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3
这是伯牙鼓琴教学目标,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简介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理解词句意思,能结合“资料袋”,通过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耳畔回想着孔夫子的余音,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起去读《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二、初知题意
这是一篇文言文。昨天我们补学了部编版教材的三篇文言文,还记得学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吗?(留、换、删、补、调)
运用你学到的方法说说课题的意思。
鼓的意思是:弹。(方法指导: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文言词)(板书:借助注释)
伯牙,何许人也?(学生介绍)相传体现信息搜集的准确性。
三、出示目标
(读学习目标)
四、设问导读
(出示设问导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难读的地方画下来,然后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为什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进行汇报。
温馨提示:小组遇到困难可以举手示意。
五、展示点拨
1.朗读课文
小组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读句子,说意思。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注意“之”字,这里指什么?代词它,也就是伯牙鼓琴。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板书:联系上下文)
小组2:第二句
强调重点字:方,志,善哉,乎,巍巍乎,若,太山。注意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字:善。哉,相当于现代文中的啊,乎也是语气词,翻译时可以去掉。
小组3:第三句
重点词,少选,汤汤乎。读到汤汤乎,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展开想象,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板书:展开想象)你又会想到哪些词?哪些诗句?波涛滚滚,这就是(汤汤乎)请你读出来。
小组4:第四句
重点字,以为,足,复,说说意思。注意停顿,节奏。
小组5:连起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理解了意思再读,相信我们会读的更有味道。(放背景音乐)师生一人一句不同字体显示,体会句式特点: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一个弹,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评论。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再读。
2.展示2
小组回答:因为伯牙认为没有人再能成为他的知音了。
师引导体会,为什么说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你从文章哪些句子能读出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充分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伯牙志在清风,锺子期会说:(),如果伯牙志在明月,锺子期会说:(),如果伯牙志在(),锺子期会说()所以说,伯牙所弹,锺子期都能听懂,都能说到伯牙的心坎上,所以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仅仅听懂琴声就能说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了吗?伯牙为什么志在高山?为什么志在流水?所以,透过这高山流水,锺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懂的更是伯牙的心声啊。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作为著名的琴师,无数人听过,赞叹过,然而懂他的只有锺子期,伯牙遇到锺子期,心情会怎么样?
然而,天意弄人。他们约定一年后再会。斗转星移,一年后,伯牙满怀期待,如期赴约,可他看到的却是一座孤坟!
是啊,伯牙悲痛欲绝,吟诗一首:(诗句)你看到伯牙的表情了吗?(痛苦),看到他的动作了吗?你听到他对子期说的话了吗?(破琴绝弦)破琴绝弦感叹再无知音(板书:破琴绝弦祭知音)想着这样的表情,我们一起读文字。
六、巩固练习
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感动,心痛。正是这相知相遇又痛失知音,才使故事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这就是文章的魅力。现在,让我们起立,怀着最虔诚的心,齐读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动人故事。(齐读)
总结结束:古人说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相信好的文章也会让你念念不忘,唇齿留香。譬如今天的《伯牙鼓琴》。下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读懂本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伯牙、钟子期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华“知音”文化。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 受伯牙、钟子期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国的“知音”文化。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文导新课
1.板书: 知音,提问:这个词听说过吗?知道它的意思吗?
2.(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人们为什么把了解很深的朋友叫作知音呢?
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去寻找它的来历。看这幅“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锺子期(板书)。“锺”是个繁体字,现在已经简化成时钟的钟,它仅在姓氏、人名中保留繁体字的写法。如锺子期,齐读。
3.这两个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人竟然成了知音,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他俩的知音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书空。
鼓,在这里指的是——弹。琴,古琴,古代乐器。齐读。
二、抑扬顿挫读正确
读: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8页,自由朗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2.要把文言文读好,首先要读正确。(指名读,相机纠错)
如全部正确,提问:有没有哪些字的读音提醒大家需要注意?
3.连起来,把课文再读一读,同桌帮忙听一听,看看是否正确。4.再请人来读一读。
三、理解文意品节奏
解:
1.把文言文读好,除了要读正确,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来。刚才读的过程,觉得文言文好读吗?难读,是因为不理解。
2.结合以前我们学习的古诗词的经验,你有哪些理解文意的好方法,给大家介绍介绍.(①根据注释、工具书;②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③根据上下文理解、判断。④根据经验)
3.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些方法先来理解文意。
4.点击,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小组内合作完成。
咱们先来交流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相机提问关键词的意思。
5.连起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再读:
1.理解了意思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这次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自己先试试。
2.谁先来?其他人认真听,在你认为他哪些停顿的地方是不对,作出记号。
3.要读出文言文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味,要注意适当的停顿,停而不断。听老师读一读。想想老师为什么在这里停顿。
4.自由试读,指名读。齐读。
四、赏乐品文解“知音”
1.为了表扬大家的精彩表现,老师奖励大家放松片刻,一起来欣赏两段音乐
(高山流水 节选)
2.谈谈你听后的感受。
3.孩子们,刚才我们听的这两段音乐,就是《高山流水》的片断。传说有一次,伯牙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黯然伤心,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个乡野之间,望着高山流水,他思绪万千,再次将自己的心意倾注到琴上。这次的琴声被谁听到了?——钟子期。
4.钟子期听懂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此段)
5.孩子们,听了子期的话,咱们再听听,这两段音乐哪是高山,哪是流水。
6. 我们是听了子期的话才懂的,可子期刚刚一听到琴声,就明白了,谁来读第一句?
7.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女生齐读)
8.伯牙拨动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男生齐读。
9.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巍峨太山,汤汤流水,他的琴志或许还会演奏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这时候,子期又会发出怎样赞叹呢?
10.对伯牙来说,在宫庭里演奏时,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没想到,在这荒郊野外,一个打柴的樵夫竟然听懂了,不但听懂了,还对他的琴声大加赞赏,此时此刻,伯牙心情如何?他会怎么说?
11.带着得遇知音的这种喜悦,我们再次来感受他们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句、
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12.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分别在即,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老地方再见。怎奈世事难料,约定之日到来伯牙满心期待、欢喜、得来的却是子期染病身亡的消息,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此时此刻,伯牙心情如何?
13.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4.悼念好友的方式有千万种,他为什么要用“破琴绝弦”这种方式呢!
15.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16.心伤则词悲, “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17.“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伯牙失去知音之痛——
五、浏览诗文知传承
1.这结知音的故事打动你了吗?是的,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知音的中国人。古书《列子》、《吕氏春秋》记录他们的故事,今天我们读的这篇课文《吕氏春秋》,到了明代,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由此可见,知音的故事多么深入人心。
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再来读一读。
2.人们不仅记录的故事,许多名家还把知音写入诗中,从汉《乐府》到晋陶渊明,从唐代李白到从宋王安石,到元、明、清、知音已经成为人寻找知己的标准,成为一种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生齐读)
3.不仅是古代,现代人也一直神往知音。
( 出示)有一本杂志叫《知音》有一部电影叫《知音》,有一首歌名叫《知音》
在今天,在这间教室里,我们六(3)班的同学又一次与知音相遇,这个故事也感动着我们的心。(根据提示背诵)
4.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开启艺术之旅,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讲解重点在于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内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理据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开启艺术之旅,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所以确定教学目标为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具体环节 一、课本剧导入,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首先让我们跟随一段课本剧表演,一起走进那战乱纷争却人才辈出的春秋时期。请欣赏课本剧《生命如歌》。
说一说课本剧中的收获。
二、诺亚自学,预习反馈
1、进入诺亚平台课堂学习板块,完成自学提示的问题。
2、登陆电子书包,完成字词检测试卷。教师指导易错点。
三、课堂点拨,积累运用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4.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品味语言,了解知音
(1)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比较写法,感受“知音”。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
把赞美之词放到前面,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能更强烈地表达锺子期对伯牙琴艺的赞美。把赞美之词放到后面这种效果会减弱。
3.联想升华,深悟“知音”。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四、高效阅读,拓展延伸
利用平板完成《人琴俱亡》的阅读练习。
这样教的道理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配乐范读效果会更好。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教师分享“朋友”称呼及来历。还有一种朋友被称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是“知音之交”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题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现过,意思是否一样?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诵读了课文,回家也练习了朗读。谁愿意为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呢?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听?
钟子期能够从伯牙的音乐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们彼此通晓音律,凭靠音乐来传递情感,并由此成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那这样的朋友称之为?
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结合文中伯牙、子期的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
一年之后伯牙寻访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写出你想说的话,表达对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写现代诗歌、也可写文言诗文。100字左右。
围绕这学期的教研主题“研学案的使用----目标分解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每课一得写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单元也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完《陋室铭》学生仿写铭文格式,给自己的卧室、文具盒等做了铭文。学完《爱莲说》学生以“爱 说”为题仿写文章。学习《郢人》让学生仿写文中极简的描写方法。本课的的拓展训练,设置想象内容,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知音难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