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7
这是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了解古文化的丰富、继承与欣赏。
认知古汉语词义句意文意主旨义。
诵读和背诵。
重点难点:
句意文意是重点,主旨义是难点。
教学课时:两节课
教学准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道:讲述。 对:应答,回答。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介词宾语后置。于:介词;当“向”讲。
不若:不如。 使:劳动力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一词多义:
于:于井中(介词“在”)
于丁氏(介词“向”)
于宋君(介词“使”或“被”)
闻:有闻而传(动词,听到、知道)
闻之于宋君(使知道,被……听到)
之:传之(代这件事,指“得一人”)
宋之丁氏(主谓间,无实义,不译)
作品: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解析: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阅读:
1、解释加点词语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吾穿井得一人(打井)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危害。(以讹传讹)(传播流言)
备课时间:2019-09-09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注释:
因:就。 往:去。 亡(wú):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积气:聚集的气体。 若:你。果:果然,果真。
行止:行动,活动。当:适合,应当。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zhòng)伤:伤害。 积块:聚集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踩踏。其实就是行走跳跃。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奈地坏何:奈……何?对……怎么办。 奈:如何,怎样。何:怎么,怎样。
作品:
《列子》列御寇著。今存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寓意: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他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典故: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教学目标:
1、了解《吕氏春秋》,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学习文章寓意。
3、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大意,学习文章寓意。
难点: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导入:
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卖茶的说:“锤得破!”杀猪的说:“锤不破!” 卖茶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这不是破了吗?” 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
二、《吕氏春秋》和吕不韦
《吕氏春秋》又名《吕某某》,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 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26卷,160篇,二十余某某。《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 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 、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 所以《汉书XXXXX 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吕不韦(?——约前235年),姜某某,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某某。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顺;
2.听教师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四、译读课文
宋之丁某某,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注释:(1)之:的 (2)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3)及:等到 (4)告:告诉 (5)得:得到
翻译: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某某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某某。
注释:(1)闻:听到 (2)得:得到,这里指发现 (3)国人:指居住在国都里的人 (4)道:讲述 (5)闻之于宋某某: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翻译: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丁家打井,从井某某发现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使(他)听到这件事。
宋某某令人问之于某某。丁某某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某某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1)令:派遣 (2)对:应答,回答 (3)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某某发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文言词汇积累:一词多义
之:(1)宋之丁某某:助词,的 (2)国人道之:代词,这件事
者:(1)有闻而传之者:......的人 (2)有光耀者:......的东西
于:(1)闻之于宋某某:向,对 (2)非得一人于某某:在
合作探究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明确: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某某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明确:因为宋某某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由此可看出宋某某是一个遇事调查研究,不信传闻的人。
4.分别从传之者和丁某某的角度说说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明确:(1)说话要防止歧义。(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作业
请同学们找更多的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并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本义:得一人使
穿井得一人
传言:得一人于某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时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2.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