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观沧海教案导入

日期:2021-08-06

这是观沧海教案导入,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观沧海教案导入

观沧海教案导入第1篇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观沧海教案导入第2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诗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时间:

用1课时。

教学安排: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诗歌吗?你们对诗歌有哪些了解?今天老师教你们了解诗的分类。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代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如曹操的《观沧海》)。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两种。一首律诗可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共八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体诗——《观沧海》!

二、题目信息:

1、理解题目:观:看。沧海:大海。

2、写作背景:此诗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文常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四、朗读诗歌:

1、各自朗读,找出生字。

2、处理生字,全班齐读。

3、全班交流读诗的感受。

五、师生讨论: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些什么?“观”有哪些作用?

(这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和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引出下文,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三组句子描写了哪些景象?描写所见之景,采用了什么写法?

(描写了海水、山岛和草木。动静结合。)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在写法上有何突出之处?表现了什么?

(这是想象的,是虚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并非登临所见。表现了诗人具有豁达的胸襟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六、学生赏析:

你最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七、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海水 (动)

山岛 (静) 实景

观沧海 草木 (静) 显示大海的力量

洪波 (动) (苍凉慷慨)

日月 虚景

星辰 (想象)

观沧海教案导入第3篇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 “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在最初学习时给予连续强化,学习速度会比较快。”(斯纳金程序教学理论)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 (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老师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的作品,围绕学习目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讨论、评点,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以后,老师只用三句简单的话,在水到渠成时,将想像的三个要求点出,在学生头脑中刻下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此部分设计紧扣原诗,从诗歌内容、诗歌意象到诗歌的意境情感作逐步深入的探究理解,同时贯彻以学法的指导,两条线交融,相得益彰。在经过学生思考后来揭示问题的本质,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有效地接受知识。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1)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2)这段文字 (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观沧海教案导入第4篇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 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曹操简介:

3、写作背景:

4. 板书课题.

二、 朗读诗歌:

百度视频:然后自由诵读.

三、 赏析诗歌

1. 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 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3) 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 注释: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2) 译文: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3) 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些是实景.

3. 学习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 注释: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2) 译文: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3)写作手法:互文

4)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4. 学习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注释: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2) 译文: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整体感知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五.朗读诗歌

朗读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你该如何朗诵这首诗.

六. 质疑.

1、 按板书小结.

2、 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七.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实景:海水 树木 草 秋风 洪波

虚景:日月 星汉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八.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百度视频】如何使用百度(演示视频)

教学反思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个人简介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教学环节.

首先用录音诵读.然后让同学们,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然后是赏析诗歌.最后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