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7
这是六年级上册盼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课时目标:
体会课文是如何把“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板块一 读重点,品味“盼”的心理
1. 任务驱动:上节课,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了一件她非常喜欢的雨衣,于是每天盼着穿新雨衣的故事。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觉得特别生动地表现了“盼”
的心理?请画出有关句子,简单批注这样写的好处,一会儿交流。
2. 学生自主批注。
3. 反馈交流,在尊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发现。
(1) 关注对话,品味“盼”的心理。
①关注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好“我”与妈妈对话。
②引导学生说说哪些词句特别生动地表现了“盼”的心理。
*我嚷着奔进厨房。 (“嚷”和“奔”表现了“我”不可待的心情。)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嘟嚷XXXXX表现了“我”的心有不甘。)
*我央求着。 (“央求”表现了我的“热切盼望”。)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瞟”中可见“我”身在家里心在窗外。)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我”为穿雨衣不惜说谎。)
*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不声不响”中可见“我”未能如愿的失落。)
③小结:作者通过具体描述“我”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充分展现了“盼”的心理,让我们读着觉得特别生动形象。
④师生分角色读妈妈与“我”的对话,再次体会“盼”的心理。
(2) 关注情景交融,品味“盼”的心理。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 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两个“安安静静”展现“我”内心的不平静与渴望。)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风吹树动在“我”眼里如此美妙,是因“盼”。)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某某。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连雨都好像在“逗引”, 足见“我”之“盼”)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与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床上,一心想善明大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雨后的场景如此美妙,皆因“盼”。)
①指名朗读,读出人物不同情况下的心情。
②男女生对读加粗与不加粗的句子,说一说发现。 (加租的句子直接表现了我“盼”的心理,不加粗的句子多是描写环境。)
③引导思辨:为什么要把环境描写得那么具体,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下雨场景在“我必的眼里如此富有诗意?
④小结:正是因为“我”极度盼望穿上新雨衣,所以普普通通的下雨在“我”的眼用变得那么令人欣喜,那么富有诗意。作者这是通过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表现“盼”的心理。
设计意图:
交流中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步步发现作者表现中心的方法,体现阅读发现
的快乐,习得具体表现中心的方法。
板块二 回顾全文,发现表现“盼”的方法
1. 学生朗读结尾,体会“我”的兴奋与喜悦。
2. 引导思辨:“我”在反反复复的期盼中,终于穿上了新雨衣。回顾课文的三部分,你发现哪部分写得最具体?你觉得这样写好吗?说一说理由。
3. 学生朗读回顾生动描写“盼”的语句。
4. 小结:作者铁凝通过不同的事例,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小女孩蕾蕾盼穿新雨衣的心情。如果你还想阅读更多铁凝的作品,课外可以阅读她的短篇小说集。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 愁
于光中
小时侯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船票
后来 坟墓 怀亲
现在 海峡 爱国
教学目标:
1. 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 能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 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 学 流 程:过程设计(突出主问题与关键学习活动设计)
第1课 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 能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板块一 交流导人,引发期待
1. 学生齐读课题。
2. 学生交流自己盼望的事。
3. 引入课文:童年总是有很多盼望的事儿,盼有新玩具,盼春游秋游,盼好吃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里的“我”盼什么呢? (盼下雨穿上新雨衣。)
4. 简介作家铁凝
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哦,香雪》, 中篇小说《麦秸垛》, 长篇小说《玫瑰门》等。本文选自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夜路》。
5. 过渡:铁凝怎样写“”的心理呢?
设计意图:
话题交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作家简介,激发学
生阅读期待。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梳理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盼”写了哪些事,再自主认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 反馈交流。
(1) 学习词语:
斗篷 袖子 衣柜 酱油 嘴唇 楼梯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逗引 甩打 蹦出来 嚷着 缩着
①学生朗读词语,把字音读正确。
②引导发现规律:第一行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第二行都是动词。
③学生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词语写一写,重点引导关注“唇”字半包围结构,“嚷”字不要少了一撇,“酱”字不要漏写“酉”部的横画。
(2) 引导梳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盼的原因-得到新雨衣,盼的经过-盼穿新雨
衣,盼的结果-穿上新雨衣这三件事。
板块三 研读重点,提取事例
1. 聚焦“盼穿新雨衣”
(1) 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2) 反馈交流:课文第三至十九自然段具体写了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预设:对于十八、十九自然段某某是在写盼,学生可能存在争议,可以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这两段话,从中找出表现“盼”的语句来体会。
整理“盼”的具体事例:有了新雨衣,作者是怎么重点写“我”盼的心理的呢?默读第三至十九自然段,找一找,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中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些事例?试着用关键词记录。(出示《作业本》第3题)
3. 体验“盼”的心理: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作者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反反复复,你能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的心情变化吗?
(1) 学生自读整合信息,尝试说给同桌听。
(2) 指名说,教师引导注意联系课文内容,学生互相补充。
(3) 聚焦最后一次“盼”, 讨论:“我”是真的不再想下雨了吗?
(4) 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件又一件事例,允分与出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她特别强烈的期盼心理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巧妙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具体事例,再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盼”的过程,产生“盼”的共情,体验作者用不同事例表达“盼”的精妙。
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
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
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猜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会带着“雨衣和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疑问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在学生自学字词的基础上,再给予指导和提示,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