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真题

日期:2021-04-18

这是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真题,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真题

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真题第1篇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濛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读测试:

  1解释句中加黑的字:

  僵卧孤村不自哀(孤,单独;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依然,还,副词;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冰河,冰封的河流,这里用来泛指北方的战场;梦,梦境。)

  2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3划出诗中写梦境的语言,并试作分析。

  (三)讨论并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的内容。

  第2题:“僵卧”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态,加之“孤村”,更映衬出诗人处境的寂寞凄凉,然而,作者爱国忘私,胸襟坦荡,一心为报效国家,所以“不自哀”。

  第3题:诗中写梦境的语言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忧虑国事,深夜未眼,将大自然凄凉的风雨声化作他梦境中雄壮激越的行军曲,此为托梦喻志,以展示诗人慷慨激壮、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读后令人顿生敬意。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浥()辞()莺()崇()

  戍()阑()豚()蒌蒿()

  2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3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真题第2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课前交流:谈话入手,了解诗人背景信息。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来,齐读诗题。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诗题,你觉得这首诗里会写什么内容?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古诗的内容真的如你们所想吗?快拿起课文纸来读读这首诗,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正确。

  指名读,相机理解:“浥”。

  (1)这里面有一个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首诗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读准确。当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时,可以通过字义来判断。

  (3)古诗只读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谁来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

  3.解决问题,体会送别之情。

  过渡:读了这么几遍,大家觉得诗里描写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吗?有没有王维送别元二的环境描写?哪两句诗呢?有没有写他们送别时的情景?(生答)

  接下来看你们能不能结合注释,把对诗句的理解变成一幅画面。

  (出示学习提示,指名读)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先读古诗和注释,边读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钟)

  (1)刚才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一定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来看看他们送别时的环境,谁把自己读出的画面讲给大家听?

  【客舍】【朝雨】客舍洁净,杨柳鲜亮,驿道清尘不扬……这美丽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诗句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还有谁愿意分享你读出的画面?

  【柳色新】说到柳,老师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生读: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情。请看:【课件】

  这柳,在张籍的诗里出现过:【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这柳,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柳,出现在李白的'诗句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柳,自然也出现在王维的诗句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几千年来,这柳不知见证了多少次离别,可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巧借杨柳诉心声”啊!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叫做寓情于景。

  (2) 我们接着交流,从后两句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呢?

  【相机理解“更尽”】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两位朋友频频举杯共饮,不忍分离的画面。多少留恋与不舍,都化作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岑参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两句引读)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3) 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 ,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4) 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① 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② 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③ 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5)【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二、拓展读诗,感受诗人情怀。

  1.读《相思》,感受诗人的柔情。

  (1)同样是“借物抒情”,我们再来轻声读读王维的这首《相思》,结合注释,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借助红豆表相思之情。

  (2) 【课件出示红豆图片】这就是红豆。(生读:红豆产于南方,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而这首诗,又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赠与朋友李龟年的,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

  (3)来,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一起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想念。

  (4)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了王维的两首送别诗,在你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重情重义、珍惜友谊……

  看,大家品着诗句,慢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读《送刘司直赴安西》,感受诗人的豪情。

  王维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这在他的边塞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他其中的一首边塞诗。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 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把诗读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学交流。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哪一句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强烈?

  (3)唐代吐蕃强盛,每争安西,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最后一联王维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学们,这哪里是在送别呀,分明是在抒发自己保家卫国的豪情呀!(板书:直抒胸臆)

  3.读《鸟鸣涧》,感受诗人的闲静。

  同学们,王维不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杨柳、美酒、红豆等事物,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他也会慷慨激昂地抒发强烈的报国之念。不过,世人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公认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默读这首诗,想想从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环境清幽,作者的心也无比地宁静,轻轻地再读这首诗,看你能从哪个字里读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3) 老师很奇怪,“花落月出鸟鸣”这些不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吗?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却是安静、平静呢?谁来解释一下?(是的,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4)仅仅20个字,诗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鸟,流水等事物,为我们展现出一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面。

  ①你看,【轻音乐起】【课件出示】桂花飘落,明月(怎么样?)升起,山鸟啼鸣,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样的安静。

  ②千年以前,王维就在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飘落,看明月——(怎么样地升起?)慢慢地升起;听山鸟低低地啼鸣,听流水缓缓地歌唱。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宁静。

  ③今天,我们读着这首《鸟鸣涧》,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从枝叶间柔柔地飘落,看到了明月从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边好像听到了山鸟在树林中低低地啼鸣,听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缓缓地歌唱。我们的心中如此的沉静。

  ④【引导学生说完之后,师生对读】在沉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小结】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读出了一幅清丽安谧的画面。难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件出示)王维的送别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感受了诗人别样的情怀。王维的诗作存世400余首,【课件出示】我们今天所学的四首诗在他的创作生命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同学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维,那就在课下继续走进他所描绘的诗歌世界,走进他的诗意人生。

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真题第3篇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