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日期:2021-04-24

这是项脊轩志教案导入,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

  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

  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

  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二、教学步骤

  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

  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

  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

  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

  参考答案:

  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

  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词类活用:下 上 前 垣墙

  ⑵实词:顾 胜

  ⑶古今异义:方丈 三五

  ⑷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内容:

  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他喜的是什么?

  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尝试背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⑴重要实词:迨 逾 而 凡 再 兹 呱呱

  ⑵词类活用:西 乳

  ⑶古今异义:往往

  ⑷特殊句式:妪,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识: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嫔。”

  建筑方面: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室内空间较大,装饰考究,文中应指客厅。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如闺女、闺房。

  分析内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请找出文中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说说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例:

  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⑵“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的变化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

  ⑶“儿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紧之语”,平淡处最为关情,短短两个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尝试背诵: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从门墙写起,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

  第三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⑴实词:过 若 竟 类 比

  ⑵虚词:何 以 之

  ⑶文化常识:束发 笏

  分析内容,尝试背诵:

  上段写的是对母亲的回忆,这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诵时要特别留意祖母连贯的动作,充满温馨。

  第四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⑴实词:故尝 得

  ⑵虚词:而 之

  分析内容:

  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第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姐家有阁子,且谓何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⑴实词:归 几 书 制 盖

  ⑵虚词:或 诸 于

  ⑶词类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异于前。

  ⑸古今异义:无聊

  ⑹文化常识:归宁

  分析内容:

  这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6.写作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写一篇短文,可以怀念亲友、怀念旧地,表现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第2篇

【教学目标】

1.品读《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的人生寄寓。

2.探究中国传统文人士子在家族重任下的人生选择。

3.反思当代青年自我与家族、与家庭的关系,认识“家道”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立足文中人物身份,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作为家庭长子,个人选择的艰难性。

2.反思如今新时代新青年应如何处理自我与家庭、个人与家族之间的关系。

【群文选择说明】

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围绕“传统文人士子”在家族责任面前的选择展开。根据时代的不同,依次选择了归有光、贾政、觉新这几个人物作比较,选文分别来自于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无删节原文)、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关于贾政的片段)、现代巴金的《家》(关于觉新的片段)等。

本节课试图以《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选修课本中的课文《项脊轩志》为主,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以归有光为代表的肩负家族责任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并引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贾政、觉新等文学人物形象,体察不同时代中个人与家族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触动学生反思当代青年身上的家族责任。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项脊轩志》是一篇睹物怀人之作,归有光以自己青年时代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载体,记录了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

“项脊轩”这一书斋名,既是书房矮小狭窄似“项脊之间”的形象展示,也有纪念远祖之意。归有光的先祖归道隆,于几百年前(宋代)定居于江苏昆山的项脊泾,当时昆山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可见归氏家族在地方上的声望,故此名也有遥承远祖文脉之意。

二、走近归有光

上一节课,已经完成对《项脊轩志》的字词点拨与文意疏通,通过归有光记叙的他与祖母、母亲、妻子的相处,以及“诸父异爨”、“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细节体察到归有光的喜与悲。

这一节课,主要讨论隐藏在悲喜情感背后的某种寄寓,即归有光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生寄寓,你认为这个寄寓是什么?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种寄寓?

学生活动一:请学生分组讨论归有光的人生寄寓。小组讨论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

重点细节点拨:

1.“长号不自禁”

当祖母发现归有光刻苦攻读时,“顷之”就把象征着家族荣耀的象笏拿来,对归有光说“他日汝当用之”,这个细节饱含着祖母对他光耀门楣的殷切期待。这让归有光更加坚定要科考成功,重振家族声望。古人的家族观念很强,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古代读书人心中,个人的荣辱与家族紧密相连。如今年近三十,科考失利,抱负不展,回忆起来自然“长号不自禁”,此时的放声大哭,情感不能自制,除了念及祖孙亲情外,也包含着一种遗憾,一种项脊轩之“志”无法实现的愧疚之情。

2.“项脊生曰”一段。

选修课本删除了“项脊生曰”一段。如果重新审读此段承袭史记风格的“论赞”性质的文字,更可直观地感受到青年归有光的内心。他以蜀清守丹穴、诸葛亮起隆中作引,写出自己内心的豪情。在家族分崩离析、祖母持笏劝读等诸多“多悲”中,少年归有光暗暗发誓,定要发奋苦读,以重振家族荣光。虽然目前处在百年老屋中,但终究有一天也可以像蜀清、诸葛亮一样,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在家族中落、亲人离世、科场失意后,还能写出如此壮怀激烈的文字,恰恰是因为心中有这份“大志”。

3.记书房用“志”,非“记”

古代文体分为“志”与“记”,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文体功能。“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等,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志”,往往记录人事物景、逸闻轶事等,如古代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等。从我们学过的古代散文看,对某地某物的记叙描述多用“记”。而“项脊轩”作为一处书房,按常理也是“记”比较合适,但归有光恰恰以“志”命名,这里有他的苦心。

查阅归氏子弟传刻的《震川先生集》卷十七,有《陶庵记》《畏垒亭记》《梦鼎堂记》等,唯独《项脊轩志》以“志”名之,这里除了借轩记叙与之有关的人事,抒念远怀旧之情外,更主要的是小小书斋承载着归有光的大“志”——要成为振兴家族的颈项脊梁,可谓在文章篇名命制上寄寓深远。

三、补充归有光的其他材料

归有光《家谱记》中有如下记载:“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

教师点拨:归有光经历着家道中落,家族宗法废弃已久,秩序混轮,道德失序,归有光对此痛心疾首。彼时年青的他,只能自觉地把家族使命扛在肩头,以考取功名来凝聚族人,恢复家族秩序。这篇《项脊轩志》,也应和着他写《家谱记》的创作意图,即光耀门楣,成为家族的脊梁,改变家族分崩离析的局面,重振归氏一族。

四、群文比较阅读

要求:阅读选文,结合文段后的思考题,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

选文1:贾政之怒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从“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来”到“那贾政气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具体文字略)

人物名片:贾政,荣国府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贾宝玉之父,是除贾母外荣国府的最高掌权者。自幼酷喜读书,原欲以科举出身,不料贾代善去世后,皇上因恤先臣,额外赐给他主事之衔,升为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辈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贾府获罪抄家后,蒙北静王、西平王看顾,荣国府世职失而复得,贾政袭职,但未能挽回家族颓运。

预习思考题:结合选文及原著内容,说说贾政为何如此大怒?你认为他痛打宝玉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从贾府家族谱系上审视贾政,你对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有怎样的评价?

选文2:“大哥”觉新

节选自巴金《家》第6章,“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到“他听着,他应着。他并不说他愿意或是不愿意。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具体文字略)

人物名片:高觉新:高家的第三代“觉”字辈的大少爷。中学时成绩优异,曾梦想到国外深造,但是因为长房长孙的地位不得不放弃学业。他与表妹钱梅芬两情相悦,却因为继母周氏与梅芬的母亲闹了矛盾而分道扬镳,后来父母做主让他娶了李家二小姐李瑞珏。

预习思考题:高觉新被称为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属于小说中的圆形人物。试结合选文和原著相关情节,分析觉新的性格特点,并结合他所处环境思考造成他痛苦的缘由。

五、综合阅读三个作品

学生活动二:结合《项脊轩志》和所选文段的预习内容,进行关联思考:归有光、贾政、觉新分属于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人生志向有什么异同?试从家族身份、人生选择角度对归有光、贾政、觉新三人进行比较。

教师点拨:

1.从家族身份看,他们的人生志向的最终确定,摆脱不了家庭的影响。

他们都是封建大家族的“长子”式的形象。尽管生活时代不同,归有光生活于明代中期,贾政生活于封建末世,高觉新生活于新旧交替之际。但面临的家族重任相似:归氏家族的破败需要归有光拯救;贾府虽然鲜花着锦却也危机重重,贾政必须培育起下一代接班人;高家的实业公司需要继承人。深重的家族观念与传统文化角色,让他们必须承担长子的家庭角色义务,即维护、延续、振兴家族的事业。

2.人生选择形式上不同,结果不同

归有光“立志”通过科考振兴家族,可惜最后未能实现。贾政身为父亲,最主要是“守志”,以延续贾府的尊贵地位,所以必须对下一代长子宝玉严加管教。高觉新虽然有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但最终长子的身份让他只能走上“承志”之路。

3.人生选择上的主观意愿不尽相同

三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家族重任,归有光、贾政属于“责无旁贷”,是主动的选择;觉新属于“别无选择”,是被动的无奈。但像贾政一样的传统家长,暴露出局限性和悲剧性。觉新一味不反抗和顺从,未必有利于家族的振兴。

正如赵园先生在《家人父子》中所说:“在伦理关系中读人,在宗法家族制这种最世俗人间的关系中读人,你才能读懂中国人。”放入“家道文化”背景下,我们更能理解贾政专制背后的焦灼,觉新懦弱背后的担当,而非把他们当成扁平人物嗤之以鼻。

六、比对今天的“中国式子女”进行反思

近年来,“中国式”成为网络热词,诸如“中国式父母”“中国式聪明”“中国式高考”等。其中有一种叫“中国式子女”,指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很“高级”的人。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这些人一顿大餐就消费掉父母一天甚至一个月的薪水。有人说:“父母尚在苟且,他在炫耀诗和远方。”称他们是“被宠坏了的中国式子女”。

学生活动三:选择下面其中一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比前文中涉及到的传统式“长子”,今日的“中国式子女”呈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怎么解决“中国式子女”“啃老族”这种社会问题?传统文化中可有解药?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人之志与家族之责发生矛盾时,你会如何选择?当你的个人之志与父母期待发生矛盾时,你又会如何面对?

教师点拨:今天我们所说的“核心家庭”(父、子)、“主干家庭”(祖、父、己),自古至今,并没有大的变动。“共祖家庭”由明清到近代已然稀有,但家族观念并未消失。传统家道文化对于今日青年的自我认知仍有积极意义。当然,在“城镇化”持续推进之时,“家族”以何种形态存在,“我”在家族中又承担着怎样的伦理责任,这些都是当代青年需要思考的问题。

七、课堂总结

传统读书人身上体现出的“家族责任感”让人钦佩,归有光自觉担起“家道中兴”的责任,这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这种担当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需做好个人自由与家族责任的平衡。

八、课后作业

1.观看追溯家族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感悟历史、审视自我与家族的关系。

2.采访家中长辈,了解他们的人生路及人生选择,思考自己应该继承或突破的内容。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第3篇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2、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往而是(到处)亦遂增胜(美)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

2.对第一段段内容和写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从狭小、破漏、昏暗几个方面写老屋的特点

B.写老屋经修葺后居室及四周环境优美宁静及心情的愉悦恬适。

C.描写中巧妙运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D.本段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项脊轩志》选自______代后期著名散文家___________的《__________》,项脊轩是____名,“志”是___________意思。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整体感知】

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