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8
这是月光曲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设想】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 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 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 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三、据题提问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 《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四、学习课文2~8自然段,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 情(遇知音):
①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 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 景(清幽、幽静):
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 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堂,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清秀、入了神、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心境下谱写了《月光曲》,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课前谈话:
1.教室里事先播放音乐《致爱丽丝》,让学生静静聆听。
2.知道这首曲子的曲名和作者吗?
3.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一说。
4.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他的头像和名言,齐读):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一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乐曲。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
2.板题、读题。
3.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知课文,整体感知
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做到字字入目。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检查词语。
(1)(出示词语)蜡烛琴键陌生记录莱茵河盲姑娘霎时间入场券
指一学生读后再齐读。
(2)(出示短语)清幽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微波粼粼的海面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一学生读。
师:一组短语就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读着这些短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想象,说话)让我们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齐读这四个短语)。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三、聆听心声,感动心灵
过渡:贝多芬和穷兄妹俩素不相识,那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他的心,促使他走进茅屋,给姑娘弹琴呢?请同学们快速地到课文3―7自然段中找找答案。
交流(出示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贝多芬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3.反馈交流:
预设一: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抓住“那有多好啊!”来体会)
(1)姑娘是那样地想听一听贝多芬亲自演奏,谁来读读?
(2)师:咱们一起来来读出姑娘的渴望。
齐读预设二:姑娘家境贫寒。
(1)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太贵、太穷)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了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2)还从课文的哪里也知道姑娘家境贫寒?(联系课文第4自然段来说)
预设三:姑娘很懂事,体谅哥哥。
(1)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姑娘很懂事?(随便说说)“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顺便、没有考虑说的话)
(2)姑娘“随便说说”的是哪句话?
(3)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不是的,是发自内心的)
(4)这是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啊,那她为什么要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的?(体谅哥哥的难处,很懂事,不想让哥哥难受……)
4.谁来安慰一下哥哥。指定两位学生朗读。
那姑娘有没有可能笑着来说这句话呢?(师范读)
如果此时姑娘是笑着说的,那她此刻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是含泪的笑,是掩饰内心的笑,是酸楚的笑,更让人难过……)
5.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兄妹俩之间的互相关心、体谅就显得弥足珍贵。请男同学当哥哥,女同学当妹妹来直接读读对话。(分角色朗读)
6.引读第4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把站在门外的贝多芬深深地打动了,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他看见――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他看见――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他还看见――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1)姑娘的脸很清秀,“清秀”是什么意思?(很好看,不俗气)
(2)那么漂亮的一个姑娘,正处于如花的年龄,可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你们想一想:弹钢琴需要眼睛吗?
(3)弹钢琴需要眼睛呐!在弹琴的过程中,失明的姑娘肯定会遇到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姑娘却怎样?(没有放弃、没有退缩……)这一切都源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4)在没有走进茅屋之前,贝多芬知道姑娘眼睛看不见吗?
7.想象说话:而此刻,面对这样一位特殊的姑娘,贝多芬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他的耳畔又响起了穷兄妹俩的对话,他会怎样想?(想象说话)
8.他马上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了行动。面对着皮鞋匠的疑问,贝多芬是怎样回答的呢?
(出示句子):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想一想,当时贝多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来说这句话的?(急切、激动、亲切……)指定学生朗读。
引读:贝多芬对皮鞋匠亲切地说――
贝多芬同情地说――
贝多芬难掩心头的激动,急切地说――
师:这么多的感觉,都来自于他一生所追求的信念。(回读名言)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四、一番“对话”,遇到知音
1.过渡:正是出于对盲姑娘兄妹俩的同情,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又怎样反应?
(出示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2.请你再细细读读这个句子,你从哪里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姑娘很激动。
(1)为什么激动?(学生说理由),请你带着这一份感受来读读。(指定学生朗读――评价)
(2)这一份激动中,还包含着――难以置信。从哪里可以看出?(两个“您”字)。师点拨:第一个“您”表示猜测,读的时候可以拉长一点,请你再读这句话。(评价: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她贫寒的家中为她演奏,她难以置信啊)
除了激动,除了难以相信,姑娘同时还是――惊喜万分的。――生说理由。指定学生朗读。(评价: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她欣喜若狂啊)
(3)此时,盲姑娘忘记了――
忘记了――
忘记了所有的一切,她的心中只有音乐。
预设二:姑娘热爱音乐,也很懂音乐。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主要抓“入了神”、“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来体会。随机理解“入了神”和“纯熟”的意思。)
(2)姑娘可以说是是贝多芬的――知音。(板书:知音)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样想?(出示句子说话)
贝多芬本以为――,没想到――。
3.命运给了盲姑娘黑暗的世界,但她却能在音乐中找到光明。面对这样一位命运坎坷,却甚懂音乐的姑娘,贝多芬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4.读到这里,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用“您”?为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再弹?)
一一解疑;(如第三个问题有难度,可作如下铺垫:刚才说过,盲姑娘是贝多芬的一个知音。试想一下,一个舞蹈家,遇到知音会干什么?一个古代剑客呢?一个书法家呢?)
正因为碰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才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五、感受美好,曲终意犹
1.这时候,一阵风吹来,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面对着如水的月光,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知音,贝多芬把心中涌动着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指下的音乐。(《月光曲》的音乐渐起)
2.(在音乐声中)这样一个月夜,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对盲姑娘来说,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3.(师深情小结):这一份难忘,这一份美好,都源自贝多芬和盲姑娘拥有人世间最美的两个字:情感。也正是这两个字,才使贝多芬创作出了传世名曲――《月光曲》。也正是这两个字,才使这个故事流传百年,成为一段佳话。
4.(出示句子):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齐读)2
【教材理解】《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设计理念】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过程剖析】
1、导入时,从本学期学校的德育主题入手,也就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感觉比较自然,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揭题之后,老师马上询问道: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并且确实也由此确定了本课时的探究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2、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因此,课堂上,我两次让学生学生欣赏《月光曲》。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感受其情趣的境界,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那么一起去探究这美妙的旋律的创作过程变显得顺理成章了。努力用生动激情的语言把学生从静态的课堂拉向了课文中的情境。
3、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它们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情(从人物的情感角度来说),一个是景(主要是从当时的景色、环境来看)。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伟大的,一类是平凡的代表。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文章主要叙述了他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谱写了《月光曲》的'事。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笔者注重向学生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来莱茵河畔旅行演出这一事实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贝多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作为平凡人物形象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很穷,生活很困苦,但还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盲姑娘外表是美的,而内心更美,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应该说,《月光曲》的创作正是因为有感于知音。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二、从广远的意境中感受自然美
《贝多芬》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遂。细细赏品,不难发现─种描绘了三幅隽美的图景。第一幅,莱茵河畔静夜图。不难想象: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莱茵河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结束演奏,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的情景,展现的是一幅悠闲、恬然的自然美景。第二幅,茅舍借月弹曲图。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弹着琴,穷兄妹俩静静地听着,忘记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这样,人物与环境构成了美的整体,美的空间,产生了美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了强烈的美的印象。文中还虚出了一幅月光海啸图,展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景观。文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美景,教学中我借助于课件,也借助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赏中想象,体悟自然意境的静谧美、和谐美和壮观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的目的。遇到知音使贝多芬有了创作的冲动,然后他将这种冲动寄托在泻满大地的月光上,寄托给了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寄托月明月)。于是才有了《月光曲》的诞生。
【设计理念】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程注重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月光曲》一文,从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都比较适合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本文文字含蓄、优美,蕴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因素,借助联想深入阅读,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从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情感。旨在造就一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
【设计特色】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借助联想,感悟情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题联想,启动情感──蕴含阅读方法
揭题:
月光曲。
出示课件呈现美丽的月夜图,启发描写月光的词语后。教师动情的引导联想:同学们,当皎洁的月光撒向大自然的每一片树叶时,当柔和的月光撒向平静的湖面时,当如水的月光撒向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似乎披上了一层银纱似的外衣。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让我们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首曲子吧!
(利用学生平时阅读的理解、感受图片、教师语言引导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交流感悟──展示阅读所得
1、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让学生通过第一次读理解课文大致意思,并找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词语、句子。读完简单交流。如贝多芬是谁最后为什么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月光曲等。
2、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引入:运用好联想,我们经常能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带着联想,请同学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课文,特别是你找到部分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师随机指点。
⑴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是故事的起因,通过“幽静”、“断断续续”理解贝多芬的心情是平静的,听到有人正不熟练地弹奏自己的曲子时,贝多芬产生好奇。)
⑵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想听音乐会,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拿过,妹妹体谅哥哥,劝慰哥哥,所以才这样说的。)
⑶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通过纯熟的琴声判断出了他是贝多芬,说明她很爱音乐,同时又很懂音乐。)
⑷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这些都说明了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三、潜心会文,品读感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1、交流之后提出问题,师:
你们读懂了很多,回答的也很精彩,这就是学习。但这还不够,学习还得能提出疑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如:
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首还要再弹一首
为什么盲姑娘问贝多芬时,贝多芬没有回答
为什么姑娘要连忙站起来让座等。
2、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在备课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我看描写音乐的文章,都会说这首曲子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甚至有的还把音乐比喻成“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可是在这篇课文里,老师却什么都没发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指向第九自然段。)
3、细品第九自然段:
⑴ 教师范读第九自然段: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合着美妙的音乐读一读。同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
(有声朗读。)
⑵ 对有关内容的点拨:
①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这个部分旋律很慢、柔和、平缓。)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②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亮大海
板书: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③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光怎么样大海又怎么样
板书: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⑶ 朗读训练,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把三次海面变化读出来吗
配上《月光曲》独自练──指名读:
先按变化顺序来朗读(三个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变化──比较式朗读(两个学生读)。
(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读,反复感受文本的魅力,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有话可说!真正传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 。)
板书:
舒缓──有力──激荡
四、课后质疑──衍生课外学习
从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月光曲的旋律是通过联想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动听、优美。兄妹俩完全陶醉其中。那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这种激情又是源于何处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舒缓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有力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激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