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一

日期:2021-11-01

这是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一,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一

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一第1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在经过了七、八年级整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文都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和解读鉴赏的能力,但是这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体裁、篇幅、艺术风格和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各不相同,并且还要求能够全文背诵和默写,学生学习和完全理解与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时,可参照“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给学生作一些必要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2、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有一位人物,他在鸦片战争之前就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他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就是龚自珍。

活动2【活动】作家作品简识

1、作家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2、写作背景简介: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活动3【讲授】课文解读

(二)、诗歌内容学习:

1、朗读全诗

2、理解个别字词的含义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

东指:指东方故里。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

3、诗歌内容理解: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并非无情无义,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4、诗歌结构分析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三)、研读诗句,理解诗歌主旨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联想: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作者离京南返的愁绪;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活动4【练习】当堂练习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填空

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是:

这一句,运用 ,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 ;为培育人才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 的情怀。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 。

3、拓展延伸:

古诗中写花的名句不少,请写出二句你积累的有关“花”的诗句来

(1) , 。 (2) , 。

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一第2篇

一、导语设计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二: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 骈 槽枥

  ②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

  ① xiànɡ pián cáo lì sù

  ② 食:通“饲”,喂养,读“sì”。

  材:通“才”,才能,读“cái”。

  见:通“现”,表现,读“xiàn”。

  邪:通“耶”,吗。

  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如:不以千里/称也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⑶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⑷ 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⑵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 积累重点词语:相、骈、枥、策、粟、邪

  ② 掌握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③ 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⑴ 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⑵ 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背诵课文。

  ⑶ 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生1: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生2: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

  1、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2、阅读刘基的《说虎》,思考: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一第3篇

教学目标

《已亥杂诗》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

  三、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五、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六、理解诗句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七、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一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