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9
这是月迹教学设计部编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月迹》教学设计与反思
24* 月迹
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l 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l 难点
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
(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l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
2.作者资料。(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2.师生交流。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借此明确课文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三、研读课文。
要求:月亮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2.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4.师生交流。
(1)镜中看月。
具体操作步骤:
A:生说地点,读直接描写月亮的语句。师板书地点,引导品味“款款地、溜”,并指导朗读“款款地、溜”部分。(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形态?)
B: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儿化音”作用,并指导朗读。
C:全班齐读。
D: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师生交流明确,师板书“高兴——失望”)
(2)院中望月。
具体操作步骤:
A:设问: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找到了月亮?(生回答,师板书“院中望月”)
B:师投影设问: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生答:月光、桂树、月亮。师问:什么样的月光?什么样的桂树?什么样的月亮?(暗暗引导学生关注叠词)
C: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叠词”。
D: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光,看到了天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看到了院子里粗粗的桂树,那时那刻,孩子们有什么感觉?(进一步体会叠词的作用和童心的感悟力)
E:投影展示“填空”,强化叠词(全班齐读)
F:后来是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有人了,谁呀?(嫦娥)一个很漂亮的女子,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只有漂亮的孩子才配在月亮里,我们中三妹最漂亮,我们不觉开始羡慕嫉妒起三妹来,可当三妹说月亮是属于她的时,大家便争执起来。(师边引导边板书总结孩子心理的变化:羡慕——嫉妒——争执)
(3)略析“河中寻月”和 “眼瞳见月”。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为什么?——这句话“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是 在强调什么?——主动去追寻!)
教学目标:品味月色之美,体验童心之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设想:以读带品,以议带析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与学生交流:“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大家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美好的往事?对比歌曲中的那一群孩子,大家拥有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有大屏幕的电视可看,有网可上,日子在一样地流逝,却失去了一份童年的真、童年的纯、童年的趣。诗人冰心说:“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啊,童年应该是如诗如画般美好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家贾平凹重回童年,去品味一份童真童趣,一份诗情画意吧。
二 寻月,品童趣
1、 从字面上看“月迹”的含义是什么?(月亮的踪迹)
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月亮的踪迹并作上记号。
明确:月迹:室内→院内→院外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请用[ ]在文中标示出相应描写月亮的语段。
2、集体练读
让我们带着童心上路找月亮去吧!课文说“月亮是长了腿的”,我们找到的第一处月亮出现在哪里?——镜中。哪一位同学愿意读一读这一段?
请学生评价他(她)的朗读。师引导评价:月光下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月光下的孩子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你觉得他(她)读出了你想象中的境界了吗?
教师提示:美文美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意境。
集体讨论:怎么读出“味”来?文中有很多的儿化音、叠词,这些词的运用有什么好处?(表现了儿童的稚气、天真、浪漫)练读儿化音、叠词。
再看两个动词“溜”、“爬”。“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成人眼中的月亮不会是这样的,这是以什么人的视角在观察月亮? “溜”“爬”等动词怎么读?(“溜”“爬”等动词将月亮拟人化,体现了一份童趣,我们透过这些句子仿佛看到了一双大大的清清澈澈的眼睛。要读出童趣)练读。
“果然”、“原来”两词应读出什么语气?(惊喜之情)“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要读出什么感情?(紧张:害怕失去)“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便全没了踪迹”要读出什么情感?(失落、失望)
小结:景(月的踪迹)在变,孩子们的情也在变,由期待到惊喜到紧张到失落与失望。情迭落反转,因此显得妙趣横生。再请学生读。
3、 分组赛读
在
同学优美的朗读声中,我真有梦回童年之感。让我们继续寻找月亮吧。咱们来开一个赛读会。
A、自由练读:一组读“院中月”部分,二组读“杯中月”部分,三组读“水中月”部分,四组读“眼中月”部分。第一步:体会酝酿,将自己体会出的童心童趣写在文段旁边,根据情感去设计朗读的语气语调,当声音造型师;第二步:分享体验,以我觉得“ ”(词或句)应读出 (情感或语气)的句式发言,当导演;第三步:读出声来,多角色部分建议前后同桌合作读,当表演家。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月迹》教学设计
[院中月部分:
第5段:“我们都走近了……繁星儿变的”多么美丽的联想啊,只有天真浪漫的孩子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联想,要读出稚趣。
第10段:月亮本来是我们通过视觉感知到,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变成了嗅觉、触觉,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存在。月我合一,到底是人在月中还是月落人间啊!要读出如梦如幻之感!
第17段:多么神奇的想像啊!重读“该是”、“一定”、“十分”。
18-21段:作者将嫦娥比作三妹,或者说将三妹比作嫦娥,三妹多么自豪啊,读出自豪感。
杯中月部分:
22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人人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份美丽,要读出渴望之情
24段:“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月亮随着酒水喝进肚里,多么浪漫的想法!大家肚里有了月亮,就是有了美好和幸福了。要读出幸福感!
28-29:弟弟妹妹的话要读出惊喜之情,要重读“两处”“都”“哪一处”等词
30段:眼睛里也有月亮,这真是神来之笔啊!要读好“突然”“小小”“一定”。“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此刻的小小少年已经在明月的清辉中慢慢地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了!]
B、赛读(配图、配乐)
四小组同学读完后,请学生评出读得最好的小组并陈述理由。
三 议月,明主旨
孩子们在寻找月迹,我们也在寻找月迹,找着找着,我们发现:月亮原来是无处不在的!它属于竹窗帘儿,属于穿衣镜,属于院子中的那棵桂树,属于葡萄叶儿、磁花盆儿,属于院门外的那条小河,还属于三妹,属于弟弟、妹妹,属于我!它属于世间的万物,属于我们每个人。聪明的你,你说,月亮是什么呢?请带着思考分角色读课文31-35沙滩议月部分。
你如何理解弟弟妹妹和“我”的话?(弟弟说月亮是他想要的,我们想要的一般是什么样的东西?(盼望的、喜欢的)妹妹说月亮是个好,如何理解这个“好”字?(美好、美丽、纯洁……)月亮究竟代表着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
明确: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是一种美好的生命之光。“月迹”实质上是暗示美好事物所在的地方。寻找月迹,其实是在追求美好的生活。
能否将“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改为“它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不能,原句强调美好的事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公正的,关键在于你自己去不去追寻。)
引思:文章开篇说“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结尾却写道“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你如何理解孩子们的“不满足”和“满足”?
明确:“不满足”是因为内心对大千世界之美有着好奇,有着探寻的欲望;“满足”是因为找到了月,找到了美。月不仅在天上,更在他们的梦里、心里。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梦中月、心中月)升华: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追求,不断的追求可以让人们获得满足感,不断追求的生命永远是鲜活的。
引思:怎样才能追求到美好的东西呢?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孩子们一直是在奶奶的提示下寻月的,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奶奶?
明确:了解童心,爱护童心;善于引导孩子发现美、探索自然,善于引领孩子进入新的高尚境地;心中充满善、美、慧。升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要我们用一颗充满美的善心、慧心去感受!
在你记忆的心版上留存着哪些美好呢?
明确: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温暖的笑容,一个加油的手势,一次触达心灵的感动……都是美的,都是我们心中的明月!
四、说“最”,收藏美
作家贾平凹本出身于农家,从外貌看,他留给我们的是粗犷的印象,但《月迹》这篇散文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份晶莹剔透的美,我想那是因为贾先生在创作《月迹》这篇散文的时候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情感,充满了明月的光辉吧。文章之美,也是无处不在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份读书笔记,收藏《月迹》这篇美文之美。
附:《月迹》读书笔记
1、我认为最生动的一个词:
我的赏析:
2、我认为最新奇的一个比喻:
我的赏析:
3、我认为最有情味的一个拟人句:
我的赏析:
4、我认为最富哲理的一句话:
我的赏析:
5、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我的赏析:
6、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喜欢的理由:
五、诗情作结
这一课,我们诵读了美的文章,欣赏了美的月色,体验了美的童心,更明白了一个美丽的哲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美的过程。感谢大家陪伴我度过这45分钟的美丽时光。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镜眼
月院好水
迹杯
月亮无处不在
美好无处不在
[附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运用叠词、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选一处写下去。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
儿上发现了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磁花盆
儿上发现了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锨刃儿
上发现了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在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
教学难点:
1.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方法:
品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
(生自由答)
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以《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生朗读课文,总结,汇报
时间:中秋的夜里。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说一说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生读课文,并总结。
归纳:盼月----寻月---议月
其中,寻月是重点。作者详细描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
3. 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生总结,汇报
归纳: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变化过程为:失望——争执——神奇——满足
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
板书:追求美的过程。
4.重点把握:快速阅读“寻月”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特点
5. 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
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表言论。
⒍ 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四、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题?你能给文章换个题目吗?
五、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反思】
本周教学《月迹》我的感触非常的深,这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可是我在教授第一课时的时候,让我非常的伤心,一篇这么优美的文章,却让我的学生读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去喜欢她了。于是我就考虑编者的意图,他们是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于是这一节课,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贾平凹童年事的文章,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授课前读给同学们听了,因为作者有一把“梦想的凳子”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使自己的文章发表在了日报上,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