨与提示:请结合背景理解,看写作意图。请阅读13段,筛选背景信息。
拓展、提升:
4、作者笔下的綠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哪些词语显示出他已经不仅仅是植物了?作者从植物身上看到了什么?
提示:
⑴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向往光明自由。
⑵ 倔强、坚贞。
⑶ 永不屈服于黑暗。
⑷ 民族气节与尊严。
小结:
作者写綠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和想象,綠枝条的特点即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把綠枝条当人来写,即采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5、请在以下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主旨:
明确: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三、课堂小结
(可让学生先归纳学习散文的方法。)
总之,要快速阅读一篇散文:
1、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从含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入手,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主旨;
2、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3、写作者,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尾文首,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络清楚,更深刻感人。
四、作业
本文用拟人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