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数学大班领域教案20篇

日期:2021-02-0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数学大班领域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数学大班领域教案20篇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门牌号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辩认楼房的层数和间数。
  2、初步感知坐标图和含义。
  3、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流程:
  1、学习认识单层放你房子的间数。
  教师:森林里住着一群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住在什么地方?这排房子有几间?(从左边数)
  教师:从左往右数小动物们分别住在第几间?
  2、认识单栋楼房的层数。
  教师:还有一群小动物住在楼房里,请小朋友数一数,这栋楼房一共有几层?第一层在这栋楼房的什么位置?
  教师:从下往上数,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层?
  3、学习楼层和房间空间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师:这些小动物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特别想住在一起,于是他们就搬到了一座非常大的楼房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栋房子一共有几层?第一层在哪里?第二层呢?…我们用数字标出来,你们会怎样标?1、2、3、4、5分别代表什么?(楼层的层数)
  教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每一层又有多少间呢?让我们从左边开始数,第一层有几间?第二层又几间?…让我们用数字标出来,这些数字有代表什么呢?(楼房每层的间数)
  4、 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师:现在呀,小动物们都非常开心地搬到了新房子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小猫住在哪里呀?他住在第几层?住在第一层的第几间?那让我们先用数字来表示?可以怎样表示呢?(小猫:1.3)。
  教师:在引导幼儿示范看一看小狗住在哪里?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5、操作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红心上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的什么?蓝星上的数字表示楼层的什么?
  教师:每个小朋友分别住在第几层的第几间?
  教师:请你们用正确的数字把他们的位置表示出来,前面表示第几层,后面表示第几间?
  6、幼儿操作后互相检查对错,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
  从活动的设计到教学的过程,这个活动基本上都能做到层层递进,第一、第二个环节是对楼房的层数和第几间复习巩固,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坐标认识楼房的层数以及第几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也很感兴趣,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各个楼房的层数、第几间。但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一栋楼房,并标明楼房的层数、第几间的坐标,让孩子自己独立看坐标写出各个小朋友所住的楼层及第几间时,有个别孩子吧楼层的层数与第几间的先后顺序搞乱。另外一组小朋友是黄启凤老师上的,前面的第一、第二个环节省略,他直接出示一栋楼房,让孩子分辨几楼、第几间,而且楼房的层数教师没有用数字坐标标明,孩子的记录反而全部正确。思考:第一组孩子出错是否受坐标的影响,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介绍认识坐标。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排排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照片,寻找规律。尝试发现身体动作能够表现同一种模式规律(ABABAB)。
  2、在排排队的游戏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男孩女孩所站位置表现出来的同一模式的不同方位排列,理解物体排列的空间关系。
  3、积极参加操作活动,感受同一模式不同方位排列的规律美。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发现身体动作能够表现同一种模式。
  难点:自选材料进行同一模式不同方位的操作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玩具、工具等。
  2、相关的模式排序照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同一模式。
  1、出示幼儿排序的照片,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ABABAB)。
  2、小结:我们平时用很多种材料表现过这样的排律规律,它的规律是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

  二、看动作,找规律。
  1、今天我们不用材料,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试一试,有哪些身体动作可以表现这个规律。
  2、幼儿尝试发现用身体动作表现规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3、请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站成圆圈,集体验证,相互学习。
  4、小结: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不同动作都能表示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原来,排列可以有这么多形式。

  三、利用队列队形进行不同方位的同一模式表征。
  1、请你们用男孩女孩,男孩女孩来进行六路纵队的规律排队。要求:第一队和第二队男孩女孩不能重复。
  2、用手中的海绵纸色块,代表男孩女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同一模式不同方位的模式表征。
  3、小结:看来小朋友们不但发现了每一横排和每一竖排是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而且还发现了斜着看也是这样的规律。

  四、寻找材料,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已获得经验进行不同方位的同一模式排列表征。
  1、引导幼儿寻找材料进行排序,讲解规则。
  2、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有目的的选择材料进行表征。
  3、组织幼儿分享交流验证。
  4、小结:孩子们,我们所学到的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竟然可以排出这么有趣的图案。

  五、延伸活动:寻找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模式;尝试用其他规律进行不同方位的排列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第3篇、大班数学《拼图》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幼儿对图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图形游戏课。目的是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拼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
  2、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出图形名称。

  二、想一想: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说图形像什么?(教师小结:当小朋友看到一个图形时,就会想到很多物体。比如看到圆形,就会想到西瓜、乒乓球、太阳、皮球等,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以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三、拼一拼:
  1、相同图形拼搭
  教师让幼儿取出任一种图形进行尝试性的拼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图形变成不同的图形,例如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等。)
  2、不同图形的拼搭
  教师在引导幼儿拼图时不要一下子把拼好的图样给幼儿看,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比如拼帆船时,可以告诉幼儿用两个大的三角形做它的帆,另外的图形拼成一艘船。
  建议:教师巡回时可给予个别指导,并将幼儿的有趣拼搭介绍给大家。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玩了图形游戏,发现了很多个图形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有趣的图样。只要我们多动手多动脑,就会拼出越来越多的图案。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较浓,整节课每位幼儿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用不同的图形拼搭时,有个别幼儿还不能按时完成。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不一样的车牌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不一样的车牌》就是根据这一理念。做到 “数学活动生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街上的汽车是越来越多,不少小朋友的家长就拥有私家车,孩子对车是越来越熟悉,在平时,孩子间对车也讨论的比较多。倾听他们的谈话,他们讨论的大多是车的颜色,种类。关注车牌号码的小朋友不多。其实在车牌号码中,蕴涵着很多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排列与组合是车牌中最大的数学知识。因此我就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三个数字排列出不同的车牌号码,学习排列与组合的方法,探索数字排列与组合的规律性,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积极参与操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排列不同、颜色不同、汉字和字母不同的汽车牌照数字。
  2、数字“2 3 4 ”13套。
  3、记录用的纸若干和笔13支

  活动过程:
  一、观察车牌不同的车,引出课题
  1.出示两辆车,这是什么?你发现两辆车一样吗?
  2.出示车牌,仔细看哪里不一样?(数字相同,排列不同的两个号码)
  小结:原来车牌号码的数字相同,但它们的排列顺序不一样,车牌号码就不同了。

  二、探索三个数字排列组合的方法
  1.出示数字卡片
  我也有一辆汽车,车牌上有“2”、“3”、“4”三个数字,你们猜猜我的车牌号码会是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记录车牌号码。
  有那么多号码呀,我们一起来找一位好朋友,两个人一起排一排,到底有几种不同的号码呢?
  3.幼儿两人合作探索排列组合,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车牌
  谁来说说你们排了几种号码?
  看看车牌号码有重复吗?
  谁还有不一样的车牌号码?
  小结:3个数字可以排出6种不同的顺序,只要以一个数字开头,后面两个数字互相交换位置,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号码。告诉你们,我的车牌号码是342。

  三、再次尝试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现在,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那排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老师给你三个数字“1 2 3”请你按这个方法去试一试、写一写,是不是排起来又容易又快。提醒:一个车牌上数字不能重复,车牌号码不能重复一样。
  2.幼儿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排列结果。
  3.交流幼儿排列的车牌号码,师幼共同检查。
  小结:原来,用一个数字开头,后面两个数字交换位置,这样按规律排出来的号码又快又准确。

  四、了解车牌的不同
  1.我家的车牌号码是342,可是我还看见一个车牌也是342,为什么会这样?(出示PPT:颜色不同——蓝底白字342,黄底黑字342)
  小结:蓝色牌照的是私家车,黄色牌照的可能是巴士或卡车,白色牌照的是警车。
  2.我还看见颜色、数字都一样的车牌,为什么会这样?(出示PPT:汉字不同,英文字母也不一样——沪CA342A,苏CC342A)
  3.车牌上因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排列组合不一样,以及颜色的不一样,才有了千千万万的车牌号。其实,关于车牌还有很多秘密呢,我们小朋友在回家的路上再留心一下,明天再来交流。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里也开展了评课活动,通过活动,我知道了自己在活动设计和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如有时忘记对小朋友的回答加以总结,对车的品牌和车牌号由于没有明确概括,使小朋友对这两个概念有些混淆。总的来说,通过这一活动,小朋友对车牌的组合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学习了3、4个数的多种排列组合方法,使自己原有的经验得到了提升。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小小统计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统计表按图形的两个特征统计图形数量。
  2. 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3. 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各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2. 大象、小鸟、鱼、乌龟、图片。
  3. 统计表图一、图二、铅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用图形拼搭的小动物,激发兴趣。       
  师:今天有小动物来和我们做游戏了,看看谁来了(鱼、小鸟、小鸡)?这些小动物身上藏着什么秘密呢?(都是用图形拼成的)都用到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呢?   
   
  二、学习用统计表统计几何图形数量。      
  1. 出示乌龟图片,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记录每一种图形数量。
  2.出示统计表(图一),指导幼儿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和方法,学习按形状统计出乌龟图案中每一种图形的数量。      
  3. 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颜色记录乌龟每一种图形数量。      
  4. 出示统计表(图二),学习按形状、颜色统计乌龟图案中的图形数量。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统计乌龟的图形数量,统计时要仔细观察,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的顺序统计,不容易出错。

  三、幼儿操作,能用统计表按图形的形状、颜色统计图形数量。 为每组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3幅及统计表(图二),幼儿自选图片进行统计。    

  四、师幼一起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 
      
  五、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按形状、颜色对图形进行统计,而且小眼睛观察的仔细认真,学会了有序地观察。老师还有一些图形图片,小朋友可以自己进行拼搭,并用统计表统计。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这节活动有30名幼儿参加,分成三个小组,每组10人。第一个导入图片环节,动物是由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而成,每个图形外边框是不同颜色沟边,图形本身是白色,这样从视觉上很清晰的观察到每个图形。活动一开始,幼儿兴趣浓厚,每当提问某种图形有几个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有的幼儿伸出手指头,有的站起来,都抢着争当第一个说出答案的人。到了操作环节,幼儿自选一幅图片进行按两个特征统计。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满足了孩子的不同需求。在操作中,孩子们很认真的观察统计,因为提供的图片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图案,如机器人、小公主等等。在最后和幼儿一起检验结果时,有的幼儿还在低头统计着。可见孩子们很喜欢这节活动。大家参与的兴趣很高,到最后都完成了统计,虽然有的幼儿的统计结果不对,当得知漏数时,孩子们脸上认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情,是那么美好。

第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序数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认真听清楚各项活动的规则,用过的物品能归还原处。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材料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
  2、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发放《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幼儿人手一本。
  2、集体活动
  (1)按数拍手。
  “我们来听数拍手,我报几你们就拍几下。”
  (2)认识序数。
  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书画面。“有几张小椅子,椅子上有几个小朋友?第几张椅子是空着的?我们按顺序说说空着的小椅子的位置。”教师手指第三张空椅子。“这是第几张空椅子?谁会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张小椅子的位置?”“你在这里写上‘3’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还可以用‘3’来表示什么?”“现在你知道数字有几个用处了吗?”(表示物体的位置,表示物体的数量。)
  “能在每张空椅子上都写上一个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吗?”老师盖着第三第六第九张空椅子。“谁能说说,哪几张椅子不见了?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帮助你一看就知道第几张椅子不见了?”
  3、分组活动。
  数数第几张椅子是空的。
  “说说范样上每张椅子的位置,看看第几张椅子没人来,是空的,请你把能表示空椅子位置的数字写在书上,边做边讲,第几张椅子是空的,做完后说说哪几张椅子是空的。”
  教师巡回指导。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7的加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应用交换规律进行7的加法运算,并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2、感受与同伴共同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已学7的组成分解
  2、PPT课件,记录卡、铅笔和橡皮擦人手一份,看图找算式图片6份、7以内的加法算式题若干,写有7以内算式的骰子2个,自制棋盘等小组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碰球”的游戏,复习7的组成分解。
  (引入部分我以“与时光飞车玩碰球游戏,就能带着小朋友们到神秘的地方游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复习了7的组成。)
  2、以“智救懒羊羊”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应用交换的办法进行7的加法运算。
  (1)引导幼儿“发现气球中的密秘以找到去狼堡的路”,学习看图列出第一组算式,并发现加法算式中的交换规律。
  ①提问:图中有什么?气球有什么不同?
  黄的几个?红的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呢?
  ②验证:你列的是什么?这些数字代表什么?(1+6=7)
  ③小结:1个黄气球和6个红气球合起来一共是7个气球。
  ④提问:气球怎么了?(教师展示课件中1个气球和6个气球位置的交换。)
  谁在前面?(红)有几个?谁在后面(黄)有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呢?
  ⑤验证:你列的是什么?(6+1=7)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⑥小结:在加法中,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后,总数不变。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列出7的加法的第一组算式,并发现两个算式中“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而总数不变”的规律。)
  (2)以同样的形式引导幼儿“穿过花丛”,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二组算式。
  ①提问:图中有什么?小花有什么不同?
  紫花有几朵?红花有几朵?一共有几朵花呢?
  ②验证:你列的是什么?还可以怎么列式?(2+5=7、5+2=7)
  ●看着图片上颜色不同的花朵列出算式,算对了花丛就能移开。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尝试使用交换的办法列出算式,并理解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3)引导幼儿“穿过树林”,迁移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三组算式。
  ●看着图片上高矮不同的小树列出算式,算对了就能到达狼堡。
  (这一环节教师并未通过任何的问题直接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内容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整个学习环节,通过创设“闯过三个关卡便可到达狼堡救羊”的情境,从“列出算式发现交换规律”——“尝试使用交换的办法列出第二组算式”——“ 迁移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三组算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掌握7的加法。
  3、“获取密码卡进入狼堡”,与老师、同伴交流验证操作结果,尝试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当幼儿能主动地与老师或同伴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对方便可在该幼儿的操作卡上作一个标记,这样这张操作卡就是进入狼堡的密码卡了。)
  (这个环节通过创设与老师、同伴交流以“获取密码卡”才能进入狼堡救羊的情境要求,以帮助幼儿梳理7的三组加法算式及鼓励幼儿尝试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4、“狼堡内救羊”分组操作,内化迁移数学经验。
  (1)找懒羊羊(看图口头自编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幼儿根据图画上的人物、蜜蜂、鱼的不同特征从一些算式中找出正确的算式并写上得数。正确的算式翻一面可拼出懒羊羊图案获得验证。
  (2)涂色找出灰太狼:幼儿6人一组,每人拿一张图片,算出得数,把得数是7的部分涂上颜色;将六张图片拼合起来将出现完整灰太狼形象。
  (3)狼堡大逃亡:两个幼儿玩棋子,骰子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在棋盘上走几步,看谁先走到终点逃出狼堡。
  小组操作(1)
  小组操作(2)
  小组操作(3)
  (在“狼堡内救羊”的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
  5、“懒羊羊获救”庆祝会,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创设孩子们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智救懒羊羊”故事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配以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7的加法,并发现使用交换规律。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主要把活动分成四大块进行组织。“碰球”游戏导入——情境中感知学习7的加法——交流验证——分组操作,内化迁移。引入部分我以“与时光飞车玩碰球游戏,就能带着小朋友们到神秘的地方游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复习了7的组成。接下来的第二块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了,幼儿要理解什么是加法的意义、学会看图列算式,并理解发现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而总数不变。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引导幼儿观察列式,并通过动手操作、表格记录等形式让他们获得更直接的知识积累。让幼儿带着任务去观察,既培养了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他们对 “加法”含义的理解。再接着引导幼儿与同伴、听课老师表达交流自己从三组算式中发现的交换规律,并以获得肯定作为进入狼堡大门的密码游戏验证操作结果。最后在“狼堡内救羊”的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兴趣很高,思路始终跟随着老师,所有幼儿都能正确列出7的加法算式。在这次活动后我发现了:
  优点:
  1、创设的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常规有了明显的进步。
  2、活动中各环节层次清楚,能层层递进。
  3、在让幼儿动手操作前能及时的讲清楚要求,使幼儿能按要求操作。
  4、本次活动幼儿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
  1、活动中因过于急于让幼儿表述并运用交换规律,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的问题提得不够多,在幼儿还没来得及表达出来教师就小结了。
  2、在第三个交流验证环节,教师的引导语可以更加清晰,结合挂图和手势。
  3、课件中有些页面,画面有些复杂,如花、树不够突显。
  通过这次的活动对于今后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教师必须观察孩子的生活需求,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并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3: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认识整点、半点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座大钟(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针上有一只小乌龟)。
  2、为每个幼儿准备硬纸片做的钟一个。
  3、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版块:【调动情绪,引入课题】(B2)
  一、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
  1、孩子们老师带你们逛商店去,看看今天逛的是什么商店?(钟表店)

  二、出示挂钟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评价
  学生观察后,利用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第二版块:【探索新知】(A18)
  一、教师出示自制的大挂钟
  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2、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教师讲解钟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二、放课件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认识较短的时针和较长的分针,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三、认识整时
  1、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识,请看钟面,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3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
  2、 3时,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师将3时的钟面贴在黑板上)
  3、 师出示5时、6时、9时、12时的钟面图,请学生说一说——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是几时?然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整时的特点和认整时、方法
  出示课件
  这几个钟面上表示的都是整时,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分针都指到12)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看整时的方法吗?
  生: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表扬)
  3、认整时
  师快速拔出几个不同的整时,学生回答。
  4、拔整时
  在钟面上拔出老师或学生所说的整时
  5、认识半点:出示有半点的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并在小组内讨论
  6、小组汇报:请几个组的代表说说半点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
  7、老师总结:时针走过几,分针指到6,就是几时半
  评价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第三版块 【动手操作、尝试练习】(B7)
  1、 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自制的硬纸片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8半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3半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间进行各种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放学时不能在路上贪玩。
  2、 教室内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3、 时间对对碰(联线):请你把钟面上的时间和下面的时间用线联接起来
  4、 小结: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
  时针走过几,分针指到6,就是几时半
  5、 看图说说小狗,小猪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为什么小猪该睡觉了还没有完成作业?教育孩子要遵守作息时间
  第四版块 【玩游戏、巩固新知】(B3)
  玩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请幼儿拨钟。
  1、讲游戏规则:小朋友们扮小羊拨钟,老师说几点,小羊就拨几点,请老狼看钟。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老狼看时间拨正确了就不吃小羊,时间拨错了,就吃小羊。
  2、请幼儿将钟当方向盘,开车出教室玩游戏。(结束全课)
  评价
  全体孩子按教师出示的课件内容独立动手操作,尝试练习,拔准整时和半时,戏中,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第五版块[课后延伸]
  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认识时钟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认识时钟》前一天,我让孩子们把家里的闹钟带到幼儿园,方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认识时钟。活动当天,当孩子们把玩着自己的闹钟时是那么地自豪,那么地投入专注,但是,从最后的书面操作结果看,孩子们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为什么有了可以直接操作的材料效果反而不理想呢?深思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前期经验不足。虽然孩子们都带了闹钟,但是是在活动当天带来的,带来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有效的引导他们去观察、认识。孩子们对这个新鲜材料缺乏时间去认识、去发现、去探索。

  (二)活动时刺激太大。活动中,孩子们大部分注意力都在自己手上的闹钟上,再有就是关心别人的闹钟有没有什么新鲜特别的地方,孩子们很难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中。
  针对上述两点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老狼老狼几点了”改成“XX小朋友XX小朋友几点了”的游戏,在有节奏的游戏语言的带动下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效果也较好。

  (二)操作制作加深对时间、时钟的进一步认识。准备了大量的钟面、时针、分针,让幼儿制作时钟。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整点、半点的认识,还可以自己探索发现更多的秘密。

  (三)绘画活动增加竞争意识。分别让幼儿画两面钟,上面的时间分别为整点与半点,具体时间由自己确定。活动要求是:说出这两个时间自己分别在作什么,可以把钟面装饰得漂亮一些,最后大家比一比,看看谁的时间准,谁的钟漂亮,布置一个“漂亮钟王国”

  (四)区域中添加与时钟有关的操作材料,让能力弱的孩子有继续操作、巩固的机会,而且是自由选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
  通过上述的补救措施我班孩子对时钟的认识效果较好,还设计出了一些漂亮的时钟,丰富了区域材料,可谓一举多得。

第9篇、大班数学教案:9以内的相邻数

设计意图
对大班幼儿的小朋友来说,1到10的数字都是认识的,但是对1到10的相邻书来说不是和认识,如2的相邻数是1和3等等,为了学习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以此来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想象里和交往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10以内数字的相邻关系。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互动中学习。
( 3 )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卡若干
2、房子图10副
3、操作点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幼儿兴趣,理解相邻数的关系。
 1、师:你们知道什么叫邻居吗?你们旁边的两个朋友是你的邻居,请小朋友们说你旁边的邻居是谁好吗?(幼儿互相说)

(二)引导幼儿认识相邻数。

1、小朋友们有邻居,数字宝宝也有邻居呢,今天,我们除了客人老师外,还有一些数字宝宝也来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大数片1——10)。数字宝宝是好朋友,他们都住在数字国王买的新房子里,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新房子吧。

2、(展示房子图),今天数字宝宝们就要搬家住进新房子了,可是他们买的房子是一样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住在哪一栋房子。他们请我们大班的小朋友来帮帮忙,把他们送到新房子里去,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请10名幼儿上前把数字宝宝送到新家,大家说说送的对吗?为什么?

4、数字宝宝住进了新房子,我们来看看数字宝宝2的邻居是谁?2的前面是几?(是1),2的后面呢?(是3)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这里有一个秘密。2比前面的1多1,2比后面的3少1,所以2的邻居是1和3。
(举例说5)同上

小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就是比一个数多1,比这个数少1,的前后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相邻数。

5、现在苹果宝宝也想找邻居了,请小朋友们帮帮忙。
(出示幻灯片)苹果“3”和“6”。
师:苹果3的邻居是谁?苹果6的邻居是谁?

(三)游戏
数字宝宝很高兴,他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和你们玩游戏/。

1、游戏开始 (纸牌乐)
规则:幼儿两人一组,每组10张纸牌,一个红花,游戏开始时两个人猜:石头剪子布,赢的一方先取一张纸牌,输的幼儿说出他的相邻数。说对得红花,说错对方得红花。
这个游戏好玩吗?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2、(抢凳子)
  你们都玩过抢凳子游戏吗?今天我们要和数字宝宝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你们想玩吗?

规则:每人一张数字卡,14个小朋友13张凳子,音乐起,小朋友饶着凳子走,音乐停,小朋友就抢凳子坐,没有凳子的小朋友,报上自己的数字,并请出自己相邻的好朋友。例如:6。
提问:为什么你的好朋友是5和7?(因为我比5多1,比7少1)

结束:我们教室里还有很多的好邻居,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幼儿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3、激发幼儿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PPT、找规律图卡、不同颜色的椅子、美羊羊头饰、串珠玩具、黑板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调控:拍手律动,组织幼儿向老师们问好。

  二、导入: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上课坐的椅子,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1、幼儿观察椅子,各自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一边引导幼儿说出椅子的颜色排序不同。
  颜色:红红、绿绿、红红、__        
  红、绿、红、绿、___        
  红红、绿、红红、___
  2、全体幼儿跟着老师读出椅子的排列顺序,引出规律。

  三、情景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客人,(美羊羊头饰)教师扮演美羊羊。美羊羊:“昨天羊爷爷问了我几个问题,可是我不会,我想请小朋友帮帮我,好不好?”。
  1、看课件(各种颜色图形的排列):找出顺序并说出规律,将空白的地方添上正确颜色的图形。幼儿边说规律教师边积极地鼓励及引导。
  美羊羊:“你们真棒啊!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真好!可是爷爷还给我一张纸上面全是这样的图形,小朋友再帮帮我吧!”
  2、教师出示课件和黑板(贴有图形排列规律的图卡),给幼儿说明要给图形宝宝找规律
  (1)请幼儿认真观察图卡,找出规律。
  (2)请个别幼儿上台,把空白处的图卡粘贴完成。
  3、美羊羊:“小朋友都完成了,我也学会了,谢谢小朋友们,你们这么聪明,所以我想请大家一起进行一个比赛,这个比赛是—比眼力(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找规律图片,幼儿通过观察、推理,以最快的速度说出规律,并说出空白处应该粘贴的图片。
  (2)教师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4、串珠游戏——送项链 美羊羊:“今天我买了一条好看的项链(出示串珠玩具串成的项链,),可是只买到了一条,但是我还想再带一些回去,送给羊村的小伙伴们,你们可以帮我做一些吗?”。
  (1)教师请全体幼儿观察美羊羊的项链,引导幼儿说出项链排列的规律是按红黄绿蓝排列的。
  (2)请三个幼儿上台进行“串项链”,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
  (3)串项链完成,教师请幼儿分别说出自己串的项链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4)把完成好的项链送给美羊羊。

  四、结束:美羊羊:“哇,真漂亮!谢谢小朋友们送的项链,我要回羊村了,喜洋洋他们看见了肯定会很开心,小朋友们再见!”。幼儿:“美羊羊再见!”

  活动反思:
  找规律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维灵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发现,才能理解规律,而这些要求单靠老师的讲解显得收效甚微。针对这个情况,在平时的小游戏中,我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激发他们创造简单规律的兴趣,感受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就可以在运用规律来进行花边装饰,还在整理班级用品时也可以运用规律性地来排列,在排列队伍中也同样可以运用规律进行,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活动《找规律》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详细、深入讲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根据卡片寻找规律,然后讲述排列规律,幼儿的兴趣很高。然后再出示规律类型卡片,让幼儿来匹配;果然幼儿在操作材料中运用已有经验,顺利完成,最后展示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律来排列的图片,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活动延伸中我让幼儿自己设计规律排列,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5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的组成教学中,由于受内容局限,教学形式与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和程式化,幼儿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学习5的组成》的活动方案产生了。从活动教学原则出发,改变以往的习惯教法,充分运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巧妙地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形象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主动参加探索5的组成的操作活动。
  2、掌握5的组成,初步了解其分合规律,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掌握4的组成。并有用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记录单、铅笔、苹果学具),数字胸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碰球游戏”复习4的组成。
  1.师出示数字4,说:“小朋友看,这是谁呀?”(数字4)
  2.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数字4,今天要和小朋友玩碰球游戏,要求:老师说出的数与小朋友说出的数合起来是4。如:嗨嗨海,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嗨海嗨,你的1球碰3球。(幼儿边说边伸出相应的手指)

  二、进行部分
  1.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起兴趣,并交代要求。
  秋天到了,小兔家的苹果成熟了。有一天,小兔摘了几个苹果回来(出示苹果),我们来帮小兔数数看有几个苹果?(5个)小兔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它想把苹果分给好朋友小猪和小熊分享,该怎么分呢?可以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来帮忙想办法,
  试一试,要求分一次就在记录纸上记一次。(为幼儿提供苹果学具,记录单,铅笔。)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 导。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教师有目的的选择三种不同分法的幼儿说说。)
  幼儿1:按顺序分的;
  幼儿2:没按顺序,随意分的;但分法正确。
  4.给各种分法写上相应的数字。
  5.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探索5的最佳分合方法。
  师:请你仔细看看,你觉得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又快又不会漏分。
  6、幼儿集体朗读5的四种分合式。
  7.老师讲解归纳小结:
  (一)、5的分合得出分成两份有4种不同的分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关系:总数不变,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左边的数越来越大,右边的数就越来越小,这种规律叫递增递减。
  (二)、交换关系:如1和4、4和1、等。小结:象这样的数字相同,位置交换,总数不变,这种规律叫交换律。

  三、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好,帮小兔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小兔要和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请小朋友佩带数卡,我们要找的朋友要合起来是5。找对的小朋友跟我去做客。)
  2.幼儿从椅子下一张数字胸卡,挂在胸前。
  3.幼儿根据数字胸卡,寻找相应的数做朋友。
  4.教师巡回指导,幼儿互查。
  5.互换数卡继续游戏
  教师:小朋友真厉害,都找对了,我们一起去帮小兔分苹果吧。
  (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菜场、游乐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超市里,要用5元买两种物品,必须使两种物品合起来的价钱刚好是5元,不能多也不能少。)

  教学反思
  一、自我反思:
  此活动的设计是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数学课的乐趣。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一开始没有直接点题,而是自然地引出了课题:5的组成。在情景的创设中,幼儿兴趣浓厚,一个个当起了小兔的小帮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了。在幼儿探索操作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幼儿去尝试操作,再通过集体交流,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初步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只是随意分合顺序,没有规律;有的幼儿只会分一种的;有的幼儿按顺序分的;有的幼儿有重复分的。但是经过我有意识的引导后,再次让幼儿操作,让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这样活动既得到反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得到提高。而且这个环节还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学会思考,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还通过游戏,巩固了5的组成,让幼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中体会数学课的乐趣。

  二、听课老师对本次活动的评价: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探索5的四种分法。本活动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活动中,运用帮小兔想办法——通过操作得出四种分法——通过找朋友游戏与小兔去做客的一系列情节贯穿,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的探索出5的最佳分合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中注重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活动中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数与量的对应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让幼儿经历50以内的数与量对应的过程。
  2、操作中继续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专注、细心的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金色珠”;数字卡片;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2、学具准备:“金色珠①②③”;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画有计数器的纸片若干;笔。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①师幼互相问候。
  ②游戏。点兵点将。幼儿站成圆圈,教师站在圈内,与幼儿一起念儿歌。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逐个抚摸幼儿的头,当念完最后一句后,所有被摸过头的幼儿搞搞举起右手,大喊一声“到”。
  2、集体活动
  (1)复习数位 教师操作教具“数字卡片”,摆出一个数字,如123,请幼儿说说这个数字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
  (2)学习按数取珠 创设情景: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金色珠要和数字拉片做朋友,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①教师拿出一粒金色珠,提问:有几粒珠子?可以用写个数字卡片朋友来表示?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放在这里珠子的下面。
  ②教师再取出一串金色珠,提问:一串珠子有几粒,它的数字朋友是谁呢?接着问:5串金色珠呢?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金色珠下面摆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③教师拿出数字卡片,如48,先读出数字卡片,然后取出4串金色珠和8粒金色珠摆在数字卡片48的旁边。
  (3)幼儿自由操作练习。教师可以说出任意数字,请幼儿拿出相依的数字卡片、串珠。
  3、游戏活动:“找数字”
  ①教师边拍手边问:“小朋友,小朋友,我问你,18,18在哪里?”  
  幼儿边拍手边回答:“杨老师,杨老师,告诉你,18,18在这里。”然后迅速举起数字卡片“18”。(依次玩2-3次。)
  ②教师拿走任意一组串珠、数字卡片,要求幼儿说出哪一组不见了。请说出那一组不见了的幼儿将串珠、数字卡片拼摆好。(游戏可反复进行)
  4、操作活动:按数画珠。
  幼儿根据数字摆放串珠并添画串珠。
  5、交流小结。
  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做简单小结。
  引导幼儿将学具收拾好。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钓鱼比赛(分析图形特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分析图形的三项特征。
  2、发展幼儿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3、感受在游戏中学数学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钓鱼杆、(红、黄、绿、大、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特征的鱼若干  海绵垫围成的大池塘、塑料圈小池塘
  教具:冰柜样式的表格若干、大小颜色形状标记若干、奖品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鱼的三种特征。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钓鱼吧!
  哟,这里有一个大池塘。哇,里面有许多鱼,有些什么样的鱼呢?(请幼儿自由说说颜色、形状、大小)
  2、整体感知鱼的三种特征,并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达。
  我们来个钓鱼比赛吧!比一比,谁钓得又多又快!(幼儿钓鱼,钓完后坐下休息)
  来,让我们数一数,你钓到了几条鱼?(幼儿自由交流,提问个别幼儿,评出钓鱼冠军,发奖)
  小朋友,你钓到的鱼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和别人比一比,是大的还是小的?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自由交流、个别介绍,引导幼儿将三种特征完整表达)
  3、将鱼按三种整体特征分类
  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多鱼来不及吃完,如果坏了怎么办呢?(放进冰柜里)
  老师的这个冰柜有些特别。不能随便乱放,得按上面的标记放。看一看,上面有些什么标记呢?(请个别幼儿说说,大小,颜色、形状标记)
  那这三个标记放在一块儿,表示什么意思呢?(请小朋友将三个标记组成的三种特征表达完整。)
  谁钓到了大的红颜色的正方形的鱼,赶快送来冰柜!(幼儿分析鱼的三项特征,送到冰柜表格,教师引导幼儿检验)
  (同样的方法:请幼儿个别或集体完整说说三种特征,根据三种特征送相应的鱼到冰柜、检验操作结果)
  4、按三种整体特征钓鱼
  小朋友,真聪明。再来一次钓鱼比赛。这次得按老师的要求钓,每人钓一条,钓来后赶快送到冰柜。比一比,谁钓得又对又快!
  看一看,这次要钓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幼儿看冰柜上的标记,说一说,个别或集体)
  明白就开始!(幼儿到小池塘钓鱼,钓到后送到冰柜)
  我们看看,全钓对了吗?(检验)
  (同样方法,操作三次)
  5、幼儿出题,分男女比赛钓鱼。
  小朋友钓鱼的本领真厉害!现在请小朋友来出题,分男孩,女孩两队,比一比哪队厉害,钓得又对又多又快! 
  (A请一位幼儿从大小、颜色、形状标记中各选出一个特征组成钓鱼要求)
  (B男女对比赛,将鱼贴到冰柜表格内,表格分为男女两块)
  (C检验结果,评出胜方发奖)
  6、小结
  小朋友钓鱼的本领真棒!钓得开心吗?我们下次再来钓,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数积木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在区角活动和游戏中,孩子很喜欢用积木经行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听到孩子有这样的讨论:“我的房子比你造的高!”“我的房子造的比你大!”“为什么你的房子比我小但是用的积木比我多呢?”“你用的积木比我多”。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中间的积木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少。 于是针对孩子空间逻辑的发展,设计了这节以培养孩子有条理推测数量和挑战空间逻辑的活动。我觉得这个题材对发展幼儿空间方面的计算能力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想针对我部目前还不配备白板的情况下,对教案作进一步的调整和梳理,继续设计出符合大班幼儿的教学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
  1、 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
  2、 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3、 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小积木;“积木房”图片若干;记录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 话建筑,赢积木
  导语: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老房子和新建筑,你喜欢怎样的房子,为什么呢?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欢的房子?
  过渡:今天我们就用积木来造房子!每组的桌上有几块积木呀?够不够造一幢房子?
  那就请你们就分成4组在数积木游戏中赢取更多的积木。     

  二、 争回答,数积木   
  (一) 数数相同数量的积木房
  导语:听清题目哟!(出示相同数量积木建造的不同房子)
  出题:我用积木造了4幢房子,请你们用好方法数一数,每幢房子各由几块积木建成的?  
  形式:将答案记录在记录纸上,呈现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对的为本组加上一块积木。
  验证:移去屋顶,拆层演示
  重点提问:房子有几层?每层有几块?一共有几块?
  小结:数量相同的积木能造出不同的房子,只是有的积木被其他积木挡住了,我们不容易发现,点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不多数,也不漏数看不见的那些积木。    

  (二)找找躲起来的积木块
  导语:有的小组领先了,有的小组暂时落后,不过没关系,我又造了一幢房子,房子里有些积木很顽皮,像玩捉迷藏一样躲了起来。让我们仔细观察,把藏起来的积木找出来。
  出题:准备好了吗?请问这幢房子有几层?每一层有几块?共有几块积木建成?
  重点:移去屋顶,拆层演示,帮助幼儿学会数隐藏起来的积木块。
  小结:房子一层层往上造,如果上层有几块积木,那这些积木下一定也有几块积木   
 
  三、 造房子,数“砖块”    
  (一) 造幢房子把分数
  导语:经过两轮的比赛,哪一队的领先了呢?请每组朋友用你们现有的积木造一幢房子,然后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房子由几块积木建成,共得到了几分。
  重点:鼓励各组建造出点数上有难度(有多层、有重叠)的房屋      
  集体点数时一层一层数清楚    

  (二) 学做小小建筑师
  导语:(出示建房图纸)你们造房子、数积木的本领都那么大。那你们能不能在根据图纸上的建房要求,在5分钟内造出与图上一模一样的房子,并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他是由几块积木建成的呢?  
  要求:每队派一个代表挑选喜欢的图纸,用积木搭出与图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点观察:每组搭的房子是否与图纸上的一样,各组搭建、点数的方法。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水果超市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会商量确定水果的价格,并制作价目标签。
  2、 初步感知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理解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已参观过水果店、超市。
  2、 几种水果玩具(数量为幼儿4倍)、货架、代币券(数字1---5)。

  活动过程:
  1、 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水果店”。
  让幼儿确定水果的品种,货架的摆放位置。
  2、 幼儿分组商议水果价格,并给每个水果制作价目标签。
  3、 参观超市并购物。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超市,引导幼儿观察水果上的价目表。
  (2)商量分成两组,轮流扮演收银员和顾客。
  (3)扮演顾客的幼儿每人领1张5元的代币券开始购物。
  “每个幼儿只能买5元钱以内的水果”。
  “如果让你用5元钱买两样水果,你可以买哪两样?”
  请  <BR><P></P>幼儿把自己买的两样水果在记录表上圈出来。
  教师小结:共同讨论用5元钱买水果有几种买法?引导幼儿找出5的组成的规律.
  “如果让你用5元钱买三样水果,你可以买哪三样?”
  幼儿继续在水果记录表上圈出自己买的三样水果。
  (4)规则:买的水果价格合起来正好是代币券上的数字。
  4、购物游戏可反复进行,并延伸到区域游戏活动中。
  附记录表:
  5元 = 苹果 梨子 草莓 橘子
  1元 2元 3元 4元
  5元 = 橘子 草莓 梨子 苹果
  4元 3元 2元 1元

  活动反思:
  活动以水果店游戏的情节来开展,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第16篇、大班数学丰收的果园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由于我们班刚刚深入中班,又有一部分幼儿新入学,对数的理解和认识不够,还不能正确点数5以内的数。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计数、认数字,我结合秋季的主题,设计了《丰收的果园》这一课时,在这个活动中,我的每一环节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2、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
  3、愿意参加教学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点数5以内的数量,能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

  活动准备
  1、果园(树上贴有有1—5的点子的不同水果)。
  2、贴有1—5数字的自制纸盒汽车。
  3、1—5的水果图若干。
  4、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参观果园 ,参与手指游戏。
  1、 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小朋友看一看,果树上有些什么水果呀? (放《去郊游》的音乐,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果园)
  2、 参观果园 (果园背景图)。师:请小朋友说说看有几种水果?每种水果都有几个呀?
  3、放音乐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练习用手指表现5以内数量。

  二、摘水果
  1、师:先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为什么呀?
  2、师:树上这么多水果,我们把这些水果摘下来,好吗?
  3、听音乐把幼儿带到立体水果树前。
  4、幼儿摘好水果,师提问:水果娃娃上面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发现了吗?你摘的是几个圆点的水果? (幼儿数一数)

  三、重点学习水果图片上数数。
  1、他们数的对不对,为什么?
  2、有什么好办法能使数过的不再数进去。
  3、发给幼儿人手一个苹果数一数,想一想。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学会了在封闭物上数数,只要我们清楚地记住第一个点在哪里,然后轮着数下去,数到最后一个数了,就不能数下去,这样就不会搞错了。

  四、送水果
  嘀嘀嘀,汽车开来了。(出示汽车)
  1、师:开来几辆汽车?帮汽车排排队。(请一个小朋友按1-5的顺序排好)
  2、小朋友摘了这么多水果,我们用汽车把水果运回去吧!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的水果是几个点子,应该乘几号车呢?(幼儿讨论)
  3、送水果
  师:请小朋友把水果送到点子和数字一样多的汽车上。(老师巡查,辅导)
  4、运水果
  “嘀嘀嘀,汽车出发了“(幼儿开着汽车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长期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下,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恐惧。因此,要让学习主体回到幼儿本身,让幼儿从兴趣中产生动机,培养幼儿主体探索、操作建构知识的能力。考虑到孩子们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水果成为了我贯穿今天整个活动的主要线索。我通过手指游戏、摘果子、、送果子、运果子,不断激起孩子们数数的兴趣,激发孩子们去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数数方法和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
  在各环节的设计上,我根据我班孩子对数的已有经验,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开展活动。从今天的活动现场来看,孩子们运用较多的是从中间往四周数或从四周望中间数的方法,积累了这方面数数的经验,知道了数数要数得正确一定要数仔细,不能漏数。在摘果子的环节中,既有对前数几种水果中积累的数数方法的运用,又加入了封闭式数数,同时小结了数数在正确方法。而设计最后一个环节的游戏,一方面是基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用所积累的数数方法的思考,另一方面是我觉得数数的方法千差万别,通过游戏也能启发他们在以后的游戏中探索、运用更多的数数好方法。
  在这个活动中,前半部分教师与幼儿的配合还比较默契,后半部分(送水果回家时),秩序有点乱,如果我能以小组为单位,逐一上来将水果放入车中,既有序,又能观察到每个幼儿的表现。
  通过这一课时,我想我们今后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让幼儿更热爱学习:
  1、以幼儿最感兴趣的“生活化”内容,融入数理概念的知识,让幼儿主动轻松地学习数学的知识,并保持浓厚的兴趣。
  2、以有趣的“游戏化”形式进行活动,让幼儿自行探索发现,建立起经验、沟通、创造的学习过程。
  3、以丰富变化的“多程序”“多模式”题型练习,配合操作道具,让幼儿建立起实验、讨论与表现一致的学习过程。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文具小超市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大班年龄特点特开展此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了解并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练习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
  难点: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会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文具超市》。
  2、 和幼儿一起在教室内布置文具超市,并制作格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复习:10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包括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复习人民币的不同面值以及简单的换算关系。

  二、连一连。
  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文具超市》,观察各种文具的价格,找到手持相应数额人民币的孩子,并连线。

  三、玩一玩,文具小超市。
  1、幼儿扮演顾客,教师扮演超市的收银员,幼儿用手中的人民币买文具,熟悉不同人民币面值的组合及其用法。
  2、教师:10元最多可以买几种文具,引导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并用人民币去买一买,之后请幼儿交流自己所购买的文具。
  3、请幼儿分角色扮演顾客和超市收银员,继续游戏。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提供文具和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幼儿对人民币感兴趣。
  2、引导幼儿动脑筋。
  3、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4、数学问题情境化。
  5、教育方法游戏性。
  6、活动环节训练要复习序数。
  7、要反复做游戏巩固,把文具换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能力。

第18篇、大班数学公开课学习3的加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进一步理解“+”、“=”的含义。
  3、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副、磁性教具若干、数字积木、数字卡、数题卡

  活动过程:
  1、游戏《小动物的叫声》复习3的组成: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动物的叫声》游戏,好吗?小鸭小鸭叫3声,我的小鸭叫1声,你的小鸭叫几声?1和2合起来是几?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叫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个奥运福娃,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福娃奖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福娃多。
  2、出示背景图:
  A、草地上有1只小兔,又来了2只小兔,草地上一共来了几只小兔呢?
  a.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做?(加法) 为什么用加法?(将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算总数用加法。)怎么列式? 出示:1+2=3
  b.   数字1、2、3各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1只小兔,2表示2只小兔,3表示一共有3只小兔)“+、=”各表示什么意思?(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等于号表示两边的数量一样多。)
  B、 池塘里有2只小鸭,又来了1只小鸭,池塘里一共有几只小鸭?
  a.这道题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用加法?怎么列式? 出示:2+1=3
  b.数字1、2、3各表示什么意思?“+、=”各表示什么意思?
  C、教师编加法应用题,幼儿摆算式,教师巡回指导。
  3、游戏:送信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送信的游戏?请2位小朋友来扮邮箱,谁愿意?(点2名幼儿戴上邮箱头饰?)再请一些小朋友把信送到邮箱,谁愿意?老师发算式卡片,其他小朋友做小老师,小朋友把信送对了,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们。
  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表现真棒,都能把信成功的送到邮箱。
  4、教师评议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已有了3以内分与合的基础,计算本身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要让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坐住30分钟,真是不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年龄特征,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幼儿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3的加法计算。
  教学中确立这样的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3的分与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谈话,我以拍手游戏创设情境,即复习了3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奥运福娃作为奖品,调动了幼儿学习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 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因为小兔、小鸭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动物,因此,我以小兔、小鸭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幼儿独立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在教学中发现幼儿都能认识到:把原来的1只小兔和又来的2只合起来一共有3只。然后,我小结引出加法的算式,再引导幼儿同桌讨论,交流算式的含义,在幼儿读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主题图的创设既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幼儿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  
  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我再次创设情境,出示两组图,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2只小鸭和1只小鸭合起来是3只小鸭,就要用加法计算。通过对算法的探究,在交流中掌握把2和1相加就是把2和1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
  第三环节  
  实践运用 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 “送信”游戏活动。不仅帮助幼儿熟练计算3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幼儿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本节课因为我组织教学比较到位,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注重幼儿表达图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在说中很好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活泼,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黑白棋大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黑白棋大赛”帮助幼儿学习6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大棋谱两副,黑白棋子若干。
  2、红、黄、绿、紫队标志一份,每队准备一副棋谱,若干黑白子。
  3、数字卡片“6”以内加减算式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分队推选小队长
   “分成四队,每队4个孩子,自己选出小队长”

  二、黑白棋对抗赛
  1、规则:每队选2名小队员先后参加比赛,第一名队员用黑子,第二名队员用白子,要求黑子和白子合起来我给你的数。
  2、幼儿比赛,教师总结比赛情况。

  三、合作摆“6”
  1、规则:请一组的小朋友合作摆“6”,一行一种摆法列一道算式,要求算式不能重复,比比看规定时间哪一队找到的6的加法算式最多,最正确。(幼儿摆“6”)
  2、相互检查
  现在请你们相互检查,先看看他们列了几道算式,是否正确,如果有错错再哪?每队选一位小朋友告诉大家结果。(总结比赛情况)
  3、“6子通”抢答赛
  我这里有一张大棋谱,里面藏着许多6子通的6的加法算式,能能找到吗?
  4、总结得分评出第一名。

  四、个人竞赛:猜猜看
  1、规则:我给你5个数字“2、5、1、3、4”请你用三十秒的时间记住,然后我把数字翻过去,请你指出和2加起来是6的数。
  2、幼儿比赛,答对发奖。

  五、延伸
  刚才,我们想了许多办法使黑子和白子合起来是6,那么要他们合起来是7,该怎么摆棋子呢?我们到教室里去摆摆看好不好啊?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第20篇、大班数学比长短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虽是学前大班的学生,但学生的书本学具时常乱放,小书包里的东西也是乱糟糟的;通过此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学具,按书本学具的大小、长短,有序地整理自己小书包的能力。

  活动目标
  1.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 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 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 引导观察
  谈话:小朋友,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吗?现在你们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 交流、汇报
  (1) 问: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什么了吗?
  (2) 小组交流。
  (3) 学生汇报。
  (4) 引导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 小组汇报。
  4. 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 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 教师谈话:现在 ,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 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做书中的练习题。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 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 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 , 比一比,听清要求。
  3. 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 ; 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 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 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

  教学反思
  1、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动手正确的比较物体的长短。
  2、 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但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一日就能成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大练习力度,反复训练。

相关文章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40篇》:《小班美术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美术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小班体育教案活动3篇》:小班体育教案活动3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10篇》:大班体育活动教案1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