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31
这是示儿教案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文
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
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
1、初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 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 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 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学生汇报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师:指南宋军队。
定:是平定,这里指收复。北定:收复北方。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细读
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研读
联系深化,激发情感。
①交流:你从描绘的画面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
如:对国家未统一的悲愤,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等。
②在互动交流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背诵。
(五)拓展
古代的诗人在临终时都能想着国家的统一,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为了爱国你准备做哪些?
学生汇报交流。
多媒体播放《国歌》学生齐唱
(六)小结
同学们学习很主动,我们不仅知道自学古诗的四步法,而且从诗句中展开联想,感悟到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今后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从内容展开联想。
(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陆游的诗,读一读,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教学后记: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1、音乐《悲魂曲》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背景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二)读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2、谁来用“悲”字组词。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5、师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老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1、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2、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4、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
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
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老师出示《题临安邸》。
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这时的王权在做什么?
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
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12,学生个别质问王权:西湖歌舞几时休?
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但悲不见九州同。
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
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因此,他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
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
(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
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悲”意的《示儿》。
学生再读《示儿》,升华感情。
诗人的一腔遗恨化作不死的精气充盈天地,诗人的满怀信念,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正义前赴后继,九死而不悔。一个民族总会有兴亡,总会有盛衰,然而只要这个民族的主体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陆游身后66年,南宋终于灭亡,我们不知道陆游的后人该怎样去告慰先人,中国历史有太多的无法源说,然而即使八百余年后,当我们再读陆游的《示儿》,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先人对神圣事业的坚定信念、超越生死的精神意志和不畏牺牲的壮怀激烈。
学生再读《示儿》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2、试想: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