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9-14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大班案例: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成功
——对一次大班手工活动引导过程的评价
温州市第五幼儿园 戴瑶玮
案例背景:
在我们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有时候会随活动产生的兴致进行提问,他们的小嘴巴里会冒出很多充满童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比较容易解决、有时很可爱、有时候会令人尴尬、无言以对。作为和孩子们最亲近的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采取的方法是随便的应付了事,或疾言厉色地对待,显然这些都是不恰当的方法。因为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提问是一种才智,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探索是一种明智之举。本案例通过列举了一次大班手工课上所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个事例来阐明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提问时,如果我们加以会耐心的,细心的回答孩子的每一个好奇的问题,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把握每一次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探索、从而点燃孩子心中不断求知的强烈求知欲,就能够让孩子感受更多成功的体验。
案例描述:
情景:这是一次大班的纸工课上,老师示范好纸折的蚂蚁,孩子们正在认真的观赏老师的杰作时,突然孩子们中间冒出这样一句话:“老师,这只蚂蚁怎么没有触须呀?”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小淘气浩然。浩然这一发现可把老师给愣住了,让老师有些措手不及。孩子们没有在意老师脸上的表情,而是一阵窃窃私语的议论:“对呀,如果没有触须蚂蚁就没有办法说话了呀!”“就是哦,而且有两根触须,这只才是真正的蚂蚁。。。。。。!”孩子们抬起了小脑袋期盼老师把问题解决了。老师停顿了一会儿,考虑着该如何接好孩子们抛过来了这个球,终于老师微笑的开口说话了:“孩子们,你们想到了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样可真不错。不过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出好办法,把蚂蚁的触须做出来,你们自己来动动脑筋看,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把蚂蚁折出来。”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老师首先反思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对蚂蚁制作的不够精心,在以后的活动上应该加以细心的准备。然后当面对孩子所提出的疑问时老师的态度是很欣然的接受了,并且把孩子们所抛过来的难题,非常巧妙的又抛回给孩子们。这一行为不仅能够体现出老师真实的做到了“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而且也积极的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和思考,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浩然是一个具有明锐观察力和会真实表达自己看法的孩子,他对老师制作的作品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直言不讳。浩然的疑问,让孩子们所熟悉的蚂蚁形象再一次明朗。正是这一问题让其他孩子也注意到了老师的作品,引发了孩子们的低声讨论,对老师的这只没有触须的蚂蚁纷纷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期待老师的解释。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老师的这一次意外的“不精心”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得到一次学习机会,
情景:这个时候,浩然对老师的解释好像不是很满意,嘴里嘀咕着:“没有触须蚂蚁就不能够讲话了,我要做一只有触须的蚂蚁。”这个时候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浩然的小脑袋说:“好的呀,老师和你一起开动脑筋,来试试做只有触须的蚂蚁。”
不一会的功夫,好多的孩子按照老师的范例折出了纸蚂蚁,大家都在兴高采烈的玩着自己的成功作品。而浩然呢,跑到老师的前面问:“老师,你想到了没有呀?”老师又被弄愣了一下,原来浩然还想着蚂蚁的那两根触须呢!不过这个时候老师反问了一句:“还没有想到,你想出来了吗?”浩然说:“再给我一小会儿的时间,我会想出好办法的。”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面对孩子的好胜心和自信,老师鼓励了孩子,对浩然的想法给于了及时的支持与动力。
当浩然再次跑向老师,询问老师有没有想到怎么做出触须时,此时的老师再次把问题交给孩子,同时也将探索的时间留给了浩然,引导浩然自己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浩然的回答也非常的自信,似乎在有力的预示着他一定会成功的做出触须。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在浩然的这句话中我们完全可以听的出来他有一颗好胜心,这使他肯定自己一定能够把有触须的蚂蚁做出来。
当许多的孩子完成了杰作,高兴的玩还来不及,仿佛已经把蚂蚁有触须的事情已经忘的一干二净,或许孩子们觉得用纸的材料来做触须比较的困难,所以有些放弃的想法。而这个时候的浩然呢.却将了老师一军。
情景:浩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研究手中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那副认真劲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平常喜欢偷懒的浩然。过了一会儿的功夫,浩然准备好了沾触角的胶水,但是由于触须非常非常的细,还没有完全干的时候触须就马上从蚂蚁的头上掉了下来,实验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浩然放弃了这个方法,又在一边思考了起来。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在浩然的心里有一股不肯服输的力量,虽然制作蚂蚁的触角充满了许多许多的困难,但是浩然没有气馁,也没有寻找同伴的帮助,只是非常认真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着,思考着,试图寻找出制作蚂蚁触须的方法,这一些动作足以可以证明浩然这个孩子富有强韧的毅力。
情景:突然,浩然似乎找到了金钥匙一样跑到我前面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根针和线?”老师满足了浩然的这一请求,并且注意着浩然如何的去使用这一辅助的工具,盼望着他的成功。这个时候浩然轻轻的拿起了触须和纸蚂蚁,用针一点一点的缝了起来,缝到最后的时候还会把线头一点一点的卷起来,或许是平时没有接触这些工具,浩然弄的有些乱。老师上前询问:“是想把线整理好打结吗?”浩然点点头,老师顺手接过来把挂着的两根线头牢牢的打上了结。浩然拿着做好的蚂蚁,浩然兴奋不已,激动的叫起来:“大家快来看呀,蚂蚁的触须长出来了。”手举着这只班中独一无二的蚂蚁,伴随着浩然的小手有力的挥动着,有了触须的小蚂蚁也变得栩栩如生了起来。“浩然你做出了蚂蚁的触须哦,太好了”,老师在一边为浩然努力后的精美作品鼓起掌来,“浩然,你这只小蚂蚁真好看,能不能教教我们怎么做出触须呀?”在一边玩自己作品的孩子们逐渐靠拢过来,老师把这些孩子们集中了起来,请浩然来当小老师介绍自己是如何做出这对漂亮的触须的。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在中间的一个环节上,当浩然正在自己无法解决的苦难面前,老师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及时给于了浩然一定的帮助。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们新《纲要》中的精神,老师活动中的正确地位也得以真正的体现出来。
看到浩然的成功,老师给于了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且为孩子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请浩然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家,这一办法不仅提高了浩然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其他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经验的机会。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经过了浩然的动脑筋之后,他想到了选择平时生活中的工具来辅助做触须,使做触须的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一过程说明浩然是在投入了很多的努力后最终完成了这一作品------做成了一直真正的蚂蚁。浩然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评价反思:
在这个案例里面,我们看到当老师面对浩然的问题,没有用随意的态度来对待,对于孩子指出老师折的是一只没有触须的蚂蚁,老师虽当时有些尴尬,但是随后却能够在互相尊重的原则上,尊重孩子的这一观点,并且积极的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找出成功的经验。因为一个人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和从别人那里获取的成功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在这个案例里,老师所处的角色正如我们的《新纲要》里所指引的一样,是一个支持者、观察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孩子们成功后的经验分享者和支持者。
案例中的这位男孩子浩然是一个具有明锐的观察力的孩子,正是这一观察力让浩然发现了老师的“成功之作”其实不高明------没有触须的蚂蚁。而在后来的一系列的环节中也足以证明浩然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创造性的幼儿。他不满足于当前,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他始终注意于这一创造内容里,对这一内容屡屡的尝试,而且没有轻言的放弃,不断的探索,就是这样一股坚持的力量,让浩然成功了,终于给蚂蚁装上了美丽的触须。
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老师要学会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且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和同伴进行讨论或在争论中独立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些过程中,幼儿有可能通过几次的尝试失败,改进方法,获得最后的成功;也有可能通过与同伴之间思维的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这些都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够获得的,而这些也远远比我们教师直接给予的经验更加深刻,也更加的有价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