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2
这是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公开课,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古诗教学要“读”出来
课文题临安邸课后反思
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朗读、诵记,丰富积累上。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诗中进行情感体验,接受熏陶,增强语感,提高品味。而诗是表达人类情感最好的语言方式,所以古诗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读”。怎么个读法?我想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
(1)层层拔高的读。
《题临安邸》这首诗是本节课重点的教学内容,我分了五个步骤开展教学: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情感;五读,学会诵读。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朗读的水平在在逐层提高。
(2)文道合一的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疏通诗意,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那么,如何将自己理解的内容和体验的情感表达出来?我尝试着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巧妙地融入古诗的教学之中。不仅让学生读懂了什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读好这首古诗。“节奏”、“起伏”、“疏密”是朗读古诗的三个重要的要素,边读边引、边教边学,学生自然也就会读了。同样,在拓展阅读时,这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同样运用于《满江红》的朗读中。指导学生如此反复朗读吟咏,能进一步领略诗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3)回环往复的读
一首诗,越读越有味,这“味”不仅仅体现在“层层拔高的读”,“文道合一的读”,还体现在“回环往复的读”。当《题临安邸》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读出了情感,甚至也会吟诵了,再怎么读才更有味?那就是对比读。《满江红》同样是爱国诗词,却表达了和《题临安邸》那些权贵完全不同的政治态度。一边是岳飞将军的满腔激愤,一边是达官贵人的寻欢作乐,两者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一个学生这样说到:“我为岳飞将军鸣不平,岳飞将军在战场奋杀,哪些皇帝贵人们却在寻欢作乐,简直太令人气愤了。”学生的心中激起这样的情感的时候,再读《题临安邸》,对诗歌的意境把握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课堂最后,再读完南宋其他爱国诗句之后,配乐朗读《题临安邸》唤醒南宋王朝的这些达官贵人们,是一种感情的升华,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2。古诗教学要“整”进来
此“整”为整合之意。将什么整合进来?我认为:
(1)将已有旧知整合进来
因为本节课我将带着学生学习爱国诗词,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背诵曾经学过的一首爱国诗《示儿》,并提问:学了这首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样,通过唤醒他们与这节课后面所学的《题临安邸》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经验,为他们扫清障碍,做好前提铺垫,以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古诗《题临安邸》的情境。
(2)将背景资料整合进来
儿童学习古诗相对于一般的课文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难进入古诗中的情境,所以教师要注意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在这节课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南、北宋的历史,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湖的风景如此之美,诗人林升为什么还要发出“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感叹。
(3)将图片资料整合进来。
学生对“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话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他们简直就把杭州当作汴州。但是,为什么他们把杭州当作汴州?汴州是个什么样呢?这对学生来说,是个疑惑之处。在理解这句诗的时候,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到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杭州在这群贪图享乐的权贵们的手中,也将和汴州有着同样的命运。这样,对诗句的理解也就深了一个层次。
3。古诗教学要“展”开来
此“展”可解释为:
(1)拓展补充
我们语文课堂要体现“大语文”观,不仅将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的教学。我从不同体裁的角度选读了《满江红》这首词,从诗人的不同性别的角度选读了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不同描写对象的角度选读了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些诗词虽有不同,但都表达出对南宋王朝担忧,都表达出满怀壮志的爱国热情。像这同时代、同主题的诗词,教学中拓展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网状”的积累模式,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2)展开想象
学习古诗不能拘泥于逐词逐句地串讲直译,当学生已经初步疏通诗句之后,就应引导他们反复在朗读吟诵中,边读边想,展开想象,力求再现诗中的美妙场景和意境。《题临安邸》这首诗中,围绕“醉”字学生可以通过展开想象,丰富对“醉”的感悟。很可惜的是在课堂中我没能让学生去展开,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请个别学生说,由此而体会诗人的“愤”,虽然学生也说了出来,但我感觉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地领会透彻。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说这节课是经过几次打磨,但终有不妥之处。如何在遵循学生阅读规律下,有效开展古诗阅读,是这次“雨花杯”赛课给我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比赛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收获别样的快乐。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xjlet.com)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小精灵儿童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出示全诗课件)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教学流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A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②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③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题临安邸》教案
一、播放《示儿》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
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四、出示《清明上河图》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在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建,我们学校在去年五一组织教师曾经去旅游,真是美丽如画。如果你有机会去,一定会被那美景所折服。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是,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懒得失地,而是在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1、这些楼是谁建的?杭州本来应是他们什么的地方?他们建了作什么?(出示课件)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2、想到这里,我们着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3、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什么意思?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4、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把眼泪都要流干了,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师:如果我们的祖国被占去了一产,你们愿意吗?会怎样?
5、学到这里,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边起来说一说吗?
五、课件播放诗意
1、同学们,看过射雕英雄传吗?文中有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郭靖,一个叫杨康,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个叫靖,一个叫康吗?
2、面对破碎的河山,抗金次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曾经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诗歌《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出示课件。
《题临安邸》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一个难点。一首古诗只有几十个字,而且又多了一层语言障碍、时代隔膜,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透诗中的意境确实很难。
怎样让古诗教学更有效?经历了本次“雨花杯”赛课,笔者对古诗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下面就《题临安邸》一诗教学谈一谈:
一、凭借“注释”,理解诗意。
《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到,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在于考察学生能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怎样落实这一课标要求?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根据课标精神,结合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文理解有一定基础的特点。在课初就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然后,借助老师给的注释(因为事先不能和学生有任何接触,所以不便要求学生带工具书),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以举手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能力。
从课堂效果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二、补充资料,引起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古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的字面理解上,还应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古诗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想象到古诗的丰富画面。但是,由于古诗的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加上年代久远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接触古诗文不多,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怎样进行突破?教学《题临安邸》一诗,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课前搜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由于不能事先布置学生预习,所以由老师代为搜集,经过整合,然后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
2.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背景资料,感受当时社会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配以音乐的渲染和老师激情的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在金人占领区生活的宋朝人民,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无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拯救百姓的迫切。正在学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无助的“悲凉”之时,随即引导学生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
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抓住“诗眼”,品读情感。
古典诗词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往往是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深刻体会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内涵。《题临安邸》这首诗中,一个“醉”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可谓精妙无比。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紧密围绕“醉”,以“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为线索,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南宋王朝统治者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自上而下、醉生梦死的淫靡生活场景;通过交流感受南宋朝廷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腐败无能、昏庸无耻;品读通过感受诗歌蕴涵的油然而生的悲愤之情和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课堂上,学生想象丰富,感受深刻,诵读更是慷慨激昂。一个“醉”字,让学生走进了诗歌的内涵,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四、反复吟诵,读中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充分发挥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1.初读古诗时,笔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的理解也就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了。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为后面品位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奠基。
2.当学生充分感悟诗歌中蕴涵的丰富情感,触摸到诗歌的灵魂时,笔者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以背景音乐渲染,给学生营造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古诗:
①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的统治者们早日去解救他们,这帮南宋的统治者们却躲在这里在醉生梦死——(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②北方的失地在等着他们去收复,可他们却在这淫靡的生活中一醉不醒——(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这样一个临时避难的地方,简直成为昔日的都城汴州。他们已经丢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想把杭州也丢了吗?——(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想到北方的国土还没有收复,诗人不禁想问问这些南宋的统治者们——(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⑤想到北方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不禁想问问这些酒囊饭袋——(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⑥在那些南宋的统治者们当中,你最想指着谁的鼻子问一问?(反复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将身心完全融入到诗中,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五、适度拓展,积累诗文。
《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160篇,而课本里的古诗也就那么几十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进行适度的拓展。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在课堂上拓展了同时代、同主题的古诗三首(分别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夏日绝句》),引导课后学生自主搜集南宋爱国诗多首,并熟读成诵。
适度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总之,古诗文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古诗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如何高效进行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多待于我努力学习和探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