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日期:2021-05-03

这是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第1篇

  一、导入:

  师: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注意其中的情感。老师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注意其中的一些朗读技巧,然后再由同学们来朗读。

  师:好了,老师读完了,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的朗读这两首诗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要注意一些词语的发音。窈窕、逑、参差、寤寐、辗转反侧、芼。

  生2:要注意其中诗人思念情人的感情,要根据意思读对其节奏。

  师:说得对,下面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理解这篇诗歌的意思。

  生分小组讨论

  师:(在幻灯片上映出下列词语: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下面老师请小组选代表来解释下列词语。

  生解释

  师:大家都解释得很好。既然理解了字面意思,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此诗的内涵吧!

  三、共同研讨文意

  师在幻灯片上映出并念题提问: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

  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师:你能把找到的句子描绘一下吗?

  生:不会

  师:其他的同学有作补充的吗

  生: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师: 《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师: 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师: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能大胆地说一说你们的合作成果。

  生1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师: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如“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我们同学在平时的写作或阅读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五、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

  1 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

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总目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2015最新

  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诗经“六义”。

  3、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国风”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把握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分析诗中的情节内容,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体验。

  【教学难点】

  分析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的分析,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发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内心变化。

  3、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兴的艺术手法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难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文化中有“两希”传统,其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圣经》就像朝圣者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样神圣,从出生到死亡,陪伴着他们的漫漫人生路。而在中国,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百篇风雅颂,传唱千古情,它就是《诗经》。

  首先说一说,“风骚”是什么意思?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这里,“风骚”泛指文学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形容人举止轻佻,如“举止风骚”。而最初,“风骚”本是两个词,“风”指《诗经》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本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先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预习交流

  (根据预习资料,学生作答,教师补充)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以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风、雅、颂:《诗经》按表现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六经奥论》)《诗经》中的“风”是指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卫、王、秦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3、诗经“六义”: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即直陈其事,指直接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兴”,就是托物起兴,即由具体事物引发联想和想象。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的三种表现内容风、雅、颂和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播放朗诵带

  (1)提醒学生听准字音,以及句子节奏

  《诗经》中大多为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字词正音〔板书〕,并指名学生朗读

  氓( méng ) 蚩( chī) 愆( qiān ) 将( qiāng ) 于( xū ) 说( tuō ) 徂( cú ) 汤( shāng) 裳(cháng) 咥(xì) 隰( xí ) 泮( pàn)

  (3)指名学生朗读,并由其他学生指正。

  2、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诗的内容。

  (1)请一位同学简单概述一下诗的情节。

  明确: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丈夫变心。这首诗,就作于归途之中。

  (2)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请几位同学将每一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概括每一章的内容。

  明确:

  第一章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 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

  第三章 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

  第四章 控诉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 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

  第六章 回顾甜蜜、清醒决绝(赋比兴)

  小结: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分析形象,体悟情感

  1、恋爱(第一、二章):甜蜜约会——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思考:作者选取了这三个场景,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男主人公(“匪来贸丝,来即我媒”)急躁、任性。

  女主人公(“秋以为期”“载笑载言”)纯真而热情、温柔又体贴。

  (2)“尔卜尔筮”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是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而女主人公则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主人公。

  (3)这部分的情感基调如何?

  明确:热情、幸福。

  (4)齐读这两章。

  2、婚变(第三、四、五章):追述了自己的婚后生活以及得出的生活经验。

  提问:开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比、兴的手法。先以葱茏、润泽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她们不能沉溺于爱情。第四章紧承上节,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的流逝和婚后长期的贫苦生活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而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作用: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用桑叶嫩绿变为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小结: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追述了自己的婚后生活,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怨恨而沉痛的,但并不哀伤。

  (集体诵读这三章,注意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3、决绝(第6章):女主人公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请一位同学读这一章)

  (1)这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清醒、刚烈。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写法?除此之外,全诗还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

  点拨: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被弃结局作对比。

  这首诗是作者用第一人称“我”,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来叙事、抒情的。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②思想上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③氓的婚前婚后的变化: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小结: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对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齐读全诗,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会。)

  4、思考概括

  (1)文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如何体会她的情感变化?

  点拨:①形象: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②情感: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曲求全→被弃后的伤情无奈→

  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2)文中三次出现“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

  ②“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

  (3)你觉得氓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应该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逝去,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七、课堂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来追叙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同情,人格值得尊敬,而氓的做法则应受唾弃。

  八、作业设计

  1、背诵《氓》。

  2、谈一谈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3、预习《采薇》(包括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等)。

  九、板书设计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节) 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第2课时

  采薇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唱等手法的作用。

  3、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4、理解故乡之思的深刻文化内涵,以此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2、分析各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赋、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二)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都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乡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为什么呢?让我们到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去体会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理清情节,把握内容

  1.诵读和翻译

  (1)听朗诵带,注意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给出意见,教师给予点评。

  (3)根据诗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诗。教师加以指正和补充。

  参考译文:(课件展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2.脉络梳理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戍边之歌。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2)这首诗主要是分为几个层次来叙述的?

  明确: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

  小结: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四)分析鉴赏

  1.第一部分(前三章):思乡之情。

  (1)集体朗读前三章,并思考:第一章中,戍卒为何会“忧心烈烈”?

  点拨:士兵们为抵抗外族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从而产生了悲伤、厌战情绪。朱熹曾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期而还”,可知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以二年为限。可是诗中戍卒的服役看上去却没有期限,归家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的强烈思念。

  (2)这些戍卒为什么“靡室靡家”,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

  明确:①“玁狁之故”。为了抵抗外族入侵。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因为驻守的地方不安定。

  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因为征役没有休止。

  (3)分析这一部分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明确: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草不续,士兵只好以它充饥。薇菜从发芽到柔嫩再长到粗壮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而戍卒从“莫”、“阳”中盼望回家,却始终没能回去。这样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返家的日期。

  (4)这一部分还运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说一说是如何体现的?有何作用?

  明确: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如:

  第一章开头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

  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

  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点拨: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诗歌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戍边生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两章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点拨:细节描写。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和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虽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2)这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之盛、武器装备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点拨: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尽管在这里作者只是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拉车的马儿“业业”“骙骙”,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这种鲜明对比,更激起他们怀乡思归的情感。

  3.第三部分(第六章):归途之景。(以讨论为主)

  (1)说一说你对这一部分的理解。

  点拨:第三部分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经过前面一系列对戍卒的劳苦、思乡和战争描写的铺垫,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幸存的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在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作品并没有写戍卒胜利返乡的喜悦,而是对比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更何况“行道迟迟,载饥载渴”,返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探讨与思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四句诗的评价,并谈谈你的理解。

  资料: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世,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言:“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清·王夫之在论《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点拨:①这四句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借景表情,情景交融。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不尽。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③借助“杨柳”意象抒情。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诗词中,青青杨柳成为牵绊游子、离情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这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柔弱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读完这部分,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口头描述一下。

  预设: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探究与发展

  1.乡愁情结的内涵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2.请学生举出描写乡愁的诗句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八、作业设计

  1.背诵《采薇》。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并在班级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愁的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九、板书设计

  《采薇》(乡愁)

  结构 内容 表现手法 情感

  第一部分(前三章) 思乡之情 比兴、重章叠唱 渴望归乡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 戍边生活 细节 对战争的不满

  第三部分(第六章) 归途之景 对比 内心凄楚、悲苦

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第3篇

  诗经二首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注意其中的情感。老师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注意其中的一些朗读技巧,然后再由同学们来朗读。

  师:好了,老师读完了,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的朗读这两首诗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要注意一些词语的发音。窈窕、逑、参差、寤寐、辗转反侧、芼。

  生2:要注意其中诗人思念情人的感情,要根据意思读对其节奏。

  师:说得对,下面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理解这篇诗歌的意思。

  生分小组讨论

  师:(在幻灯片上映出下列词语: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下面老师请小组选代表来解释下列词语。

  生解释

  师:大家都解释得很好。既然理解了字面意思,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此诗的内涵吧!

  三、共同研讨文意

  师在幻灯片上映出并念题提问: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

  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师:你能把找到的句子描绘一下吗?

  生:不会

  师:其他的同学有作补充的吗

  生: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师: 《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师: 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师: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能大胆地说一说你们的合作成果。

  生1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师: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如“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我们同学在平时的写作或阅读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五、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

  1 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听范读、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师:请同学们听朗读,同样要做的是,要注意这一篇课文的朗读方法。(放录音)

  生1:要注意一些词语的发音。(溯洄、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涘、沚、

  生2:要注意其中诗人思念情人的感情,要根据意思读对其节奏。

  师:说得对,下面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理解这篇诗歌的意思。

  生分小组讨论

  师:(在幻灯片上映出下列词语:苍苍、伊人、溯洄、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未已、涘、沚、)下面老师请小组选代表来解释下列词语。

  生解释

  师:大家都解释得很好。既然理解了字面意思,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此诗的内涵吧!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师在幻灯片上映出并念题提问: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生: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生:“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生:“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师:请同学们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生讲(答案略)

  师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对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讲一讲你们的认识。

  生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生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看来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如何分析诗歌有了提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能够继续探索学习方法,争取更大的进步。

  五、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背诵《关雎》和《蒹葭》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