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学切入点

日期:2021-08-22

这是雁门太守行教学切入点,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雁门太守行教学切入点

雁门太守行教学切入点一、核心指向第1篇

教学目标

1、 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3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难点: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今天,让我们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简介作者。

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三、解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四、学习课文

1、结合文下的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学生讨论。

(1)、问:你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六、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首 联: “紧张,壮烈”

颔联、颈联: “凝重,悲壮”

尾 联: “坚定,豪迈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雁门太守行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简介作者。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三、解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四、学习课文

1、结合文下的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学生讨论。

(1)、问:你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六、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首 联: “紧张,壮烈”

颔联、颈联: “凝重,悲壮”

尾 联: “坚定,豪迈

雁门太守行教学切入点一、核心指向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 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要求:(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 )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学切入点一、核心指向第3篇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

  二、导学过程

  1.相关积累。

  2.朗读指导

  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

  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

  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

  “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

  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切入点一、核心指向第4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1)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2)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3)玉龙:指剑。

  (4)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5)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6)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7)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8)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评析】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诗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