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2
这是虽有嘉肴教案及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6、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礼记.学记》上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说:教后知困,学知不足。
我上08酒旅班《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时,是比较注意上好并加以教后反思的。课后几天,一般都会与学生谈谈学习收获,就会发觉,学习好的同学,还可以津津乐道,尤其是语文学科基础较好的同学兴趣倍增,但基础稍差或无心向学的则有点不以为然。尽管自己也很自信,学生对我仍然是很尊敬的,但仍有困惑。下面就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首先,或许起点高了。优生添趣,差生茫然,或说明起点可能高了。我们的学生来自初中的下层生,他们中许多或是无心向学的,或是偏科的,有的科目学业基础稍好,有的根本就不想学。因此,在除了要上好一节课外,还得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把心思转向学习方可。如从培养兴趣入手,利用诗词教学中诗教的微言大义发挥出来,提高思想认识,达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也试图这样做,但其结果仍是优生添趣,差生茫然,或者是起点高了?
其次,讲授重于阅读,未能以新的教学理论指导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譬如,此次学习了陈建森教授开设的《中国古代诗文鉴赏方法》课,其中“言、象、意”的鉴赏方法,就有很大的启发性。现在若再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文,就可从意象入手。词的上片有好些意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呼啸且徐行”。有隐含意象是人,明写意象是风声雨声及人在急风暴雨中的想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就出现眼前的意象有竹杖芒鞋和想象中的意象马,且是两相对比的,还有由此引发的意象——人的想法,就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并由“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引出柳宗元的《江雪》诗的意境和作者借此所表达得想法。然后,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去探究,再结合下片的话,就会得出作者“坦荡行天地”襟怀“曲笔蕴心声”意蕴的结论。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就不至于只是借助老师的讲解来理解课文,而变得有物象可循,然后从中悟出道理,对苏轼的在词中的所思所想就变得有理有据了。这就是“缘文释道”。同时,还应该认真地把老师主动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老师在其中只起着主导作用的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方能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基本特点的统一未能融于自然而然的教学氛围中。人们说的:“缘文释道,因道悟文”,其实正是语文课语言教养和人文陶冶两种功能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以往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喜欢贴标签的方法把文本立意显示给学生,自己当然亦难免俗。尽管自己对文道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但在教学中却容易把之撕裂开来,未能融合一起让学生“缘文释道,因道悟文”。陈建伟教授在主编手记《阅读教学教阅读》上说:“现代语文教学是不能像古代读文教学那样只教课文而不教阅读的,因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再是令学生饱读经书以求得“满腹经纶”,而是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举一反三”,令学生从中积累语言,学会阅读乃至掌握写作,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就提示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应该要引起注意并且要努力实践的。
教后知困,学知不足。暑期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来个临老学吹,受益匪浅。此次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案例解读》《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语言文字学专题研究》《写作原理与中小学作文训练方法》《阅读原理与文本解读》《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国古代诗文鉴赏方法》《语文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承》等。这些课程中如“言、象、意”的鉴赏原理、阅读教学的细读方法、有效教学、反思教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基本特点统一的再认识,以及作文教学中的“三化”“四体”的认识等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应大有好处。
今后,我们还应该秉承师古不泥,师意不迹;学无止境,达者为师的从业理念,把教学工作做好。
一、 说教材
《虽有佳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做以下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l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
二、文学常识(以填空形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
《学记》是我国 的一部关于 、 活动的论著. (接下来我们来疏通文意)
二、 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练习册》第一题,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故曰:教学相长( )也. .
《兑命》曰:“学( )学( )半. ..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解决《练习册》第二题,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兑命 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
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
(2)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 ..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四、研读品析 (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大意后,归纳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把课堂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 总结
(一) 学生小结自己这堂课的收获.
(二) 教师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道理.
(如果还有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背诵.)
七、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用归纳本积累重点实词.
3、 完成《练习册》第20课 .
4、 课外了解《学记》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
弗食,不知其旨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弗学,不知其善 不足知反,知困自强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按教学设想,一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实际上没有完成目标,初一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节奏大部分不会划分,借助工具书翻译,对它们也较难,指名同学翻译,总照翻译课外书念,脱离工具书就翻译不上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先一个一个词理解,疏通文意;一边教他们方法,一边翻译.尽管目标不能按计划完成,但学生掌握了理解文意的方法,我想这就是收获.而且,相信长期坚持这样教,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