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9
这是动物笑谈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本课的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自读课文,我的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本课的学习,知道本文的语言特色,即幽默诙谐风趣,并且通过精彩语句的赏析领会人物形象及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老师作为向导,引领学生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本课的亮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方法。听说读写全面涉及到,特别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在默读过程中,下达要求明确,学生默读目标明确。问题的设计有梯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重点词语在课堂上就训练掌握,争取当堂解决。
3、学生在以前训练的基础上已经学会了如何做批注,并且掌握了做批注的技巧,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更重要。
三、本课的缺点:
1、导入的时候有点生硬,图片选的还不错,但是没有与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交流显得生硬。
2、词语没有区分开重点是注音还是解释。
3、学生在默读的时候老师应该保持安静,给学生一个静心的空间。
4、在进行赏析的时候,老师重复的话语有点多,学生说得好的就不要再重复了。
5、最后总结的时候,老师说的多,应该设置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回答。
《动物笑谈》同样是部编教材新入选的课文。这是奥地利生物学家、鸟类学家劳伦兹写的一篇有关研究动物的文章,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想到了这篇课文的两个特点——科学严谨的表达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体现。
通过比较,分析作者在写“水鸭子小凫”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方法让读者了解这两种动动物的?
本文首先是一篇科学研究报告对水鸭子小凫的研究,通过概括课文内容可以理清楚,完全符合科学研究中“发现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而对大鹦鹉可可的研究,则主要是通过观察法,记录和描述他的行为方式,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可可在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上的出色表现,来得出这种的智商是多么出众的结论。
《动物笑谈》语文七上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共3050字。学生是刚刚升入初中的新生,这对学习习惯,阅读能力与方法等,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因为《动物笑谈》这篇文章,是初次选入教材,几乎找不到任何现成的设计。只能自己独立解读教材。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将这篇文章读懂,读透,读出深意和新意。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求阅读指导方法,力争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述,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运用这些方法能够真正读懂文章,并且能够迁移运用。教学设计的创意体现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特点,以“阅读提示”和“书旁批注”为阶梯,以学法指导为路径,以“理解文意”和“学用语言”为训练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高效阅读。
学生在我看似随意,实则很用心的开课环节调试下,慢慢放松了心情,真正进入了课堂之中。在课堂学习、训练活动中,一次次争锋,一次次展示,生成无数动人的精彩。但是教学设计环节过多,详略处理欠妥之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评引导不够精准,激励性和指导性还不够。
《动物笑谈》,是奥地利生物学家、鸟类学家劳伦兹写的一篇有关研究动物的文章。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引领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开篇作者就点明“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题目中的“笑”字,然后引领学生分析题目“笑”的含义,在这里作者不是讲述动物的趣事,而是讲观察者自己在研究动物时的趣事。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之一是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速读课文,理解了课文讲述了四个场景。通过让学生概括每一个场景,使学生既明确了文章讲述了四个有趣的场景——做有关小鸭子的科学实验,为了换回皇冠大鹦鹉模仿大鹦鹉的鸣叫,大鹦鹉恶作剧的咬断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并整齐的各排一队,把母亲织毛衣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对题目的“笑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我让学生从四个场景中选择幽默风趣的语句加以品析,体会作者优美而生动的笔触,细腻又传神的描写。如写换回大鹦鹉的场景中,这样写道“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叫,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这些饱含深情又生动活泼,科学严谨又不乏幽默的语言,给读者带来快乐的同时,又撩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琴弦,唤起读者和作者的共鸣,那就是对动物朋友的敬意和同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