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教学反思

日期:2021-10-18

这是朝花夕拾教案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朝花夕拾教案教学反思

朝花夕拾教案教学反思第1篇

(一)歌曲导入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研讨专题一:鲁迅的童年)

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

(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换位思考

(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关联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3、教师小结:《朝花夕拾》虽是作者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却是以*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批判。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生平和写作背景,深入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在指导中渗透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四)分析人物,深入理解(研讨专题二:鲁迅笔下的人物)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你们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长妈妈。

问题设置:

(1)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多次,梳理各篇中描述她的语句,分析其*格特点。

3、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进行点拨: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作品中你读出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情感长妈妈是当时哪个群体的代表

4、教师总结:《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以长妈妈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以人物分析为突破口,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

(五)布置作业

细读《五猖会》,完成学习任务。

结合《朝花夕拾》,理解“温馨的回忆,理*的批判”,在书中进行批注。(必做)

《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选做)

朝花夕拾教案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

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导语:罗大佑的《童年》虽然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共鸣。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

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

(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 ,换位思考

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3.教师小结:《朝花夕拾》虽是作者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生平和写作背景,深入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在指导中渗透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四、分析人物,深入理解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你们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浅程度)

2.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长妈妈。

问题设置: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多次,梳理各篇中描述她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进行点拨: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作品中你读出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情感?长妈妈是当时哪个体的代表?

4.教师总结:《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以长妈妈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以人物分析为突破口,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六、布置作业

细读《五猖会》,完成学习任务。

结合《朝花夕拾》,理解“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在书中进行批注。(必做)

朝花夕拾教案教学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 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 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 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 》 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 老舍 《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尔基《童年》 罗曼·罗兰 《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 2、阅读要讲究方法

  (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

  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2、略读:略读法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不是逐字逐句的'读,而是快速的观其概貌)

  (默读是略读的一种方法。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你最喜欢哪篇文章?略读课文,概括内容。

  《狗?猫?鼠》——作者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本质。

  《无常》——记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

  论的兴奋心情和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范爱农》——回忆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好友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略读,我们对《朝花夕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当然,要挖掘作品的内涵,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还需精读。

  3、精读:就是正常的较慢的阅读速度,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深入钻研全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集中精力精细地读。

  精读的方法:

  ? 勾画圈点式: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

  章的字词句 段上,在书页上划出文章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点出疑难之处等等

  ? 赏析式:可从字词、修辞、结构、语言等角度欣赏

  ? 比较式: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或不同文章异同的比较

  ? 摘录式:摘抄喜欢的句子、段落等

  精读你最喜欢的文字?写出喜欢的理由。

  小结:以上我们用浏览、略读与精度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了《朝花夕拾》,你对文章中哪一人物印象最深?

  三、布置作业:完成读书卡片。(要求:书写清楚,内容准确。)

  结束语: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让我们与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书海中,让阅读成为我们一生的承诺。 板书设计:

  课外阅读

  浏览

  略读

  精读

朝花夕拾教案教学反思第4篇

【教学设想】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一本散文集,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板块。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看似随意涂鸦其实雕心刻骨的文字,且能通过这些文字来触摸到先生内心真挚的情感?导读课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名著导读,贵在“导”字,要“导”出兴趣;难在“读”上,通过“导”,落实到生的“读”上。

本设计分为四个板块,“导入”和“结束”是师的活动,“走进”和“走出”是生的活动。教师紧扣“导”字,给学生充分的活动,落实到“读”上。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认识书中的人,了解书中的事。

2.品析语言,感受鲁迅先生作为语言大师的一面。

3.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感受鲁迅先生作为语言大师的一面。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情感。

【课前准备】

1.师生共读《朝花夕拾》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朝花夕拾》写作背景。

3.教师制止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ppt第一张)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的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2.教师之言: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名著导读课——记忆上旧来的意味。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小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所著《朝花夕拾》的10篇文章,全是回忆。(师朗读这段文字)

3.教师之言: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朝花夕拾》中10篇文章的题目名。(ppt显示)

(1)狗·猫·鼠

(2)阿长与《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

(4)五娼会

(5)无常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

(8)琐记

(9)藤野先生

(10)范爱农

(设计意图:出示鲁迅先生《朝花夕拾·小引》中的片段,一来是紧扣名著,二来也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读书要完整,不放过任何文字。)

二、熟悉内容——走进(读进去)

教师引言:被鲁迅先生选入《朝花夕拾》的人和事,一定是留存在他记忆中最难忘的,只有如此,才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么,书中都有哪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呢?鲁迅先生说,“带露折花”不能够,老师倒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能够“带露折花”,能捕捉到些许“色香”。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朝花夕拾·小引》

1.难忘的事

我来讲述……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必须要让学生读进去。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出发,了解、熟悉书中所叙述之事。)

生1:我讲述的是《父亲的病》中所发生的难忘之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儿时父亲生病、治病的故事。当时,父亲患了严重的水肿病,家里请了两位名医为父亲医治。两位名医诊费昂贵,用了不少药,药引子也是稀奇古怪,却没有治好父亲的病,最终没能挽救父亲的生命。鲁迅先生回忆这件事,充满了愧疚、自责和对这些唯利是图、草菅人命所谓“名医”的憎恶,从而产生了学医救国的想法。因此,这件事是鲁迅先生很难忘记的。

生2:我讲述的是范爱农和鲁迅相识、相知的故事。鲁迅先生和范爱农可谓是“不打不相识”。最初,鲁迅先生因范爱农几次三番地反对他,而生出厌恶范爱农之心,并说“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后来鲁迅回故乡后,偶然机会两人相遇,得知,范爱农也是“一向就讨厌”鲁迅的。误会解除后,因境遇相似,二人开始熟识,关系好了起来。因各自工作,分别,最终因范爱农死去,这段友情终了。多年后,带给鲁迅先生无尽的怅惘。

2.难忘的人

我来讲述……

(设计意图:如果说通过熟悉、回顾“难忘之事”能对整本书有所了解,那么,熟识书中的人物,更能理解鲁迅先生内心所蕴藏的情感。)

生1:我讲述的难忘之人是父亲。父亲在书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在《五娼会》中,一次是《父亲的病》。我首先想说的是《五娼会》中的父亲。当我兴冲冲地想去看会时,父亲却让我背会《鉴略》中的部分文字,才能去看会。儿时的鲁迅在专制的家长面前,无奈、委屈,只好背书。当时想去看会的喜悦一扫而空。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父亲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小孩子,那个年代的教育并没有关注到儿童的心理需求。其次是《父亲的病》中的“父亲”。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另一个父亲。他不再强大,被病魔缠身,有活下去的想法和意志,却又担心家里的经济条件,矛盾、痛苦、无奈的父亲。鲁迅先生写父亲,是因为难忘,是为了纪念。

生2:我讲述的是长妈妈。长妈妈在《朝花夕拾》中出现多次,尤其是鲁迅先生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怀念长妈妈,可见,他对长妈妈的感情有多么深厚。我先读一下《阿长与<山海经>》的末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我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少有这样直接抒发内心情感的语句,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长妈妈的感情。那么,阿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觉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不识字,粗俗,一肚子的封建礼节,但却真心实意地关爱儿时的鲁迅,尤其是当儿时鲁迅想得到一本《山海经》时,周围的人或不管或不能,这个不识字、粗俗的农村妇女,连书名都叫不准确的长妈妈,却为鲁迅先生购买到。我想,这也许是鲁迅先生难忘长妈妈的原因,也是对长妈妈怀有深厚情感的原因。

生3:我讲述的难忘之人是衍太太。衍太太在《朝花夕拾》中出现过两次,一次在《琐记》中,另一次是《父亲的》病中。《琐记》里的衍太太表面和蔼可亲,其实是虚伪的。她见风使舵,暗中使坏,让别的孩子做危险的事,却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她给儿时的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唆使儿时的鲁迅偷母亲的首饰。还有,当看到我们吃冰时,不仅不制止,还鼓励我们多吃。在《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又是封建礼节的代表,她罔顾父亲去世前的痛苦,而是用传统的做法教导少年鲁迅,多年后,鲁迅想起父亲去世的那个时刻,还是愧疚。

三、神来之笔——走出(读出来)

教师之言:鲁迅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在《朝花夕拾》中,多次出现“神来之笔”。比如:

【示例】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之言:这句话是文中的过渡语。“我的”点出了儿时鲁迅与百草园的动植物们的关系亲密,尤其是一个“们“字,更是让人意外,点出了在这个乐园中,儿时鲁迅犹如与它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中。中间插入德语“Ade”形象地点出了孩子的不舍的心理。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从以下五个角度感悟鲁迅先生的“神来之笔”。

(设计意图:了解了难忘之事,熟识了难忘之人,经典阅读才算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读书不能仅仅限于读懂文字,还要能欣赏其妙处。此环节的设置就是引导学生从了解内容中走出来,站到语言的高度重新来欣赏经典。)

1.开头

生1:我觉得《五娼会》中的开头是“神来之笔”。开头说,“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走过去。于是,完了。”一个好的开头自然而然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伸着颈子”形象具备,把人们翘首期盼的热切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完了“,更是简洁明白,戛然而止,点出了由渴望到愿望落空后的无奈、惋惜之情。

2.结尾

生2:我认为《无常》中的结尾是“神来之笔”。结尾的末两句,“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是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我觉得这个结尾简练但又意蕴十足。鲁迅先生以反问作结,从中透露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其实也恰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映照了《无常》的主旨。人本之人,应该具有人气,鲁迅先生却说“入了冥界做了鬼”,才会增加人气,这说明鬼比人有人气,说明现实中的人反而没有鬼有人情味。“吁”这个感叹词更是把作者的愤慨情感推向一个高度,因此,只有搁置一边,不再谈论。难道真的是不想谈论吗?恰恰相反,这样的结尾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不知不觉想谈论鬼,谈论人。

3.蓄势(铺垫)

生3:语文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娼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试着找一找,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其实说的就是铺垫,就是蓄势。我觉得《二十四孝图》中就用了蓄势。《二十四孝图》共有19个自然段,而到第11自然段时,才提到《二十四孝图》图。之前一半多的篇幅都是说看似与《二十四孝图》无关的话题,比如,如何对待白话,目前儿童阅读的书籍,与欧、美、日等国比较,自己与同窗小友儿时的读物等等。我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花大篇幅和下大情感写这些,目的是为了更强烈地批判《二十四孝图》对儿童的毒害。

4.幽默

生4:我觉得《父亲的病》中有这样一句话属于“幽默”的神来之笔。文中写道:“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康健”一词,说陈莲河医生身体依然健康,得病的人在治病的人长期压榨和蒙骗中死去,而治病的人依然“康健”。鲁迅先生用幽默的语言调侃,我却读出了辛辣的讽刺。陈莲河医生没有治好病,却心安理得,依然行医,依然获得高昂诊费,甚至还办学报,与西医抗衡。如此,陈医生会不会害更多的人?尤其是“奋斗”一词,正意贬用,讽刺、不屑浓厚。

5.批判

生5:我觉得在《琐记》中对衍太太的描写,就属于“批判”中的神来之笔。“大约此后不到一月,便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衍太太为人处世十分圆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人不浅。她唆使儿时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却又背后打小报告,令鲁迅厌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其为人的批判。除此,我还觉得鲁迅先生通过批判衍太太也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像衍太太这种做事圆滑的人,在S城中常见,因此,鲁迅才说:“S城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也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四、结束——常读常新

教师之言:经典名著需要常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短短的一节课,并不能穷尽《朝花夕拾》的魅力。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两句话:第一读书要“读懂作者”;第二读书要“读出自己”。

请同学齐读:

1.读懂作者:

阅读不仅是为了读懂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 (孙绍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