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9
这是孤独之旅教学目标,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
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这篇文章是九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草房子》。文章中的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随父亲去放鸭。在这趟孤独的旅途中,他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最后他变得坚强了。《草房子》是一部贴近学生年龄、语言又那样至纯至美的小说,不少学生也已读过这本书。其中文中还有几个孩子跟杜小康一样,在孤独中顽强成长。基于这个相似点,本节课就借助单篇课文《孤独之旅》,引领学生读整本书《草房子》,从杜小康、陆鹤、细马他们的成长故事中,认识“孤独”,理解“成长”。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三阶段,对小说阅读的常识和基本的阅读方法还是有较好的前备经验,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因此,本节课重在引领学生拓宽阅读面,引领学生如何从一篇文章的阅读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从而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分析《草房子》其他人对“孤独”的成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草房子》和生活实际,善待成长中的挫折,正确认识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体验成长的感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这一内蕴。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迁移拓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孤独之题
(上课前趁课间让学生看一些图片,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眼中的孤独,并采访学生,了解他们眼中的孤独。)
师: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板书:孤独之旅)
【设计意图】:由“孤独”切入,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眼中的孤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
二、补充故事 寻孤独之因
1、出示杜小康照片
师解说:
图片中的这个人物,他就是杜小康,他的父亲及上辈都开着村里唯一的一片杂货铺,所有的人家所需的日用品都由他家提供。他家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家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而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昨天的杜小康是油麻地呼风唤雨的少年,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杜小康不是这样的了。他要离开家。
曹文轩散文《前方》中说: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2、默读课文第一节,思考杜小康离家的原因是哪一点?
生:第二点,无奈。
3、杜少康为何无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他的家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杜小康失学了。
师:你能读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杜小康的无奈吗?
生读。
师:哪一个词很重要?
学生齐答:只好。
师:“只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得不,不情愿。
师:昨天的杜小康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而现在的杜小康呢?他过不上“小康”的生活了,做不成班长了。
读读《草房子》,你会知道:小康厚实的家底是他父亲开杂货铺挣来的,就在一次借了许多钱进货的返航途中,船被撞翻了,血本无归,他的家就败落了。
但父亲不甘心家业在他的手中败落。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拯救家业的蓝图。
杜小康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他要跟着父亲去放鸭了,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他也得出发。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原著中“昨天的杜小康”再结合本课课文阅读,这样一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小康的心理落差,为下文更好地理解“孤独之旅”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做铺垫。
三、精读探究体孤独之情
思考探究: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2—33段,看看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过渡语;这样的心理感受给了杜小康前所未有的考验,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研读去芦荡的路上和到了芦荡的相关段落,看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心理感受的,画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语言的词句。
2、思考杜小康的心理,在孤独的旅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1)大体找出文中描写恐慌和孤独的相关段落。学生四人一小组探讨。
完成表格: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2)点拨:
抓住关键时间段:刚出发时——到达芦荡时——安顿之后——时间久了——那天雨后天晴
找出相关段落:5——21——28——33——48
变化过程: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不再忽然的恐慌——坚强长大
(3)对于这份伤害,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他态度的变化过程。
“我要回家” —— 逃避它
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面对它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战胜它
语言: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但,爸鸭蛋鸭下蛋了
3、(36-48段)欣赏“暴风雨中寻找鸭子”这一情节,体会坚强。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草房子》的影片)“暴风雨中寻找鸭子”片断再次感受杜小康捡起鸭蛋时的心情。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放映电影《草房子》片段。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这温热的鸭蛋时,我的眼里泛起了泪花,依然唱着校园里熟悉的歌谣,他双膝跪地,痛哭失声,虔诚地捧起鸭蛋。此时,我们看到的是磨难撕去了他幼稚的容颜,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我们分明看到那个少年长大成熟的背影。杜小康,已然在我们的面前站成了一棵参天的树!
师小结:
从分析当中,我们看到了现在的杜小康接受了、甚至开始享受孤独了。原来是幼稚,软,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归纳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就是他的成长之旅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四、课外拓展话成长之阻
导入:杜小康在经历过孤独后,慢慢成长了,那么《草房子》中还有谁也经历了孤独?他们得到了怎样的成长?请你按照这个模式来介绍分享一下。
(1)分享
提示:首先用一句话概括他(她)的孤独,再从文中找出一两句可以体现这份“孤独”对他的伤害句子,来分析对于这份伤害,他(她)的态度有何变化?最后说说对你的启示。
生(陆鹤)他的情感世界很孤独,同学们都取笑他,侮辱他,没人尊重他的人格。文中这样写道:秃鹤不再快活了。“秃鹤不肯起来,泪水分别从两眼的眼角流下来,流到耳根,又一滴一滴落在泥土上,把泥土湿了一片。”但他并没有气馁放弃,面对“我不上学了”——他逃避它,后来在片区学校的会操比赛中,他又用特有的方式让学校蒙受“耻辱”——报复它,最后在全乡学校的文艺汇演中,他勇担重任,为学校争光——战胜它。秃鹤一位残疾男孩,他以自己的坚强和一丝不苟不仅赢得了汇演冠军,更让同学们信任了他,值得学习。
生:桑桑是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他小学六年级时,虽然得过一种怪病,但他并没有对自己放弃,他想要活着,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很多事需要他去做。他不怕药苦,只为生命可以延续。当桑桑得知自己生命垂危,毫无希望的时候,他没有抱怨、没有暴躁,这时,“桑桑对谁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善良”,“愿意为人做任何事情”、“甚至愿意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事情”。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那个充满甜、酸、苦、辣的集体中长大,他懂得了除知识外好多好多东西。
生:放羊孩子细马是是邱二爷和邱二妈从邱大家领养的孩子,因为性格倔强,语言障碍等问题,他刚来油麻地并没有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最后也不上学了,而且还常惹祸,这使邱二妈很不高兴,三番几次想送他走,但最终还是没走成。细马的生活环境与纸月他们不同,他是领养的孩子,心里总会有些不自在,很难与人相处,他不愿去上学,造成了他孤僻的性格,整天以放羊为乐。但在邱二爷死后,他有机会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但是他却选择留下来,把邱二妈当做自己的亲妈妈去照顾。他靠自己的能力挑起重担撑起了这个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形象。他的坚强带动了邱二妈,活着就有希望。
(2)跳读相关情节,边阅读,边圈划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感受他们的成长。
师:成长需要经历,书中每个人的每个小故事都是一次又一次蜕变的经历。最初,大家都没有那么完美,但在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难,他们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勇敢接受,这些正是孩子们身上特有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成长。我们每个人也是平凡的,但有的人经受住了生活中困境的磨炼、学习的压力、考试的失败、家境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战胜了自己,你就前进了一步。
【设计意图】:重点分析杜小康后就引导学生分析《草房子》其他少年的孤独,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比较。实现了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阅读
五、写作训练悟成长之旅
请用“成长,就是”的句式说话。
示例:“成长”,就是残疾少年秃鹤对尊严的执著坚守。“成长”,就是杜小康面对贫穷的坦然“成长”,就是被领养来的细马对家庭责任的承担。“成长”,就是桑桑面对死亡时仍能美好地看待明天的勇气和平静。“成长”,就是孩子们面对为求孩子而掉入水中的秦大奶奶排山倒海般的呼唤——“奶奶——”
【设计意图】: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思成长之路
1、师总结成长
同学们,《草房子》以那样美的语言,那样美的故事,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之旅中,或许会经历许许多多的磨砺,也许会有杜小康的孤独;也许会有桑桑面对“死”的考验;也许会有陆鹤因生理的缺陷而被嘲弄的自卑;甚至会有细马以14岁稚嫩双肩挑起家庭重担的责任……杜小康、桑桑、纸月、陆鹤、细马,这一群善良、淳朴、勇敢而又坚强的少年,但请记住,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学着独自长大。但愿他们能为我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但愿我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2、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把曹文轩《前方》中的两句话送给大家:
齐读: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3、布置作业
作业:阅读《草房子》中的系列成长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等,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准备《草房子》阅读交流课。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思索未来成长之路!
教学反思:
“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课间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眼中的孤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又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通过这节课,学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外,在重点分析杜小康后又引导学生分析《草房子》其他少年的孤独,实现了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阅读。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
王月一,任教于山东省武城县实验中学,语文学科主任。曾多次执教省、市、县级优质课,并获得一、二等奖。曾多次被县、校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教学能手”,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省、市级一、二等奖。多次获得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优秀学员”称号!指导的学生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多次主持并参与多项市级及县级课题,并获得多项教研成果奖!2012年曾参加全国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并上观摩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爱心、细心是我的坚守,生机而灵动的课堂是我的追求,既然选择了教育,就一定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坚信,真正的语文人,必须永远行走在路上!
教学目标《孤独之旅》教案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难点
1.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少年,他家的房子曾经是油麻地最高大,最漂亮的;他的生活曾经是别人望尘莫及的;他曾经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他曾经做成许多别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可是,他的家在一夜之间败落,负债累累的父亲无力供他读书,甚至,他得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就是曹文轩《草房子》里的杜小康,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突然遭遇到灾难的孩子,和他一起走进《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3.思考: 在离家牧鸭的的生活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害怕孤独 不堪孤独 直面孤独 享受孤独
1)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2) 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3)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4.重点理解
1)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2)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5.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教后反思
杜小康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