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3
这是《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翻译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咏雪》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 ,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教师导学
1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五、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五、运用比喻 想像写作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
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六、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一、文本分析
这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字:导与趣。
所谓“导”,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了解最基础的常识,从而培养最主要的学习习惯。所谓“趣”,需要将文章上出情趣来,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并非难懂、难学,只要发现了其中的兴趣就能主动地学习。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将学习的方法分为最基础的两条:一是依据注释解读文本;二是在翻译中牢记译(翻译)、留(专业名词、人名等不用翻译)、调(为保持语句通畅可调换顺序)、增(补充语句中的省略部分)四字。同时,我补充了《世说新语》的创作背景(魏晋至唐的门阀制度),同时还将文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按照难易程度依次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们发现故事蕴涵的趣味。接下来,再通过朗读体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从而亲身地体会这些简单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学习基本方法,通读全文。
2、结合《世说新语》编写背景,了解文章特点。
3、品读文章描写手法,分析人物个性。
三、教学准备:
《世说新语》相关篇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世说新语》简介,强调其因为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世说新语》编写背景:东汉末年兴起了品评人物的风气,后来发展成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而出身官僚世家的名人自然成为别人的关注与仰慕的对象,他们的生活逸事常常被人们记录下来,这些小事也往往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他们后来的作为息息相关。这些故事最终在南朝刘宋时期被刘义庆编辑成书,就是这本《世说新语》。
小故事:王羲之坦腹东床,王敦入石崇家的豪厕面无羞色。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报告)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庄重),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于是,就)嫁女与焉。
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着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着新衣,神色傲然。群婢相谓曰:“此客必能作贼。”
2、初读课文
联系书下注释,翻译文本(先读一篇课文及注释,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再回答)
提示:
1、翻译时依照四字:译(文中主要字词全要翻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字组词或以近义词替换:如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讲论——讲解谈论、便怒——就发怒)、留(专有名词或人名不用翻译,如谢太傅、胡儿、无奕、左将军王凝之、陈太丘、元方)、调(为语句通畅要在翻译时调换语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在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增(补充词中省略的成分,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她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过中不至——过了中午友人还没来;日中不至——你到了中午还没来。)
2、强调关键字词:
字词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字词活用):寒雪日——在寒冷的下雪天(名作状)、期——约定(名作动)、时——当时(名作状)
还有一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也需要我们熟记:然:……的样子;乃:才;相委而去:而,表承接。
(先讲解基本方法,在学生依次翻译全文时以方法来指导文章并与翻译结合)
3、细读文本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咏雪》
①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出他们个性的词语。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提示:谢安是以喜怒不形于色而著称的,在一次与友人出海时忽遇风浪,大家都惊慌失措而他却安然不动。在淝水之战后战报送至,他看完后依然平静地与客人下棋,大家追问他战况时他才说了句“小儿辈大破贼”。但为什么听到几句话就会“大笑乐”呢?他这个表里不一吗?(他与友人、同僚在一起是很注重形象的,淝水之战后他的心情其实很激动,以至于走过门槛时木鞋的齿都折断了。但与家人子侄在一起不再拘束了,显得非常和蔼可亲)
谢朗:差可拟
提示:“撒盐”的比喻不好吗?(雪骤,雪下大时的确如同盐向地下洒一样)并且他能在诸多兄弟姐妹中率先说出,也有不凡的才华。但却显得很谦虚。
谢道韫:未若
提示:“未若”,展现了谢道韫的自信。
②为什么谢道韫如此自信,这个比喻有什么不凡之处?请大家比较一下两个比喻的不同。
提示:飞扬、轻盈的姿态,形态优美而有诗意;引发对春天的畅想,更有神韵。
补充资料:
(1)后人多以花喻雪,大家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惊雪》(唐·陆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唐·韩愈)
(以花喻雪,都引发了人们对春天的期望)
(2)苏轼在他的词中,两个比喻都用过:
使君留客醉恹恹。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江城子·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在他的词中,将雪比作杨花时依然将之春天联系,而用盐来比喻时却另辟蹊径,从味道入手,表现对友人的独特情感。
③在古代,奉行“女子无才就是德”,谢道韫敢于与兄弟相争,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出了谢家什么样的家族氛围?(同辈间的和睦气氛)谢太傅“大笑乐”,还有什么含义?(对子侄才华的赞许,为同辈间的关系而高兴)
补充材料:谢安对于子侄的教育,手法非常平和。谢朗曾经有一度很香囊,爱不释手。谢安没有强迫他放弃,而是与他以香囊为注下赌,他赢了就立刻把香囊烧毁,以此来教育谢朗。
④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列举了谢道韫的父亲与丈夫的身份?
提示:古代女子地位不高,主要靠自己的家世来彰显身份。此处的列举表现了作者对她的赞许。
补充资料:但谢道韫婚后的生活其实并不幸福,因为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最后竟然在敌人逼近时还自以为能请下神兵助战,结果与儿子全部战死。因此谢道韫在婚后郁郁不乐,谢太傅询问她时,只说了句“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她对自己晚年家人皆尽的生活已经有所预料了。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轻视)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通“悦”)。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为什么)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堂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⑤这位才女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却被后人铭记,人们就以“咏絮才”来赞美女子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行》
①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友人性格的词语:
便怒(暴躁易怒)
下车引之(直爽坦诚,知错能改)
补充资料:
当时士大夫都赞许喜怒不形于色、镇定平和的个性,而鄙视这种急躁的人。王述虽然做了许多大事,并且官职很高,但平时生活中却显得急躁易怒。有次吃鸡蛋,因为鸡蛋圆滑不好夹,就大怒,拿起鸡蛋咬破后用鞋跟来踩,被士大夫传为笑谈。后来他任会稽太守时因家丧而在家守孝,王羲之接任其职,一年多时间过他的家门而不入。
②元方的回答有什么特点?
提示:元方为什么要先说友人无信,再指责他无礼,顺序可颠倒吗?
(友人责骂陈太丘的原因,就是说他无信。因此元方先指出其不守信在先,再指责他无礼就显得有理有力)
③从中可以发现元方的个性有什么特点?
(清醒机智)
补充资料:
当时人非常尊重家族长辈,在别人面前直呼对方长辈的姓名,即使只是说到名字中的字也是极其无礼的事。西晋时,江南著名的才子陆机、陆云入京城洛阳时,就遇到了北方士族卢志这样的挑衅。
卢志于(在)众坐问陆士衡(陆机的字):“陆逊、陆抗(陆机的祖父、父亲,均是东吴名将)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与)卢毓、卢珽(卢志的祖父、父亲的名字)。”士龙(陆机弟弟陆云的字)失色(脸色)。既出户(门),谓(对……说)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陆机的回答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也可以说有理有节。不过当时他已经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元方只有七岁,其机智更令赞叹。
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也失礼了?
(友人失礼在先,且元方也不愿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表现出他耿直的一面)
4、归纳文本特点:
开头所说的“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具体如何体现?
(通过简明的语言、神态描写,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五、教后记:
在这次教学中,我把基础知识学习的内容交给学生完成,让学生经过讨论再依次翻译全文。在翻译的过程中,我除了强调学生应当用好书下的注释外,还将他们的翻译与提出的翻译四个方法联系。从后面的作业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这一问题。
课中引用了不少《世说新语》的相关故事,但我只把《谢夫人大薄凝之》及《陆机答卢志》这两篇故事的原文结合注释呈现给学生,其余故事大多由我来复述故事。我只是希望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能够从这则小故事中看到当时人物的风采。因此,在教学时也会适当增加一些与人物有关的背景介绍。
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与情感,学生在学习过后,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语调及语速的变化。我觉得,能够把学习后的变化读出来,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四、疏通文意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 过:超过。顾:回头看。 委:丢下、抛弃。
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五、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六、 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七、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八、小结
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
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与孩子有关
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
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九、布置作业
课本剧表演活动
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世说新语》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在自己精心设计和准备下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感触较多,现简单介绍一下;
优点一、创设情景生动巧妙,善于导入激发兴趣。在《咏雪》中我们上课伊始和学生介绍:尽管大家都生活在江南,雪天没有北方常见,但是刚巧我在大学时期保留了很珍贵的雪景视频,给学生来了个尽情展示,我就问:你们看见那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会想到可以把它们比作什么呢?学生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我们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在古代有两个孩子也像大家一样打了两个特别好的比方,你们想知道么?
《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情景设计的效果就更加好了、我在上课精心设计了两个场景:我以某位同学的父亲朋友的名义给他家打电话:问:你父亲在家么?那位同学需回答不在家、然后我以一种和蔼一种侮辱的发牢骚,分别试探这位同学的反应,而同学们对侮辱一般的反应是不知所措或者准备与之对骂、同学们笑声大作,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同学们:古代可有一位小孩子处理的非常得当,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优点二、综合探究紧扣教材,重点突出、按照教参的建议: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诵读--讨论--诵读"在增加文言积累的同时,我同时加强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探究、《咏雪》中我在比较两种比喻的优劣时,我在明确写物首先追求形似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同时明确好的比喻要有意蕴、同时告诉学生做好人才有好文,如果没
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怎么会想到那浓浓春日里的柳絮呢?《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中,我们知道待人要宽容,对人不应求全责备、更应明白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处理的善于从这件事中取长补短、力求尽善尽美、
当然这堂课缺点也很明显:
一、朗读还是要加强,我们虽然在努力的多读,但还是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朗读方式,最终实现不但朗读和时间的有机组合,二者不再是矛盾的双方;
二、学生的探究部分不宜太多,应充分体现重点及难点、教者更应该是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在课堂上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学生与学于乐,与乐中有所收获;
三、重点文言实词如“舍”“去”“委”以及一些古代称谓的变化等都要加强落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