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8
这是什么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作文,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教材是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的。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开发,丰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学科整合。以播放影视资料春天的生活景色为课堂引入,引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以“欣赏、启发——联想、情感输入——交流——拓展”为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1) 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2)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创设展开丰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为心境共鸣创造条件。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一时期的知识面更为扩展,思维由童话式幻想转向理性、科学的幻想和想象。教材“春天的畅想”主要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在这样的题材中,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艺术素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大自然与艺术间的转换和交融所带来的美感。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3形成积极参与的交流意识,激发创作兴趣;初步完善创作构思,感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教学重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问题;什么是哲学?你在身边那些事例中发现过哲学道理? 学生例举身边事例,畅谈所包含的哲理 形成初步概念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生活处处有哲学 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学生探究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事例分析包含的哲学道理
总结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引领学生发现身边的哲学 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包含哲理的例子, 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发现 深化对身边哲学的认识
共同探究身边哲学
探究深化 问题:同学们知道那些成语典故,你知道他们所包含的道理吗? 学生表述自己所知道的成语典故何名言 把对哲学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
例证
深化认识 问题:人们的这些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是生来就有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交流 探究哲学的来源
交流总结 (1)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探究哲学的来源 教师讲授 哲学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中,也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古老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如“我是谁?”“世界是怎么来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是因为有我才有了世界,还是因为有了世界才有了我?”“世界和我相比哪个更‘厉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结论:(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作用 问题:哲学产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理论与实际联系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 感知哲学的作用
总结: ◇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思考追问 斗转星移,春秋变换,我们仰望苍穹:时间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尽头?宇宙由何而来?万物从何而生?西天可有天堂?世间可有鬼神?人类可有灵魂? 中国的老子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王夫之说:宇宙是由“气”组成的物质实体;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始基;《圣经》上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
马克思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宇宙到底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们 学生思考,回答 对哲学作用深化理解
启迪 结论1: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思考追问 战争、瘟疫、贫困 ……世事纷纭,岁月沧桑,我们审视社会:人的本质是恶还是善?世间有光明也有黑暗假丑恶是什么?真善美在哪里?社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人和人应该怎样相处?人类的前途在哪里?
老子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韩非子说:应该严刑峻法,让人有所惧;儒家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西方存在主义: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马克思:社会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物质
问题:你认为人类发展的前途是什么,谁教给我人认识世界? 学生思考,回答,讨论 深化认识哲学的作用
启迪 结论2: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思考追问 吸毒、自杀、……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我们考问人生: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又为什么死去?快乐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生有何价值?生命有何意义?
老子:道法自然,从容面对人生;
佛家:一切都是空,幸福在天堂;
叔本华: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马克思: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问题:我们如何对待人生,谁给我们指名了方向? 思考回答、交流 深化认识哲学的作用
启迪 结论3: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生与死、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阶段小结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学生总结 整体感知
本课小结 1.哲学在哪里?——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从哲学的本义上看: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哲学的功能上看:
真正的哲学能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课堂练习 1、哲学的本义是指( )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D
2、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3、“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4、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5、哲学的任务是( )
A.研究现世
B.让人人都成为哲学家
C.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C
6、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意思是( )
A.只有现世才有智慧
B.人人都有智慧
C.哲学是哲学家所独创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答案:D
7、据《列子o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地的运动有自己特有的规律,不会随时崩坠。杞人不懂这一哲学道理,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课后习题
高一政治第一课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生活与哲学模块学习方法指导
2. 第一单元综合解说
3. 第一课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二. 重点、难点:
1. 哲学与爱智慧之学
2.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三. 具体内容:
生活与哲学模块学习方法指导
(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① 哲学生活的智慧: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o哲学的基本问题o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 把握世界的本质:(唯物论、认识论)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o意识o实践)
③ 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辩证法)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o发展o矛盾o创新)
④ 拥有更美的人生:(科学的三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o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5)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综合解说
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含义
理解: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二)授新:
A. 生活处处有哲学
1.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P2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趣味哲学1:
傻儿子
如果客人问你咱们家的桃树怎么没了
——你就说“让我砍了卖了;”
如果他问咱们家的篱笆为什么这么乱
——你就说“兵荒马乱糟踏了;”
如果他问咱们家钱怎么这么多
——你就说“爹妈辛苦挣的;”
如果他问你怎么这样聪明
——你就说“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
于是,儿子去招待客人。
客人问:“你的父亲呢 ?”
——“让我砍了卖了!”
“你母亲呢?”
——“兵荒马乱糟踏了!”
“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呀?”
——“爹妈辛辛苦苦挣的”
客人生气地问:“你怎么这样说!”
——“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
趣味哲学2: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二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打伞。
这二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你认为秀才该回家吗?
2.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见例1)
3.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
(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P3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
(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哲理小故事: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的火花。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4. 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见例 2)
(三)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 哲学的本义:
课堂探究:
(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P4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
(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课堂练习:见例3
2. 哲学的任务:
课堂探究:
(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P4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
(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5名言,见例4)
【典型例题】
[例1]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 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 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附:哲学起源于( )
A. 对事物的惊讶和迷惑 B. 人们的好奇心
C. 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 对生活的总结
答案:C
[例2]“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 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 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 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 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例3] 哲学的本义是指( )
A. 智慧 B. 聪明的人 C. 真理 D.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4] 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
A. 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 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 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 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答案:C
解析: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A、B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附:哲学的任务是( )
A.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B. 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
C.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
板书
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的产生---实践和反思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更好的艺术
(1)哲学本意
(2)哲学的作用
一、课文(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的题目是“______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一篇半命题习作,与以往全命题记事习作不同的是,本次习作给予学生补充题目的自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链接生活中的经历,更自然、合理地融入自身的感情。
本次习作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习作的内容。首先,从将题目补充完整的角度入手,教材为学生列举了一些可以用来补充题目的词语:微笑、旅行、梦想、创意、运动、阅读、种花、诚信。这八个词语打开了学生的生活大门,便于学生联系真实世界中的相对具象的事情,也理解了让生活更美好的还可以是“梦想”、“诚信”这类抽象的素材。接着,围绕事物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教材以学生的视角对“音乐”、“种花”、“旅行”进行了初步的简单解读。“音乐”这一新事物的补充,开拓了学生选材的范围,间接地提示了学生不必囿于前面八个词语的示例。第二部分是习作的要求。这部分设计了两个问题,旨在明确完成本次习作时要注意的要点。其一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事物必须写明确,其二是要表现这个事物让生活更美好的过程,还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事情来体现这种影响。第三部分是习作后的交流。教材建议班级以“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开一个班会,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和体会,这也是学生间通过互评的方式提升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经历了小学阶段前五年的积累与训练,大多数学生应能够做到把事情写清楚、写完整。学生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能够对“阅读”、“种花”等具体事件进行记叙和一定程度的描写,来表现一定的习作主题。他们能够有意识地留心生活,记录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作为习作的素材,在习作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但也有学生还不能把一件事叙述清楚完整,尤其是所补充的事物本身如何使生活更美好,在写作时可能忽视其中的关联或欠缺层次性和变化的具体过程,使得主题的表达显得生硬、突兀。
这次习作是以半命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给予自己补充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这种形式本身,学生并不感到陌生。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写作方向也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因此学生筛选题材不会成为难点。相比之下,如何展现出事物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则需要在习作过程中多留心,以确保文章内容主线符合主题的走向。
三、教学目标
1.选择让自己生活更美好的一件事情、一样事物或一种品质写下来
2.写清楚它是怎样影响自己生活的,把它让生活变美好的原因写具体。
3.分享习作心得和体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基于写作目的,写清楚某件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情节要围绕这件事
物对生活的影响展开。
教学难点:
能把某件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原因写清楚,写具体。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认真审题,明确要点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起进行“有目的地阅
读”。这次习作,我们也要先明确写作的目的,做到审清题目,看清要点。
1. 默读教材第50页,思考:本次习作的题目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2. 学生反馈:
习作题目:从教材提示的八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或自己补充一个,组成通顺且符合要求的题目。
习作审题要点:
选择一个令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的事物。
写明这个事物是怎样让生活更美好的。
可以通过一件事来表现这个事物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开拓思路,确定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第50页的八个词语,试着在小组中给这些词语分分类,并互相说一说。
1. 词语分类,互相交流,再全班反馈。
(1)兴趣爱好类:旅行、运动、阅读、种花。
小结:学生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题目中补充其他的兴趣爱好,不必限于列举的内容。
(2)自主想象类:梦想、创意。
小结:新颖的题材需要生活中的具体而直接经验,用自己的故事或经历来组织材料,往往更容易写好。
(3)揭示主题类:诚信、微笑。
小结:这个词语启发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以关注人的美好品质,如坚毅、勇敢、乐观等,为学生补充题目提供了更多的启发空间。
2.学生静思默想。
(1)是什么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2)我应该在横线上补充怎样的内容?
3.小组交流。
(1)互相交流补充好的习作题目。
(2)检查同伴所补充的题目是否通顺、明确。
(3)交流想借助哪件事来表达主题。
4.反馈梳理。
●补充题目,明确写作目的。
●借助事例,表现话题内涵。
●聚焦改变,具体写明原因。
小结:确定了题目以后,如果想借助一件事来表达这个话题对生活的影响,一定要思考它是怎样让你的生活更美好的,这种影响或改变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