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月迹教案部编版五上

日期:2021-09-01

这是月迹教案部编版五上,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月迹教案部编版五上

月迹教案部编版五上第1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悠悠千古明月,牵动多少人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边关冷月、卢沟晓月、晓风残月,有了月形月影、月波月色,请同学们回忆咏月佳作。

  ……

  在这月诗月文中有一篇不得不令我们动容,那就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月迹》

  二.整体感知

  1. 释题(根据预习,你认为标题是什么意思;亦可围绕课文内容对标题进行扩句,初步理解)

  (1)月亮运行的轨迹

  (2)我们找月亮的轨迹

  (3)月亮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2. 文章围绕“月”写了哪些内容?

  盼月 寻月 议月

  3. 重点在写什么?

  寻月

  三.精读品析

  1.初读课文,了解我们都在哪找到了月亮,每一次的寻得又有怎样的心理

  ( 浏览课文,划出关键词,看我们都在哪找到了月亮及每一次寻得后心理的变化)

  镜中看月 高兴--失望

  院中望月 惊讶--争执

  杯中“饮月” 人人拥有

  河中寻月 处处都有

  眼瞳见月 竟是这么多

  2.对寻月我们饶有兴趣,而我们又是一群孩子,言语中充满孩子的稚气,请找出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纯真的我们,月圆之夜盼望月亮,镜中月到高兴,月去失望;院中月现兴奋争执;杯中、河中、眼中,人人有月,甚感满足。一句“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们仿佛感受到《蔚蓝的王国》中船随心动的惬意,月亮这样牵动人心,究竟的个什么呢?(议月部分)

  (1)用文中的话回答

  弟弟:我所要的

  妹妹;好

  我: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

  (2)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若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

  (3)由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对你有何启发

  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东西属于每个人,只要我们努力寻求,就可得到。

  4. 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一种说法,无论你把月亮比作什么,此处的月亮是孩子眼中的月,就是一个如花儿一样美好的事物,这里月亮是美好的代名词。

  因此,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也就是寻找美好事物的过程,是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是童心升华的过程。(主题升华)

  5.当然,我们这一群孩子能够找到月亮,奶奶起着重要作用。选读课文,找出奶奶的活动,并简单分析奶奶是怎样一个人。

  奶奶是个线索人物,引导我们寻找美

  奶奶了解童心、富有童心,充满热情,调解“纠纷”,引导我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把我们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

  有了奶奶这位高明的向导,一群真挚纯洁,富有幻想的孩子在月圆之夜, 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也送给了我们一双慧眼,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明眸,找一找教室里的“月亮”。

  五.课堂小结

  在一种温馨、融洽、热烈、向上的氛围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不仅在孩子们那里,也不仅在我们的教室里,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不仅在中秋月圆之夜,也不仅在我们这堂课的45分钟里,她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愿我们努力寻找,人人拥有。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摘抄有关月亮的诗文名句。

  2.完成书后练习四。

月迹教案部编版五上第2篇

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l 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l 难点

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

(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l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

2.作者资料。(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2.师生交流。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借此明确课文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三、研读课文。

要求:月亮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2.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4.师生交流。

(1)镜中看月。

具体操作步骤:

A:生说地点,读直接描写月亮的语句。师板书地点,引导品味“款款地、溜”,并指导朗读“款款地、溜”部分。(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形态?)

B: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儿化音”作用,并指导朗读。

C:全班齐读。

D: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师生交流明确,师板书“高兴——失望”)

(2)院中望月。

具体操作步骤:

A:设问: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找到了月亮?(生回答,师板书“院中望月”)

B:师投影设问: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生答:月光、桂树、月亮。师问:什么样的月光?什么样的桂树?什么样的月亮?(暗暗引导学生关注叠词)

C: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叠词”。

D: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光,看到了天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看到了院子里粗粗的桂树,那时那刻,孩子们有什么感觉?(进一步体会叠词的作用和童心的感悟力)

E:投影展示“填空”,强化叠词(全班齐读)

F:后来是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有人了,谁呀?(嫦娥)一个很漂亮的女子,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只有漂亮的孩子才配在月亮里,我们中三妹最漂亮,我们不觉开始羡慕嫉妒起三妹来,可当三妹说月亮是属于她的时,大家便争执起来。(师边引导边板书总结孩子心理的变化:羡慕——嫉妒——争执)

(3)略析“河中寻月”和 “眼瞳见月”。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为什么?——这句话“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是 在强调什么?——主动去追寻!)

月迹教案部编版五上第3篇

一、 导课激趣

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在你的记忆中,最美的一处月景是怎样的呢?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他看到了怎样的月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二、 美文选读

请大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写月的文字,静心品读,努力将文章的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里,你将会有奇妙的发现。

三、 美景循迹

刚才你选读的是哪一处月景呢?请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阅读体会。(结合学生的自主体会,启发集体研讨交流。)

【镜中之月】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溜”很容易让人想起什么人?这哪有美呢?加上前面的修饰词“款款”之后呢,你会把这“溜”和什么人联系起来?

“款款”不仅写出月光移动的缓慢,更有一种从容悠闲的姿态,所以后面的“溜”便有了一份调皮和可爱了。切合那时那景,这便是语言的情境感、情韵感。伴随着月亮的变化,儿童们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通过这些动词和语气词的变化,将这月光的调皮可爱、动态变化之美,以及儿童们的惊喜、专注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院中之月】

指名朗读。你在读这段文字时,特别想读出怎样的感觉来?你认为文段中有哪些词句,帮助你读出了这样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要用“玉玉的、银银的”来形容院中的月光呢?月光真的是那样的吗?(这两个词不仅写出来白亮,而且还有了温润的质感,仿佛整个环境就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白玉,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也有类似的句子,“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但是老舍并没有用“蓝蓝的、晶晶的”这样结构的词语,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会选用叠音词,而且选用的还很多呢?请同学们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份童真童趣。

【杯中之月】

这处月景为什么会吸引你?

比较“浮起”“浮着”“映着”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酥酥地颤”结合词语义项选择,体会表达效果。酥:古代称酥油为酥;(食物)松而易碎;面粉和油加糖制成的松而易碎的点心;酥软。同学们觉得在这里选用哪一种解释更切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酥酥地颤”――心里的怜爱。

院中其他地方的月,水中之月,瞳中之月。如果你去找,你还会在哪些地方看到月。

(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四、 童趣探源

这么多美丽的月景,真让人陶醉呀!哎,有些羡慕这些儿童了,我们也常常看到月亮,怎么就没有这样的体会呢?

儿童特有的心理:“羡慕、嫉妒起来”;“啊,啊!月亮是我的啦!”(读出三妹的口吻)

儿童特有的体验:“我们已在了月里。”

儿童特有的期盼:“什么都不满足”“大家都满足了。”(沿着月迹寻找美丽)

儿童特有的思想:“我所要的”“是个好”“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长天为纸月为印。天空是我们的作品,月亮是我们的印章。我们拥有了天空,我们拥有了宇宙!拥有所想要的一切。这就是什么都不满足的儿童!

小结:随着月景的变化,我们的感悟体验越来越具体丰富且深刻。这便是对美的理解和领悟呀!

五、 拓展深思

(1)大家的记忆宝库中收藏了哪些关于月亮的经典的诗词文赋呢?在这些月的意象中,你们读到了怎样的月景和情感?

(2)这些诗文中的“月”与今天寻找的“月迹”比起来

你更喜欢哪一处?

六、 作业超市

月亮独特的美,给予了人们很多的遐想,寄予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课后请从下列两项学习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读 (填人名)的月;(2)城里的月光(写一篇城里儿童眼中的月)。

【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要通过学生对作品个性的品读解析,让学生深入地走进作品,体会作品之美,感受作者之情。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本课教学引领学生经由语言的路径,登堂入室,探骊得珠,获得文学审美阅读的真切体验。

1.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调动审美的情感共鸣。

阅读文章的“初识感”,即阅读的第一印象,是我们深入文本的原发点,是我们沟通生活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桥梁。上课伊始的提问:“在你的记忆中,最美的一处月景是怎样的?”一方面调动了同学们的生活记忆,活跃思维,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预热表达。在记忆追寻的基础上,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写月的文字,静心品读,努力将文章的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里。这里特别强调“静心品读”,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更是为了培养一种品质:文学作品阅读需要静心凝神,在个性思维的放飞中融情入境,静心,更多时候是一种生命思考的状态。

《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创设了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编者将《月迹》选进“童年趣事”专题,意在表现“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在阅读中,只有顺应着学生的阅读体验,“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感受探寻“月迹”的美妙的历程,观赏月夜美的画卷,才能真正体味到作品的原味。

2. 寻找词语的巧妙切入,走进美妙的文学意境。

阅读教学中,应该始终确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的意识。本课教学始终坚持通过具体词语的品味,感受文章所创设的月景之美。因此,在课堂中便有了关于“溜”的对话:“‘溜’很容易让人想起什么人?怎样才是‘款款’呢?‘款款地溜’又让你想到什么样的人了?”在这一步步的交流中,词语丰富传神的表现力,便逐步明晰起来了。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因此教学中需要我们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不断提供多元的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慢慢入境入情。在品味文中用“玉玉的”“银银的”来形容满院子的白光时,学生大多只能体会到月光的白亮,却难以感受那种温润的质感。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地吟诵这句话,感受眼中所见的那满院子、满空中,把我们紧紧浸润的月光,通过再造想象,努力进入那样的情景中;再通过引入《济南的冬天》中的一段话,形成知识关联,帮助学生理解。

黄厚江先生曾说“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平台。阅读教学,就是带着学生享受文本,享受阅读,享受语文。……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撑一支长篙’,在文本的河流之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后结束我们的‘寻梦’之旅,‘满载一船星辉’归去。”在充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之美基础上,不断渗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细腻的情韵,从而走进了文章的深处,走进了人物的世界,走进了作者的内心,阅读便不断地引向了深入。

3. 重视文章的多样诵读,体会情感的真实细腻。

要更好地实现对语言的深入体会,由词语而情景,由情景而审美,则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来深化。在课堂上,有静心于境,凝神于文的阅读,它利于学生形成个性的阅读感悟,融情入境;有寻章摘句,重点语句的诵读,这是建立在同学们对具体词句的品析基础上的朗读,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有换位入境,情景再造的仿读,让学生体会人物在那时那境中的特殊心境,通过模仿人物的语气语调来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但凡能认认真真全心投入文章阅读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一定是深入且愉悦的。

4. 关联课外的阅读积累,丰富意象的内涵外延。

在深入品读《月迹》中的纯美意境后,师生就“月亮的经典的诗词文赋”这一话题展开交流,激活了他们的阅读积累,促进思维比较,形成语文素养。也是在这样的比较思维中,学生对贾平凹的《月迹》中更具生动性、思想性和正能量的单纯美,有了更真切深入地感悟。

课后的作业设计了两项选做题。这样设计,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的重点,既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巩固,更是延展,既是对同学的尊重,也是激励。善品读者,从本文出发,再读古往今来的写月文字,深入体会,读有所悟;乐写作者,结合阅读本文获得的启示和体会,用心观察审视身边的月,表达个性的体验与思考,写有所思。

月迹教案部编版五上第4篇

教学目的:⒈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⒉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 (tū、āo) 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文章主要什么内容?

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时板书如下: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 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 月色 高兴

杯中月 小小的满圆 、可怜儿样 月影 幸福

水中月 银光 、多 月光 兴奋

眼中月 小小的 、多 月的美好 满足

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整篇文章读下来,有没有发现,贾平凹在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① 话音的使用(3)。亲切、口语化,方言特色 ② 叠词的大量使用(5)。 琅琅上口,儿童口吻

第二课时

简单回顾上一课内容,提示地点的转移。

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写得很乱呢?不乱。

是什么原因使地点的转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领。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寻月

月亮代表的仅仅是简单的月亮吗??暂不回答。

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

找3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奶奶、孩子们、我的旁白)

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他们聊到的是月宫中的桂树和嫦娥。

这一部分不是在写寻月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呢?能不能删掉呢?

作者写桂树表达了什么?

作者写桂树,感觉月宫中的桂树和自己身后的桂树重叠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体验到了一种美的愉悦。

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文章将三妹比做嫦娥,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使月亮美得实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乐了?仅仅是因为夸她漂亮吗?

17段“那么好个地方……”“月亮是个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写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写的、间接写的,这些说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单单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这样看来,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删除呢?

因为这一部分也在表达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22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头想想,写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写各处不同的月,实际只写了一个心中的月亮。这也是“形散神聚”的体现。

童趣是活泼美妙的,是纯洁天真的。作者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写得很鲜活,同时又很好地传达了要“不断追求”的主旨。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未来属于你们。如果你们受到这篇课文启发,不断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追求理想与未知的世界,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