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0
这是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的任务。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大胆想象。教材提示了展开想象的角度,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为“写什么”拓展思路;二是强调通过列提纲,引领思路,梳理素材,辅助成文。教材还提示了习作提纲和习作之间要紧密联系,即按照自己编写的习作提纲进行习作,习作时分段叙述,要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第三部分提出习作的具体要求及修改的建议。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列提纲,教材提供了一个习作提纲的范例,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限制,建议灵活运用这个“支架”。特别是对中间部分,20年后的家乡,你觉得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交流。除了书上提到的环境、工作和生活,学生可能会交流到交通、信息技术等等。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关注书上的提纲。从开头、中间到结尾,让学生进行解读、理解,明白提纲所代表的就是习作的框架结构之后,再学着范例梳理自己的提纲。这样充分利用这个范例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有不一样的表达。
二、学情分析
本次习作受认知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影响,五年级小学生对家乡现实状况可能关注不够,对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展开想象,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二十年前家乡的有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和现在家乡快速发展、进步的有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变化,对家乡的环境面貌生活状况有一些感性认识,为习作积累素材。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二)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三)能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四、教学重点
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2.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一)交流资料聊“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出本次习作话题,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设计意图】“家乡”是有地域特征的一个词,通过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特点,也感受到了二十年这个时间段“变化”的内涵,为接下来的畅想未来的“变化”找到了方向——想象要有所依托,想象要合理展开。
(二)阅读要求明“变化”
1.学生自主审题,勾画出本次习作中强调的地方。
2.设疑,启发学生提炼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本次习作的重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审题,明确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了解本次习作要注意的两点:一是要注意“家乡”一词,想象的场景或事件要和“家乡”有关;二是要注意“二十年后”这个时间。
(三)大胆想象思“变化”
1.头脑风暴,大胆想象。
(1)思巨变
引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你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你觉得家乡会有哪些变化?请将这些想象在纸上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来,看谁写得多,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2)念乡情
你最想看到家乡产生哪些变化?为什么希望它有变化,你希望它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想象,从思巨变到念乡情,引导学生明白想象要体现家乡特点,按照自己美好的心愿去关注家乡事物,展开想象,为后面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展示交流,归纳整理。
教师以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类梳理想象的内容,选取不同角度来展示变化,为学生分段叙述提供方法,如环境变化、工作变化、生活变化……再结合这些变化进行分支细想,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拓宽想象的空间,使想象内容更为具体化,为学生分段叙述提供方法,为编写提纲作铺垫。
3.自我梳理,确定选材。
要不要把所有的想象都写进文中呢?你该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这样选呢?把你确定选择的内容填充到下面表格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想象内容进行梳理,进行材料的取舍,确定写作素材。
4. 质疑互评,合理想象
同桌互评——你觉得他的未来设想会实现吗?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互评,完善想象,以让学生明白,想象作文要大胆而有新意,要基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一定要立足“二十年后”这个时间,要有一定的依据。质疑之后让学生以大胆合理为标准对材料进行再次确认。
(四)编写提纲串“变化”
1. 观察范例,指导编写。
(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范例,交流提纲都包括哪些内容。然后共同归纳提纲的结构,包括题目、开头、中间和结尾。
(2)编写提纲要注意哪些方面?师生交流后,明确:
一是以什么顺序写,详写哪个变化,略写哪个变化,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要把想象的事情进行分类,每类要列举一个例子,做到只要看到提纲,就基本了解文章要写哪些内容;
三是提醒学生每一段都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各段合起来表达全文的中心。
2. 结合表格,练写提纲。
3. 互评互改,完善提纲。
小组成员根据以下问题来互评互改,完善提纲:
提纲结构是否完整?中间部分是否简洁明了?是否体现了分段叙述?
4. 展示提纲,示范引领。
(1)小组内推选写得好的提纲进行全班赏评,请写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提纲写作成功的原因。
(2)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评议并提出建议。
(3)提纲修改再升级。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提纲,要重点指导。利用书中的“范例”,让学生进行观察、解读、理解,明白提纲所代表的就是习作的框架结构之后,再学着范例梳理自己的提纲,在互评互改中升级提纲逐步完善提纲。
(五)确定重点展变化
1. 怎样确定写作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2. 怎样把重点内容写具体?
(1)对比着写。
(2)追问着写。
(3)剪辑连接着写。
(4)点面结合着写。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教师先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写作重点,再指导学生把变化具象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完成习作,互评习作,并能按要求修改习作,乐于分享习作。
(一)根据提纲写“变化”
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习作情况,发现归纳问题。
(二)自评自改析“变化”
一是想象是否大胆合理;
二是是否突出了家乡这一主题;
三是有没有分段叙述,重点内容是否写具体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所以自评自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重要方法,设计三个评价维度帮助学生学会评,立足改。
(三)展示习作叹“变化”
根据自评自改的三个维度,提供典型习作,指导学生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提供典型习作,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作文,取长补短。
(四)互评互改扬“变化”
1. 小组互评
2. 提出建议
3. 全班评议
4. 修改誊写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修改习作,能在同伴互助中提高习作的评价和修改能力,也是作者与读者交流、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这是习作课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七、板书设计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从生活实际出发,用图片比较了二十年前和现在的不同,引导学生从环境、工作、学习和生活出发来发现变化,接着,和孩子玩起了“物体变变变”的游戏,重点时发散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它们无穷的想象力。在想象结束后,引导学生体会把脑海中的构思写下来就是习作提纲,并鼓励孩子动手写提纲。接着,我采用了“前后对比”“描绘想象”“感官体验”三个“精准知识”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和想象,在这样精确的指导下,孩子们的想象无穷无尽。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面对学生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回答,我有些无从下手,不知从哪里评价才能让孩子们提高,很多评价语子啊课堂上想不起来。在以后备课中,还是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孩子。其次,不知道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气氛,举手的同学并不是很多,而且气氛有些尴尬,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上,尽量培养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幽默感,让他们敢讲敢说。最后,在心态上,如论面对什么情况,还是告诉自己不要慌乱,慢慢来,课堂面对的永远是学生,而不是后面的教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到眼里装的是学生,心里也要装着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方式感受时代的变迁,展望二十年后家乡更美好的前景。
2. 学习习作前先选择素材,安排素材,罗列写作提纲,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表达中心内容。
3. 通过组内互评交流,集体交流评价与情境朗读等多种方式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语言应用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准备】
1. 课前布置观看视频《激荡——改革开放 40 年的浙江实践(宁波篇)》。
2. 课前调查收集家乡改革开放 40 年里发展变化的图文资料,推荐阅读微信推文《40 张照片,看宁波改革开放 40 年巨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交流,“众说纷纭”聊变化
导语:同学们,宁波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被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作为生活在宁波的你,对宁波有多少了解呢?
1. 结合课前准备内容,学生口头交流改革开放 40年间家乡的巨大变化及感受。
2. 观看宁波变化之大的微视频。
图片定格在新旧宁波全景对比图,用一两个词语来说说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3. 回顾改革开放 40 年,宁波人的生活中曾有过许多个难忘的“第一”:第一个动物园,第一座地铁,第一个……(PPT 展示《40 张照片,看宁波改革开放40 年巨变》节选)
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却是以前的人想都不敢想的。
【设计意图】正值改革开放 40 年的当下,举国上下都在回顾与总结,收集改革开放家乡变化的图文视频资料是比较容易的事,虽然少了许多实践的过程,但专业媒体机构整理的资料更有助于学生比较完整全面地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变化,通过搜集、整理与交流,学生对时代的变迁会有一个更立体化的认知。
二、图表比对,“思前想后”谋变化
导语: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交流,改革开放 40年,我们对宁波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初步的感知。下面我们通过图表展示,来看看我们这一座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吧!
1. 分步出示:展现宁波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PPT 中展示相对应的图片)
1. 那么,再过二十年,我们的生活还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哪些变化呢?二十年后的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有怎样的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内容写一段话。(5~8 分钟)
2. 展示交流,选取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城市的变化,随机板书:环境变美了,交通更快捷了,人工智能更先进了,居民生活更幸福了,文化名人更多了,旅游观光点更多了……
3. 结合板书小结过渡:城市的这些变化就像一颗颗晶莹美丽的珍珠,如何把这些珍珠串连成美丽的项链呢?自然少不了文章作者情感的融入。
【设计意图】“家乡”是有地域特征的一个词,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城市过去与现在的图表对比,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变化”的内涵,更为接下来的畅想未来的“变化”找到了方向。通过片段练习与梳理,更进一步为自己和他人找到了表达的方向。
三、选取角度,“以点带面”看变化
1. 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是啊,只有心中充满爱,你的笔下才会饱含深情。
2. 观看视频《激荡——改革开放 40 年的浙江实践(宁波篇)》。
3. 简单谈感受:目睹家乡变化的同时,个人也在变化与成长。
4. 阅读视频文字版《市民曾银军:40 岁致敬 40 年》。梳理文章脉络:借助两张照片谈自己的成长故事,用个人的成长反映家乡人的巨变,整理成写作提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如何想象(想象要合理),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要求以及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以自己的美好心愿抒发与家乡的亲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其实是学生的强项,真正的难点应该是把合理想象和把想象的事物或景物清楚准确的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采访家长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以及和现在情况的对比,并作记录。(目的何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变化两字吗?)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如何想象(想象要合理),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要求以及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以自己的美好心愿抒发与家乡的亲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其实是学生的强项,真正的难点应该是把合理想象和把想象的事物或景物清楚准确的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采访家长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以及和现在情况的对比,并作记录。(目的何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变化两字吗?)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1)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2)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3)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