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7
这是部编版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人物、事情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感受)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练习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聊成语了解《列子 汤问》
1、课件出示成语
高山流水 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 杞人忧天
2、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这些成语的了解。
3、介绍《列子 汤问》。这些成语都出自一本书,这本书是《列子 汤问》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刚才的成语都出自这本书,这部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去看一看,说不定每则小故事都能给你很多的启发。
一、谈话导入,解题释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它也出自《列子 汤问》。
2、板书课题:这个课题中,哪个字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辩”
3、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这篇文言文,我们从题目中基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
2、打开课文,放声读,注意把课文先读通读顺。
3、指名读。(及时正音、停顿指导等)
4、文言文的断句处理比较难,教师出示已标断句的文章,让学生再练读。
5、齐读。
三、再读古文,理解内容
1、古文读通读顺了,但是古文的理解总是让我们觉得有点难度。这节课上,我们继续用学习《学弈》的方法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篇文言文读懂。还记得我们学习《学弈》时用到了的办法吗?
归纳小结:A、借助注释,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
B、借助工具书,如《词语手册》、《字典》等
C、询问老师或同学
D、多读,把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好,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来学习这则文言文。
3、交流:
刚才看大家学习得非常认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学习的结果。说说你关注了哪些字词,理解了什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A、这句话中关注一下:游(游学)、 故(原因)。
B、这句话还是这件事情的起因,交代了故事的人物。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抓住“以、去”这两个关键字理解句子意思。
B、知道这是两小儿的截然相反的观点。
C、指导朗读。
D、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日中时( )。”
一儿以( ),而日中时( )。
E、指名背,齐背。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请你往下看,我们继续交流。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A、抓住:“大如车盖、如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关键词语来理解内容。
“汤”在古代一般指热水,如成语: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等。
B、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看,除了你读懂了内容,你还有其他读懂的吗?
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a、对比:初出——大如车盖(沧沧凉凉);日中——如盘盂(如探汤)。
b、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如”的理解。
c、反问:此不为…………乎?
d、孩子聪明、善辩;
e、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结合学生的理解,及时进行朗读指导。
C、指导朗读。
联系上下文,感受当时的气氛怎样?辩斗——“很激烈,双方在辩斗,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
D、这两小儿的语言太精彩了,让我们也来听听你们同桌之间是怎样“辩”的。
角色朗读(指几组同桌来朗读——分组角色——师生角色)
E、这两段不仅语言精彩,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小儿那自信、说话有理有据的形象。让我们把这么精彩的描写背下来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学习掌握9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5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乐曲。我看到大家都被这美妙的乐曲陶醉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对,它就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音乐的殿堂,走进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动人故事!
检查预习
读生字词
指导书写:粼 注意右边是两个撇点。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品读探究
1、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兄妹弹琴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慢慢的读,细细的品!评
前排的女生:你找到的是盲姑娘兄妹的对话,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嗯,你读得声情并茂,那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嗯,读出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读出了哥哥因无法满足妹妹而感到愧疚。评:你理解得很到位!同桌还要补充,哦,你找到这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妹妹的话语中你体会到她的善解人意。评:你体会的很深刻,看来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
同学们,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兄妹的对话,男生当哥哥,女生当妹妹,开始吧!同学们不仅声音洪亮,读的也很投入,仿佛这一对互相体贴的兄妹就在眼前。
是啊,正是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兄妹间的真情打动了贝多芬,他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热爱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他便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坐在钢琴的前面,为盲姑娘弹起了刚才的那首曲子。
2、喔,这位同学,你把手举得这么高,是有什么问题吗?评:会问问题的孩子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是啊,那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读读课文,从中找找答案吧!
同学们都扬起了自信的小脸,看来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哪位同学先来说?靠门的男生,请你。“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你说当盲姑娘得知此刻给她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她很激动,很惊喜!师:咦,盲姑娘可是什么也看不见呀,那她怎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呢?你的眼神充满自信,请你来说,虽然盲姑娘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乐曲的创作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评:你真了不起,分析的这么透彻,不简单,请坐。请你为大家读一读。评:你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惊喜与激动,很好,请坐。
同学们,这时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是何反应?哦,他没有回答。那他当时在想些什么呢,为什么没有回答呢?靠窗的女生,你来说。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来不及回答,他很惊讶: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请坐。是呀,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的人,不正是贝多芬的知音吗?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就在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请看大屏幕上的这幅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最后排的男生:你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是呀,多么美的画面啊,贝多芬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开始即兴演奏了!
那当兄妹听到这首新的曲子后,他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班长,请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他们看到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嗯,那他们看到的画面是真实的吗?不是,是联想到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好像、仿佛”这些词语中得知的。评:你能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真是会学习,请坐。
五、合作探究
同学们,在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这首乐曲的旋律是如何变化的呢?请大家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分小组讨论,一会儿我们再来交流。评: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交流的也很充分,有交流就有智慧的火花,哪一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成果?
第二小组总是最积极,你们先说。刚开始,乐曲是舒缓的,因为月亮刚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然后是明快的,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评:总结的非常好,描述的也很美。
六组代表再来补充。对,最后乐曲是高昂激越的,因为海平面上忽然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气势凶猛,所以节奏越来越快!评:你分析的也头头是道,请坐。
是的,这首曲子的旋律就是由舒缓到明快,最后变成激昂的。那哪位同学能够试着通过朗读把这种的变化表现出来呢?课代表,请你。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声音洪亮,感情饱满,节奏掌握的也非常好,请坐。
一段音乐,百种感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欣赏《月光曲》,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音乐听完了,大家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月亮刚从海平面升起来,非常的迷人!你看到静静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非常的壮观。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感受音乐的魅力吧!
六、总结、作业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感受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与爱,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你们的收获真不少!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课下请同学们选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写一写你的想象和体会,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