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

日期:2021-10-19

这是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

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

学习目标:

1. 听录音,熟读全文,读出对偶句的节奏美、对称美、韵律美美。(重点)

2. 参考注释,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示PPT2):

同学们,诸葛亮是大家最熟悉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学、勤勉、品德,实现了历代绝大多数文人渴望实现却无法实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成为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历代文人把他当作心中的超级偶像,对其推崇备至,誉其为“千古第一相”。他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全国多处地方建有“武侯祠”,以示纪念。

诸葛亮不仅是千古第一相,还是一位重言传身教的中国好爸爸。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54岁的诸葛亮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了一封《诫子书》。虽然只有短短86个字,却微言大义,字字珠玑。殷殷之情、谆谆教诲尽在其中,不仅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也是历代学子修身治学的箴言警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诫子书》。

请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题“诫子书”及作者“诸葛亮”,注意“诫”的写法(板书课题、作者)。

二、 诵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明确:用于句首,表示发端的助词“夫”,读fú。而在现代汉语里一般读fū;“遂”与“逐”的区别。

(2)课文自读两遍。

2.倾听范读,反复诵读。

(1)播放录音(示PPT3)。

(2)请学生对比自读和录音。

答案预设:录音能让我们感受到节奏之美,韵律之美,给人抑扬顿挫之感(板书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抑扬顿挫)。

师追问:为什么本文就能读出这些美感呢(从本文句子形式特征和作者朗读技巧两个角度来回答)?

答案预设:文章以对偶句和四字句为主,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朗读者在朗读时注意了划分节奏,把握好了重音。大声朗读就能读出美感(板书“句式整齐、划分节奏”)。

师追问: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对偶句呢?

答案预设:示PPT4。

(3)学生再听一遍录音,倾听时注意朗诵者朗读时句子节奏的划分。然后小组内诵读课文,每人读一遍。相互纠正,读出正确的节奏感。

(学生诵读,教师巡视,进行适当的点拨。)

(4)提高难度,去标点,明句读,划节奏(示PPT5)。学生先自行明句读,划节奏,再指名,明句读,划节奏。

三、疏通文意:

1.学生独立参考注释,翻译全文。画出不能翻译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不能翻译的语句。小组内仍不能翻译的句子,借助《古汉语词典》完成。

(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时,教师巡视,可以对小组中有争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并及时发现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完成对PPT6、PPT7、PPT8词句的翻译(示PPT6、PPT7、PPT8)。

4.不参考注释,独立将原文翻译一遍。

5.带着对文意的理解,齐读课文。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疏通文意,为后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第2篇

一、导入

话说,刘备与东吴大战败北,于白帝城病危,驾崩之前,将自己的江山和儿子都托付给了一位智者。他希望儿子刘禅能将这位智者像父亲一样对待。智者涕泗横流,对着病危的刘备许下誓言,说:“我一定会尽到我的职责,以死效忠”。你们知道这个典故吗?

白帝城托孤。

那这位智者是谁?

诸葛亮。

非常棒,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化身,诸葛亮。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在病危时,写给儿子的《诫子书》,来听父亲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解题

诫是什么意思? 告诫

书我们在《次北固山下》的尾联见过,意思是? 信

《诫子书》的意思就是?告诫儿子的信。我们来一起读课文,看看诸葛亮要告诫儿子什么。

三、识文句,正字音。(音正句顺)

在读课文之前,我要问大家几个字,看你们是否认识。

夫 淫慢 险躁 驰 遂 穷庐(出示在课件上,指名认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途。请同学们捧起书本,齐读课文。

四、析问句,熟文意(平稳深沉)

读准读通我们都做到了,下面我们需要读懂,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地方。

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是不好翻译。同学们在小组合作翻译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看来同学们预习时都下了功夫,那我要提出几个比较难的句子,看哪个小组能接住我的大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双重否定句。

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都明白了,那老师问一问大家,重点词语解释,进行抢答比赛。

同学们都很棒。有谁可以完整的疏通文意?

不错。文章的意思已经读懂了,那你们认为文章中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呢?如果让你站在父亲的角度去告诫儿子,你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希望儿子能践行他的劝诫。也就是说,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期盼。

除了期盼,这也是父亲对儿子的告诫,是父亲对儿子讲道理,也应该读的?

语重心长。

诸葛亮在写这封家书时已经年过半百,结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沉稳。

好,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出病床上的父亲对儿子的期盼,意味深长的教诲。

生读。

请一位同学读,并指导。

五、悟文句,得智慧。(重读、节奏)(此行与上一行需要互换位置)

我们已经体味出了这份意味深长,聆听了他的殷切教诲,那他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君子。

那什么才是“君子之行”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原文,找出“君子之行”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就是摒弃一切杂念,认真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修养身心。

“俭”就是节俭,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作用。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田园,亲自耕作,深知物力维艰,所以一生俭朴,为官廉洁,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

还有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见过这两个成语吗?(出示原句)这就是这两个成语的出处。齐读。对比读两句。作者完全可以写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什么作者非要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双重否定句?

强调。

强调只有淡泊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远大理想。

既然是强调,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重读。

请读一次。

诸葛亮一生的志向是辅佐刘备和刘禅,兴复汉室。

在古代为了争夺王位,手足相残的事例并不罕见,面对刘禅的无才无能,诸葛亮完全可以取代他,但诸葛亮却心无杂念一心辅佐刘禅,光复汉室,用行动践行了“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这就是诸葛先生所说的君子之行。

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第3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诫子书>)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第4篇

学习目标:

1. 围绕“静”理解读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作者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殷之情(重点)。

2.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理解关键语句,积累警句,励志修身(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探讨“静”与“学”的关系:

师问:文中除了“以”“不”“非”这些虚词之外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答案预设:“学”。看来诸葛亮非常重视儿子的学习(示PPT2)。

师问:大家扣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再结合上下文,说说“学”“静”“才”“志”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示PPT2)。

(关于静和志的先后顺序,应让学生结合上文的“非淡泊无以明志”分析)

答案预设:想要有才华、才干需要学习,想要学习需要明确坚定的志向,想要明确坚定志向需要宁静专一。

板书:静—→志—→学—→才

二、 探讨“静”与“修身”的关系:

师问:通过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说说看,诸葛亮告诫劝勉儿子,想要学有所成,增长才干,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案预设:静。

师问:请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小组内讨论对“静”内涵的理解(示PPT3)。

答案预设:“静”就是课堂听讲时排除杂念,心无旁骛,专注的听老师的讲解;“静”就是作业时专心致志,不想着玩手机,不想着看电视,注意力集中于作业上;“静”就是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师追问:看来“静”对于学习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啊!那么诸葛亮告诫劝勉儿子要“静”的目的仅仅是学有所成,增长才干吗?还有什么目的?

答案预设:不是。目的还有让儿子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

师追问: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一句上?

答案预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师追问:为什么“静”就能提高自身的修养?“俭”就能培养品德呢?小组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示PPT4)。

答案预设:“静”,内心安静,平静,才能心无杂念,心无旁骛,才能做一个志虑忠纯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单纯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修养很高的人;“静”,也才能反思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日三省吾身”,才能及时纠错,尽善尽美,成为一个道德修养高的人。

“俭”,如果说“静”是对精神世界而言的,是向内的,“俭”就是对物质世界而言的,是向外的,可以算是“静”的另一种形式。“俭”,就是清心寡欲,就是拒绝物质的诱惑,无欲则刚,不会玩物丧志,不会受制于人,自然也就养成了高尚的品德。

板书:静(俭)—→修身、养德

三、探讨《诫子书》的写作目的。

师问:刚刚我们探讨了诸葛亮告诫劝勉儿子要“静”的目的是要学有所成,是要修身养德。那文中诸葛亮有没有哪句话直接谈到谈到让儿子“静”的终极目标呢?

答案预设:“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致远”。

板书:致远

师追问:你认为诸葛亮所说的“致远”的内涵具体又是什么?能否从从下文找一词?

答案预设:“接世”,为世所用,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板书:接世

师追问: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是什么人?文中有没有一个词?

答案预设:君子(示PPT5)。

板书:君子

小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晚年给自己年幼的儿子写下这篇家书的目的是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尽管诸葛亮在儿子8岁那年就去世了,没能陪儿子长大,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却陪伴了他儿子的一生。本文是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劝勉,当然也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四、课堂小结(示PPT6):

“静”,不仅对“学习”有意义,对修身养德也有意义,所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永远都不过时,永远都有现实意义,永远是中国人的格言警句。希望同学们也能以此它们座右铭,并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贡献的君子。

四、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