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1-04-26

这是项脊轩志优秀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一等奖第1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 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一等奖第2篇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 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 作者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 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

  明确:“泣”和“号”

  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明确:怀念先*而泣,瞻顾遗迹,念及大母而号。(细节真切)先*、大母各指谁?

  ⑺一“泣”一“号”和“哭”有区别吗?

  明确:“哭”强调动作,“泣”和“号”着重情感流露,“号”比“泣”程度深。作者为何对后事是“长号”?

  ⑻那剩下的内容和悲没有关系吗?(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有,先讲家道中落,后讲爱妻亡故,未着一悲,悲已现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⑼那从抒情方式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

  明确: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⑽文中作者写的几件小事都是回忆往昔的内容吗?

  明确:不是,追忆妻子却写现在的庭中枇杷,虚实结合。

  ⑾总结一下,作者之悲包括哪些人事的感叹呢?

  明确: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⑿启悟:“人有悲欢离合”,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古来几人?其实物理和人事类同,事物有新旧变迁,人事有喜悲经历。项脊轩累三世,“凡四遭火而不焚”,也许有神护之,那么人生遭际,最终命运又由谁来掌握?念及于此,命运多舛者悲从中来。

  ⒀谈谈作者写的哪个方面也能让你真切体会到悲的意味?

  ①请大家齐读一遍该部分

  ②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讲讲联想到的内容

  ④有感情的读一次

  五、 结课、布置作业:《优化》延伸阅读一、二题。

  六、 附: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喜(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项脊轩 人事

  悲(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一等奖第3篇

生(齐声):归有光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说说谜面和谜底有什么关系吗?

生:归有光就是回家有光彩的意思,也就是衣锦还乡的意思

师:对但是归有光最终也没有衣锦还乡,他一生科举不顺,仕途坎坷

(上课铃声响起)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教师板书)这篇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真有这么好吗?我们不妨来读读,品一品其中的真味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遍读书的任务是:读准字音,弄清句意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人读一段,我们一起拿起笔(教师边说边拿起笔,学生也拿起了笔,端起了书)认真听,标出我们认为读得不准的字音和句子那我们就请坐在最前排的同学读书,一人读一段

(四个学生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吗?

生1:老师,我认为“或凭几学书”的“几”应读“ji”而不读“ji”

师:为什么读“ji”?

生1:因为在这里是桌子的意思,不是几个的意思

师:很好,字音和字义是相关的

生2:“庭中通南北为一”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这种理解吗?

生3:不同意,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

师:为什么呢?

生3: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庭院中是相通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如果读作“庭中/通南北为

一”意思就发生变化了

师:理解得很好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很有意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断句对句意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生4:“轩凡四遭火”应读作“轩/凡四遭火”而不应读作“轩凡/四遭火”,因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轩”,后面的内容都是陈述“轩”如何的

师:从语法的角度来断句,很好,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在读的时候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5:老师,“凡再变矣”,我不明白

师: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不明白吗?

生5:不是,只是“再”不知该怎么理解,讲成“再次”,有点讲不通

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很认真,那么请你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5:“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庭院中开始的时候围上篱笆,然后理上了墙

师:对呀,那么后面一句中的这个“再”怎么理解?

生5:(微笑)知道了,是“两次”的意思

师:老师替你高兴,在文言文的阅读中,知道了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全上下文的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好多个,但在这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义,所以语境对阅读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

生6:老师,第三自然段中的“得不焚”能不能理解为“得不到焚烧”?

(其它同学有的摇头,有的显得比较迷茫)

师: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因为就这三个字来看,字字落实,可以这样讲咱们请这位摇头摇得最厉害的同学说说自已的理解

生7:我觉得不应该理解成“得不到焚烧”,这样理解的话就好像这个小屋很希望被烧掉似的但具体怎么理解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觉得这么理解不对

(师生共同点头赞许)

师:很好!那么你能根据上文给这个句子补充上一个主语吗?

生7:应该是“项脊轩”吧(生7说完后和其它同学都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了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

师:对,同学们,这个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很兴奋齐声)省略

师:有些时候我们对一个句子感到很为难,一旦补充上省略的成分,就会豁然开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同学们眼眼亮亮的,回答老师)没有了

师:那么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是不是真没问题了(学生期待地看着老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题目的含义?(教师用手势将学生的视线引向黑板板书的题目,学生举手)

生:“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记述项脊轩

师:不错,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志”应该是一种文体,通过记述事物抒发感情、感受的一种文体

师:对,这篇文章就该是通过记述项脊轩里发生的事来抒发感情和感受了,(有些同学在记录,而有的同学只是在听)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记笔记了,没动笔的同学拿起笔来啊,同学们贡献了那么多智慧,应该及时将这些智慧记录下来,成为你的知识(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

师:那么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体味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感受大家快速阅读,行文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的生活感受,同学们把这句话标记出来

(学生低头默读)

师:找到了吗?(学生点头)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教师板书:喜 悲)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啊?

生(齐声):承上启下

师: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段是写“喜”,二、三、四段是写悲我们先来读读他有哪些高兴的事大家齐读第一段

师:我没看出什么可喜的呀,一间又小、又破、又暗的老屋而已你们看出来了吗?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的理解

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几句能看出他在这里读书很快乐,特别是“偃仰”和“啸歌”,课下注解说他“生活悠然自得,豪放自若”

师:很会学习,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这些句子里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悦,但我说不出为什么(学生笑)

师:能有这么准确的感受就很好,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慢慢探讨哪位同学能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这几句描写夜晚的景色很美,像诗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喜悦的心情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景来

师:不得了啊,这位同学!引经据典的确,从这诗一般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诗意的生活,我们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作者的“喜”

生:老屋虽是陋屋,但是生活却怡然自得

师:很好,“老屋是陋屋”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陋屋”可以吗?

师:可以(教师板书:陋屋)那“生活是怡然自得的”呢?

生:(齐声兴奋):情怡(教师板书)

师:但我觉得还是有些缺憾,两个词语能形成对仗就好了

生:屋陋情怡(教师边肯定边调整板书)

师:作者有哪些悲伤的事呢?同学们默读下面的段落,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师:看完书的同学可以把手里的笔放下,好,哪位同学先说?

生:他的妈妈和奶奶都去世了

师:好,请坐有补充吗?

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还有他们家本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家了

师:这些人都在项脊轩生活过,但如今都离作者而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我们知道他悲伤的原因了,用一个词来概括,尽量和“屋陋情怡”形成对仗

生:(齐声回答):物是人非(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读了作者记述的这些事,你们认为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琐碎,平淡(教师板书:琐碎平淡)

师:而这样一篇文章却被誉为“明文第一”,那么这琐碎平淡背后会蕴含着感人的情怀的

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勾画出你认为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用几句话评点同学们拿起笔,边看边圈画,将你的点评写在句子旁边

(学生读书圈画点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的进度)

师:可以交流了吗?哪位同学先发言?(学生举手)

师:后排第一位同学请你来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觉得写母亲的这一段最感人,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

师:对母亲的回忆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叩”用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不知道(其他同学也沉默)

师:咱们换个词好不好,比如换成“拍”,你们认为呢?(学生大都摇头,有同学举手)这位女同学,你一直都沉默着,请你起来谈谈

生:我认为不可以,“叩”这个动作,敲门很小心,能看出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如果改为“拍”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师:慈母的一言一行,同学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归有光8岁丧母,当听到老婆婆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早已是两泪涟涟了除了这个“泣”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描写中感受他伤心的程度?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了,谁先谈?

生:“妪每谓余曰”中“每”老婆婆每次说他每次哭,说明他伤心的程度

生: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哭起来了说明他痛之深

师:(深情地,发自内心地):同学们,这次第怎一个“泣”字了得啊细节是写人的灵魂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有关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才能慢慢地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请同学们继续我们的交流

生:我觉得祖母的话最感人,特别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我的祖母,每次见到我,总是希望我考出好成绩,只要我有进步,奶奶就比得了什么都高兴,我落后了奶奶总是鼓励我

师:祖母的殷切期望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了,这是读书的一个境界啊那你会像归有光那样“长号不自禁”吗?

生:不会的

师:为什么?

生:我的奶奶还活着,我会加倍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她会为我自豪的

师: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老师也会为你自豪的而归有光的祖母去逝时,他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了其实祖母在这一段文字中共说了三句话,大家想一想这三句话的语气和语调一样吗?咱们试着来读一读,用声音将自已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举手)

师: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请你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学生读书,坚定而高昂)

师:能讲讲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第一句话我认为祖母看见孙儿在刻苦学习充满着关心和喜悦,所以读得轻松;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充满着希望和信心,所以读得坚定,语气重

师:已经理解得很好了,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些细微之处,我们还会理解得更好哪位同学有补充?好,最后一排第一位女生

生:我觉得第一句话中还应读出恢谐来

师:很好!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大类女郎也”这是祖母在和孙儿开玩笑

师:同学们理解得越来越深入了还有吗?(不再有人发言)老师有一处理解和同学们不太一样,我认为第二句应该小声读,除了读出信心之外,还应读出激动和喜悦

(教师模仿祖母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能说出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齐声):“自语曰”

师:好,同学们对细微之处关注了,就读出感情来了第三句我认为除了读出信心之外,应读出激动,为什么?

(大多数学生沉默,几个学生小声说“顷之”)

师:我听见同学们说了,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说出来(学生大声回答:顷之)为什么从“顷之”能看出祖母的激动来呢?仅仅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已啊

生:“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

师:明朝的女子是裹脚的,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这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你去玩味,一字一句,一咽一泣都含情,无一处是闲笔我们请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再读一遍这三句话

(学生第二遍读得声情并茂)

师:我们继续往下交流

生:我喜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三句话寄情于物,虽然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随着树的生长而增加

生:“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

师: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

师: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如此美好温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与作者为伴,如何不让他伤痛呢?还有吗?

生:我开始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这一段中描写小妹们的话是多余的,读到现在,我却觉得特别有意味,妻子把和小妹妹们的悄悄话都告诉丈夫,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师:还有,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小妹们对阁子很好奇,不就一间老屋吗?有什么可好奇的啊?(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这位女同学,你来讲讲

生:妻子没说实话,可能将项脊轩描绘得很好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情感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积累和学习,这堂课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情感体验的能力在提高,同学们就像看三维画面一样,透过琐碎和平淡,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多彩的、立体的境界,触摸着作者动人的情怀

你们的投入和进步也鼓舞了老师,作者写怀念妻子这段文字的年纪和老师最接近,我想把我的感受读出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沉浸其中,课堂忧伤而沉静)

师:(读完,沉默片刻)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已亭亭如盖矣”似一声长叹,穿越古今,至今还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感谢归有光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知道琐碎平淡背后的深情只要我们用心贴近生活,我们就能透过琐碎平淡进入美丽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生活就处处充满感动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师生深情朗读结束,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学生热烈鼓掌)

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中诵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课堂上为什么要诵读,教师如何组织诵读呢?观念不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也很不一样我认为不能为诵读而诵读,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而应该围绕学习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学生认知的欲望,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这堂课,学生基本处于诵读中,这些诵读都力图有所指比如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让同学们听一听有没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纠正读音和断句,弄清句意,另一方面激发大家参与诵读中间的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品读,但也不是只追求热闹和课堂气氛的轻松,而是让学生走近语言,亲近语言,进而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紧紧围绕“体味本文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特点”

比如对怀念祖母一段的诵读,学生开始只能读出祖母的期望,读得干涩、淡漠,学生显然是没有喜欢上这段文字,没通过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上课时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反复让学生品味“大类女郎也”“自语曰”“顷之”这些语句的内涵,调动自已的生活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多彩的、立体的情感世界,得到美好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诵读时我特别关注到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齐读,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表达的一种“悲”,这种悲情需要慢慢地品味,轻轻地触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读“可喜之事”的时候有一遍齐读,特别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节奏整齐,富有音乐美,有诗一般的意境,适合齐读进入体味感情的环节后,大都采用的是个性化的品读

关于课堂中教师的点评

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理解有时是肤浅的,杂乱无章的课堂不应停留在此,教师的点评在这时至关重要,应将这些认识引向深入,让学生达到更高的层面,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提高比如在这节课中,对第三段的品读,学生已经读出了作者在回忆夫妻间的美好生活,已经理解得很好了,我在这里没有并没有简单地评价“很好”,而是说“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情感层面

关于教学目标和课堂的生成

文言文的教学,很容易走上教课文教知识(专指陈述性知识)的路,这样容易操作,复习应考也容易,但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往往是身体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厌倦,学生久而久之就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我在教《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时,一是发掘这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将这两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落实我们喜欢《项脊轩志》,最主要的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才是《项脊轩志》的“语文价值”另外,在第一个环节中,对课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举一反三

至于目标的达成,完全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而不去“设计”课堂,设计高潮、“彩头”,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闹,有时也会出彩我以前上课也追这种精巧的设计,但是精巧的预设,往往是按教师自已的思路进行,忽视了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是千变万化的,同样一句话,老师的语气不同,在学生那里都会产生很多的不同一旦学生的理解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时教师就不知所措,只好生拉硬扯,自说自话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只牢记课文的核心价值,大体框架,其它的都随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比如学习形式,根据学习进程,该独立思考时决不讨论,以追求热闹至于板书,也是随着学生的回答不停地调整,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味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遭遇战”,师生间往往能激发出对新知识的挑战情绪,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让人乐而记返

反思这堂课,还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少了一些,读书的时间少了些,要真正做到收放自如,谈吐智慧,还有待于我进一步的努力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