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2
这是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教材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教学过程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教师分享“朋友”称呼及来历。还有一种朋友被称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是“知音之交”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题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现过,意思是否一样?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诵读了课文,回家也练习了朗读。谁愿意为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呢?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听?钟子期能够从伯牙的音乐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们彼此通晓音律,凭靠音乐来传递情感,并由此成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那这样的朋友称之为?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结合文中伯牙、子期的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一年之后伯牙寻访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写出你想说的话,表达对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写现代诗歌、也可写文言诗文。100字左右。围绕这学期的教研主题“研学案的使用----目标分解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每课一得写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单元也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完《陋室铭》学生仿写铭文格式,给自己的卧室、文具盒等做了铭文。学完《爱莲说》学生以“爱 说”为题仿写文章。学习《郢人》让学生仿写文中极简的描写方法。本课的的拓展训练,设置想象内容,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知音难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ì)乐乎?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教师板书:伯牙鼓琴)
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
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四、质疑探究
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伯牙、钟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3、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什么了?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面前!”伯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4、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那么,他的琴音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的泰山、洋洋的江河之外,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可能表现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下雪的景象,还可能表现秋天的丰收景象。
5、假如你是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呢?我们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过渡: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五、感悟知音之情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心情会如呢?
悲伤、失望、寂寞……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3、伯牙破琴绝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吧。
4、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教师小结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才能真正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七、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课文短短的几十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来。
2、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激情导入 揭题解题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看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可贵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齐读课题。教师加停顿,再读,读出节奏。
“鼓”是什么意思?伯牙是谁?(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有名的琴师,他视琴为生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 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读2-3遍,争取自己读通课文。
2. 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个别难句可以带读。
3. 教师范读课文。
4. 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可以试着用“/”标记。
5. 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6. 指名读,评价。全班齐读。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我们又怎么去理解它们呢?
教师板书:(1.看注释 2.查词典。3.自己结合上下文琢磨)
你们看,通过总结,我们就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2.那课文的大意我们理解了吗?我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小组里的同学互相交流,补充。
3.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刚才老师说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古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欣喜万分 悲痛欲绝
2.默读课文,思考,茫茫人海,伯牙为什么把子期视为知音?
引导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会是怎样赞美他的呢?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伯牙的呢?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所以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伯牙的琴声还可能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出示四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锺子期曰:“--------”
不管伯牙在琴声里表达了什么,锺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赞叹。这就是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会把锺子期视为知音。
5.“一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欣喜万分”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是一个喜字了得。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齐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到知音后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1.配乐,讲述伯牙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子期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第二年中秋老地方相见。第二年秋天,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锺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去世前有嘱咐“请把我葬江边,此生不能再听到伯牙操琴,就让我在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吧!”知音死了,伯牙的琴声还有谁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地伫立在江边,长歌一曲之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3.用一个字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分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请再读最后一句。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了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旷世友情。请听:忆惜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心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绝的是自己的前程,是自己的心弦,是自己的希望。
3.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节课吧!
五、课后作业
1.听一听《高山流水》
2.读一读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伯牙绝弦的故事
3.将伯牙鼓琴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教材简介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理解词句意思,能结合“资料袋”,通过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耳畔回想着孔夫子的余音,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起去读《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二、初知题意
这是一篇文言文。昨天我们补学了部编版教材的三篇文言文,还记得学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吗?(留、换、删、补、调)
运用你学到的方法说说课题的意思。
鼓的意思是:弹。(方法指导: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文言词)(板书:借助注释)
伯牙,何许人也?(学生介绍)相传体现信息搜集的准确性。
三、出示目标
(读学习目标)
四、设问导读
(出示设问导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难读的地方画下来,然后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为什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进行汇报。
温馨提示:小组遇到困难可以举手示意。
五、展示点拨
1.朗读课文
小组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读句子,说意思。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注意“之”字,这里指什么?代词它,也就是伯牙鼓琴。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板书:联系上下文)
小组2:第二句
强调重点字:方,志,善哉,乎,巍巍乎,若,太山。注意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字:善。哉,相当于现代文中的啊,乎也是语气词,翻译时可以去掉。
小组3:第三句
重点词,少选,汤汤乎。读到汤汤乎,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展开想象,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板书:展开想象)你又会想到哪些词?哪些诗句?波涛滚滚,这就是(汤汤乎)请你读出来。
小组4:第四句
重点字,以为,足,复,说说意思。注意停顿,节奏。
小组5:连起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理解了意思再读,相信我们会读的更有味道。(放背景音乐)师生一人一句不同字体显示,体会句式特点: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一个弹,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评论。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再读。
2.展示2
小组回答:因为伯牙认为没有人再能成为他的知音了。
师引导体会,为什么说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你从文章哪些句子能读出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充分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伯牙志在清风,锺子期会说:(),如果伯牙志在明月,锺子期会说:(),如果伯牙志在(),锺子期会说()所以说,伯牙所弹,锺子期都能听懂,都能说到伯牙的心坎上,所以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仅仅听懂琴声就能说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了吗?伯牙为什么志在高山?为什么志在流水?所以,透过这高山流水,锺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懂的更是伯牙的心声啊。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作为著名的琴师,无数人听过,赞叹过,然而懂他的只有锺子期,伯牙遇到锺子期,心情会怎么样?
然而,天意弄人。他们约定一年后再会。斗转星移,一年后,伯牙满怀期待,如期赴约,可他看到的却是一座孤坟!
是啊,伯牙悲痛欲绝,吟诗一首:(诗句)你看到伯牙的表情了吗?(痛苦),看到他的动作了吗?你听到他对子期说的话了吗?(破琴绝弦)破琴绝弦感叹再无知音(板书:破琴绝弦祭知音)想着这样的表情,我们一起读文字。
六、巩固练习
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感动,心痛。正是这相知相遇又痛失知音,才使故事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这就是文章的魅力。现在,让我们起立,怀着最虔诚的心,齐读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动人故事。(齐读)
总结结束:古人说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相信好的文章也会让你念念不忘,唇齿留香。譬如今天的《伯牙鼓琴》。下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