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9
这是醉翁亭记新课导入,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咏史诗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
②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
感悟诗人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多角度感受诗人借古咏怀的悲情。
教学设想
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本堂课设想以《长沙过贾谊宅》为例,让学生掌握如何去把握咏史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你鉴赏咏史诗
咏史诗概念: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的主要内容:
(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咏史诗的鉴赏要点 :
弄清史实、体会意图、领悟感情、分析写法
二、学习《长沙过贾谊宅》
(一)史实中品悲情
1、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洲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2、学生结合课文,了解本诗的背景:
弄清史实
贾 谊: 被贬长沙三年
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
体会意图
由贾谊故宅见到的悲凉情景联想到贾谊被贬的遭遇,由此又想到自己刚而犯上被贬长沙的现状,于是咏古抒情。
(二)诵读中品悲情
诵读后思考: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
教师提示:悲。奠定了全诗忧郁凄怆的感情基调。
(三)鉴赏中品悲情
(教师示范品味首联、颔联的悲情,学生自主品味颈联、尾联的悲情。)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分。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二字,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点拨: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点拨: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四)拓展中品悲情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以“有道”对“无情”,含意隽永。联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说说你对“有道”的理解。
点拨:此句中“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王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这样的,表面“有道”,“夜半虚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为天下苍生,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而诗人被贬时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是自负,也是感伤,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五)拓展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方法分小组从剩下的两首咏史诗中任选一首进行鉴赏。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和积累咏史诗这一题材的常见内容和感情。
掌握解读诗歌的五个切入口,全方位理解诗歌中透露出来的怜“君”也是怜已,伤古人也是伤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刘长卿诗中借怜贾谊来自怜,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咏史诗这一类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难点:如何通过题目、作者、题材、意象等因素读懂诗歌,体会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古诗词阅读可以说是语文学习当中最难的部分,许多高三学生在经过一年系统的学习之后,对于诗歌阅读依旧不知从何下手。诗歌阅读难,原因之一是我们现在读得少,积累少,自然乍一接触就觉得隔阂,无法理解,诗句读不通,感情把握不到。但假如我们读时多花点心思,或者说尝试全方位地去把握理解,古诗词真没有那么难!
我们不妨来看看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七言律诗,“五言长城”刘长卿所写的《长沙过贾谊宅》。。以后读诗,我们不妨尝试从以下五个角度来看,题目、作者、注释、题材和意象。
解题目
题目长沙过贾谊宅,“过”是拜访的意思,“长沙”和“贾谊宅”点明了地点,同时“贾谊”也点明了意象。解读题目,我们能够初步感知诗歌大致的内容,在长沙拜访了昔日贾谊居住的宅子,凭吊了贾谊。
明题材
如何明确这首诗是咏史诗呢?
明确:一是由诗歌的题目所指向的内容可以初步确定这首诗的内容是咏史诗。二是由这首诗处于咏史诗这一个板块内容,这也可初步判定。
咏史诗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所咏对象是古的,所抒感情是今的。
知作者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后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注意:刘长卿的官场生涯中,历经多次贬谪,被贬长沙的贾谊,自然而然唤起了有相同经历的刘长卿的同情,正如诗句所流露出来的“怜君何事到天涯”,同情你为什么会被贬到如此遥远的地方呢?怜君其实也是自怜。
析意象
请你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补充:意象是带有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
秋草、寒林、日斜、无情湘水、寂寂江山这些客观物象实际也带着作者的情感,营造出了萧条冷寂的氛围,与诗歌当中“万古惟留楚客悲”,“怜君何事到天涯”是一致的,楚客即是诗人自己,怜君即是自怜。
小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补充拓展
咏史诗常见的内容和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识记、总结知识梳理的要点,掌握并能运用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2.反复诵读诗歌,学习咏史诗如何运用借古抒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能运用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一)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就是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二)解题
1.“长沙过贾谊宅”:从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诗人路过长沙去拜访贾谊的宅子。通过视频资料了解贾谊。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
思考:该诗主要写了贾谊的那些事?(满腹才华不被重用,被贬长沙三年)
3再读诗歌,试着找出诗的诗眼(诗中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三、鉴赏诗歌
既然诗眼是“悲”,那么全文都是围绕着“悲”来写的,悲体现在哪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的首联。
(1)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翻译:贾谊被贬在这里三年,他的经历惹得千古以来无数迁客骚人的悲伤。
师:这是为什么而悲?
生:悲贾谊的被贬
师:“三年谪宦”,是写贾谊悲惨的命运,“此”指——贾谊宅,这是点题,万古留悲,是讲他的命运对后人的影响。
师:那么你觉得贾谊的经历会让哪些人产生悲伤呢?文中哪个词能够体现出来?
生:楚客,流落到楚地的客子
师:以上是从贾谊被贬的遭遇写悲,单单就这一点让人感到悲吗?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悲。
(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翻译:古人去后,我独自在秋草中觅迹,却只见斜日照耀下的寒林。
师:这联写得什么内容?
生:诗人看到贾谊宅的荒凉景象。
师:你怎么知道是“荒凉”?
生:景物描述。有秋草、寒林、人去、斜日
师:找同学分析这些意象
明确:秋草
——
干枯、衰败
人去——
凄凉
寒林
——
凄冷
斜日——
冷落
师:“秋草”和“寒林”的意象我们不难理解,,“是夕阳下的秋草、寒林,多么萧条多么肃杀的氛围啊!这种辈景让人不由得悲从中来。
师:一起读诗歌的颈联。
(3)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翻译:汉文帝虽是有道明君,恩宠尚且太薄,湘水无情流逝,纵使贾谊在这里凭吊屈原,屈原有怎么会知?
师:为什么汉文帝有道,诗人还说他对臣下恩宠太薄呢?
生:曾经重用贾谊,但是没有从始至终,最终导致他被贬。
师:既然是被贬,那为什么还说他有道呢?
——联系《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是反语,是讽刺。
师:“汉文有道恩犹薄”注意这个句子中的“犹”字,尚且。用“尚且”造句的话,往往还有下文:“你尚且做不到,何况我呢?”那此时的诗人又是什么样的处境呢,这就要联系诗人生平,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被贬长沙时写的。
明确:联想到自己,汉文帝至少还对贾谊有所赏识,虽然不是贾谊所渴望的,但是至少还看他一眼,那我的唐代宗呢?还不如汉文帝呢,我还不如你贾谊呀!
湘水无情吊岂知:贾谊为什么要在湘水边凭吊屈原?
——屈原也被放逐到这里,他曾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又说““已矣哉!
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可见,屈原是寂寞的,孤独的,渴望有人了解,N年之后,贾谊来这里祭拜他,可是屈原再也听不到了。再N年后,我刘长卿来这里祭拜贾谊,可惜贾谊也看不到了。屈子不知有贾谊,贾谊不知有长卿,那么后人又有谁知我刘长卿呢?我们都是一群寂寞的人。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师:想到屈原,想到贾谊,再想到自己,诗人在这样愁肠百结中,面对寂静的江山,秋风吹过,看草木凋落,终于忍不住了,发出了他最强烈的呐喊,一起读下诗歌的尾联:
(4)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翻译:可怜你为什么被贬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啊!
师:你怎么理解“怜”字?
生:对贾谊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控诉,当然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呐喊。
三
、总结全文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四、总结方法
最后,再次齐读诗歌,边读边回顾品析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共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第一步:弄清史实
诗人写了什么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贾谊被贬长沙三年)
第二步:联系背景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或这段往事(以贾谊自比)?
第三步: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什么主旨。
五、学以致用
下面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贾生
李商隐
(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