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9
这是长沙过贾谊宅中的典故,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简介
七言律诗,刘长卿作。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二次迁谪在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秋冬之交,因为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贬之睦州(浙江建德)司马。路过长沙时,写了这首《长沙过贾谊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曾因权臣毁谤被贬到长沙。在长沙时写了《吊屈原赋》,惜凭吊屈原来感喟自己的不幸遭遇。相似的经历,又使刘长卿写诗来纪念贾谊,实际上正象贾谊吊屈原一样,也是借古人来感慨自己的身世。诗中叙述了贾谊在长沙过了三年令人悲恨的谪宦生活,描绘了一幅由“秋草”、“寒林”、“日斜”构成的衰飒荒凉的画面,然后阐发议论,以贾谊自比,抒发了心中的郁愤。最后用反问的形式,控诉了无罪而受罚的不合理的现实。这首诗写得含蓄蕴藉,巧妙地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咏史诗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
②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
感悟诗人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多角度感受诗人借古咏怀的悲情。
教学设想
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本堂课设想以《长沙过贾谊宅》为例,让学生掌握如何去把握咏史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你鉴赏咏史诗
咏史诗概念: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的主要内容:
(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咏史诗的鉴赏要点 :
弄清史实、体会意图、领悟感情、分析写法
二、学习《长沙过贾谊宅》
(一)史实中品悲情
1、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洲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2、学生结合课文,了解本诗的背景:
弄清史实
贾 谊: 被贬长沙三年
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
体会意图
由贾谊故宅见到的悲凉情景联想到贾谊被贬的遭遇,由此又想到自己刚而犯上被贬长沙的现状,于是咏古抒情。
(二)诵读中品悲情
诵读后思考: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
教师提示:悲。奠定了全诗忧郁凄怆的感情基调。
(三)鉴赏中品悲情
(教师示范品味首联、颔联的悲情,学生自主品味颈联、尾联的悲情。)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分。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二字,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点拨: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点拨: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四)拓展中品悲情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以“有道”对“无情”,含意隽永。联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说说你对“有道”的理解。
点拨:此句中“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王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这样的,表面“有道”,“夜半虚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为天下苍生,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而诗人被贬时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是自负,也是感伤,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五)拓展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方法分小组从剩下的两首咏史诗中任选一首进行鉴赏。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1、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作者对贾谊的景仰向慕之情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了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1、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分)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 (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4.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
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