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日期:2021-05-26

这是《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要努力追求知识的广博。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论证思路,了解文艺随笔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导入

“不求甚解”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道个大概。这个词带有批评和贬义。今天,我们来听听作者邓拓对这个词的理解,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2.阅读课文

仔细阅读课文,读懂每个句子,勾画疑难。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

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一、领会文章主旨

1.“不求甚解”的出处。

2.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加上标点并翻译。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包含哪两层意思?据此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主旨)。(第4段)

主旨:读书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不是说读书不需要认真,马马虎虎,粗知大意即可?作者在哪一段对此进行了补充论述?

第7段作了补充论述,使论证严密。

二、学习论证方法

1.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观点?

(1)举例论证

A.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说明他读书不虚心,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B.举诸葛亮的例子,论证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注意:作者运用举例论证时,是否只是列举事例?第5段的句和第6段的句能否删除?

这些语句紧扣作者观点对事例加以分析论证。写议论文,不可只列举事例。

(2)道理论证

第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论证“不求甚解”的态度。除引用外,仍有分析论证。

三、理解论证思路

1.梳理思路

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

引语录: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

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2.《燕山夜话》的写作

“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邓拓

《燕山夜话》是作者(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的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3.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四、拓展延伸

1.《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一谈。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设计: 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 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 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顾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第3篇

  【单元学习目标】

  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

  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

  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难点: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文提示】

  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2.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3.王粲,汉末文学家。

  【正音正字】 抠kōu

  【词语积累】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前后贯通 观其大略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