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9
这是赠从弟情感,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赠从弟(其二)》。
2.了解建安时期刘桢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描述法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二、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三、解读课文
1. 诵读《赠从弟(其二)》
(1)学生通过范读视频,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做背诵指导。
2. 诗文注释
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罹:遭受。
凝寒:严寒。
3.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内容研讨:
(1)教师提问: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c. 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d.诗歌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a.“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d.“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教师总结:纵观全诗,诗人运用松柏这一形象来勉励从弟,通过对风雪的描写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诗声色俱佳,极富有气势,充分的体现了其“仗气爱奇”、“壮而不悲”的特色。
四、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课后查询有关建安七子的相关资料。
自我问答:
问:如何理解诗歌第一句的写法?
答:诗歌开篇就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前半句仅仅交代了松柏的挺拔,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写谷中瑟瑟寒风,不但交代了环境的恶劣,同时一下子就将松柏的形象烘托了出来,更生动的体现了“亭亭”二字的效果,显得极有声势。这种先交代主体再写背景的逆反写法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突兀撑青穹”的雄伟形象 。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朗读李白《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二、 破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 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五、自读,不明白之处、重点字词梳理
六、比较阅读。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体字所表达的情感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与王羲之序如出一辙;
《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
最近学过的《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七、简单探讨作者性格与文风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游斜川诗序 作者: 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
后人评:文章短小优美,点明出游的日期和地点,以游览斜川、观赏山水为题旨,着意刻画了近观远眺之佳景,突出赞美了独秀于泽畔的障山,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浓厚情趣和爱恋,并由此引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叹。
兰亭集序 作者:东晋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金 谷 诗 序 〔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逯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学习目标:
背诵诗文,赏析全诗,学会面对挫折。 课前预习:
一 读准下面斜体字字的字音。
亭亭
瑟瑟
惨凄
罹
凝寒 二 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
罹:
凝寒:
瑟瑟:
一何:
惨凄:
三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思考:本诗主要叙述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
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师生互动:
1,全诗一共描写了几个意象?
2,通过这几个意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探讨本诗所用的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咏(
)的诗歌,我从中懂得了在面对(
)的时候,我应该(
)。
当堂检测: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山松传达了那种迎难而上,不惧困难的品质,请你也通过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字数在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课外背诵诗文。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赠从弟》教学设计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赠从弟》教学设计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
赠从弟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赠从弟》教学设计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
赠从弟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赠从弟
赠从弟①三首选一刘桢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赠从弟》教学设计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
赠从弟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赠从弟
赠从弟①三首选一刘桢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
赠从弟
赠从弟(其二)①教案 2011-2-22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赠从弟》教学设计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
赠从弟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赠从弟
赠从弟①三首选一刘桢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
赠从弟
赠从弟(其二)①教案 2011-2-22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
赠从弟 教学反思
《赠 从 弟》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诗人希......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赠从弟》教学设计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
赠从弟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赠从弟
赠从弟①三首选一刘桢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
赠从弟
赠从弟(其二)①教案 2011-2-22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
赠从弟 教学反思
《赠 从 弟》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诗人希......
教学目标
培养语感,领会诗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学难点分析
领会诗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范读全诗。
二、自读全诗。
三、指名读全诗。
四、齐读全诗。
五、学习全诗。
1.作者简介: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从(cóng)弟,堂弟。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2.掌握下列文言词语的含义。
亭亭:高貌。瑟瑟:风声。罹:遭受。凝寒:严寒。凝寒:严寒。一何:多么。
3.默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松柏树。
问题二: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三: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四: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六、背诵全诗。
七、默写全诗。
八、课堂练习(学生自己完成)
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确定教法
教师的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接受过的培训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轻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也有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长、特点确定教法。长于言辞、擅长朗诵的,可以多讲析、多范读;不善言辞、乡音难改的,不妨多训练、多板书。这叫做“扬长避短,殊途同归”。
总之,一篇课文,到底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结合以上几点考虑,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穿插进行。
当然,确定教学方法并不是毫无原则的,确定教学方法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符合客观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般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另外,还要符合从形式入手去理解内容,然后再到形式这一学习语文的规律。这样,教师所确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合乎科学、切合实际。
其次,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原则。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就要考虑语文教学原则,例如文道统一原则,就要从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讲思想内容不能离开字、词、句、段、篇;讲字、词、句、段、篇也不能离开思想内容。
最后,教学方法要具有启发性。在确定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认真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一切为了引导学生自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具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
总而言之,对教师来说,要“选择能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必须根据多方面的因素,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法,设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遍读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当然是一种泛指,强调书要多看,多读,并非真的要读百遍、看万卷。不过,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读几遍,学习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同学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读三五遍并不多,而有的文章读十遍尚觉得少。现向推介“五遍读书法”,其内容如下:
第一遍,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是指上课完了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是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之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试前几天,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合,把课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复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
陶行知“读书十诀”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读书十诀”定会让学生受益非浅。
(1)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勤,业精于勤,荒废于嬉;(3)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4)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5)问,不耻下问;疑在悟前;(6)记,多动笔墨,多记笔记;(7)习,温故知新;联系自然;(8)专,专心致志,专一博广;(9)思,多加思考,学以致用;(10)创,触类旁通,敢于创新。
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在实际运用中,学生们也可以把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结合起来――不管怎么样,要用心去做,贵在坚持,其中自有乐趣,亦能在辛苦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语文学习并没有太多的捷径,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母语学习者,都能把我们优美的语言学好,当然,前提是字要规规矩距的写,词语要一个一个的积累,句子也要一句一句的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的读,话要清楚连贯的说,作文要通通顺顺的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的背诵……做到这一些真的并不难,而当你真正做到的时候,你的家人,你的老师,定会对你初中阶段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的较高的语文水平刮目相看,而且也会以深厚的语文功底较为轻松的迎接接下来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生活的挑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