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0
这是长相思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完成背诵。
2、品味意象,把握情感。
3、鉴赏诗句,因题悟法。
【重点难点】
1、找出意象,把握情感。(重点)
2、鉴赏诗句,因题悟法。(难点)
【预习案】
一 、知识链接
要求:认真阅读“知识链接”的内容,边读边拿起笔标记勾画重点内容。
1、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作为相国纳兰明珠的爱子、康熙皇帝宠信的一等侍卫、文人名士爱重的大才子,纳兰一生极尽富贵荣华。18岁中举,22岁考上进士,文武双全,名闻天下。他的家世、地位、才情、风度,无疑是当时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向往平淡祥和的生活,翻开《饮水词》泪、恨、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他有过如花美眷,可是诗意的生活只有3年,妻子便香销玉殒。他有过红颜知己,可他的这位绝色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他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2、了解词牌及写作背景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随从康熙出巡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二、预习自测
1、正音
聒( guō )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3、反复诵读,白话词意:
明确: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4、词人身向何处?心系哪里?表达何情?
明确:词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思乡之情。
三、学生自评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一(自主探究)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是哪里的景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是边关景物;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以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咏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探究二(合作探究)
2、王国维·《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试赏析句子“夜深千帐灯”的妙处。
明确: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深夜的画面;此时夜已深,四下无人,只听见呼啸的风,放眼望去,只看见军帐内忽闪而微弱的灯光,如果这是在家乡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寒冷,也会觉得温暖,可惜词人却身在异地,在现实明亮的灯火中,感受着相思之灯的凄凉,促使词人遥想起家乡之灯,顿觉孤寂。“千帐灯”之广大与征途寂寥之心,形成对比,更见其孤寂。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拓展】
(1)“灯”意象——灯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历代诗人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即心暖则灯暖,心寒则灯寒。
(2)“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嘈杂的风雪呼啸声,震碎了我思念家乡的心,我终夜未眠,当我身在故乡时未曾听过这么嘈杂的声响。边关的一情一景让我不得不想到故乡的一花一木,思乡情更切。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程山峦一程歌,一路流水一路情,山水相叠,翻山涉水,一路奔波,两个“一”字,写出了路途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一个“那”字,清晰地点出了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想着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想念故乡的时间也硬生生地被拉长,离愁萦绕心头。
探究三(合作探究)
赏析句子“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深刻内涵。
明确:风声雪声吵得人无法入睡,连个家乡的梦也做不成。(描述诗句)本句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 :“聒”字使得风雪拟人化;“乡心”破碎,更是夸张之语。(解释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浓浓深情。(表达情感)
“身”------“风一更,雪一更”----人在征途------聒噪
“心”------“故园无此声”-----------心在故园------碎
思考:作者想念故乡的什么?为什么?
纳兰的“身”不得不随从护驾,这在世俗看来的至高荣誉,事实上,只是皇上的保镖,并不能纵马扬鞭,指剑沙场,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畅快。在纳兰心里“身”在经历“风一更,雪一更”的聒噪,而“心”早已飞回“故园”,故园里有什么呢?故园可能更像是一个象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因为那里可以安放自己梦想与追求。漫漫征途中自己对父母、妻儿的思念也可以在故乡得到寄托。此刻此地的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山一程,水一程”的漫漫征途,黄沙漫天,寒暑不定,枯燥无聊,凸显了身心的分裂,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距离,让他在扈从生涯中惆怅不已,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
爱情和友情占据了纳兰生命主题的一大部分,对爱情的执着,对朋友的坦荡,让纳兰的情感和内心如此饱满,如此充盈。而现实生活的颠沛流离、仕途生活的不如意,让他的身心处在煎熬之下。在写给严绳孙的信里,他说: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从前壮志,都已隳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酒一杯”,此言大是。生在康熙之世,纳兰之家,一颗心却漂泊如此,疲惫如此,对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思考也更加的深刻。最终得出结论,自己“冷出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身处富贵,心游喧嚣之外,历经尘世悲欢起伏,自谓我是人间惆怅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如此深情之人,但愿有一天可以实现他自己的梦想:构成茅屋三间,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训练案】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1、本词为亡妻卢氏而作。2、被酒:醉酒。3、赌书泼茶:李清照赵明诚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刻寓意?
明确:当时只当是寻常情景。//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只到失去后才知道后悔,可今天再也无法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怀恋、追悔、伤心、无奈与惆怅之情。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后作业】
1、完成教辅资料相关题目;
2、背默全词;
3、推荐背诵: 【木兰花令】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
关注诗人和诗题;
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
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
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
(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
①注意语速稍慢。
②停顿适当。
③字音准确。
(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出的诗中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
(4)抓诗眼,品景物。
①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②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
(5)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从而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
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
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研读写景的古诗,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
4.书写指导。
(1)“愁”是上下结构,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一些。
(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
设计意图:两首古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了两首诗后,对比诵读,能使学生自主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写景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布置预习,课后练笔
1.根据两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自选一首改编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最好配上一幅图画。 从日常读写训练入手,培养写作能力。
2.预习《长相思》,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写作,抓住契机向学生提供习作机会,选择一首诗改编成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4.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