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科学教案大班100篇大全

日期:2021-02-07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科学教案大班100篇大全,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科学教案大班100篇大全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运动会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利用幼儿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排列的小秘密融入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看看玩玩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发现周围事物的规律性,增强对有规则排列的图案的兴趣。
  2.运用身边材料,设计出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
  3.熟悉事物规律性,按颜色、图形、数量进行排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布置好场地:垫子(三种颜色),椅子若干把;贴有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矮方凳若干
  2.大背景图(运动会场:花、气球、灯笼、彩旗等)
  3.小动物入场方阵图片(按规律排列)单个小动物图片
  4.《运动员进行曲》
  5.幼儿操作用具,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场面一定非常热闹,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带幼儿进入到已经布置好的场地)

  二、参观比赛场地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比赛的场地布置好了,这块比赛场地里的每条赛道摆放都与我们平时的不一样,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请小朋友观察一下:
  垫子:
  椅子:     (摆成一条独木桥)
  矮方凳:
  1.幼儿观察后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请幼儿尝试将每条赛道按规律加长
  3.师幼共同玩已摆好的赛道:单腿跳过垫子;从“独木桥”上快速安全通过;双脚跳过矮方凳,并请幼儿边玩边说出规律,如:红、黄、蓝……

  三、参加开幕式
  师:参观完了比赛场地,我们再一起去主会场,也就是开幕式的地方看看吧!
  (师带领幼儿到大图片前坐下)
  1.观察会场的布置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会场打扮好了,多漂亮啊!咦,它们的会场上有没有按规律摆放的地方呢?
  幼儿观察并交流(彩旗按图形排列,灯笼按大小排列,气球按颜色、大小两种规律排列,花按四种颜色排列)
  2.小动物入场
  师:听,运动员进行曲响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放《运动员们进行曲》,请幼儿一起鼓掌欢迎)
  (1)首先入场的是第一方阵的小动物,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出示一组图片,贴在大背景图上)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排队的?(一只兔、一只狗、一只兔……)后面又来了几只小动物应怎么样排呢?(幼儿回答,并上前将小动物图片贴好)
  (2)接下来出场的是第二方阵(一只猫、两只猴、一只猫……)摄影师刚想照张照片,有只小动物被气球挡住了,猜猜气球遮住的是谁?(请幼儿猜测后上前揭开气球验证答案,并一起当摄影师照像)
  (3)同样办法出示第三方阵(一只羊、两头牛、三只小鸭)后面排的是大白鹅,应该排几只?(幼儿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将大白鹅贴好)
  3.小朋友入场
  师:小动物们都已经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下面轮到我们小朋友方阵入场了,小动物们是按规律排列方阵的,我们怎么排?
  (1)请幼儿说规律(引导幼儿按男女排队,如1男1女……),师统一意见后,幼儿集体按规律排队。
  (2)放《运动员进行曲》,幼儿排方队走一圈,向“观众”挥手致意。

  四、制作奖品
  师:入场式结束了,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比赛中要给获胜的小动物发奖品,可是小动物们准备的奖品还不够,怎么办?我们来帮助它们好吗?
  1.师介绍奖品的种类及做法
  项链:用不同形状的珠子串成冠军项链(可按形状、数量排列)
  花环:用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冠军花环(可按颜色、数量排列)
  奖章:用印章盖出不同图案做成冠军奖章(可按数量排列)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进行制作,师指导,引导幼儿按规律进行制作。
  3.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制作的。

  五、结束
  师:小朋友,奖品都已经做好了,我们拿着奖品,排着队送给小动物们好吗?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物品是否是按规律摆放的,并尝试将身边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整合了健康、科学方面的内容,教育组织动静结合,为幼儿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活动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并且随着活动的深入,学习难度也层层递进,进一步该活动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让幼儿始终保持良好的探索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经常自发地将活动室、游戏区里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第2篇、大班科学我的银杏树叶教案

   设计意图:
  在秋冬季节,我们根据幼儿园内的资源,开展了系列关于秋天的树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落叶树比较感兴趣,散步回来,孩子们经常会将一些落叶似宝贝般地带回教室,然后由于后续工作的不足,这些树叶经常被闲置一旁,没有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指南》科学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因此,我选择了具有典型落叶树特征的银杏树开展观察落叶的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对树叶的科学探究中注入人文情感,让小小的树叶充分体现一种生命的力量。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较细致地观察一片银杏树叶的特征。
  2.能运用简单的图标、符号等记录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3.丰富有关落叶树的经验,产生对身边树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幼儿园内银杏树的变化,且每人拥有一片银杏树叶。
  2.PPT课件,数码相机
  3.“小树叶身份证”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回忆经验
  1.出示(ppt1),提问:这是什么树?现在银杏树怎么了?
  2.师:银杏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观察,了解基本特征
  1.讨论观察方法。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自己的树叶,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银杏树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结观察方法
  3.运用多种感官自由观察银杏树叶。
  4.集体交流。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你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致观察,了解典型特征
  1.明确观察、记录要求
  教师结合PPT3,讲述观察、记录要求。
  2.幼儿自由观察与记录,并相互讲述。
  3.幼儿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树叶朋友?
  4.小结

  四、游戏:小树叶朋友捉迷藏
  1.第一关:找找我的小树叶
  玩法:请幼儿将树叶放进盘子里,蒙上眼睛,教师将树叶打乱,看谁能先找到自己的树叶朋友。
  2.第二关:找找朋友的树叶朋友
  玩法:幼儿两两合作,两人互换树叶身份证,看谁先把朋友的叶子找出来。

  五、拓展活动
  1.了解银杏树的变化。
  2.结合PPT5欣赏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产生关注树叶变化的愿望。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气象员教案反思

   设计理念
  大自然是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好场所。自然界里的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天气变化和各种动物及它们的生活习性都是孩子们值得探索的主题。其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动物,而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天气变化之前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并有一定的规律,能起预报天气的作用。为此,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时机,设计了“小小气象员”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预报天气的本领,使幼儿懂得一些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下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 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
  难点:能运用新学的知识判断天气变化。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小蚂蚁搬运的各种食物玩具许多(幼儿人手一个);
  3、创设一个小蚂蚁的家;
  4、小树叶许多,雨伞一把;
  5、一套晴雨牌。

  活动流程
  引出课题看一看游戏听一听游戏“小小气象员”
  (一)引出课题
  1、老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气象员吗?气象员是干什么的?(幼儿回答)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当小小气象员观察一下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幼儿观察,教师提问。
  2、老师小结:外面真热呀!小小气象员,你们累了吗?我们到室内去游戏,好吗?(带幼儿进入活动室,让幼儿自由围坐在教师身边)。
  3、刚才我们当气象员观察到今天是晴天,那明后天的天气怎么样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幼儿回答,老师小结。
  4、播放天气预报,教师提问:你们看,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她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呢?幼儿讨论,老师提问小结(老师点击图片)。
  5、老师:“气象员能根据气象仪器测每天的天气情况。可是农民伯伯不用气象仪器,有时也知道明后天的天气是晴还是阴。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幼儿充分讨论)
  6、老师:他们只需看一些小动物的特殊动表现也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气是晴还是阴。是哪些小动物会预报天气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看一看
  播放(蜻蜓、燕子低飞)。
  老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飞得这么低?”
  幼儿充分讨论,老师作答。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蜻蜓、小燕子是怎么说的? 蜻蜓说:“我们是小蜻蜓,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飞得这么低吗?因为快要下雨了,空气中水分比较多,非常潮湿,小虫的翅膀上沾了许多小水珠,所以飞不高,我们飞得低,是为了捉小虫吃。”
  小燕子:“是呀,快下雨了,小虫翅膀上沾了许多小水珠,飞不高,我们飞得低,是为了捉小虫吃。”
  老师小结:“蜻蜓、燕子低飞,要下雨了。蜻蜓、燕子是小小气象员。”
  (乌云、有轻微雷声)游戏:“捉虫”。哎,快下雨了,小虫飞得那么低,燕子宝宝们,我们一起去捉虫吧!(引导幼儿模仿燕子低飞捉虫)。
  播放(小鱼上浮)。老师提问:它们是谁?小鱼从哪里游来的?幼儿讨论,老师作答。
  小鱼:我们是小鱼,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因为快要下雨了,天气又闷又热,水里也很闷,快憋死了,所以我们赶快往上游,浮出水面来透透气。
  教师小结:小鱼上浮,要下雨了。小鱼也是小小气象员。小鱼是怎样往上游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

  (三)游戏:“小蚂蚁搬家。” 老师:“蜻蜓,小燕子,小鱼是最棒的小小气象员,那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小小气象员,会预报天气呢?”
  播放(蚂蚁搬家)。
  老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幼儿回答,老师小结。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小蚂蚁自己的回答,好吗?”点击[蚂蚁]。
  蚂蚁:“我们是小蚂蚁,我们正在搬家,要把家里的食物搬到高高的大树上,因为快要下雨了,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我们的家也变得很潮湿,非常难受,而且大雨会把我们的家和食物冲走的,所以要赶快搬家。
  老师:“蚂蚁怎么说的?它们为什么要搬家?”
  老师小结:哦,原来小蚂蚁是小小气象员,要下雨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小蚂蚁知道就用搬家的方法告诉农民伯伯:蚂蚁搬家要下雨拉。
  老师:哎呀,快要下雨了,还有许多小蚂蚁在搬食物,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把食物搬回家吧。(让幼儿自由选择,想办法把地上小房子里各种食物搬到高处)。
  播放(小蚂蚁搬家)的图片及音乐,幼儿随音乐玩游戏“小蚂蚁搬家”。突然,电闪雷鸣下雨啦,老师说:“孩子们,来来来,我这儿有雨伞,到我这儿避雨吧。”
  教师小结:哎,雨停了,还好小蚂蚁先告诉我要下雨啦,让我带上雨伞,不然就要淋大雨啦!你们真棒,帮助了小蚂蚁,不过我还要考一考你们。刚才看了听了那么多小动物的天气预报,你们知道下雨之前天气会有哪些变化呢?(幼儿回答: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又闷又热)小动物们感受到这些变化后,就会用不同动作表现,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农民伯伯。

  (四)听一听 “农民伯伯不仅能通过看小动物的动作表现来判断天气变化,他们还能通过听小动物的叫声来判断天气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知了/蜜蜂)。
  老师:“这是谁在叫?你们知道知了、蜜蜂为什么叫得这么吗?
  让幼儿观察天气,并讨论回答。
  (老师点击图片)知了:“热死了,热死了!”蜜蜂:“天晴了,采蜜忙!”
  教师小结图片内容:蜜蜂嗡嗡忙采蜜,知了叫天晴了。

  (五)、游戏“小小气象员”
  1、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动物气象员,也知道了它们是怎样向农民伯伯预报天气的,现在,我们也来当小小气象员来预报天气,好吗?
  2、介绍游戏方法:我们来看小动物的表现,认为是天快下雨的小朋友到“阴雨”标志这边来,认为是天晴的小朋友到“天晴”标志这边来。
  3、播放(判断)课件,让幼儿观察,教师小结:快用你们的行动把天气消息告诉农民伯伯,好吗?
  4、全体幼儿进行天气预报。
  5、突然雷声响,下雨了,幼儿赶快取小树叶避雨。接着天晴了,彩虹出来了。(播放“彩虹”)教师问:这是什么?好美呀!天晴了,我们到外面去看彩虹吧。(带幼儿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老师:请幼儿回去仔细看一看,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动物也会预报天气。

  活动反思   
  我想从活动设计上的几个特点和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分析一下。   
  本次活动将天气和心情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幼儿感受别人情绪与天气预报联系起来,同时设计提出问题,让幼儿投入到情景中去,更好的体验和感受。   
  在设计此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个偏重语言领域的活动,于是我把幼儿的“注意听”与“大胆说”作为设计这次活动的重点,力争在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上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同时,注重了语言、艺术与科学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和同领域的不同方面内容的整合以及多种活动方式的整合。   
  活动过程中,我注意用我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他们创设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老师的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会在平时的日常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结合理论,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实践过程缩短,以便自己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这个活动,源于孩子们对天气的研究,但并没有结束在此次活动上。因为在进行这个活动前,我们生成了“小小气象台”“各种各样的天气”等话题的活动;在这个活动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别人的情绪,并学会去帮助别人。所以我觉得要想组织好一次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老师把握教育的系统性和主题活动连贯性的能力,及老师掌握心中大目标、控制眼前小目标和随机接受新目标的能力。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飞向太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加深幼儿对宇宙间星球的认识,帮助幼儿了解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及其用途,扩展幼儿知识,萌发幼儿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指导幼儿用语言、绘画、手工制作、游戏等方法,表达对太空科幻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3)要求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谦让、协商、合作。
  (4)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游戏材料,注意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参观幼儿园太空馆,认识太空行星。

  (二)物质准备
  1.创设航天站、太空列车、太空舱,壁画――神秘的太空。
  2.提供各种星球操作材料、半成品材料、各组游戏活动材料(略)、投影机、头饰、录音带等。

  活动过程
  (一)晨间活动
  1.在教室内组织幼儿阅读有关太空方面的画报、图书,重点指导杨逸翔、陈嘉霖小朋友,增长太空方面知识。 开展飞机棋、太空棋、规则棋等棋类活动,镶嵌、拼插等桌面游戏。
  2.组织幼儿进行早操锻炼。

  (二)科学教育活动
  1.启发幼儿回忆地球的星球朋友,了解地球的新朋友。
  出示地球仪,提示:“地球有许多朋友,它们是谁?”(太阳、月亮、金星……)幼儿分组操作,加深了解。
  引导幼儿讲出地球的新朋友。(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登月飞船……)
  2.让幼儿了解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的用途。
  (1)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在太空干什么?它们有什么本领?(幼儿自由讨论)
  (2)“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分别作自我介绍,帮助幼儿掌握它们的用途。
  教师小结:“地球有了许多新朋友,有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军事卫星、航天飞机、登月飞船、空间探测器……,他们都是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一起不怕苦、动脑筋,想办法创造出来的。”鼓励幼儿从小爱学习,爱科学,锻炼身体,长大当科学家,发明创造,飞向太空。
  3.激发幼儿幻想探索太空的愿望和好奇心。
  放映幼灯故事《登月旅行》,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示:“小贝贝已经登上了月球,知道了许多新奇的事,见到了我们没有看过的东西,太空真好玩,小朋友想不想上去看看?你准备用什么办法上太空呢?你想到太空干什么?”鼓励幼儿动脑筋,敢于大胆想象、创作。
  4.操作活动。
  (1)绘画活动:幻想并画出上太空的工具。
  (2)手工制作:让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火箭、飞碟等飞行物。 要求幼儿讲出自己做了什么飞行工具,到太空干什么?
  水平一:能按自己的意愿制作作品,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作品内容。
  水平二:作品构思新颖,制作形象,能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语言表达完整,连贯。
  (3)幼儿合作完成作品展《飞向太空》。

  (三)户外活动 自选游戏项目:
  (1)太空麦当劳;
  (2)空间城市(建构);
  (3)太空设备站;
  (4)太空舱等。
  1.听音乐进入航天站,让幼儿在航天站做飞向太空的准备(戴头饰),萌发玩太空游戏的愿望。
  2.带幼儿做飞行动作进入太空乐团,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并按角色要求开展游戏,重点指导“太空游戏的玩法”。
  3.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游戏中碰到的困难和矛盾。
  4.随音乐飞回地球,结束游戏。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我的影子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能积极探索影子的奥秘,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获取有关影子形成的具体经验。
  2. 能与同伴合作玩手影的游戏,提高观察力以及想象力。
  3. 在影子游戏中,增强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乐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在户外活动中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 选择有太阳的天气,在户外进行。

  重点难点:
  太阳光对影子形成的作用。

  教学方法:
  游戏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游戏“找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谜语,想不想来听一听呀?”
  师:“有一个好朋友,一直跟着你,身体黑又黑,跟你不分手,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这个好朋友是谁呀?”
  师:“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
  2. 带领幼儿到户外有阳光的地方找影子。
  师:“你们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吗?它在哪里啊?”
  1.幼儿根据教师的谜语,猜测谜底。
  幼:“想。”
  幼:“宠物。”
  幼:“灰尘。”
  幼:“影子。”
  2.幼儿感受影子的存在。
  幼:“找到了。”
  幼:“它在我的后面。”
  幼:“它在我旁边。”
  幼:“它在我前面。”
  由于大班的幼儿对于谜语这种形式都比较喜欢,因此以谜语的形式导入,一下子就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为下面的活动做一个铺垫。
  接下去通过教师的提问“那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将幼儿带领到太阳底下找影子。

  二、开展游戏“踩影子”,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
  师:“我们来玩一个‘踩影子’的游戏,想玩吗?”
  师:“记住,在跑得时候注意避开其他小朋友,不要碰撞在一起,保护好自己。”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踩到谁的影子了?”
  师:“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游戏“踩影子”,知道自己动的时候影子也会跟着动。
  幼:“想。”
  幼:“记住了。”
  幼:“我踩到了她的影子。”
  幼:“我发现我踩住一个人的影子,但是如果他走了之后,影子也会跟着她走。” 教师通过“踩影子”的游戏,让幼儿观察自己影子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影子,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大胆地做出回答,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通过“藏影子”游戏,了解影子形成的奥秘。
  1. 游戏“藏影子”。
  师:“刚刚我们玩了‘踩影子’的游戏,现在请你们来玩一个‘藏影子’的游戏,想一想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不被别人踩到呢?试试看。”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影子藏起来或者把你的影子变没了呢?来试试看吧!”
  2. 引导幼儿藏影子。
  师:“游戏好玩吗?你是怎么把影子藏起来的?”
  师小结:在阳光找不到的地方,在大的影子(如树、楼房等)底下,自己的影子就没了。
  3. 幼儿猜测讨论。
  师:“那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为什么有影子?”
  师小结:因为物体挡住了阳光就有影子了。 幼儿游戏“藏影子”,知道藏影子的办法。
  幼:“想。”
  幼:“跑到班级里去。”
  幼:“跑到树下面。”
  幼:“跑到大的影子下面藏起来。”
  幼:“因为那里有太阳,太阳照着我们,我们就有影子了。” 本环节引导幼儿在找到影子之后又去“藏影子”,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索影子的奥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活跃、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在这之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根据自己的猜测,通过实践,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

  四、合作玩手影游戏。
  教师示范手影,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
  师:“影子还会跟我们玩游戏呢,看老师的手变一变变成什么了呀?”
  师:“你们也用小手变一变,看看你的小手会变成什么?”
  师:“书上还有好多好多的手影游戏,请你们学会了,表演给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吗?” 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玩手影游戏,知道影子可以变成不同的形状。
  幼:“变成了老鹰。”
  幼:“变成了小狗。”
  幼:“她变成了小兔子。”
  幼:“好,我要变一只老虎出来。” 本环节根据幼儿对影子朋友的认识,知道影子还可以变出好多不同的形状。通过老师的示范,引起幼儿对探索研究各种其他小动物的兴趣,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影子的奥秘,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

  教学反思:
  本周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太阳,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只能在室内进行。本次活动原本要是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主要通过“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戏直接帮助幼儿进行有关影子形成的具体经验的获取。因为没有阳光,教师只能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展开讨论,孩子们对影子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对于教师提出的两个游戏也是跃跃欲试。但对于如何藏影子,因没有亲身的尝试,显得有些纠结。之后进行的手影游戏介绍时,许多幼儿都看着图片跟着一起做,一会小兔子、一会老鹰的,显然幼儿对于这种自然形成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没能玩到“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戏,还是有点遗憾的,争取在下次有阳光的是时候,带着他们去操场玩一回,让他们感受一下影子的奥秘。

第6篇、大班科学胎生与卵生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宝宝,每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世界里就是因为有了妈妈和宝宝那千丝万缕的亲情而富有浓厚的魅力。“我有自己的妈妈,动物朋友们也会有自己的妈妈吗?”“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呢?”等问题,对孩子们很有挑战性。本活动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角度出发,生成了将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为一体的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2、乐意探索关于动物生命的奥秘,萌发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若干,、两块黑板并分别贴上胎生、卵生图。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活动难点:能够正确区分胎生、卵生两种生殖方式并分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小客人,看,是谁来了呀?(小鸟)小鸟长大了,它要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知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卵→幼虫→蜻蜓)
  (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青蛙、苍蝇、蚊子、鱼……)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2.观看母鸡的课件
  (1)小鸟看到谁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母鸡→鸡蛋→小鸡)
  (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鸽子、恐龙、乌龟……)
  (3)教师小结: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卵有软有硬),小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慢慢长大,最后破壳而出,动物妈妈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的?指名说。
  (5)教师小结:动物界的很多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的有关知识
  (1)师:小朋友,你是谁生的?你生下来长什么样?吃什么?你的出生方式和小鸡一样吗?
  (2)妈妈是怎样生出宝宝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3)指名说宝宝的生长过程(妈妈→小宝宝)。
  (4)师: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靠妈妈给他的养份慢慢地长大,最后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他一出生就和妈妈长得很像,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胎生。
  (5)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的?(牛、马、羊、虎、猪)

  (三)了动物界的标新立异者们:鸭嘴兽、海马 鸭嘴兽既是卵生动物,也是哺乳动物。海马——雄海马有“育儿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由雄性抚养长大的动物。(卵生)

  三、游戏:观看幻灯片上的动物,自己和同伴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是胎生的,哪些是卵生的。 师幼一起检查,一一验证。

  四、活动延伸:
  教师: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图片带到幼儿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本次活动时,我首先从幼儿常吃的鸡蛋入手,引出了卵生的概念,接着自然过渡到人的出生,引出胎生的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幼儿对胎生和卵生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区分环节照顾到个别差异;最后延伸环节是对能力的提升,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也体现了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小汽车滴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汽车是小朋友最熟悉的交通工具,通过一系列形式不同的活动,孩子对汽车的兴趣已经非常浓厚,在“快快慢慢”的主题中,小朋友表现出了对汽车的种类、构造及作用的探索欲望。在区域中又通过图片,让小朋友初步了解了汽车。小汽车滴滴,就是根据新纲要中的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的指导精神,并结合汽车这个主题而进行的一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启发幼儿在认识和了解各种汽车的用途和特征的基础上,用身体创编和模仿各种汽车的特征及相关的活动。
  2. 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汽车的图片、音乐等。

  活动过程:
  1. 参观图片展,让小朋友通过静态的图片进一步探索汽车的体型和功用,(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大货车、小轿车、中巴车等)
  2. 复习了解汽车在行驶时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3. 请个别幼儿师范用身体表演小汽车,提醒幼儿注意表现汽车的特征。
  4. 幼儿一起创编,随音乐进行表演、游戏。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注意内容的综合性愚教与生活和游戏之中,并在活动中设计了用肢体语言表现不同车辆的各种特征,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
  不足之处:    
在幼儿用身体模仿小汽车的时候,应该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也可以使一些模仿能力差的幼儿受到启发。    

第8篇、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餐巾纸、包装纸、皱纹纸等不同纸的质地,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
  2、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懂得要爱惜纸张和书本。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纸(如宣纸、皱纹纸、复印纸、餐巾纸、牛皮纸、瓦楞纸、白纸、电光纸等等)
  2、各种纸制品(如纸杯、纸管、纸盒、纸盘、纸垫等等)
  3、每人一个小水盆。
  4、多媒体视频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
  师:小朋友,今天有好多纸宝宝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愿意)好现在我们一起将椅子底下的小箩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是些什么纸?(幼儿举手说)

  二、探索纸的特性
  1、师:这些纸,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纸都有自己特别的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有什么秘密呀?(想)好,请大家用各种办法玩一玩箩筐里的纸,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好)
  (引导幼儿发现纸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不同及用手触摸纸的感觉不同,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2、现在请你吹一吹这些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引导幼儿发现纸的厚薄与软硬)
  3、师:现在请你撕一撕这些纸,它们撕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纸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师:纸的本领真多呀,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纸遇到水会变的怎么样呢?仔细看好哦,数到10后将你的发现高诉大家,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引导幼儿比比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些纸不容易吸水。)
  5、师小结: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种类,像这种软软的、薄薄的纸叫宣纸;像这种白白的较滑实的纸叫复印纸;这种厚厚的硬硬的纸叫硬板纸;这种白白的摸上去有的毛的纸叫铅华纸,还有手工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等。

  三、了解纸的用途
  1、你知道这些不同的纸都有什么用吗?(请幼儿举手说)
  2、师:除了这些纸,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纸吗?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纸,并出示宣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供幼儿认识)

  四、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 看录象,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纸,那这些纸是谁发明的呢?又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不知道)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好不好?(好)幼儿看录像
  2、提问: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3、纸可以做各种东西,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用纸做的东西吗?(请幼儿举手说一说)

  五、 懂得要爱惜纸。
  师:我们在使用纸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节约纸、爱惜纸呢?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后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幼儿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幼儿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其实应提示一下,在幼儿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幼儿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幼儿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第9篇、大班科学有趣的叶子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一些小朋友围在一起议论纷纷。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是对地上的落叶展开讨论。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见过的叶子,有树木的叶子、有花草的叶子、蔬菜的叶子。孩子们对自己身边熟悉的叶子充满了好奇,有说不完的话题。所以,我们决定一起来探究《有趣的叶子》。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各种叶子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了解叶子的不同特性及作用。
  3、激发幼儿想象,创编叶子飞舞的动作并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4、激发幼儿对植物的热爱,发挥想象来创作美工作品。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叶子的外形特征并能根据叶子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2、了解不同形状的叶子的不同特性作用。
  3、能用不同形状的叶子进行美书创作。

  活动准备
  1、 带幼儿参观植物园,收集各种落叶。
  2、 录音机 、磁带、彩条、大画纸、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 谈话活动:
  小朋友你们喜欢叶子吗?(喜欢)你们想了解叶子的秘密吗?今天我们就和叶子做朋友,一起来认识它,了解它。

  二、 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把幼儿分五组,每组摆放一蓝叶子供幼儿自由选择)。
  1、 观察叶子的形状及颜色。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叶子都一样吗?”给幼儿自由谈论的时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叶子的形状像什么?同时让幼儿在白板上用线条画出叶子的轮廓,进一步熟悉叶子的外型。
  3、组织幼儿观察松树和银杏树的叶子,让幼儿说说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用处,幼儿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串叶子,做挂饰。每个幼儿拿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固定在彩条上,挂在脖子上。

  三、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
  教师交代游戏的规则:游戏开始,幼儿听音乐可拍手自由动作,去寻找与自己有同形状叶子挂饰的同伴,当音乐停止时,相同叶子挂饰的幼儿要站在一块,可两人一组,也可三人、四人一组,游戏进行2—3次,每次可鼓励幼儿寻找更多的同伴。

  四、创设情境,随音乐的旋律,表现叶子的飞舞:
  1、 教师:“一部分树木和植物在秋天时,叶子会伴着秋风渐渐的飘落,你们见过飘落着的树叶吗?那是什么样的?”启发幼儿用肢体动作来模仿被风吹起的落叶。
  2、 欣赏音乐幼儿自由表现。
  根据幼儿的能力教师可用语言情境随机启发幼儿表现各种动态的叶子(如:轻轻用手或身体的摆动表现叶子随微风忽忽悠悠的飘落,急速的扭动或打圈表现叶子被大风吹的乱舞,静止的造型表现叶子静静的躺在地上……)
  活动延伸:幼儿进行树叶拼贴画的创作。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能变的雪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 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
  2、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幼儿积极猜想,尝试实验,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4、通过实验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过程:
  最近几天 ,天气老下雪。幼儿对雪 产生了很高兴趣,,有一些不同年龄差异的幼儿有吃雪的现象行为。教师使用语言提示幼儿:雪不干净,请不要吃雪。和给吃雪幼儿讲道理:雪看着白白的、干净的,但是不能吃,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所以我们小朋友请不要吃雪! 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开展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雪不能吃 ,让幼儿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积极的发表自己想法:咪咪:“我觉得雪不能吃,好像脏。”、大虎:“我妈说,脏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过。”……最后小朋友分成了两组: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决定来动手,作实验来看看那组是正确的。教师之前准备了工具杯子,小朋友开始选择一些认为干净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来观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净不干净,这样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过程中,陈西说:“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还不化了啊?”李易洋说:“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说:“你放到暖气上,一会儿就化了。”李思萌说:“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来回搓,一热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纷纷告诉教师实验结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着干净,白白的,不能吃,有细菌。殷乐说:“我的化了,真脏啊!” 董雨期说:“不能吃,是脏的,真脏,我在也不吃了。”……

  活动反思:
  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商量。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同一过程,幼儿行为问题同样有实现其他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锲机。大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探究事物,教师能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大胆尝试研究。
  教师前两个措施,幼儿也相当认真地听取。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进行了科学实验课程讨论活动,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几乎吃雪的行为没有了。即使,有个别幼儿有吃雪行为,也会有幼儿及时跟吃雪的幼儿讲做的实验结果,这样吃雪的幼儿就会立即停止吃雪。这充分的表明,课程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就会从心底明白吃雪的行为不好而改正。

第1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地震自救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的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这一提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当前全球气候异常,灾害频发。面对频频发生的地震,学会如何在地震中自救是多么重要!幼儿的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对一些突发事件不能做出正确处理。为了让幼儿对地震有初步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我设计了本节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地震的形成,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从容面对,采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2、让幼儿感受地震灾区的严重灾情,鼓励幼儿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灾区受灾幻灯片、地震知识课件、自救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地震相关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危害。
  教师: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图片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略
  教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害?
  幼儿:略
  教师小结:地震时,使建筑物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裂……所以给我们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瘟疫。

  (二)看课件,了解地震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朋友知道了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害,那么地震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接下来请小朋友看一部短片,看谁能在短片里找到答案。
  幼儿:略
  教师小结: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在地球表面有许多的板块,这些板快不停的运动,当板块与板块之间挤压太紧,造成了板块的滑动就引起地震。

  (三)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在发生地震时,怎么样保护自己。
  1、与幼儿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怎么样做才是安全的呢?
  幼儿:略
  现在,咱们一起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⑴、有序地快速地跑到空旷的地方。
  ⑵、暂避到洗手间、厨房等空间小的地方。
  ⑶、躲在桌子、床铺等坚固的物体下面。
  ⑷、不可从二楼往下跳。
  教师:如果在高层建筑居住,我们应该怎么逃生?(乘坐电梯还是自己徒步从楼梯下?)
  幼儿:略
  教师:我们切记不可乘坐电梯。因为地震可能使线路短路,造成停电,地震也可能使电梯门变形而无法打开,这样我们就会被困在电梯里面,无法逃生。
  ⑸、教师:小朋友请看,这是什么标志呢?
  幼儿:安全出口。
  教师:假如我们在商场或者影剧院,我们该怎样逃生呢?
  幼儿:略
  教师:我们就要找安全出口,从安全出口撤离。
  教师小结自救方法。
  2、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及时躲藏。
  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地震小游戏《地震来了我不慌》,当听到警报声就表示地震来了,小朋友要在十几秒的时间快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躲起来,现在咱们一起体会一下十几秒到底有多长时间。(教师幼儿一起数数,感受十几秒的长短)。
  幼儿游戏。(教师手拿小锤督促幼儿将身体藏好)
  幼儿游戏后,请幼儿说说采用了什么方法保护自己。教师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幼儿,对不合适的躲避方式及时纠正。

  (四)引导幼儿帮助灾区人民,培养幼儿关心别人的良好品德。
  教师:2010年青海发生了强烈地震,很多房屋倒塌导致很多人无家可归,小朋友没有办法上课,甚至没有衣服穿,没有食品吃,你们感觉怎样?(难过)。如果以后再有地震发生,我们该怎样帮助灾区的人们?(幼儿讨论)
  刚才,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爱心。谢谢你们这些爱心小天使,祝你们天天快乐。

  活动反思: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幼儿安全自救教育实践突出教育的实践性,重在模拟、练习及游戏,学习自然灾害应急避险技能。设计这节课的主要意图就是要给孩子们讲解有关的地震知识,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意识,知道灾难来临时不要惊慌,要学会正确的自救,要有战胜困难的自信,树立不怕苦,坚强、勇敢的信心。
  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很多幼儿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它比较宏观,离幼儿的基础知识、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幼儿会枯燥乏味,也不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并引起幼儿的认知共鸣,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有关地震的素材,制作了地震相关课件,幼儿通过看、听、读、想、玩来了解地震。这样的教学,真正解决了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幼儿观察和研究,从而来达到活动目标。教学中,当孩子们看到那些多媒体视频及图片的时候,孩子们对地震都感觉到害怕,感觉到难受,他们的心和我一样是沉痛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学习到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在讨论的时候,他们能够很积极的参与,游戏演习的时候也能够愉快的参加,孩子们在游戏中再次学习到自救、救援等知识,这个过程有理有序,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所教内容。

第1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工具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扫帚、簸箕等工具。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探索、发现生活中工具的多样性及特征。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分类。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常用的工具,如:榨汁器、鞋刷、起子等。
  2.和幼儿一起准备分组活动资料:小订书机6只、刨笔器3只、卷笔刀若干、扫帚6把、簸箕6把、纸、铅笔若干、起子、小榔头、木板、铁钉等。
  3. 课件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工具: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讨论: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工具?
  2.使用课件,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讨论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了解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3.幼儿分组活动,联系使用各种工具。
  (1)用订书机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
  (2)练习刨铅笔。
  (3)练习用扫帚扫地。
  (4)练习用鞋刷为同伴刷皮鞋。
  (5)练习使用起子,榔头等工具进行木工小制作。
  4.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小百科: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其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所以只要能使物质发生改变的物质,相对于那个能被它改变的物质而言就是工具。

第13篇、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答……)  
  3、哦!纸可以有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说可以让纸站起来。这么薄的纸(边说边演示纸),要让它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记录下来。(记录表二)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延伸: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继续探索纸的不同玩法。

  附记录表:       
  让纸站起来      
  桌腿  积木数量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1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空气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
  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

  二、抓空气
  1、 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
  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
  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
  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
  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

  四、空气的重要性
  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用手捏住鼻子)
  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它。
  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
  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康,我们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动
  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
  2、 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空气的存在。
  3、 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存在于一些物体中。)
  4、 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结束活动
  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吧!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第15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物体的膨胀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物体的膨胀是指物质遇热、水或气体膨胀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孩子对物体膨胀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学前班开展“物体的膨胀”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
  3、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能理解“膨胀”的条件。
  2、让幼儿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干的木耳、银耳、压缩海绵、气球、冷水、水杯。
  教师操作材料:1、用水泡过的黄豆和干黄豆。
  2、木耳、银耳、粉条、玉米若干。
  3、瘪的乒乓球、透明杯若干、开水瓶、酒精灯。

  教学过程:
  随着音乐进
  一、导入活动、比较干黄豆和水发黄豆的不同。
  师: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泡了一些黄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泡过的黄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用水泡过的黄豆大了,因为黄豆遇水会变大,这种现象叫膨胀。膨胀就像变魔术一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膨胀。出示课题:物体的膨胀。学生跟读。积累词汇。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小朋友动手操作,知道物体膨胀的现象。
  2、了解物体膨胀需要的条件。
  3、在生活学习中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三、感知物体膨胀现象
  学生操作
  1、猜一猜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有趣的礼物,谁来猜一猜它们怎么能膨胀
  2、做一做
  教师操作
  学生观察比较
  小结:用热水泡很快膨胀了,而小朋友泡的东西膨胀的慢一些,原来温度也能影响物体膨胀的快慢。
  3、感知某些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粒问: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怎样才能使玉米变成爆米花?为什么?让学生品尝。
  (2)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出示粉条让学生说是什么?老师操作。
  课堂小结:象木耳、银耳、玉米、气球等有的遇热能变大,有的遇水能变大,有的遇气能变大,这些都是物体的膨胀。

  四、利用物体膨胀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现在我们知道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忙解答吗?
  昨天老师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小朋友和你的号朋友一起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鼓起来,为什么?
  师启发,学生说、教师操作、学生观察。

  五、说出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师:你们真聪明,物体的膨胀现象真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生活中还有许多膨胀现象你们都见过那些?
  1、学生说
  2、看书本
  3、看短片

  六、全课总结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生活中的膨胀现象有很多,如果小朋友还有新的发现再来告诉大家吧!

  七、知识延伸
  回去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层里,两天后再去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结束后,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次活动的成功依赖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很多,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幼儿总以为吸水后膨胀的物体是长大了,他们主动花钱买来遇水膨胀的球球儿告诉老师说,是球球儿长大了。这说明幼儿对物体膨胀是感兴趣的,在课堂上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再次证明选材是成功的。

  二、活动目标制定科学、明确,内容紧扣目标,几个环节紧密相连,一个环节解决一个问题,教学环节清晰,探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始终将目标明确手心,在整个活动中,通过实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受并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并获得相关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教学设计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符合〈纲要〉精神,让幼儿在玩中学,这节课成功地把幼儿无疑获得的经验转为了有意的科学探索。难点突破轻松有效。

  四、活动中我的教态亲切,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愉快的,师幼关系融洽,作为幼儿探索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最后我在活动结束后留了知识延伸作业,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对冷膨胀有点认识。
  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教师驾驭幼儿、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语言不够精炼,不够艺术,不够严密。这都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第16篇、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树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第17篇、大班科学神奇的吸管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在进行《大地妈妈》这一主题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不断地探索土壤的秘密,同时也对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面对孩子们所产生的好奇心,我精心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幼儿能够动手操作,亲自试验。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等蔬菜。
  5、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4、讨论:毛巾、海绵、纱布、棉布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
  1、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
  2、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
  播放课件: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等等。
  3、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五、活动结束。

第18篇、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垃圾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老师,小朋友把垃圾乱放。这个塑料瓶是可以回收的,他们放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了。”我仔细一看,果然,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找到了很多像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的垃圾。虽然近段时间,在我们每条街上都投放了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但是大部分幼儿对于有些垃圾到底可不可回收并不是很清楚。为了让幼儿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养成正确处理垃圾的习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调查了解、观察分析、交流讨论、经验提升4个环节,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让幼儿在主动地参与活动中,了解到垃圾循环再造的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些垃圾经过回收处理后可以变成新的东西,认识循环再造标志。   
  2.能够正确区分出“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类的垃圾为有用垃圾。   
  3.逐步养成正确处理垃圾的习惯。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调查表《垃圾有没有用》。   
  2.“轮胎从回收到再生”的视频;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视频。   
  3.垃圾分类再生表。   
  4.可循环再造标志。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1)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有哪些?你觉得垃圾有用吗?集体填写《垃圾有没有用》的调查表。   
  (2)集体看结果,请个别幼儿说明理由。   
  (评析:垃圾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幼儿都能列举出许多。那这些垃圾到底有没有用呢?幼儿的意见就不同了。通过调查表进行统计,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孩子了解垃圾可以再利用   
  (1)请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垃圾真的就没有用了吗?   
  a.观看“轮胎从回收到再生”的视频。   
  b.讨论:说一说轮胎是如何变成崭新的橡胶制品的。   
  小结:很多垃圾回收后可以加工制作成新的东西。   
  (评析:通过观看录像,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有些垃圾经过回收、加工后可以变成新的物品,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这个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运用课件,让幼儿了解各种垃圾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并区分出有用的垃圾   
  (1)桌子上哪些垃圾你觉得可以回收后再生利用的,请放到篮子里。   
  (2)讨论: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觉得它有用?   
  (3)看视频《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4)讨论:你看到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   
  (废玻璃)字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玻璃做的呢?玻璃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废塑料)字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塑料做的?塑料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废纸)字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纸制成的?废纸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看课件时与幼儿一起讲讲)。   
  (5)幼儿再次操作,修正第一次的操作情况。   
  (评析:在科学活动中,猜测——验证——交流——反思是4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结知识点之前请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让幼儿猜测一下,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后加工成新的物品的,这样一来,在进行验证小结时,幼儿对知识点的印像就比较深刻了,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运用课件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种垃圾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比老师直接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4.认识循环再造标志,提升幼儿经验   
  (1)为了让人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有用的,还有一个标志,我们来看一下。   
  (2)出示“循环再造标志”。如果上面印有这种标志的话,就千万不能随便乱扔哦!   
  (3)出示一些印有循环再造标志的实物。   
  (评析:大部分幼儿对于“循环再造标志”都比较陌生,因此我直接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认识它,并通过出示印有这个标记的一些实物,加强幼儿对这个标记的印像。)   
  5.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寻找更多印有循环再造标志的有用的垃圾。

  活动反思
  垃圾有没有用?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这个问题是科学性比较强、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在活动前,我反复思考,怎样让这样一个比较枯燥的科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又能较好地掌握,达成活动目标呢。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和两次操作活动,并对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进行筛选,最后选用了一个“轮胎加工再生”的视频录像和一个《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的课件。
  在活动流程上,首先,通过调查表进行统计,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其次,通过观看录像,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有些垃圾经过回收、加工后可以变成新的物品,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这个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通过操作活动、观看课件、教师小结、纠正操作活动这几个环节进行重点掌握。在科学活动中,猜测——验证——交流——反思是4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结知识点之前请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让幼儿猜测一下,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后加工成新的物品的,这样一来,在进行验证小结时,幼儿对知识点的印像就比较深刻了,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运用课件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种垃圾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比老师直接口述效果要好得多。大部分幼儿对于“循环再造标志”都比较陌生,在活动的最后我还出示“循环再造标志”,对幼儿的知识做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一个个逐步深入的环节,幼儿掌握的情况都比较好。

第19篇、大班科学活动温度表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引导幼儿认识和使用温度表,温度表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能帮助幼儿了解温度变化的情况。本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探索温度表的特性及作用,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温度表中刻度的变化,体验温度变化与幼儿身体感觉的关系,进而理解温度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探究温度表的科学奥秘的兴趣。
  2、 认识温度表,知道温度表是测量气温高低的仪器。
  3、 初步了解空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不一样。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温度表、空调、冰水和热水。

  活动过程
  1、 探究活动:观察温度表遇到冷空气与热空气时的变化。
  (1) 幼儿分别将手放在装有冰水的杯口和装有热水的杯口。
  (2) 幼儿观察温度表寻找“红线的顶端”,教师向幼儿解释红线的意义。
  (3) 将温度表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让幼儿发现温度表的变化,红线遇到热气会上升,遇到冷气会下降。
  2、 引导幼儿认识温度表。
  (1) 幼儿观察温度表的外形:温度表上有什么?是什么意思?(刻度、水银、数字、编号、°c特殊符号。)
  (2) 游戏:认度数。
  (3) 幼儿将温度表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根据温度表的刻度学习如何记录温度。
  3、 讨论:哪些情况需要用温度表?
  4、 操作活动:测量气温,幼儿到有阳光的地方和没有阳光的地方进行气温测量。

  活动延伸
  将温度表放在科学角内。让幼儿通过测量和记录,发现一天气温的规律。

  活动反思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是现代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有关温度计的粗浅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索精神。

第20篇、大班科学春夏秋冬教案

   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几种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花:迎春花、桃花、荷花、菊花、桂花、腊梅花。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加深对四季花卉的认识。
  3、产生关心、爱护花卉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录像,四季花卉的拼图、布置“春夏秋冬”四个板块。
  2、花卉图片与幼儿人数相等,自制骰子(上面有春夏秋冬四个字,供游戏时使用。)
  3、幼儿已有认识四季的基础。

  活动过程:
  一、放录像——校园里的花
  1、教师:“这都是些什么花?它们在哪个季节开放?其他季节有些什么花开放?”
  2、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二、操作活动——拼图(认识四季常见的花)
  1、教师:“我把录像里的花拍成了照片,可是被小朋友剪破了,你们能帮我拼好它们吗?”
  2、幼儿操作,拼好后并互相讨论自己一组拼的是什么花。
  3、每组幼儿交流、分享活动。
  (1)教师:“你们拼出来的是什么花?”(将幼儿拼的图片放在黑板上展示)
  (2)要求语言流畅的从花的颜色、花瓣、叶子等方面介绍。(介绍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认识不认识的花。)
  (3)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

  三、分类
  1、教师:“想一想,这些花分别在什么季节开放?花儿说:‘我们想回家,小朋友,你们能不能送我们回家呢?’”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给花儿分分类,还要说出这么分类的理由。
  展示“春夏秋冬”的四个板块(让幼儿一一指出,教师引导幼儿归类)
  3、教师:“你还见过什么花?他们在哪个季节开放?”
  教师小结:四季有不同的花,花有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有的有香味,有的没香味。

  四、游戏巩固
  1、教师出示骰子:“这个游戏玩过吗?平常怎么玩的?”(请一幼儿示范)
  2、介绍游戏要求:骰子掷到哪一面朝上,掷的小朋友就要根据图片说一句话,如春天就说“暖和的春天到,迎春花迎春花开”夏天就说“炎热的夏天到,荷花荷花开”。
  3、幼儿游戏,教师指导观察。

  五、活动延伸
  这些花除了可以观赏,还有其他用处吗?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花的知识吗?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呢?(引导孩子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六、活动建议
  环境创设:在班内的自然角或种植园地中,可以常种些会开花结果的植物,让幼儿感受花卉的美丽和收获的喜悦;各季生长的花草树木能使种植园地常年有美丽的风景。
  家园共育:教师可将种植活动延伸到幼儿家庭,请家长协助幼儿载一盆花督促幼儿每日记录,然后到幼儿园与同伴交流种植经验。
  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在语言活动中,幼儿可以欣赏与花卉有关的儿歌、童话;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画自己喜爱的花卉;科学活动中还可收集花卉的“种子”,“解剖”花朵,制作标本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生成活动。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表现出对花卉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兴趣,及时、智慧地解答幼儿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附儿歌
  一月水仙清水养,二月杏花伸出墙,
  三月桃花红艳艳,四月杜鹃满山岗,
  五月牡丹笑盈盈,六月栀子戴头上,
  七月荷花浮水面,八月桂花腌蜜糖,
  九月菊花迎秋风,十月芙蓉斗寒霜,
  十一月山茶初开放,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第21篇、大班科学活动淘气的阳光教案反思

   设计理念:
  玩影子是孩子最有兴致的游戏,幼儿教师牢牢抓住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一次教学,以孩子玩影子为导入,再由浅入深地深入:影子是怎么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而探究影子舞蹈的秘密——以手影表演小故事完结这一次教学,进而让孩子完整系统地领会了有关系“光与影子”的感性经验:光线照射在物品上,物品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在这一次教学里,幼儿教师充足做到以孩子为主体,幼儿教师为主导,培育孩子探究科学实践的兴致,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测和察看。比较。辨别能力,让孩子养成自幼便积极探究科学的习性,主张孩子自个儿体会成功的欣喜,而且进而体会自信带来的欢快感、

  教学目标:
  1、产生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致及探究知识欲望。
  2、启发孩子积极参加实践动手操作教学,并得到有关系“光与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品上,物品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3、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测和察看、比较、辨别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每个人一個小手电筒,一张白纸片。
  2、小猫咪。太阳公公。阴天(多云),电灯图片各一张。投影器两台。小玩具。毛绒玩具。积木。手枪各一個。
  3、五颜六色小鸟。五颜六色小狗狗数个。幼儿教师范例(大号)1份。糨糊。小手巾数个。录音机一台。磁带1盒。

  教学过程:
  一、孩子自由玩影子
  幼儿教师预备两台投影器,孩子分为2组自由在投影器前玩影子,(放伴乐Music)
  幼儿教师关掉投影器,安宁稳定孩子心情,提问:为何会产生影子哩?(导入教学课题)

  二、清楚影子是怎么样产生的、
  1、小小实验
  幼儿教师打开投影器,随意放一物品(毛绒玩具。积木等)于屏幕上,让孩子观测和察看,产生影子没?
  幼儿教师关掉投影器,随意放一物品(小玩具。手枪等)于屏幕上,让孩子观测和察看,产生影子没?
  提问:谁能告知教师影子是怎么样产生的?
  总结:光线照射在物品上,物品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2、协助小猫咪
  (展示小猫咪与图片)教师:有只顽皮的小猫咪想与自个儿的影子做游戏,但是小猫咪不晓得在哪张图片里会找着自个儿的影子,孩子你能告知它,在啥情况下能找着自个儿的影子吗?
  孩子自由表达看法,师选一孩子代表,进而加强有关系“光与影子”的感性经验:唯有光线直射在物品上,物品挡住了光方可产生影子、

  三、影子的舞蹈
  1、游戏“小鸟跳舞”
  幼儿教师动手操作已制作好的游戏教学材料开展表演,激起孩子效仿的兴致,可是暂不说明动手操作的步骤、
  2、给予孩子动手操作教学材料:手电筒。白纸片。小鸟。糨糊等。引导孩子自个儿想方法让“小鸟跳舞”、[
  3、孩子动手操作。幼儿教师观测和察看,清楚孩子的动手操作情况。勉励孩子自个儿动脑子处理好问题、
  4、组织沟通探讨:
  (1)请个别孩子把自个儿的探究结果告知大伙儿,并演示过程。、
  (2)探讨:为何有的“小鸟”会跳舞?有些不会哩?
  (3)幼儿教师总结:要让“小鸟”跳舞,“小鸟”的翅膀与白纸片间务必有距离,不是牢牢地粘在一块儿的,换句话讲只将“小鸟”身体的中心部分粘上就可以,翅膀不需要粘上、
  5、让孩子查验自个儿的作业,改错误,并体会成功的愉快、

  四、引导孩子进而探究影子舞蹈的秘密。
  1、展示小狗狗,例如果想让小狗狗跑动起来,孩子想想,应当将小狗狗身体的哪部分粘在纸上?
  2、孩子自个儿动手探究,幼儿教师巡视来回指导予以准确的协助、
  3、深入体会
  请孩子述说动手操作方式并演示,启发孩子观测和察看与体会这一些物品是怎么样教学的?(手电筒左右挪动时,影子也左右挪动,手电筒上下挪动时,影子也上下挪动)、
  4、幼儿教师总结:当手电筒挪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影子亦会发生改变,這樣它们便跳起舞来啦、

  五、手影小故事表演
  幼儿教师教几种手影:孔雀。小鸟。小兔子。小狗狗。螃蟹,孩子自由练习、
  组织孩子用手影或身体造型来表演自编的小故事。(放伴乐Music)、
  1、在室外找影子:例如树影、房影、人影等。让孩子在阳光下与阴暗处各自跑跑,瞅瞅自个儿的影子,比较清楚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没影子。说一说怎么样方可产生影子。
  2、想想,何时哪个地方发现过影子?(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请孩子各自在灯光、火光、手电光照射下观测和察看影子有何不一样,为何?
  3、画影子:早上正午、午后站在同一地点,2人1组相互帮忙,把地面上的影子画下来。比比,自个儿与别人的影子是不是一样?在三个不一样时期,自个儿的三个影子有何改变?想想影子为何会变?
  4、幼儿教师与孩子一块玩踩影子游戏,使孩子清楚影子可伴随着物品的挪动而挪动。
  5、展示幻灯机、投影器,幼儿教师与孩子一块表演手影游戏,让孩子观测和察看影子伴随着手形的改变而改变。
  6、议一议:人运用光与影子的关系制造出啥产品?(幻灯机、Movie机、照相机等)
  7、我们运用影子可开展哪一些教学?(夏季乘凉、踩影子游戏、开展手影与皮影教学)
  8、通过教学构成对影子的科学认知,培育孩子不惧夜晚的大胆精神,并喜爱影子的教学。

  教学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22篇、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也迎面而来,如交通安全,用水安全、用电安全等等都随着时代的步伐向我们教育者发出了挑衅的讯号,让我们不得不去重视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因而我选择了用电安全教育这块内容,从了解建立电路着手,进行用电安全教育,逐步深入。
 
  活动目标:
  1、 通过小实验了解要使灯泡发亮,需建立一条电路。
  2、 初步认识用电的安全,并能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电线 电池 小灯泡 图片
  2、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 建立电路
  1、 材料介绍,引发问题
  2、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 实验展示
  4、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结:为什么小灯泡这样会亮?

  二、 安全教育

  三、 活动延伸
  生活中除了电线可以导电、通电,可以给我们带来危险,那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呢?让我们下次再来一起探索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投入的积极性也很高,都能了解正确的连接方法基础上举一反三,如王泽小朋友的多节的电池连接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两节电池中间,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上,实验成功灯泡亮了。还有应湘业小朋友的正负互换的连接方法等等,孩子们都进行了很好的认识了解。最后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身实验过程中的小触电了解到了电线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同样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危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它当心它不要随意地去玩弄它,懂的基本的如何保护自己。

第23篇、大班科学活动害虫和益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对虫子进行分类,了解虫子与人们及植物的关系,知道要保护益虫,消灭害虫。
  2.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能与同伴进行自然交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幼儿捕捉虫子并制成标本。
  2.有关虫子的多媒体课件、动物音乐会伴奏带、自制的各种虫子头饰(每人一个),益虫和害虫字卡、磁性操作图片。
  3.草丛、树林、花园、陆地(含有泥土、水)的背景图各一幅。

  活动过程
  1.出示虫子标本,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是谁捉来的?同伴之间互相介绍,哪些虫子是自己捉(找)到的?在哪儿捉(找)到的?看看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2.幼儿观看大屏幕上的虫子,同伴间互相交流并分类。
  (1)播放课件:以不同的动画方式一一出示常见的虫子。
  (2)同伴间互相交流:说说自己认识的虫子,它们长的样子,生活的地方,喜欢吃的食物,是益虫还是害虫,等等。提问举手的幼儿。
  (3)尝试分类:将幼儿分成三组,教师事先有目的地为每组分好虫子图片,请各组幼儿共同想办法将虫子分到两个房间(可用鞋盒盖等代替),相互交流分类依据,并阐述各类虫子的共同特征。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互相合作,适时回答幼儿的问题并鼓励表扬爱动脑的幼儿。提问后总结分类方法,比如:有的小组按益虫和害虫分的;有的小组按是不是长翅膀分的,然后教师收回图片。
  3.帮助幼儿形成昆虫的概念。
  演示昆虫的课件,让幼儿细致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4.帮助幼儿形成益虫的概念。
  (1)利用课件出示螳螂的谜语,幼儿猜出后再以动画方式出示螳螂。
  师:对人类有好处,吃害虫保护庄稼、树木、花草的虫子,我们称它们为益虫。(课件画面上出现文字“益虫”)
  提问: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是益虫?为什么?
  (2)课件演示:许多益虫。
  提问:这些都是益虫吗?为什么? 5.帮助幼儿形成害虫的概念。
  (1)课件出示苍蝇的谜语,幼儿猜出后以动画方式出示苍蝇。
  师:对人类有害处,损害庄稼、树木、花草的虫子,我们称它们为害虫。(课件画面上出现文字“害虫”)
  提问:小朋友还知道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2)课件演示:许多害虫。
  提问:这些都是害虫吗?为什么?
  6.巩固练习,加深对益虫和害虫的认识。
  教师将“益虫”和“害虫”字卡贴在磁性板上,请幼儿上来摸一张虫子图片,按益虫和害虫分类放到相应的字卡下面,然后请几名幼儿检查分类结果是否需要更改,并说出原因。
  7.角色游戏“虫子联欢会”。
  引导幼儿根据虫子的生活习性及特征,在音乐的伴奏下,创编各种动作。
  玩法:幼儿自选头饰扮演虫子,音乐起,各种虫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动作;音乐停,扮害虫的幼儿立即蹲下不动,扮益虫的幼儿就喊“苍蝇(蚊子、蟑螂),消灭它”。幼儿互换头饰,游戏继续进行。此游戏可做1~2遍,教师也可参与,游戏结束,放回头饰。
  8.虫子找家: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虫子有不同的家。
  (1)幼儿自选昆虫图片,相互介绍:它住在哪儿?
  (2)教师介绍一些新经验(可生成新的活动:会游的虫子)。
  (3)给虫子找家,请幼儿按不同的住所,将卡片上的虫子一一送回家(泥土、草丛、树林、花园、水中……)。
  9.总结评议:小朋友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虫子,还能分出益虫和害虫,并给虫子找到了家。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多搜集一些有关虫子的标本和图片;绘画自己喜爱的虫子并制作虫子画册。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从观看虫子标本到利用课件观看各种各样的虫子,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们看到了许多无法捉到的虫子。再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观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活动导入到师生互动的开放性提问,再到幼儿讨论交流、个别回答,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乐于观察、思考和探索,初步养成了爱护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24篇、大班科学活动《小溪生病了》(水是怎么变脏)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现在的环保问题正面临着挑战。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垃圾到处可见,特别是河里原本清澈的水都变色了。环境被污染,人以及动物都受到危害。通过故事和画面,以及做实验“小鱼的家”来了解水变脏的原因,从而使孩子们从小增强环保意识,爱护水资源,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是怎么变脏的。  
  2、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知道爱护水资源,学习一些保护水质的具体办法。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清水和污水各一缸,两条金鱼  
  2、符合故事内容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初步了解小溪生病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都听过《小红帽》、《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你们听过关于小溪的故事吗?今天老师来讲《小溪生病了》的故事。听完后请说小朋友们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出示课件,教师讲述故事)。  

  二、看图回答问题  
  1、在小溪的旁边住着谁?小溪的水怎么啦?  
  2、河里的鸭子和鱼还喜欢小溪吗?  
  3、为什么说小溪生病了?  
  4、后来,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  
  请个别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自信的回答问题。  

  三、做实验:小鱼的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小鱼喜欢生活在哪里?请看这里有两盆水有什么不同?       
  出示金鱼提问:谁来了,我们把这两条小鱼分别放在这两盆水中,看看清水里的小鱼和污水里的小鱼会有什么不同?  
  我们应该怎么做?(把小鱼救出来)瞧,小鱼又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  
  教师小结:所以说,清水能用,人能喝,鱼儿能生活;污水不能用,人不能喝,鱼儿、虾等动物也不能生活。
  
  四、讨论水怎么变脏的  
  提问:你们知道水是怎么变脏的吗?      
  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幅。想一想你们喜欢哪一幅图?          
  你们还见过什么地方的污水流到了河里,使水变脏了?  
  你家附近的河水脏不脏?你看见水面上有什么?。  

  五、讨论怎样使水变得清洁  
  师:河水变脏了,我们吃的是脏水,用的是脏水,这样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幼儿讨论。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使水变得不脏呢?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把脏东西扔进河里,有的小朋友说又不是我扔的,不关我的事,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从今天起我们大1班的小朋友就来当环保小卫士去检查我们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有没有垃圾。好了,小卫士们,我们出发吧。  

  活动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大部分幼儿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也懂得水被污染后的危害。更加懂得了怎样去保护好水源。本节课结束后,我觉得不足之处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有点乏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多下功夫。

第25篇、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水蒸气变水”的现象。
  2、观察实验,讲解自己的发现并提问。
  3、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
  2、幼儿收集关于雨、雪、露、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有关常识。
  3、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昨天,我们在活动室内放置了一杯水,并且记录了水的高度,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  
   
  二、实际操作部分      
  (一)、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1、幼儿讨论:水到哪去了?      
  (“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孩子要敢于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操作,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达到沸腾,请幼儿观察正气上升的现象      
  3、提问:发现水有了什么变化?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到哪去?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烧开水、煮饭等)      
  (“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小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    
 
  (二)、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为了让孩子“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材料的提供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1、出示玻璃片,请幼儿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热水杯,说出哪一个凉。      
  2、把玻璃片盖到热水杯上。      
  3、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现象?(对着冷玻璃哈气)      
  小结: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三、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理解“水”的奇妙变化      
  (增加科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通过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使幼儿进一步利了解水遇冷时的循环变化过程(水——水蒸气-——水——冰——水) 
    
  四、活动延伸      
  (一)、请幼儿继续探究水遇冷又会变成什么?      
  (相互交流展示收集的资料。)      

  (二)、了解雨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说说与水的好处和危害      
  (通过扩展部分,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使孩子平时注意收集各类资料,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知道了水的本领很大,它能够不断变化,又有那么多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活动反思:
  1、本次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抽象和填鸭式教学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
  2、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各主题页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便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这样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
  3、在这次活动中,小朋友观看了课件,通过观察,使幼儿进一步利了解水遇冷时的循环变化过程(水——水蒸气-——水——冰——水)这样让幼儿能够真切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

第2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特的花草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知道植物也能治病。
  2、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植物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产生进一步探究植物的欲望,萌发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六种奇特花草,了解它们的药用价值。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感兴趣的、有特殊特征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图书等资料。
  2、植物标本、图片若干。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先咳嗽几声,提问:小朋友,老师刚才怎么啦?
  幼儿:(咳嗽)
  师:那么咳嗽了怎么办呢?
  幼儿:打针吃药、挂盐水。
  师:小朋友,我们平时感冒咳嗽了都要去吃药,有的还要打针。但是老师生了一些小毛病如感冒咳嗽、手上流血了、拉肚子等就不一定去看医生、吃药,我用民间的一些中草药也能治好这些病。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奇特的花草,它们是中草药,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它是谁,好吗?

  二、出示鱼腥草,引起幼儿的兴趣。
  1、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草,你们认识它吗?知道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吗?情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幼:是一种草,闻上去有一股味道,好像是鱼的味道。
  师:这种草有一股鱼腥味,我们叫它鱼腥草,你们知道鱼腥草有什么用途吗?
  2、小结:鱼腥草是一种中草药,如果我们吃了那个汁,咳嗽就会好起来的。

  三、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有趣的植物、奇特的花草。
  师:前几天,老师带你们到野外去挖的野菜,还有的是期天在家和爸爸妈妈到地里采的花草,现在请你们向同伴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花草的名字叫什么?在哪里发现或找到的?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幼儿拿出事先收集到的奇特的植物图片、照片或相关资料向同伴介绍,每组选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最奇特的植物。
  1、马兰:手少流血了,把马兰头的叶子揉一揉,敷上几分钟血就不出来了,有止血的作用。
  2、枸杞:我们人眼睛模糊看不清,应该多吃点枸杞,吃了眼睛明亮。
  3、马齿苋:也叫长寿菜,它主要治拉肚子,如果我们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就吃它。

  四、出示植物标本、教师介绍奇特的花草。
  1、蒲公英:叶子长长的,边缘有锯齿状,开得黄花,籽像一个雪球毛茸茸的,它能抗菌消炎、对糖尿病功效很好。
  2、金钱草:叶子小小的,圆圆的,形状像一个圆圆的硬币,晒干泡茶可以治胆结石。

  五、图片连线,幼儿操作,哪些草治哪些病。
  刚才老师给你们介绍了几种奇特的花草,它们能治哪些病,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有没有掌握,请你们连线一种草治一种病。
  鱼腥草拉肚子马兰胆结石
  马齿苋眼睛明亮金钱草糖尿病
  枸杞感冒咳嗽蒲公英止血

  六、作品评价,表现做得对的幼儿

  活动延伸:
  我们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有用的中草药植物。我们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很早就写了《本草纲目》一书,记录了各种中草药的用途,只要用它们放在水里煮一下,喝点汤病就会好。大自然中还有好多奇特的花草有很大的用处,待你们长大后慢慢探索发现,为人们治病。

  教学反思:
  这堂课还是上的蛮成功的,因为我园地处农村,园内绿化面积较大,花草树木很多,为了让孩子了解园内的花花草草,老师们专门设计了一个个好看的牌子,有:小手形的,笑脸形的,在上面写上了名字。因此,小朋友已掌握了一些花草树木的名字,老师平时带幼儿散步时,小朋友无意中就问:“老师这是什么草呀?”“为什么它没有挂上名字呀?”而这些都是不知名的一颗两颗花草,不是一大片,我就向孩子们一一介绍了它们的名字,其中就有马兰、枸杞、金钱草、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等。春天我们就带幼儿到户外田埂上摘马兰、枸杞等野菜。夏天我们去找蒲公英,采一朵用嘴一吹飘到四面八方,小朋友们一个个像断了线的风筝欢呼雀跃。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认识自然界中一些奇特的花草并能知道这些花草的奇特之处有药用价值。根据纲要提出的科学教育指导要点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爱学习会探索。
  整堂课以老师感冒咳嗽为导入,唤醒了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们平时都经历过咳嗽、拉肚子,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打针吃药才行。他们都有亲身体验,而这些中草药只要我们周围找一下就能找到,无毒、无副作用。现在孩子们都是家中的小主人,他们在家里自己的爷爷奶奶患上的疾病如:胆结石、糖尿病都是常见病。他们家中也曾吃过这些中草药。在最后的操作连线题时,大班孩子已有初步认识汉字的兴趣,通过老师的范例讲解,因此他们都能正确连线。
  总之,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要让孩子平时接触并了解一些我们身边奇特花草的名字和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把这堂课上好。

第27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第28篇、大班科学我发现的变化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冬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2.感受身边的变化,大胆地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3.在生活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感知周围生活中的变化。
  难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及观察、比较、想象、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粉笔、固体胶水、速溶奶茶、大米、未充气的气球、铁丝、香蕉、苹果、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纸张、橡皮泥、肥皂等。
  3.文字的变化动画、通讯工具演变PPT。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
  1.发现冬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每当冬姑娘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周围有哪些变化?
  幼:天气会变冷、会下雪、会穿厚衣服。
  师小结:当冬姑娘到来时,我们的周围会发生许多变化(树叶变的枯黄,纷纷掉落、气温降低、会下雪、花儿凋谢、人们会换上冬装御寒。)
  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桂花飘香的秋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变化的?
  幼: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四季的变化吧。
  (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播放幻灯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完整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
  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除了季节会变化,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你们都知道哪些变化?
  幼:讨论后自由回答。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东西,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
  幼儿:幼儿观看。
  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2、出示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
  (粉笔用过后会变短、铁丝用力掰会变弯、固体胶放久了会变硬、大米煮好后会变软、书本用久了会变旧、苹果放久了会变坏、饮料喝完瓶子会变空、肥皂用久了会变小等等。)
  3、师提问:出示袋装奶茶提问,小朋友们,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幼:奶茶。
  师:我的杯子里有奶茶的粉末,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倒出奶茶粉末到透明杯子里。)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好喝的奶茶,香香的,甜甜的。(师用准备好的水冲泡奶茶,幼儿观看。)
  师:原来,奶茶粉会从粉末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变化成了可以喝的奶茶,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用水冲泡这个条件。
  师提问:出示“变质”的香蕉提问,小朋友们,这个香蕉变得怎么啦?
  幼:变坏了,变得不能吃了。
  师:是的,我们看到香蕉的身体上出现了很多黑色斑点,说明这个香蕉摆放的时间太长了,它霉变了,这样的变的香蕉我们吃了会拉肚子的。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变了,有的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神奇变化的世界。
  4、师提问:生活中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幼:自由回答。
  师:大家的意见呢?(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出纠正。如:电视机的画面会变化;时间长了电视机旧。小朋友会变高,会长大。幼儿园会变得越来越漂亮。)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

  三、了解、欣赏其他的变化。
  师:现在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变化。(播放文字变化、通讯工具变化)
  (1)播放文字的变化动画。
  师:看了这一组变化的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幼:自由回答。
  师小结:文字的变化过程漫长,从古至今,历史悠久。
  (2)播放通讯工具幻灯片。
  师:看了这组幻灯片,你有什么感受?
  幼:自由回答。
  师小结: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四、幼儿操作。
  1、老师这里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东西。(铁丝、纸、橡皮泥、气球、雪花片。)
  请每组幼儿拿出小椅子下面的物品进行操作,感受物品的变化。
  2、请幼儿说说看,你是怎样使你手里的物品变化了。
  (铁丝用力掰会变弯、纸可以变成折纸的动物,还可以揉搓后变成纸球或变皱、橡皮泥捏一下会变形、气球吹气会变大、雪花片接在一起会变成不同的形状。)

  五、总结归纳变化的意义。
  师:请幼儿展示操作后物品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变化,真棒。大自然和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季节会交替变化,人会长大变老,我们的生活化境会越变越美好···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或感觉到的比如天气的变化,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的,比如文字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等等。前不久,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就迎来了一个大的变化,那就我们从中班的小朋友变成大班的小朋友了。大家都长高了,大一岁了,变懂事了。老师祝愿你们有更多令人高兴的变化!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目标为让幼儿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了解各种事物都是出于变化之中的科学探索活动。一堂课下来不足的地方有很多,刚开始多数幼儿认为很多东西都是不会变化的,有的地方我没能及时纠正,而是选择用实际来证明幼儿发的错误,让幼儿未能充分理解到什么是变化。
  本堂课我准备了很多教具,自我总结不足之处有:
  1、展示给幼儿观看的东西缺乏新意,幼儿观看后感觉不明显。
  2、在播放有关变化的东华时,特别是《文字变化》的动画时,我的讲解不够白话,有些用词较深奥,幼儿难以理解,感觉比较困难。
  3、最后一个环节,幼儿操作时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较少,应给幼儿准备更多集多种变化的物品让幼儿探索和发现,也许是考虑到安全的因素而忽略了培养幼儿的发现探索的能力。其次,应把操作材料放于桌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品来操作。而不是让每个幼儿只拿一样,没能达到预想的实现幼儿自由探索这一目标。
  4、和幼儿交流不够,没能应到幼儿进入探索发现的氛围中来。
  经过课后的反思和其他老师的建议,我想以后类似的科学探索活动就不会显得这么生硬,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第29篇、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活动过程
  1、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2、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4、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5、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6、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
  ②风车。
  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第30篇、大班科学活动土壤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土壤的乐趣,养成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利用各种工具分离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寻找土壤中的水与空气等成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掌握了分离不同物质的方法及感受空气存在的经验。
  2、教师准备: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纸杯制成的筛子(洞眼大小不同)、搅拌棍、纸碟(标明大、中、小)、量杯、卫生纸、透明水杯。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我见过的土壤。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曾经在各种不同的地方采集过各种土壤,你们都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干燥的土壤,发现土壤中颗粒大小不同
  (1)教师提问: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分离开?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儿在舒缓的音乐中,分成三组,分别用小勺、筛子和水来分离土壤的大小颗粒。
  (4)说一说: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5)比一比: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操作完成速度及质量方面进行比较。
  4、 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见的东西。
  (1)引导幼儿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看不见的秘密?
  (2)想一想:怎样让土壤里的这些秘密都显示在我们的面前?
  (3)试一试:提供水和纸巾,鼓励幼儿探索土壤中的秘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5、 师幼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秘密?怎样发现这些秘密?

  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植物的家园“土壤”这一课题。意在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初步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重点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一般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培养幼儿观察事物、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第31篇、大班科学活动和纸张做游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纸能吸水的特性。        
  2、体验发现的快乐。
  3、懂得爱护书籍、爱惜纸张。                    
  4、渗透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民族科学精神。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纸: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砂纸、卡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宣纸、瓦楞纸等,并请家长告诉幼儿用途。    
  2、水盆六只,抹布六块。    
  3、已经上过社会四大发明一课,并在主题墙上,布置蔡伦造纸过程的图片、各种纸制艺术品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
  1、请幼儿将自己和家长收集的各种纸拿出来,向同伴介绍,它的名称叫什么?有什么用? (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砂纸、卡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宣纸、瓦楞纸等)
  2、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你的纸和别人的纸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有的薄、有的厚;有的能写字、有的不能;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二)给纸宝宝洗澡
  1、幼儿将所有的纸放在水盆中,分别给纸宝宝洗澡。
  2、集体交流,纸宝宝遇到水后,变成怎样了?。(有的烂了,变成纸浆了;有的纸还好好的,不怕水)
  3、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观察比较两种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4、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三)游戏:船儿飘飘
  1、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自由交流 (纸可以用来写字、画画、折东西、撕纸、包装等)。
  2、幼儿选择多张不一样的纸,将它们分别折成大小不一的小船。
  3、将自己折的小船放在水盆中,四人一组,看谁的小船在水面上飘的时间最长。

  (四)分享交流
  1、交流谁的小船飘的时间长,谁的小船先沉下水?
  2、讨论:所有的小船到水里都一样吗?(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
  3、为什么有的小船先沉下去?(有的纸吸水快,有的纸吸水慢,有的纸不吸水)。

  (五)活动延伸:
  1、游戏:纸的力量、怎样使纸落得快、纸运水、谁的飞机飞得远等。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纸的特性和用途。
  2、通过“报纸的烦恼”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收集各种废旧纸制品,利用废旧纸制品进行纸艺创作的兴趣。

  活动反思 
  此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材料准备方面过于充足,使幼儿无法专注与几种代表性材料的探索。在以后的材料准备中应考虑周全。

第32篇、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瓶中的水位升高。
  2.  能够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瓶中物体的大小有关系。
  3.  愿意动脑思考,体验合作与探索发现的乐趣。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石子、小石子、沙子、贴有水位线并标有1号、2号的塑料瓶若干、漏斗、小勺子、小抹布、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二、交流验证,知道“填石头”能够增高水位
  1.  提出问题:刚才的故事中,小乌鸦用什么方法喝道了水?
  2.  验证猜测:请一位小朋友来验证“填石头”的方法是否可行
  小结:经过小朋友的验证发现小乌鸦的方法是可行的,石头放进瓶中,水位线真的升高了。

  三、动手实验,探索并发现乌鸦能喝到水的方法
  第一次实验:取三个2号瓶,并放入不同的材料,观察是否都能让乌鸦喝到水。
  1.  提供2号瓶,观察与1号瓶有什么不同。(水位)
  2.  引发猜想,2号瓶里的水少,填入哪一种材料能让乌鸦喝到水?为什么呢?
  3.  操作实验,发现往2号瓶里填小石子和沙子,乌鸦可以喝到水。填入大石子则不能喝到水。
  4.  交流思考,影响水位上升的因素
  小结:水位线受石子间缝隙大小的影响,加入小石子或沙子后,水会流到缝隙中,但因缝隙小,剩下的水被挤到上面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而大石子见得缝隙较大,可以容纳大部分的水,被挤出的水就变少,乌鸦就不容易喝到水了。
  第二次实验:怎样做才能让乌鸦在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里喝到水呢?
  1.  提出问题,引发猜想:怎样做才能让乌鸦在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里喝到水呢?
  2.  操作验证,交流讨论:“继续在装有大石子的2号瓶内加入小石子和沙子还能继续增高水位线,让乌鸦喝到水。”这又是为什么呢? 将实验结果用对号、或错号标记到小组活动记录单上。

  活动延伸:
  联系生活,交流经验。让小朋友们想想说说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乌鸦成功的喝到水。
  小结:经过我们一起齐心协力的合作,开动脑筋的思考,找到了很多方法来帮助小乌鸦,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小乌鸦一样遇到大大小小的难题,希望我们都能学习小乌鸦多动脑筋,多观察思考,然后去动手把它解决掉!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转而变成一个科学活动之后,却让我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一开始内容的选择,到后来目标的制定,再到环节的不断调整,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蜕变的过程。

第33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滴水实验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 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这些好奇付诸于行动,通过各种尝试增长知识。我本次的活动组织是为了满足孩子探究实验的 需求。

  活动目标
  1参与实验了解水滴在不同纸张上的现象。
  2学会观察,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水滴在各种纸张的变化
  难点:观察并比较滴水之后的纸张

  活动准备
  1不同的纸张(如:蜡光纸、纸巾、宣纸、塑料包装纸等)
  2清水、颜料水若干、盆子若干、
  3滴眼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坐好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二、基本部分:
  1、用滴眼器分别在塑料包装纸、纸巾上滴清水,看看大大小小的水滴或水印是如何形成的。
  2、讨论:让幼儿观察,滴在纸巾和滴在塑料包装纸上的水滴形状一样吗?
  3、让幼儿用滴眼器滴颜料水在宣纸和蜡光纸上,看看水印在这些纸上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与幼儿一起用颜料水在宣纸上作画,教师评论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
  我本次组织的活动, 我班幼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活动准备上还是欠缺一点就是:没能给幼儿准备围裙以至于在作画过程中有些幼儿的颜料水沾到衣服上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多注意了。

第3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年轮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对树桩上的年轮感兴趣,简单了解年轮与树木生长的关系。
  2、喜欢发现问题,并能和同伴通过探讨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年轮的大树桩图片。
  2、彩笔、毛线、纸张:(画有树桩图案)。

  活动过程
  1、谈话形式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你们来帮老师一个忙。有一棵小树和老师是好朋友,它在森林里长了8年,有一天它被伐木工人砍掉了,做了家具,但它的根还在,小朋友帮我找一找好吗?
  2、组织幼儿让幼儿讨论。
  3、教师解释:树桩上的圈圈就代表大树的年龄,这些圈圈就叫做年轮,他每长一年就多一个圈,代表一岁,圈圈越多就证明这棵树越老。
  4、引导幼儿探讨树的年龄,简单了解年轮的含义。
  5、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6、操作游戏。

第35篇、大班科学秋天的水果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秋天来到,伴随着瑟瑟秋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各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陆续上市。秋季的水果很多如: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等数不胜数。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对身体十分好。特别是秋天的水果,那真的是聚集了一年的精华。结合实际开展了此次活动《秋天的水果》。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秋天水果的特征。

  活动目标:
  1、 观察秋天水果,比较水果果核特征。
  2、 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实物。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秋天水果果核的特征。
  活动难点:
  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你们都吃过什么水果?
  小结:好多水果都是我们喜欢吃的,秋天有好多水果多成熟了。

  二、幼儿观察,讨论
  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出示PPT1)
  小结:原来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都是秋天成熟的。
  这些水果里有果核吗?
  (幼儿根据经验讲述)

  三、果核配对
  看一看!(出示PPT2)
  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果核是哪一种?
  水果果核连线,出示食物进行验证。
  小结: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回家后再找找还有哪些是秋天的水果?看看果核是怎样的?

  活动反思:
  秋天,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水果成熟了,有了这些水果,我们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可是在水果的世界里也蕴藏着许多知识和秘密,活动通过说说,看看从而获得许多关于水果的知识。活动中引导幼儿由外到内地认识各种水果。按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平而设计的,每个活动都充满趣味性,符合幼儿需要,完成了活动目标。

第36篇、大班科学活动杠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第37篇、大班科学鸡蛋的沉与浮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会交往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进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型的人才。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从而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我班在学习游戏活动中一直注意对孩子进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新添置了玩具“钓鱼”,那些塑料鱼浮在水面上,由于钓竿太少,没有钓竿的孩子在旁边等不及就将手上的小磁铁扔进水里,磁铁沉下去了,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哪些物品在水里浮起来,哪些物品在水里沉下去,结合孩子们的认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沉与浮的小实验,孩子们发现木头、树叶、小碗等在水里会浮上来,而铁丝、玻璃、勺子、砖头等会沉下去。孩子们发现借助于其他材料,沉与浮就会发生变化。如:小碗中放上石块会沉下去,空的瓶子装满水或石子,瓶子也会沉下去,活动中孩子们对让浮的东西沉下去,如何让沉的东西浮上来特别感兴趣,于是我选择了《鸡蛋的沉与浮》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他们在自由平等中交往、学习、商量、讨论、操作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有机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活动中,我除了提供材料外,更多的是关注和引导幼儿商量、合作、交流,让幼儿通过合作、实验,再实验来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来体验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
  2.培养幼儿小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3.培养幼儿喜欢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做科学小实验产生浓厚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细心观察能力,喜欢动手做科学小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中会浮 起来。
  教学难点:
  培养幼儿多观察善思考,勤动脑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鸡蛋、盐、水、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问:你们知道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浮起来吗?(幼儿回答各种答案)
  2.请幼儿在准备好装满清水的透明小鱼缸里放进准备好的物品(如:积木、锁子、苹果、石块、鸡蛋等),观察哪些物品在水里浮?哪些物品在水里沉?

  二.教学过程
  1.“我是魔术师”老师神秘告诉幼儿能让鸡蛋会“游泳”,让它在水里浮起来,淡水中加入食盐(幼儿不知情),边加边搅拌,鸡蛋慢慢的浮起来了。
  2.设疑,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原因?
  3.教师告诉幼儿加入水中是食盐,能使水的浮力变大,鸡蛋就慢慢浮起来了。
  4.小朋友动手做实验,把盐放进水里,小心的搅拌,鸡蛋沉到水底还是有什么变化,是沉还是浮,谁的鸡蛋浮起来了。放盐少鸡蛋浮的起来吗?放多少?请他把这个方法和同伴交流。小朋友在小心、细致做着。并用图画、图示、方法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
  5.接着使用课件,“放盐→搅拌→鸡蛋浮起来”。请小朋友在此细心观察。
  6.小结:小朋友整理鸡蛋和水罐,把实验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共同分享描述自己“玩中学”感受和成就感。

  活动延伸
  小朋友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会溶化的,如:糖、豆粉放进水中用同样的方法,看看有什么效果。和父母一起观察不同的水温鸡蛋浮起来速度一样吗?

  教学反思
  在小朋友做实验的过程中,一个小朋友偷偷用手指点盐水,眉头一皱说很咸的。嘴巴不舒服,另一个小朋友说,你赶快去漱口,孩子们在取得直接经验,并会帮助伙伴。实验中博博的鸡蛋浮起来了,不小心水泼了,爱水的天性使他又去续水,鸡蛋又沉下去了,又加盐来搅拌。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孩子很快实验成功,过程积极、愉快。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学习方法,通过图画、图示、手工等方法进性大胆的表达和反馈,有助于个性发展,同时孩子们在实验中互相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从而更还的保证了实验的成功,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准备孩子常见的可溶性物质:茶叶、肥皂、洗衣粉等做对比实验。需要注意水的温度在20° 是比较合适的温度,如果是冬天做实验,可以加入适量的热水,帮助盐较快溶解。课后的日子里,有孩子提出人在盐水里会浮起来吗?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我把这问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回去解决,可以查阅书籍,可以上网查,可以问父母,最后孩子们的答案真多呀,延伸到中东死海、四川大英县死海,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去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第38篇、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口袋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口袋到处都有,天天使用,孩子们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可在一次散步观察活动时,孩子们对被人扔掉的一只麻袋却表现得非常好奇,并发出了许多疑问,我从进一步询问中发现,孩子们对口袋的有关知识还了解甚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原有的东西如麻袋、布袋、网袋等都已不多见,有的甚至已被淘汰,广泛使用的替代品“塑料口袋”,又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污染。因此,我由麻袋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口袋”这一主题活动。幼儿通过认识、感知、分类、操作、讨论、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了解了口袋是多种多样的,是由各种材料做成的……从而让幼儿对口袋有个全新的认识,并懂得塑料口袋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口袋及其功用。
  2.了解各种口袋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收集各种各样的口袋(马夹袋、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麻袋、食品包装袋等),布置口袋展览。
  2.操作材料:米、水、小金鱼、球、玩具等若干;毛巾四条备擦手用。
  3.知识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参观菜场、垃圾场、医院,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口袋。
  4.环保时装表演:四名幼儿身穿用纸袋、网袋、塑料袋、蛇皮袋制成的环保服装,预先排练好;快节奏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参观活动:引导幼儿自由交流、触摸口袋
  最近小朋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口袋,今天我们举行一次口袋展览,你们想不想参观呀?老师请你们看一看都有哪些口袋?摸一摸口袋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口袋?(幼儿自由观看、交流)

  二、认识活动:了解口袋由各种材料做成
  小朋友看得真仔细,谁能告诉老师这里有些什么口袋?有哪些颜色?什么形状的?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最喜欢哪只口袋?为什么?

  三、分类活动:用标有布、纸、塑料和其它标记的四只篮子进行分类
  这些口袋该回家了,请小朋友根据材料的不同把它们送到各自的家中,如:塑料做成的口袋就放在标有塑料标记的篮中……小朋友们开始送吧,比比谁送得又快又对! 咦!这是什么口袋?(麻袋)请几位小朋友上来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讲一讲,它与其它三种口袋有什么不同。

  四、交流活动:总结口袋的作用,了解一些特殊口袋
  这些各种各样的口袋有什么用呢?请小朋友互相交流交流。口袋除了装东西还有什么用?(用塑料袋装空气,站在蛇皮袋里跳等)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生活中,除了这些口袋,还有什么特殊口袋?(氧气袋、热水袋、冰袋等)它们有什么用处?

  五、操作活动:教师提供米、水、金鱼、水果、玩具、球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最合适的口袋
  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米、水、金鱼、水果、玩具、球等,请小朋友帮助它们找到最合适的口袋,尽量用各种口袋去试一试,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同伴可以合作装东西。

  六、讨论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情况,并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刚才小朋友们帮许多东西找到了最合适的口袋,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用什么口袋装什么物品?(幼儿交流表达)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什么口袋?(塑料袋)人们为什么喜欢用它呢?(因为它轻巧、体积小、结实)正因为塑料袋方便,所以人们都使用它,但是这样却给我们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环境污染呢?(少用塑料袋,重复使用塑料袋;尽量使用易分解的口袋;收集起来,变废为宝,制作环保服装)

  七、欣赏活动:观赏用废纸袋、塑料袋、网袋等制作成服装的环保时装表演
  今天老师将小朋友收集来的各种口袋,制成了环保服装,请小朋友欣赏时装表演。(四名幼儿身穿纸袋、网袋、蛇皮袋、塑料袋做成的服装随音乐进行表演)
  这么美的环保服装,你们想不想做呀?我们下次活动就专门来制作环保服装,好吗?现在请小朋友听着音乐模仿时装模特的表演,一起出去活动吧!

  活动延伸
  1.制作活动:收集更多的口袋进行环保服装创作活动。
  2.宣传活动:向社会宣传使用易分解的塑料袋。
  3.表演活动:环保时装表演。

  活动反思
  口袋是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一件用品,教师能通过观察生活,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和环保教育。选材的新颖,构思的巧妙,教育的及时,充分体现了教师有较强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意识。
  整个活动过程设计由浅入深,提问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通过对口袋的观察、感知、操作、分类、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合作活动中体验口袋的功用;在一次次操作过程中,认识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口袋。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师生互动、幼儿互动活动中,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发挥。活动最后,让幼儿欣赏用口袋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环保服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本次活动引向深入,激起了孩子们用口袋制作环保服装的强烈欲望,环保意识也逐渐深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第39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磁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对我的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趣,就为他们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了解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合作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水瓶、木板、纸、布、磁铁的小人、公园的背景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有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 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到底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 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 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种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磁铁和装有各种小东西的封袋,假如你们想知道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就用磁铁吸吸看,然后互相说一说,吸住了哪些东西?”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吸不住木块、布条、玻璃。。。。
  2、记录
  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那我们把这些能吸的东西通通都记下来好吗?
  师发记录表,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不能吸的东西下面画“×”。
  小结:请你们记住这些可以被磁铁吸的东西和不能被磁铁吸的东西。

  (三)讨论活动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
  3、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师:“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能变魔术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玩魔术好吗?”
  2、让幼儿玩磁铁,让磁铁粘着桌子下面移动,看桌子上的铁制品也会跟着移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中的引导作用,本次活动,我先引导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了起来,几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张渝雅大声说了下面有磁铁。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积木、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能吸起来,经过试验以后才发现积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硬币可以被吸起来,并把自己所得到的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部可以被磁铁吸起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试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还可以鼓励他们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寻找可以被磁铁所吸引的东西。

第40篇、大班科学活动当碘酒遇上淀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获得碘酒与淀粉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兴趣,大胆动手操作、实验、记录的能力,检验部分水果蔬菜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米汤、碘酒、白纸、小盆、塑料滴灌、塑料杯、苹果、梨、地瓜、土豆、青瓜、香蕉、观察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无字天书 先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我收到了刘谦哥哥寄来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信封,白纸一张。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信上没有写字?”

  二、解密
  师:“啊~我有办法啦!”
  教师拿出装有碘酒(稀释)的盆,把信纸放在里面一泡,取出晾干,上面的字就出来了。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诉大家:这盆里装的是稀释的碘酒,这张纸上的字是用米汤写的,米汤里含有淀粉,但米汤干了以后就看不见了,把这写有米汤的纸放在碘酒里,当碘酒遇上了淀粉,就会变成蓝色的字了!”

  三、介绍碘酒
  碘酒可以杀灭许多细菌,在医院医生给大家消毒时会经常用到,它是红棕色的液体,气味有些刺鼻。用时需要稀释。

  四、小实验
  给幼儿发放已稀释的碘酒、各种水果蔬菜、记录表、笔,幼儿动手实验,探索哪些水果蔬菜含有淀粉,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注意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享
  幼儿相互分享实验结果,如有异议,可再进行实验。

  六、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在科常区,供幼儿区域活动时自由探索。

  活动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碘酒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41篇、大班科学现代通讯工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现代通讯工具是多种多样的,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2、能关注生活中的先进科技产品。
  3、有操作现代通讯工具的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家庭调查——现代通讯工具,常见的各种通讯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通讯工具。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来干什么?

  二、创设情境,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通讯工具的用途。
  1、老师和小朋友在幼儿园上课,突然想起一件事要告诉小朋友的妈妈,应该用什么通讯工具?还有什么好办法?
  2、根据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讲述电话机、手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用途。
  (1)你们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打电话或手机时都要先拨对方电话号码。)
  (2)你给谁打过电话?为什么事情打电话?(亲人问候、联系朋友、请假、遇急事通知别人等)
  (3)还有什么特殊情况也需要打电话?(报警110、火警119、查电话114、天气预报121等)
  (4)像这些紧急电话能随便打吗?为什么?

  三、了解其它现代通讯工具,扩大幼儿知识面。
  (1)你们还见过或打过哪些电话?(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2)除了用电话和别人联系外还有什么工具也能使我们相互联系,把消息告诉其他人?(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3)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4)它们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方便、传递消息速度快)

  四、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欲望。
  科学家们可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的通讯工具,我们小朋友也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什么通讯工具?
  时间不早了,你可以把你的发明用各种通讯工具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传真号和e-mail地址,我等着你们的发明哦!

  活动反思:
  1、现代社会是飞速发展的社会,通讯工具时刻伴随着我们。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认识通讯工具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设计这节课,让孩子们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去感受通讯工具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乐。本节课学生积极性高,充分与别的小朋友交流,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2、只有个别孩子似乎交流的较少,可能是准备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我会在以后的活动中逐步渗透有关通讯方面的知识,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

第42篇、大班科学活动油和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 了解生活中油和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每人1杯水1杯油,幼儿每人各1份蓝黑钢笔水。
  2、 每人1根搅拌管、背景音乐一首、
  3、 几张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等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难点: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相溶性和不相溶性。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客人跟你们玩游戏,想知道是谁吗?     
  (想)好,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谁?(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将蓝、黑色的钢笔水倒进一杯水里,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要求。请你们仔细听,请你们把蓝、黑色的钢笔水倒入一个杯子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1、 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在一起融化变成黑色的水)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是的,蓝、黑色钢笔水倒进水里,它们融化在了一起变成了黑色的水。说明它们是能融化  在一起的。(解释“融化”意思一种物体和另一种物体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够合在  一起说明它们是分开的。)

  三、 让幼儿想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你们猜猜、想想,把油倒进已经融化的水里,你们会发现什么秘密? 我也不知道,现在请你们把油倒进融化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发什么说呢么变化?
  提问:1、油和水它们能不能融化在一起?
  2、 为什么?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你们发现的这样。(教师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不论先倒水还是先倒油,油都是浮在水的上面,水在油的下面。说明油和水它们是不能在一起的,它们是分来
的。

  四、 延伸,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并想象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
  结束语:你们的表现太棒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哪些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呢?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吧!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第43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发现“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价值,知道有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
  2、通过对保护色的认识,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主题  
  提问:小灰兔为什么没有被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他身上的颜色跟泥土的颜色很像所以没有被发现

  二、出示图片  
  师: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你们找找看,他们是什么小动物? (师逐一出示图片)  
  师:你们在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他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师: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  
  师:那你们还知道有什么动物他们有保护色?(幼儿讲述)

  三、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找找,谁使用了保护色  
  师:一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他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也保护了动物。

  四、出示图片,看看环境的破坏,说说这样对小动物有什么影响?激发幼儿保护环境。

  五、结束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仅要告诉别人保护环境,而且要自己用行动告诉大家保护环境。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第44篇、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反思

   活动分析:
  在上一个主题网《我的生活》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活动《灯的秘密》,对于电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十分感兴趣。在本次活动中,我借用了手电筒这个孩子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和试验论证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了解手电筒的简单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运用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问法、操作法、探究法进行突破。活动的难点是认识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科学探究、操作论证等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手电筒人手一个、小筐五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谁可以给我们带来亮光?”
  2、操作探究:“手电筒里都有什么?”
  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3、设置疑问:“手电筒为什么能够发出亮光来?”
  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积极的讨论。
  4、操作验证:
  (1)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观察,学习两节电池的安装方法。
  5、知识扩展:初步了解多种高科技的手电筒和电池。
  6、活动延伸:“是两节电池连在一起亮还是三节电池连在一起亮?”

  活动反思:
  在进行了上次活动《灯的秘密》之后,孩子们对电的有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电灯、电线、钨丝等相关知识。的确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一次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次活动中97%的孩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从活动目标的制定来看:有两点优势,其一与以前相比目标制定得更加清晰,层次分明,其二目标的制定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由于本班幼儿从小班开始一直进行着科学实验活动,运用着各种实验方法,所以本次活动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又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开始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活动过程的制定和实施来看:暴露出以下几点不足:
  1、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环节进行的还不够透彻。比如在幼儿拆开手电筒之后还应该引导幼儿全面的说出手电筒的材料,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而活动中却漏说了手电筒了还有开关、玻璃片等。
  2、应该在吃透孩子上多下功夫。活动前设想的是孩子们会把手电筒完全拆开却没有想到很多孩子并没有这样做,导致了后面的安装手电筒这一环节进行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想的后果致使75%的孩子并没有操作安装手电筒的过程。
  3、活动进行中的灵活性还应该再加强。看到孩子们没有把手电工拆开就应该及时的提醒孩子们或进行正确的示范加以引导,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问题。
  4、心理素质和对待活动的认真态度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本次活动较之以前相比也有进步的地方:例如活动的层次清晰了,更注重观察在科学活动中的分量,能把一节电池单拿出来引导幼儿进行较细致的观察,为后面的引导幼儿观察两节电池相联的方法打下基础。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45篇、大班科学活动植物种子的传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的靠风力传播,有的靠动物传播,有的靠弹力传播等。《植物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蒲公英,苍耳、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与观察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通过观看课件与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生动有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初步了解种子的几种常见传播方式。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
  2、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
  3、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策略:
  集体交流、个别讲述、分组讨论、集体实验、共同小结

  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兴趣。
  (1)导入谈话。
  教师:你们见过植物的种子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会去看一看,这些种子是长什么样的,你还能发现哪些关于种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讲一讲。
  请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2)观察后谈话。
  教师:刚才我们看了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关于种子,你还知道它们的哪些事情?
  教师小结:这些种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也不同,有的是带毛的,有的是带钩的,还有长刺的呢。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教师:种子除了可以食用,还可以用来种植,传播,长出新的植物来。那野地里的植物,没有人去种植,它们的种子是怎样来传播的呢?
  (评:收集种子的过程为幼儿做好了课前知识准备。而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在第一环节中老师让幼儿从感知中激发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一些种子的特征,为下一环节中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铺垫。)
  2.观看课件,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教师播放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传播的方式: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3)弹力传播(凤仙花)。观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学说一些种子的名称。
  (2)教师通过提问,出示相应的种子图片和传播方式字卡,并让幼儿学做动作。
  教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靠什么来传播的?
  幼:凤仙花是太阳晒了,自己一个人炸开来的。
  师:这种传播方式叫弹力传播。豆荚也是靠这种方式来传播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传播的。
  (老师取出一颗凤仙花种子,演示。并且给每位幼儿发一个,让他们动手试一试。)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看一看弹力传播的全过程。 (观看短片。)
  教师:蒲公英是靠风来传播的。
  (老师拿出实物,示范给幼儿看。让他们观察蒲公英的传播过程。)
  每个幼儿手里拿一个蒲公英,用自己的嘴吹动蒲公英的种子,亲自感受风力的传播。
  (动物传播,水力传播,过程同上)
  师幼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几种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因为它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
  教师:为什么苍耳的种子能靠动物来旅行呢?
  教师:为什么凤仙花的种子能靠弹力旅行呢?
  教师小结:原来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长的样子有很大关系呢。
  (评:种子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传播的含义,我从网上下载了现成的录像。幼儿观看了种子的三种传播方式之后提问,根据幼儿回答,教师逐一出示传播方式图卡,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用这种方式来旅行呢?从而初步解决了形态与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在了解种子的三种传播方式时,教师借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又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识,了解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
  (1)幼儿讨论。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教师:除了录像中看到的,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的?
  (2)拓展介绍。出示几种典型传播方式的种子图片(喷瓜、椰子、无花果种子等)。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传播方式吗?老师进行适当讲解。
  4. 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老师先让幼儿认识展板上简笔画的传播方式标记图。)
  教师: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图片,请你看看这些图片上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然后按照它的传播方式贴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将小图片在展板上按标记图分类粘贴,最后师幼共同进行讲评纠错。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互动,让幼儿拿着图片说一说、分一分、贴一贴,通过动手动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5.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语言表现种子的传播。
  (1)教师按幼儿的选择,让幼儿自由学学做做。
  教师:种子有着不同的本领,你愿意学做哪一类种子的传播呢?那你就和好朋友一起做做吧。
  (2)轮流上演各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学学种子的旅行。当录音机里的阿姨说到哪一种传播方式的时候,喜欢这种种子传播方式的小朋友就起来表演。
  (3)结束活动。
  教师:大自然中的植物真奇妙。我们把今天大家带来的这些种子种到自然角里,小朋友们来观察、照顾它们,看看它们有哪些变化,好吗?
  教师: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吗?

  活动延伸:
  1.环境创设:展示“植物种子的传播”展板。
  2.区角活动:进行种子的粘贴活动及自然角种植活动。
  3.家园共育:带幼儿了解更多的种子以及它们的传播方式。

  活动反思:
  1、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手段,让幼儿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2、主线分明,细节饱满。整堂课以”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为主线,重视在细节问题的处理。比如这堂课,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3)弹力传播(凤仙花),这些关键字的运用,加深了幼儿的印像,教学效果较好。
  3、另外,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想,让他们说,尽量提供一个让幼儿展示的平台,在幼儿需要的时候,适当点拨一下,巧妙引导。
  4、巧妙拓展。让幼儿去发现。在整堂课学习完后,让幼儿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大家一起交流。
  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说的比较多,没有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比如让幼儿观察种子的不同,孩子们说的太少,整个活动太死,缺乏生气。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参与性不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第4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3、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青蛙生长5步图、视频《青蛙的成长》、音乐视频《变青蛙》、青蛙的叫声、害虫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先听听它好听的声音吧!(播放青蛙的叫声)大家很快就猜出来了,对,就是小青蛙。(出示青蛙图)

  二、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师:“你们见到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 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 ——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 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三、观看视频,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分段播放视频,提问:
  (1)这是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
  (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
  (3)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碰到了谁?(长出了后腿,碰到了小鲤鱼和它的宝宝)
  (4)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由碰到了谁?(长出了前腿,碰到了小乌龟)
  (5)现在,小蝌蚪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
  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 师:“小宝宝是一下子就变成青蛙的吗?(不是,慢慢长大,身体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它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引导提问: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了什么?接着卵又变成了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了什么腿?又长出了?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最后变成了?)
  ——幼儿回答教师贴过程图片
  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小青蛙—长出前腿的小青蛙—青蛙。
  问:“青蛙从卵变成青蛙经历了几个变化?
  3、音乐游戏《变青蛙》,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的生长过程。
  师:“啊,原来小青蛙是这样长大的,我们也来学学它的变化吧。
  ——播放音乐视频《变青蛙》,教师做青蛙妈妈,幼儿做宝宝一起游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动作:半蹲准备,双手握拳,从下往上摆动,左游游,右游游;双手叉腰左右腿分别向后蹬;双手五指分开,向左上、右上伸;双手在身后摆动,再到胸前摆动;转个圈,学青蛙跳2下。

  四、了解青蛙是人类有益的动物,引导幼儿保护青蛙。
  师:“太神奇了,终于变成了小青蛙,青蛙有什么本领?那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呢?
  ——提醒幼儿大胆回答 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五、延伸活动:
  科学区: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幼儿做成长记录表。
  美工区:折纸——小青蛙或制作与青蛙有关的环保宣传画。

  教学反思:          
  春天是青蛙繁殖的季节,“青蛙的成长”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兴奋点,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比较感兴趣,始终处于积极自主的状态。本节活动在大班年龄组进行。 首先借助音频“青蛙的叫声”引课,让幼儿在猜“谁来了”的过程中自然进入课堂内容,让幼儿通过经验说出青蛙和蝌蚪的特征,再通过电视界面出现“青蛙”和“蝌蚪”的图片对比,让幼儿产生疑问,青蛙到底是不是蝌蚪变的?带着疑问,幼儿看动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全部过程。动画中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幼儿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知道了春天青蛙妈妈产下卵,卵变小蝌蚪,小蝌蚪先长两条后腿,再长两条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到消失,最后变成青蛙”,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蝌蚪找妈妈的重要图面,暂停动画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图面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幼儿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幼儿带着问题看动画故事,了解了蝌蚪变青蛙的几个步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随着从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的观察积累,孩子们掌握了最直接的经验,他们对青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幼儿在自由探索、相互学习中发现了一些青蛙的秘密。            
  为了加深幼儿对青蛙成长过程的印象,让他们排青蛙成长卡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排列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排列出了多种不同的顺序,而且每一种排法都体现出了幼儿的智慧,不管幼儿的答案怎样,都是他们观察、发现和想象所得,这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在最后保护小青蛙的环节中,幼儿积极的发言,讲出了很多青蛙的益处,进一步提升了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自然过渡,幼儿参与性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第47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盖高楼教案

  活动目标:
  1、探索纸筒的粗细与承受积木数量间的关系。
  2、鼓励幼儿积极猜测、讨论,表达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3、在科学操作活动中,能耐心、细致地与同伴合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操作1:人手一张长条形的白纸;
  操作2:两人合作,各长短不一的白纸一张。
  2、胶水,记录表,铅笔,积木。

  活动过程:
  一、怎样让纸站立。
  1、提出问题:
  师:我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有办法让这张纸站稳在桌上吗?
  2、幼儿自己探索。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4、肯定和表扬小朋友好的方法。
  5、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将纸制作成纸筒。

  二、制作纸筒,发现纸筒的粗细与纸的长度的关系。
  1、师:我们也来制作一个可以站立的纸筒吧,请小朋友看看虚线部分的边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是卷起来后涂胶水的地方。
  3、师: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张,制作纸筒,做好后让它站立在桌上。
  4、幼儿制作。
  5、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纸筒粗,有的小朋友的纸筒细?
  6、引导幼儿发现纸筒的粗细与长度有关。

  三、盖高楼。
  1、师:我们一起来玩盖高楼的游戏吧,把积木一块一块放在纸筒上,怎样放才能放得又多又稳?
  2、轻拿轻放积木,注意不碰撞自己和别人的积木。
  3、出示记录表:不同粗细的纸筒到能能放几块积木呢?我们两个孩子合作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记录表里。
  4、记录方法:放一块数一块,边放边数,当积木倒掉的时候,数到几就把它记录下来。
  5、幼儿两人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6、介绍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结果。
  7、分析记录表。
  听着这么多小朋友的记录结果,你发现了记录表上的秘密了吗?
  8、纸筒越粗,积木放的越多。

  延伸活动:
  出示两个粗细一样,高低不同的纸筒。
  师:如果是同样粗的纸筒,高低不同,哪个放的积木会更多呢,我们到活动区再去试一试,好吗?

第48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以放在大班上学期进行,活动应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以方便教师进行指导。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49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动物尾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有趣的尾巴”多媒体课件,“谁的尾巴最好看”音乐磁带、录音机,“动物尾巴作用”录像,与动物有关的图书、图片、毛绒玩具和自制找尾巴转筒玩具,自制动物尾巴、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精神准备:学习歌表演《谁的尾巴最好看》,活动前请幼儿家长帮助幼儿搜集关于动物尾巴的图片、录像、图书等各种资料,鼓励幼儿去观察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激发幼儿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运用资料搜集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   
  难点:能够把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运用启发提问法、课件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带领幼儿做“谁的尾巴最好看”的歌表演,轻松地导入课题。师幼谈话:歌曲里都唱了谁?
  都唱了动物的什么?那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动物的尾巴吧?   

  二、展开:   
  1、引导幼儿与各种关于动物的观察操作材料进行互动,从中初步探索发现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1)幼儿在图片、图书、毛绒玩具、滚筒拼图玩具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去观察、思考、讲述、看看动物的尾巴长得什么样,都有什么本领。
  (2)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结果。提问:你选的动物尾巴长得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3)教师进行过渡性小结: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像把伞呢!可真有趣啊!咱们就来玩个猜尾巴的游戏吧。   
  2、引导幼儿与课件互动,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1)做课件互动游戏“谁的尾巴”、“尾巴哪去了”、“尾巴错了”,进一步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小结(过渡):咱们小朋友可真能干!帮尾巴找到了主人,也帮动物找到了它的尾巴。还知道不能给动物安错尾巴,因为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动物的尾巴到底都有什么作用呢?   
  3、引导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录像,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1)播放动物尾巴作用录像,请幼儿观看并讲述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2)师小结: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动物的尾巴不仅长得各种各样,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有的动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猎豹等;有的动物的尾巴能驱赶蚊虫、保护自己,就像小马等;有的动物尾巴能支撑身体,就像啄木鸟等;还有的动物尾巴能使它前进,控制方向,就像金鱼等。  
 
  三、结束:请幼儿自选动物的尾巴和相应头饰,扮演小动物,玩“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50篇、大班科学我的影子朋友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 能积极探索影子的奥秘,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获取有关影子形成的具体经验。
  2. 能与同伴合作玩手影的游戏,提高观察力以及想象力。
  3. 在影子游戏中,增强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乐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在户外活动中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 选择有太阳的天气,在户外进行。

  重点难点:
  太阳光对影子形成的作用。

  教学方法:
  游戏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游戏“找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谜语,想不想来听一听呀?”
  师:“有一个好朋友,一直跟着你,身体黑又黑,跟你不分手,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这个好朋友是谁呀?”
  师:“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
  2. 带领幼儿到户外有阳光的地方找影子。
  师:“你们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吗?它在哪里啊?”
  1.幼儿根据教师的谜语,猜测谜底。
  幼:“想。”
  幼:“宠物。”
  幼:“灰尘。”
  幼:“影子。”
  2.幼儿感受影子的存在。
  幼:“找到了。”
  幼:“它在我的后面。”
  幼:“它在我旁边。”
  幼:“它在我前面。”
  由于大班的幼儿对于谜语这种形式都比较喜欢,因此以谜语的形式导入,一下子就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为下面的活动做一个铺垫。
  接下去通过教师的提问“那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将幼儿带领到太阳底下找影子。

  二、开展游戏“踩影子”,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
  师:“我们来玩一个‘踩影子’的游戏,想玩吗?”
  师:“记住,在跑得时候注意避开其他小朋友,不要碰撞在一起,保护好自己。”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踩到谁的影子了?”
  师:“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游戏“踩影子”,知道自己动的时候影子也会跟着动。
  幼:“想。”
  幼:“记住了。”
  幼:“我踩到了她的影子。”
  幼:“我发现我踩住一个人的影子,但是如果他走了之后,影子也会跟着她走。” 教师通过“踩影子”的游戏,让幼儿观察自己影子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影子,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大胆地做出回答,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通过“藏影子”游戏,了解影子形成的奥秘。
  1. 游戏“藏影子”。
  师:“刚刚我们玩了‘踩影子’的游戏,现在请你们来玩一个‘藏影子’的游戏,想一想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不被别人踩到呢?试试看。”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影子藏起来或者把你的影子变没了呢?来试试看吧!”
  2. 引导幼儿藏影子。
  师:“游戏好玩吗?你是怎么把影子藏起来的?”
  师小结:在阳光找不到的地方,在大的影子(如树、楼房等)底下,自己的影子就没了。
  3. 幼儿猜测讨论。
  师:“那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为什么有影子?”
  师小结:因为物体挡住了阳光就有影子了。 幼儿游戏“藏影子”,知道藏影子的办法。
  幼:“想。”
  幼:“跑到班级里去。”
  幼:“跑到树下面。”
  幼:“跑到大的影子下面藏起来。”
  幼:“因为那里有太阳,太阳照着我们,我们就有影子了。” 本环节引导幼儿在找到影子之后又去“藏影子”,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索影子的奥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活跃、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在这之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根据自己的猜测,通过实践,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 四、合作玩手影游戏。
  教师示范手影,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
  师:“影子还会跟我们玩游戏呢,看老师的手变一变变成什么了呀?”
  师:“你们也用小手变一变,看看你的小手会变成什么?”
  师:“书上还有好多好多的手影游戏,请你们学会了,表演给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吗?” 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玩手影游戏,知道影子可以变成不同的形状。
  幼:“变成了老鹰。”
  幼:“变成了小狗。”
  幼:“她变成了小兔子。”
  幼:“好,我要变一只老虎出来。” 本环节根据幼儿对影子朋友的认识,知道影子还可以变出好多不同的形状。通过老师的示范,引起幼儿对探索研究各种其他小动物的兴趣,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影子的奥秘,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

  教学反思:
  本周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太阳,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只能在室内进行。本次活动原本要是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主要通过“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戏直接帮助幼儿进行有关影子形成的具体经验的获取。因为没有阳光,教师只能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展开讨论,孩子们对影子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对于教师提出的两个游戏也是跃跃欲试。但对于如何藏影子,因没有亲身的尝试,显得有些纠结。之后进行的手影游戏介绍时,许多幼儿都看着图片跟着一起做,一会小兔子、一会老鹰的,显然幼儿对于这种自然形成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没能玩到“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戏,还是有点遗憾的,争取在下次有阳光的是时候,带着他们去操场玩一回,让他们感受一下影子的奥秘。

第5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而且很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为此特设计本次教育活动。在本次教育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尝试用细铁丝等材料制作弹性玩具,并装饰。
  3、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活动准备
  1、细铁丝、乒乓球、小棒、各色彩纸等。
  2、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皮筋、皮球、气球、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拉力器”引起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怎么玩的?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拉力器要很用力才能玩起来?
  教师小结:连接拉力器的东西一条牛皮筋,当我们很用力的时候才能把牛皮筋拉长,当我们不用力的时候,它就恢复的原来的样子,这种特性就叫做弹性。
  2 、提供各种材料,让小朋友感知发现弹性。
  刚才我们认识好玩的拉力器,现在请你在去找一找,玩一玩教室里还有哪些弹性物品。
  幼儿操作:拉拉弹簧会变长,一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压皮球,皮球会扁,松手又鼓起来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
  3 、弹性的作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物体有好多好多,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吗?
  自行车打气,座垫装弹簧,是为了减少振动,夹子、理发推子有弹簧是为了方便使用,沙发、床用海棉和弹簧是为了坐躺时更舒服,水龙头开关里有皮垫子是为了防止漏水,弹簧秤用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4 、小制作“会跳的小人”
  师:今天“会跳的小狗”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有弹性的物品,为了谢谢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会跳的小人”送给他们好吗?
  出示示意图
  老师带来了制作“会跳的小人”的示意图,请小朋友看看,你们能看明白吗?谁能告诉我第一幅图示是什么意思?第二幅呢?
  老师讲解后幼儿操作。
  5 、结束:让我们一起来和会跳的小狗跳舞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第52篇、大班科学比较轻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天平,学习使用天平,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轻重。
  2.学习按物体的轻重给三个或四个物体排序,感知理解序列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比较的物品若干对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选择3种(或4种)瓜果,运用已有经验比较轻重。
  1.这些瓜果一样重吗?怎么辨别轻重?
  2.引导幼儿用手分别去掂各个瓜果的份量,然后再记录表“用手掂”一栏中,按物体的轻重用数字进行排列。(引导幼儿知道物品的轻重是相对的,学习尝试按物体的轻重给三个物体排序)

  二、教师设疑:有的瓜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来,怎么办?(出示两个重量相近的瓜)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瓜哪个重,哪个轻呢?

  三、认识并使用测量工具——天平。
  1.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准星必须居中,物品应轻拿轻放)和利用天平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哪边翘起哪边物品就轻,哪边下沉哪边物品就重)。
  2.猜想:这两个瓜哪个轻?哪个重?
  3.用天平测量验证这两个瓜谁轻谁重,初步学习使用天平的方法。
  4.用天平测量验证前一环节中“用手掂”排序三个物体重量的准确性。

  四、游戏“猜猜谁轻谁重”。
  出示大小相差不多的瓜果,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瓜的实物引出,请幼儿先用自己的方式想出比较的方法,通过用眼睛看、天平秤、用秤重量的方法和用生活经验脑子想等方式进行,教师在引导中要多用扩展性的话题引到,到后面有些幼儿又想出了用纸沉下去的程度来进行比较,方式多变,但有时教师在活动还欠缺,喜欢重复幼儿的话语,需要不断反思。

第53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活动过程: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我乘机引导到: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   
  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 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 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第5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和油的小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油不溶于水。
  2、培养、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认识、理解词汇:融合、分离。
  4、探索各类绘画材料的特性(水粉颜料、油画颜料、蜡笔等)。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1、清水、牛奶、红色水、蓝色水、油各一小杯。
  2、图片一张、一盆清水、一个空盆
  学具:1、桌面:一小碗油、红色水、黄色水、蓝色水各半杯
  2、桌底:一盆清水、一个空盆
  3、每位幼儿两个透明杯、一把小勺。
  4、棉签、白纸教具的准备中,控制好有色颜料水的浓度,以便可以在清水中更好的体现出它的色彩。选择深色系的图片,让幼儿可以清晰的观察出透过水和水杯展现出的影像。
  学具的准备需要为每位幼儿准备好一套实验工具,让每位幼儿都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其中的乐趣。清水和空盆的提供可以每桌一个,大家共用。透明的水杯以选择底部较稳的杯子为宜,以免幼儿在操作中碰到后,将水洒出。

  活动过程:
  一、巩固已有知识经验
  1、出示水提问:水是什么颜色的?
  隔着玻璃杯,透过水,可以清晰的看到图片上内容。以此帮助幼儿理解:水是透明的。
  请小朋友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说出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可以流动的。
  再出示牛奶提问:刚才水颜色是无色,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儿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于水的了解,小朋友们从小班开始就有了逐步的接触和认识。所以这一系列的操作由老师进行,幼儿进行总结归纳,在锻炼了他们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科学实验所产生的结果能用语言进行总结的技能。
  2、练习盛水、倒水的方法师:请小朋友们将小杯靠近大盆,再用桌子上的小勺轻轻的将大盆中的水盛到小杯中。看看谁的本领最大,可以不让小水滴偷偷溜到盆外。
  设计意图:玩水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当幼儿们看到桌子上的勺子和水杯时,早已按捺不住伸手一试的冲动。为了让孩子能将注意力放在接下来的科学实验中,所以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尝试盛水、倒水的小乐趣。在帮助幼儿理解水是可以流动的特性同时,也为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操作上的需要,做好相应的练习准备。

  二、融合小实验。
  1、师:小朋友,清水中加入红色水会变成什么颜色?幼儿进行猜测。
  幼儿进行操作,并且得出正确结果:清水中加入红色水后就变成红色水了 。
  同样方法,了解清水与黄色混到一起后的变化。
  学习新词汇:“融合”
  2、幼儿动手操作,请个别幼儿展示。
  请幼儿新词汇“融合”对于刚才的操作进行总结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水与有色水的混合,让幼儿理解了相互融合的意义。同时为下面的另一个新词汇“分离”做好铺垫。

  三、油水分离小实验出示花生油师:请小朋友说说老师手上的花生油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观察知道花生油是黄色、透明的。
  师:如果让它和水放在一起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幼儿进行预测、探索。
  师:为了证实小朋友们的设想是否正确,现在还是请你们进行小实验。将玻璃杯中盛半杯清水,再盛一勺油放在清水杯中,看看会发生怎么的结果。
  幼儿动手操作、搅拌。
  由幼儿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油和水是分离的,水在下面,油在上面。
  学习新词汇:“分离”
  教师小结:油不溶于水的原因是由于油比水要轻。
  设计意图:油水分离的实验是本节活动设计的重点,所以在活动中所占时间长一些。首先由幼儿进行观察油的特征,其次进行猜测混合后的变化,再次进行操作得出正确结果,最后由幼儿总结,老师说出油和水不能融合的秘密。所有过程由全部交由幼儿操作进行,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了他们爱动脑、爱动手的能力体现。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要画一幅有趣的画,工具是棉签和油。请小朋友在白纸上用沾了油的棉签画一幅你喜欢的画。在吹干以后,用刚才我们融合在一起的红色、黄色颜料刷在白纸上,看一看完成后的作品会有怎样的奇妙之处。
  设计意图:利用油水分离的方法,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更为直接的体会到不同的风格的绘画乐趣。

  五、探索活动寻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油和水的一些工具,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第55篇、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做早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基础上,学会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培养幼儿的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体验游戏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小动物做早操》红丝带,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两个人面对面,一个当照镜子的人,另外一个当镜子里面的人。当老师说左手,幼儿就伸出左手,当老师说右耳朵时,幼儿就用手摸右耳朵。

  二、教师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1、清晨几点钟小动物们开始做早操?做早操的时候小动物们说了什么?
  熊教练和小动物们伸出的都是那只手?方向一样吗?
  2、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小朋友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老师给孩子系在左手上红丝带。引导幼儿同一个方向战成两排,并指一指好朋友的左右手。
  3、教师引导幼儿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教师请幼儿面对面,引导幼儿认识到正对着他们的好朋友的左右和他们是相反的。引导幼儿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
  4、教师出示毛绒玩具(背对着幼儿)引导幼儿判断其左右脚。并给毛绒玩具的左脚系上红丝带。再将毛绒玩具面对幼儿,引导幼儿判断其左右脚。
  小结:当事物和我们面朝一个方向的时候,他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左边,当事物和我们面对面的时候,他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右边。

  三、教师与幼儿一起说儿歌做游戏。
  伸出左右手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
  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
  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活动延伸
  在家吃饭时,引导幼儿观察对面的家长哪只手用筷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拍手游戏。如: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通过各种游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区分左右,对于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特别是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指导。相信只要我们多加练习,孩子慢慢就能正确区分。孩子的空间方位感也会得到提高。

第5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转动的乐趣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等这些现象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选择了《转动的乐趣》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并获取有关转动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积累关于物体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积极探索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各种可以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轮子、呼啦圈、风车、小红旗、纸杯、雪花片、毛线、筷子、飞盘等。
  (2)各种会转动的物体制做的图片。
  (3)音乐《健康歌》。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转动玩具,充分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幼儿自由操作容易转动的物品,观察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幼儿操作探索,师观察并与幼儿交流。
  2.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告诉小朋友。
  3. 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让本身不容易转动的物体物体转动起来。
  1.幼儿分组自主选择材料操作,探索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并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2. 个别幼儿发言。纸杯会转动吗?雪花片会转动?谁有更多的方法让它转动起来?
  3、集体交流与分享。共同讨论物体转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三、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1、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有那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2、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

  四、出示图片,再次激起孩子们对转动的兴趣。
  刚才我们看到的挖掘机、搅拌机、无叶风扇、这些科技产品都是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我们从小也要认真学本领,长大了发明更多的产品。
  五、我们的身体会转动吗?现在我们随着音乐转动一下我们的身体吧!

  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孩子们整体兴趣很高,积极探索各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也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不足之处1.在讲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能是孩子们没有积累转动的经验,因此不能和老师积极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会转动的物体。我想如果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记录生活中会转动的东西,该环节可能会进行得更加顺利。2.第四个环节,如果制成课件加上解说可能效果会更好。
  今后,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经验积累是否能够使本节课顺利进行、达到积极互动。在材料准备上,图片、或者教具力争达到最佳效果。

第57篇、大班科学活动传声筒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3、学习与同伴协作活动,增进同伴间的关系。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空心传声筒人手1个。 
  2、实心传声筒人手1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玩纸棒的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的外形特征 
  (出示纸棒)老师用纸给你们做了个玩具,你们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2、鼓励幼儿任意玩纸棒游戏 
  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样玩的? 
  3、总结幼儿游戏的玩法 
  你们玩得开心吗?请几位小朋友来玩给大家看。 

  (二)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启发幼儿玩“传声筒”游戏 
  小朋友很聪明,会玩许多纸棒的游戏,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游戏,你们想学会玩吗? 
  请××小朋友上来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游戏。老师用纸棒的一端对准他的耳朵,用嘴巴对准纸棒轻轻说一句话,“你听到了吗? 其他小朋友听到了吗?”
  请××小朋友把刚才老师对你说的话告诉大家。 
  2、幼儿自由结伴玩游戏 
  小朋友,你们想做这个游戏吗? 
  请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去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轻轻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然后再交换,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什么话?活动时要互相谦让,相互合作好。 
  你听到好朋友说什么了吗? 

  (三)将传声筒换成实心的,引导幼儿再次探索 
  1、幼儿再次玩传声筒 
  刚才玩的游戏,你觉得开心吗?用刚才的方法我们再来玩一次。 
  你听到好朋友说的话吗? 
  2、鼓励幼儿寻找原因 
  为什么刚才传话声音很清楚、很响亮,而这次传话的声音不清楚呢?(鼓励幼儿观察两根纸棒的不同之处) 
  刚才,小朋友发现有的纸棒里有纸团,有的纸棒是空心的。那我们拿着两根纸棒再找好朋友做游戏,感受一下两根纸棒传出声音的不同。 
  自由结伴游戏
  3、总结 
  你们能将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吗? 
  小朋友们真能干,原来空心的纸棒传出的声音响亮、清楚,而有纸团的纸棒传出的声音不清楚,因为纸团堵住了传出来的声音。老师给纸棒取了个名字叫“传声筒”。 
  4、拓展延伸 
  小纸棒能变成“传声筒”,但它还有许多神奇的玩法,你们想去发现吗?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第58篇、大班科学活动泥土里有什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探索发现泥土的奥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养分,是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 知道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 体验探索的乐趣,并萌发对泥土的感情。
  4.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 . 谈话引出活动。
  教师:你们见过泥土吗?哪些地方有泥土?你们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 . 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1. 教师:这块泥土地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你们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吗?猜猜看。
  2. 和你们想的是否一样呢?
  3. 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 . 教师小结。
  教师: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泥土怎么样?(泥土里有许多养分,植物生长血药养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地方。许多小虫子就喜欢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还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四 . 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奇怪的小虫,那它们是怎样生活在泥土里呢?我们下次再来寻找、发现。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动物。挖土时需要什么工具?引导幼儿讨论,使用铲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挖泥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要注意身边的小朋友,自己的铲子不要碰到他们,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第59篇、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夏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气温、天气、水文、植物动物的生活、农业生产、人的生活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比较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当地的气温、天气、河湖、池塘、植物生长情况、动物的出没、农业生产、人的衣着等,与春天相比有什么变化。
  2.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活动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提问:谁能说一说春天有什么特征?(可以用歌谣回答。)
  2.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夏天有什么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图中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2)分组观察、讨论: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认识夏天的一般特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夏天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当地夏天的特征。 
  ① 天空有什么不同?(夏天的天空多云。)
  ② 树木有什么不同?(夏天的树叶茂密,桃树结出了桃子。)
  ③ 田野里的庄稼有什么变化?(玉米长高,小麦成熟,开始收割。)
  ④ 河岸、河水有什么变化?(河岸长满绿草;河水增多,水中荷花开放。)
  ⑤人的衣着有什么变化?(换了夏装。)
  ⑥孩子们在户外玩什么?(游泳)这说明夏天的天气怎样?(变暖。)
  (4)观察图片。
  (5)分组讨论:每幅图说明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夏天与春天的不同。(可参照下表中的内容进行小结。) 
  2.比较当地的夏天与春天的不同
  (1)讲述:课前,你们观察了我们这个地方在这个季节的自然情况,下面来汇报一下。
  (2)汇报观察结果:   
  认识当天夏天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 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个同?
  ②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图中的夏天有什么不同?
  (以上两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分别提出一些问题──天气、河水、树木、庄稼、鸟、昆虫、农业生产等进行比较。)
  (3)教师小结:各地夏天的一般特征是相似的,但具体的特征(例如天气热的程度、什么树开花、什么庄稼和果实成熟、什么鸟飞来等)有所不同,夏天到来的早晚、延续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一般来说,南方夏天到来的早,延续的时间长,天气特别热;北方夏天到来的较晚,延续的时间较短,天气也没那么热。  
  这个问题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天的共性及地方性,避免教学的局限性。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夏天的特征。
  2.学习歌谣──夏天   
  此歌谣只能反映夏季的一般特点,教师可以参照此歌谣,根据当地夏天的特点重新编写。这样,学生学起来更亲切,更有意义。
  夏天天气好炎热,
  天气多雨河水多。
  柳叶茂盛桃子熟,
  野草开花满山坡。
  布谷鸟在树上啼,
  蝉在树上高声歌。
  玉米长高麦收割,
  小孩游泳乐呵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推移有什么变化。 
 
  四、教学参考知识
  夏天的特征
  (1)夏天天气炎热,有时会下暴雨,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长,夜晚短;
  (2)夏天,各种昆虫,小动物都出来活动,许多鸟开始脱羽毛,有许多兽的毛也脱落了;
  (3)夏天,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4)夏天是农民最忙的时期,他们要进行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劳动;
  (5)夏天,人们穿浅色和单薄的衣服,许多人都积极参加游泳活动。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60篇、大班科学活动鸡蛋在水里会浮起来吗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
  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继续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
  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活动反思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第6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功能的车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每天孩子们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车,他们喜欢在一起发现、讨论车的各种特性“这是公交车,这是小汽车,这是火车……”在《各种功能的车 》这个主题中将打破孩子们的认识局限,和他们一起探索车的功能?

  活动目标
  1、 探索了解各种车的功能。
  2、 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认真观察实验过程。
  难点:统计的熟练程度

  活动准备
  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车的模型,有小汽车,洒水车,自行车,摩托车,挖掘机等等。还有各种废旧的物品,水,土等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教师创设环境,幼儿游戏
  (二)基本环节
  1、 教师示范车的功能的实验,让幼儿观察。
  实验一:教师用挖掘机挖去地上的土。教师小结:挖掘机可以挖去地上的土,所以它有挖土的功能,那小朋友说它还有什么功能呢?幼儿回答还可以挖石头,让幼儿自己尝试,体验。
  实验二:教师用洒水车挖地上的土,挖不起。装上水它可以给干燥的地洒水。
  教师总结:每种车都有它特有的功能,有它的价值
  让孩子们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以打勾的方式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进行指导。(看看每种车是否有相同的功能)
  (三)结束环节
  经验分享,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各种车不同,也有相同的功能。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火车等都可以载人,洒水车可以洒水,挖掘机挖土等等。
  (四)延伸环节
  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探索还有哪些车有哪些功能!

  教学反思
  当我上完这节课时,我觉得有些不足之处,我感觉有些孩子对有些车还不是很了解,我只是针对哪些了解车的的孩子,没有设计到全体幼儿。
  如果让我重新上《各种功能的车》这一课,我会面向全体孩子,在他们熟知各种车名称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分组去探索、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第6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
  2.那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3.用多种感觉和体验水的变化的有趣和好奇。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电热水壶一个、2人一块冰

  活动过程:
  *小实验:水→蒸气: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蒸气凝成的小水珠。蒸气→水:看看盘子上有什么,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手的潮湿。
  *让孩子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看看冰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小朋友很喜欢冰块,这些冰块被小朋友玩到融化了,你们回家可以做许多式样的冰块:彩色冰块、豆豆冰块、模型冰块……

  活动延伸:
  *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染孩子进一步了解、感知冰的特征,有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小朋友回家做冰块玩。
  活动过程的对话:
  孩子们看到老师准备电热水壶,又打了水,都围起来看。
  荣一郎说:“水是软软的。”小实验开始了,插电加热,很快水开了。  陈新说:“水壶唱歌了。”  张俊骞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
  老师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这个现象我们叫它什么?”
  有小朋友说冒烟、
  有小朋友说烧开水,
  蓝钧说是小乌龟,与水联系上了。
  思考过程的观察记录
  黄劲说:“水蒸气。”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黄晨把手放进蒸气上:“我的手湿湿的。”
  有几个小朋友好奇也来试试,老师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发生什么现象?看看盘子上有什么,盘里有许多水珠。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水的变化。老师打开窗,水蒸气出去了,去哪儿?变成什么?有小朋友说,找它的好朋友玩。只要黄劲说到天空变成白云了。
  潘子健说怎么会变成冰呢?
  感受冰块的冰冷:
  孩子每2人一块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小手冻得受不了,一个个做鬼脸。
  看看冰块变化?慢慢地融化了。老师告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冰在0度凝固,温度升高了冰块会融化的。陈炫昊玩冰块后,手冰凉的,调皮的故意去摸摸老师的手,看到老师被冻吃惊的样子,觉的他自己胜利了。小朋友很喜欢冰块,这些冰块被小朋友玩到融化成水了,还依依不舍。
  怎么会变成冰呢?请大家回去放水到一个容器内,放进冰箱里,一段时间,就做成冰块了。
  评价: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过程,用多种感觉和体验水和蒸气互变的有趣过程,又感知冰的特征,又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第63篇、大班科学有趣的叶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提高细致观察的能力。
2、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知道树叶都有叶脉。
活动准备:
1、拓印树叶用的油泥、泥工板,圆柱形积木。
2、《梧桐树叶叶脉什么样》的记录单、笔、胶棒、纸片梧桐树叶若干。
3、叶脉书签、叶脉图片、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4、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拓印的内容。
教师:叶子落下来了以后,时间久了会怎样呢?我们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留个影吧。
2、用油泥拓印梧桐树叶,引出叶脉。
(1)教师介绍新材料--油泥拓印梧桐树叶
(2)幼儿操作,用油泥拓印树叶
(3)教师: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许多细线呢?这些细线是什么?(叶脉)是否每片树叶都有这样的细线呢?
3、观察梧桐树叶叶脉,探索其结构。
(1)幼儿猜测并绘画叶脉。
(2)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细致观察实物。
(4)观察梧桐树叶脉的图片(PPT或实物)。
(5)再次绘画叶脉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讨论叶脉的作用。
教师:为什么梧桐树叶脉长的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像动物有血管一样,植物的身体里也长出了许多很细的管子,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另外叶脉还能支撑叶子。)
5、拓展
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这里还一些其他的树叶,我们再看看,他们也有叶脉吗?观察一下他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刚才看到的梧桐树叶一样吗?
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延续:我们下次再来看一看,印一印,把更多的树叶叶脉的秘密告诉你的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中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帮助。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慢慢成长。

第6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花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花的多样性及特征。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第65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脚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脚印与周围事物的变化,合理推理故事情节。   
  2、有根据线索读图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大图片4-6   

  活动过程   
  一、奇怪的脚印(价值分析:出示脚印,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多媒体播放绘本封面   
  1、提问:看了这幅画,你一定感到很奇怪,把你的问题大胆地说出来?   
  2、小结:大家的问题都和脚印有关,这是一本关于脚印的书,仔细地观察脚印,就可以知道故事里说了什么。   
 
  二、有趣的脚印(价值分析: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故事情节)   
  1、多媒体播放绘本第1页   
  提问:1)我们来认识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是姐姐、哥哥和妹妹。链接故事人物头像   
  2)他们将要做一件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他们将要去旅行?   
  小结:我们从他们准备的食物、水果、水壶、绳子等知道他们将要去旅行。   
  2、多媒体播放绘本第2页   
  过渡语:要知道他们是否出门,一定先要搞清楚这些脚印分别是故事里的谁。   
  多媒体出现链接故事人物头像与脚印)   
  提问:1)谁第一个出门,从哪里看出来的?出门前哥哥做了什么事?   
  2)姐姐妹妹在哪里?出门前分别在哪里停留?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播放绘本第3页   
  提问:1)和前一幅图比一比,这幅图除了脚印不同外,还少了什么?荧光笔画图   
  2)这些东西(黄外套、橙色外套、黄书包、橙色书包、书)不见了,是被谁带走了? (引发幼儿互相质疑)   
  3)大家都走了,是谁关的门?又是什么告诉你是姐姐关的门?   
  小结:我们可以从脚印的方向和周围事物的变化知道故事的情节。   
 
  三、神秘的脚印(价值分析:交流分享合理的故事情节)   
  1、多媒体播放绘本第4、5页   
  提问:1)从画面上观察讨论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按序交流分享故事情节。   
  3)小帐篷搭好了,他们分别在哪里做什么?是什么告诉我们的?(幼儿介绍,互相补充)   
  4)发生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事情发生后他们三后是怎样做的?   
  2、多媒体播放绘本第6页(共同讲述找到了泰迪熊的过程)   
  提问:1)是谁找到了玩具熊?从哪里看出来?   
  2)哥哥在哪里?那个拉着狗的人又是谁?(引发幼儿互相质疑)   
  小结:故事结束了,这个故事跟我们以前看过的书都不一样,画面上没有字,也没有人物,只有一串一串的脚印,可是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通过看脚印和画面上的内容,是不是看懂了这个故事?有没有兴趣自己看,这本书叫《猜猜看,谁找到了泰迪熊》,就是这只玩具熊。有没有今天有警察一样的感觉?

  活动反思
  通过让小朋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脚丫,得出一些他们所知的关于脚丫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我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基本知道小手与小脚的分别。最后再让小朋友走一下“小脚之路”。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其中,这样幼儿才会通过自己所得的具体的感受而有所领悟。

第6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树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第67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不倒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了解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能看懂图例,按图示掌握制作步骤,制作出不倒翁。
  3、对动手制作感兴趣,乐于不断尝试,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不倒翁若干,平底会倒的玩具一个。
  2、蛋壳、橡皮泥、石子、纸张、彩色笔等辅助性材料。
  3、幼儿用书第21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玩不倒翁,引发其对不倒翁不倒的好奇。
  (1)出示不倒翁。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玩具,你们玩的时候推一推、摇一摇,看看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由操作。
  (3)师幼交流讨论。
  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4)小结。
  2、初步尝试制作不倒翁,了解不倒的秘密。
  (1)出示制作材料,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不倒翁。
  (3 )通过问答引导幼儿观察交流。 提问:你们在材料里装了什么?这次每个人都成功了吗?为什么在里面装了材料后,有的小朋友制作的不倒翁还是一推就倒呢?
  小结
  3、再次尝试制作不倒翁,感受成功的喜悦。
  (1)幼儿看幼儿用书第21页的不倒翁制作步骤,了解制作步骤。
  (2)幼儿改进自己的作品,再次尝试制作。
  (3)组织幼儿交流成功制作的经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活动前我为每位幼儿都准备一份制作材料,为的是让每个幼儿都有动手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科学活动都应具有探索性,从探索性方面考虑,我的活动分成了五个环节:1、玩不倒翁,激发兴趣。2、对比玩法,发现秘密。3、初步探索,发现问题。4、再次探索,解决问题。5、活动延伸。第一环节中,小朋友对这个玩具娃娃还是感兴趣的,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他们探索欲望。第二环节是通过对比比较,让幼儿探索不倒翁不倒之谜,小朋友由观察再到摸一摸,打开看一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体现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初步尝试,(幼儿对不倒翁不倒的原因的认识基本上是由我牵着,按照我的设计一点一点来认识的,所以幼儿的学习有点茫然。)第四环节是让幼儿重新尝试制作不倒翁,在老师的指导下,虽然有点只是不倒,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充满了成功的喜悦。第五环节,活动延伸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有很多种,不仅仅是位置摆放的问题,还有物体摆放多少、轻重等问题,所以最后将活动又延伸到了课后,让孩子再去探索。 不足: 1、教具的制作有点问题,在幼儿操作中,幼儿操作比较困难,戴帽子、打开帽子幼儿 都需要老师帮忙。 2、活动操作前,老师的要求讲的不够详细。 3、每个环节之后,可以说些小结性话。 4、在探索不倒翁里面的秘密时,对于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帮助他们加深记忆。 5、操作过程中很混乱。对于幼儿出现的状况,我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6、整个活动我讲的比较多,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比较少。幼儿的主体性没有表现出来。(在幼儿探索发现问题后,可以让幼儿自己总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第68篇、大班科学会变的黄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在幼儿园每天喝的香香甜甜的豆浆是哪里来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黄豆”的主题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收黄豆喽》,锡剧欣赏《双推磨》,创新活动《会跳舞的黄豆宝宝》等。科学活动《会变的黄豆》为其中之一,旨在通过幼儿亲身的操作和尝试,初步了解豆浆的制作过程,引导幼儿关心生活中的小事,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亲身操作,初步了解传统制作豆浆的过程,激发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趣。
  2、乐意参加制作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带幼儿参观豆浆店。
  2、石磨、纱布袋、操作衣、盛浆容器、小调羹、杯子、水盆,干黄豆、浸泡过的黄豆若干。
  3、电饭锅、豆浆调料(牛奶、葱花、紫菜、蜂蜜、榨菜末等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干黄豆和湿黄豆)
  1、这是干黄豆和昨天浸在水里的黄豆,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亲手去摸一摸,看一看,自由讲一讲)
  2、这两种黄豆可以做出哪些好吃的东西?
  3、小朋友说湿黄豆可以磨成豆浆,我们上一次也到豆浆店去看了黄豆是怎样变成豆浆的,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把黄豆磨成豆浆好吗?

  二、操作 (带幼儿来到操作台)
  1、看一看操作台上有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来使用这些工具?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
  2、初步讲解操作方法。
  (1)传统的豆浆都是用这种石磨磨出来的。小朋友可以在上面的操作孔中放入浸泡过的黄豆和适量的水,转动石磨,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刚磨出的豆浆还有豆渣在里面,小朋友可以根据现有的材料想办法过滤,把豆渣分开来。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参与活动,给有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
  注意点:
  (1)幼儿不能磨出豆浆的原因有:①石磨是否倒转。②黄豆太多水太少。
  (2)石磨嘴要对准盛豆浆的容器。
  (3)提醒幼儿可以用沙布袋来沥豆渣。

  三、分享
  1、用电饭锅煮豆浆,同时幼儿讨论:
  (1)豆浆有什么营养?我们吃了会怎样?
  (2)豆浆有哪此吃法?
  2、品尝豆浆,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调料加入豆浆,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反思:    
  源于生活的科学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本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事物与现象的探索欲。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地观察、操作,去发现、感知和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操作,初步了解传统制作豆浆的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       
  本活动设计新颖,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教态自然,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孩子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过程幼儿自始自终都能轻松愉快的参与探索,活动效果较好。

第69篇、大班科学保护环境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活动时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小朋友经常把自己吃间食的食品袋或用过的废纸随便扔到活动区或教室,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保护环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垃圾的危害。
  2、让幼儿知道保护身边环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
  3、体验探索积极参加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从中体验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减少垃圾的产生,提高幼儿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使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准备
  录音机、录像机、有影碟、生活常见的垃圾(纸屑、水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糖果纸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随音乐和老师一起做手指操《飘落的红叶》。
  2、观看有关环保的录像。

  二、基本部分
  1、 教师导入:
  师:小朋友,上课前老师先请你们来看一段录像。在看的时候看哪个小朋友最认真表现得最好,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
  师:从这段录像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吧!
  幼:“有很多垃圾”、“公路的两侧有垃圾,很臭。”“小河里面有垃圾也很臭”“水果皮、饮料瓶、雪糕袋、塑料袋、糖果纸……”
  师:“这些垃圾污染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护身边的环境呢?(幼儿自由的说)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每个人每天都制造许多垃圾,那将会是什么样呢?
  幼:“垃圾会让干净的水变得很脏。”“小河被垃圾污染了,小鱼和小虾就会死掉。”“路的两侧有垃圾污染环境,人就会很容易生病。”“庄家被污染了就不能生长。”
  幼儿看图片
  师:“我们人类每天都会制造大量的垃圾,这么多的垃圾怎样处理呢?”
  师:这些垃圾会通过掩埋、焚烧等方式进行分解。如:食物、一些自然垃圾(如落叶),掩埋一段时间就会腐烂;但有些垃圾是很难分解的,(如:塑料和玻璃做成的东西,其中有一些是可以如何利用垃圾
  师:小朋友都知道垃圾可以回收,那究竟什么垃圾可以回收呢?
  幼:”废纸可以回收。”“喝完的饮料罐可以回收。”
  师:我们怎样可以变废为宝呢? “可以用回收的纸盒进行手工制作,做很多好玩的玩具。还有很多的垃圾可以加工利用,因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知道垃圾有这么多的危害,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我们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乱扔纸屑、水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糖果纸……”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我希望小朋友们从我做起,互相监督,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万物吐绿、百花飘香的大花园而共同努力。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都很爱自己的家,那么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回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父母汇报一下你心目中的美丽家园的形象吧!

第70篇、大班科学活动辨别面粉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面粉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物,但这只是孩子与它的间接的接触。我们的幼儿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面粉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真假面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2、在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时,让幼儿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探索实践,让幼儿在四种白色粉状物中辨别出面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用方法辨别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记录。   

  活动准备:   
  百宝箱 、面粉、淀粉、糯米粉、水、盐、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电饭锅、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通过游戏“百宝箱”出示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引起幼儿对活动兴趣。并提问幼儿:馒头、花卷、水饺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面粉”   
  教师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盐供幼儿猜想四种白色粉状物品哪一种是真正的面粉。   

  二、 展开:   
  幼儿的操作记录分两部分:   
  1)猜想记录:要求幼儿只用眼观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判断谁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记录(四样猜想物品分别用数字作为各自标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盐)如:
  2)验证真假并做记录(在这里我挑选面粉、淀粉、糯米粉、盐四样食物是因为它们1、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可供幼儿探索2、即使幼儿用品尝的方法来验证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交流)   
  验证后的记录:   

  三、 师幼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统计记录总人数36人)
  在交流中幼儿各自说出了验证方法他们有的通过鼻子闻、有的通过嘴巴尝、有的用水来验证面粉的真假方法多多,兴奋无比。通过验证幼儿知道了4号盘的是盐因为它咸是用嘴尝出来的;2号不是因为见到水就不见了,有的幼儿说出了这是淀粉,教师给予了鼓励;1号和3号的识别教师和幼儿做成了饺子皮放入电锅里煮一煮,出锅之后3号变的发粘幼儿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面粉,则判断出真正的面粉是1号。   
  结束:师幼一起归纳总结面粉的特点,对幼儿在活动时的表现做出了评价,并强调安全教育。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允许是不能随便品尝不认识的事物的。   

  活动反思:   
  根据《纲要》精神,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中,展开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尽情探索,而我在活动中早以成为他们活动中的朋友,倾听者的角色。《真假面粉》活动中,幼儿说的多,操作多,精力非常集中,并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通过操作幼儿也了解到了很多常识如:盐是咸的、淀粉遇见水就会融化、糯米团煮熟后是粘的,真正体现出“玩中学”的思想。

第71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快乐。           
  3、迁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摆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幼儿每人一份   大记录表  小卡片 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活动    
  “今天,杨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东西?(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装满核桃、花生豆、小米)这三样东西大小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观察后说一说。

  二、自由猜想   操作验证
  请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到在盘子里。
  1、“刚才小朋友把杯子里的东西全倒出来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们都装进去呢?先来猜想一下先放什么?再放什么?最后放什么?(幼儿自由猜想,个别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做记录。
  2、“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呢?现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来试一试,好吗?”(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一种东西放完后再放另一种东西;操作时要轻拿轻放)
  3、说一说自己是按哪种顺序放的?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把全部放进去,有的已经放不进去了?
  4、“xxx、xxx、xxx……把东西都放进去了,他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放的呢?我们都来试一试吧!”
  (教师引导幼儿分步边操作边观察,得出结论: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这看!”(引导幼儿观看演示文稿,强化认识)

  三、迁移生活   解决问题
  “刚才小朋友发现放东西时先放大的后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东西。那我们就把这种好方法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解决一些小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玩具、厨房里的盆)

  四、巩固认识   结束活动
  “小朋友快来看!这有这么多的玩具,想玩吗?”(引导幼儿观察篮子里的物品是整齐摆放的,然后进行分组活动。)
  “时间不早了,我们把东西收拾一下吧!”(引导幼儿将打乱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摆放。)
  “我们用这种好方法去整理我们教室里的玩具吧!”带幼儿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空隙”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说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幼儿认识到,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就是空隙,物体和物体之间都会有空隙,而且通过操作让幼儿明白,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的道理,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正和《指南》精神相吻合,即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且要运用与生活。    
  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在操作,因此,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更加丰富的东西,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空隙的知识来收拾书包、盒装的玩具、碗筷等等。

第72篇、大班科学物体怎样移动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儿童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儿童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儿童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探索的兴趣。
  2、使幼儿初步了解物体是怎样移动的原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轻重不同的纸盒、积木、球、纸、书包、车等。
  2、一个无轮的箱子、一个有轮的箱子、绳子、圆形木棍。
  3、水盆、水桶、装水的圆形矿泉水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集体演唱《你是怎样笑的》。
  2、由《乌鸦喝水》的故事激趣,引导幼儿将乒乓球从没有水的桶底移动到桶面,从而引入新授。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物品,引导幼儿认识物品。
  2、布置任务。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些物体移动。(教育幼儿不要拥挤、哄吵,并且最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移动,并把方法记住)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4、幼儿汇报自己的发现成果。
  5、教师小结。
  6、教师出示皮球,引导幼儿用力大和用力小地尝试移动,并发现新结论(用力大,物体运动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运动慢且近)。
  7、出示大矿泉水瓶,启发幼儿用最省力的方法来移动。
  8、出示没有轮的箱子,鼓励幼儿想办法来移动。再出示有轮的箱子,进行操作比较,知道给重物体按上轮子会更省力。
  9、知识拓展。平时看到建筑工地上的叔叔们如何将和好的泥浆或砖从一楼移动到上面的楼层上的?(滑轮)
  (随机展示水井打水原理)
  10、小结。鼓励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探索,发现更多的物体移动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出户外体验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物体。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第73篇、大班科学美丽的蝴蝶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动物与人类有着的密切关系,幼儿对各种小动物有着天生的好奇。蝴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小昆虫,由于其外观的美丽,幼儿非常感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追随孩子的兴趣、追随孩子的发现。正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我设计了此活动,围绕孩子们感兴趣的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展开活动,在对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提升、拓展,给孩子以科学、准确的引导。结合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整个活动中,还渗透了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的教育。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使其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本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幼儿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种类、身体特征,而蝴蝶的成长过程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通过讲故事、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游戏活动的开展等形式,来解决重点、难点的学习。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爱蝴蝶、热爱昆虫的情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获得快乐体验。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种类、身体特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
  2、多媒体课件;铃鼓1个;用各种蝴蝶卡片布置“蝴蝶展览区”;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参观蝴蝶展览,自由欣赏、观察蝴蝶。
  2、利用课件,向幼儿介绍各种类蝴蝶。(凤蝶、蛱蝶、斑蝶、环蝶、枯叶蝶、眼蝶)
  3、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4、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蝴蝶的生长过程,并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1)虫卵(2)毛毛虫(3)蛹(4)蝴蝶
  (5)完整认识蝴蝶生长的4个阶段,了解蝴蝶的生长属于“完全变态”。
  5、知识拓展:介绍其它与蝴蝶一样成长过程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螳螂、蝗虫、蟋蟀、飞蛾、蝼蛄、甲虫、天牛等)
  6、了解蝴蝶的身体特征:(1)口器(2)脚(3)触角(4)蝴蝶对人们的用处。(传播花粉、观赏等)
  7、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8、欣赏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引出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蝴蝶。(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师生共同动手运用各种材料来制作蝴蝶。

  活动反思:
  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从孩子的兴趣点生成的,所以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活动中蝴蝶图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游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当然活动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内容太简单,只停留在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蝴蝶的4个生长过程,没有更深的去挖掘。可以在每一遍游戏结束,让幼儿摆出不同的姿势,“变”出不同的蝴蝶,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这样可以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战性。

第74篇、大班科学动物家族聚会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2、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动物卡片
  3、动物的家背景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闭上眼睛听并说出你听到了什么,把眼睛睁开再看一遍,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3、观看多媒体课件, 让幼儿说出自己喜欢那个动物,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
  4、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家禽、家畜、飞禽和野兽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5、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动物生活的背景图两张,让幼儿拿上卡片看一看手上的动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就把它贴到什么地方
  6、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但是活动过程中,课件上出现的动物种类有限,有些动物只能借助于图片让幼儿认识、观察,因此教师在幼儿对动物认识经验的把握不够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环节中对幼儿思维锻炼的效果。

第75篇、大班科学活动要下雨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自从班内开展观察天气、画气象、预报天气一系列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与日俱增。那么如何保持孩子们的兴趣并深化这一活动呢?我想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因为有些动物在天气变化前有着特殊的表现,并有一定的规律,能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因此我将在本次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推断、预报天气的本领。使幼儿懂得一些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我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下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较连贯的讲述能力。
  3.让幼儿了解哪些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各种动物头饰跟幼儿人数一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观察并讨论今天是什么天气,怎样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
  2.教师播放雷雨交加的声音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幻灯片:
  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图片中的小动物,它们的活动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了解一些动物预测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并提问:小朋友,要下雨了,图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蜻蜓在捉虫子吃,好多的蚂蚁在运食物呢,乌龟公公的背湿了……),那它们为什么这么忙呢,怎么不一起玩呢?(幼儿讨论)嗯,小朋友们真聪明,因为要下雨了,所以它们都在准备下雨前的工作啊。
  2.教师小结:《下雨早知道》:
  要下雨了,蜻蜓飞的低。这时候空气潮湿,小虫子飞不高,蜻蜓就低飞去捉它们。(蜻蜓低飞要下雨)
  要下雨了,空气里有许多水气,凝成了许多小水珠留在了乌龟公公的背上,乌龟公公的背就湿了。(乌龟公公的背湿了,要下雨)
  要下雨了,蚂蚁忙着把家搬到高处,免得被雨水淹了。(蚂蚁成群,明天不晴)
  3.让幼儿说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那小朋友们,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动物跟平时不一样吗?
  (孩子们互相讨论)
  4.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几种动物的俗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催。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等等。
  5.幼儿完整听一遍故事《要下雨了》。
  6.请小朋友选择动物头饰,进行下雨前的准备活动状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幼儿自由表演,老师及时观察表演到位的幼儿。
  让表演好的幼儿做示范动作,全体幼儿一起跟学。
  老师说出动物名称,幼儿学下雨前的动态。

  三、结束部分
  随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走出活动室,观察今天的天气有什么变化?。

  活动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个非常好听的科学童话故事,故事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有机地渗透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幼儿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幼儿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在活动一开始,我利用让幼儿从多方面了解天气的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探索天气的兴趣。教学活动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幼儿喜爱的小动物,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动物与气象之间的关系,最后的角色表演更为本节活动增添了不少的情趣,孩子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表现的无比快乐和愉悦,在活动随音乐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还是依依不舍。
  本次活动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动物与气象的关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这一课题取材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可以在最后加一延伸活动:“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动物,注意他们的一些异常反应,并运用本次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这些反应预示着什么天气,并告诉爸爸妈妈你的发现!”

第7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声音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声音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总爱用不同的玩具敲击,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对声音是怎样来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高声尖叫。因此,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学习分辨什么是好听的声音,什么是噪音,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同时也求使活动尽可能地游戏化、多元化,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活动难点:
  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

  活动准备:
  1、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等。
  2、录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 鸟叫声、马蹄声、风声 、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 、牛叫声、公鸡报晓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
  3、沙锤、盘子、木碗、锅盖若干,人手一份,听课教师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猜他是谁:请四名幼儿事先藏在遮挡物后面,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大家根据说话的声音,猜一猜都是谁在说话?)
  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谁在说话?(请一幼儿说一句话)这是谁的声音?(幼儿猜)小朋友真棒!再听听这又是谁的声音?(四名幼儿一一说一句话让幼儿才出是谁)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教师: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们都能根据不同的声音猜出说话的小朋友是谁。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铃铛或三角铁)我们来听听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老师轻敲)老师用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了?现在怎么没了声音?(老师停止了动作,它就发不出声音了)
  小结:原来物品要运动运动起来,它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就没有声音了。
  2、感受声音的不同
  (1)老师准备了很多物品,小朋友想不想跟它们做好朋友?这些东西很奇怪的,你如果不爱惜、保护好他,不和他做好朋友,他生气了发出的声音就不好听了,想不想让他们发出好听的声音?(一一出示响筒 、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 请幼儿敲敲、听听,引导幼儿说出清脆的、低沉的声音,高音、低音)。
  (2)老师改变敲物品的快慢,请幼儿听听有什么变化。(节奏快、慢的声音)
  (3) 请小朋友说一说,除了刚刚听到的这些有趣的声音,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要求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4)出示口哨:小朋友,这是什么?在哪里会用到它?(做操的操场上、比赛场上、户外活动时……)在这些场合,它都能帮助我们。如果老师在上课,它突然冒出声音来会怎样?(让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不同的物品发出的声音各有不同,物品敲动的快慢也使声音的节奏不同,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成为噪音。老师经常要求小朋友不要大声喊叫,上课用适量的嗓音读书,为什么?(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3、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教师: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们会想象到什么事物?
  (1)鸟叫声:这是什么声音?想一想,鸟儿会在哪里快乐的歌唱?我们也来做一只快乐的小鸟怎么样?(引导幼儿模仿鸟叫的声音,做出鸟飞的动作)
  (2)马蹄声
  (3)风声
  (4)笑声
  (5)掌声
  (6)打雷、下雨声
  (7)牛叫声
  (8)公鸡报晓声音
  (9)汽车: 听到汽车的声音,你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在什么地方?
  (10)母鸡带小鸡声音:去捉虫子
  (11)警车声:警车出动,去抓坏蛋了
  (12)加油声: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13)火车汽笛声:火车在铁轨上飞驰
  小结: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老师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声音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乐队,我们一起来演奏吧!(一一出示道具,让幼儿听听声音,说出相应的象声词。)(分组发放道具)
  小小乐队
  我的沙锤沙沙沙,我的盘子叮叮叮, 我的小碗砰砰砰,我的锅盖铛铛铛, 有趣的声音一起来,沙沙砰砰叮叮铛, 真呀真热闹!
  小结:小朋友,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小朋友们以后仔细观察,试着模仿,就会发现很多乐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我在活动开始时,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引出课题,然后出示了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简单直观的教具,让幼儿对声音产生兴趣,分别感受各种声音的不同,将目标重点牢牢抓住。在这一环节,还抓住了一个教育契机,通过口哨出现的不同场合,让幼儿自己分辨什么是噪音,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什么声音不应该出现的场合,引申到让幼儿知道怎么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接着通过分辨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鸟叫声、马蹄声、风声 、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 、牛叫声、公鸡报晓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让幼儿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最后通过探索--发现—操作,让幼儿在演奏中发挥幼儿想象力,从而达到目标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合理,环环相扣,重难点把握得当,幼儿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轻松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高。

第77篇、大班科学活动看谁跑得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斜坡的高度以及坡面的光滑度与汽车下滑速度的关系。
  2、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礼盒一个,内有玩具小汽车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跑道、长短不一的积木若干,记录表一张,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向幼儿介绍场地。
  师:宝贝们,看到地上有根红线了吗?红线的里面是我们今天活动的地方,外面就是我们说话,聊天的地方,记住了吗?
  2、幼儿自由玩小汽车,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打开礼盒),喜欢吗?来,每人拿一辆小汽车。想玩小汽车吗?请你们想出不一样的方法让小汽车跑起来,并且和小朋友比一比谁的小汽车跑得快,能做到吗?好,请你们到活动区玩起来吧。(幼儿玩汽车)
  师:宝贝们,你们的小汽车都跑起来了吗?活动区里有一个停车场,请你们将小汽车停在那里休息一会儿,我们坐下来说说你是怎样让小汽车跑起来的? 引导儿发现,他们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都是给了小汽车一一种外在的力,它才跑起来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探索不用力,让小汽车在车道上自己下滑的方法。
  师:宝贝们,如果我们不对小汽车用力,它能自己跑起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不用力让它自己跑起来吗?(幼儿答)
  师:老师准备了跑道和积木,请你不用力,让小汽车自己从跑道上跑下来,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好,拿上跑道和积木,到活动区去试一试吧。(幼儿探索不用力让汽车自己跑起来的方法。)
  师:你们都找到好办法不用力让小汽车自己跑下来了吗?好,把你的好办法放好不要动,小汽车就停在跑道旁,我们坐下来聊聊你们的好方法。
  2、交流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让小汽车自己跑下来的? 幼儿回答。
  师:看看你们搭的跑道像什么呀?(滑滑梯)搭个像滑滑梯一样的斜坡小汽车就能自己跑下来了吗?我也想试一试呢。
  教师操作并恭喜幼儿挑战成功。
  3、引导幼儿探讨、感受汽车下滑速度与斜坡高度的关系。
  师:看看,你们搭的斜坡有什么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汽车在这样的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一样吗?(不会)在哪个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快呢?(幼儿猜想)
  4、出示记录表,记录幼儿猜想,并引导幼儿验证。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表,我要记录下你们的想法。(教师记录)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怎样来验证呢?
  引导幼儿通过两人一组比赛的方法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并探索比赛规则。
  师:我们需要两人一组,搭建一个高的坡道和一个低的坡道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比赛结果更公正呢?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比赛规则呢?
  两个跑道应该怎么放?
  小汽车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小汽车同时出发呢?
  在探索完后教师完整讲述规则一遍,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师: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比一比吧,一定要记住遵守比赛规则哦。
  (幼儿结伴比赛,教师关注比赛情况)
  师:比赛有结果了吗?快,我们来记录一下你们的比赛结果。
  教师记录比赛结果,并验证猜想成功。
  5、小结并引出新问题。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坡道高汽车下滑的速度就快,坡道低汽车下滑的速度就慢。(出示铺有毛糙地毯的跑道)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新的跑道呢,如果换上这样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还会快吗?你们觉得现在汽车从哪个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快呢?
  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6、幼儿通过比赛继续验证。
  师:到底你们想得对不对,我们还是要来比一比,还记得比赛规则吗?待会儿一定记得遵守哦。好,我先请你们两个人中选一个宝贝来换一下新的跑道,换好后比一比,看看结果是什么。
  (幼儿再次比赛,教师关注幼儿比赛方法。)
  师:有结果了吗?好,我们赶快来记录一下比赛结果。
  教师和幼儿共同记录结果,并验证幼儿的猜想是否成功。
  7、和幼儿讨论交流并引出新问题。
  师:这次为什么在低的坡道上汽车滑下来的速度会快了呢?(引导幼儿发现坡面的粗糙与汽车下滑的速度有关系。)
  师:是不是粗糙的坡面汽车滑下来的速度就一定慢呢?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粗糙的跑道,如果现在我换上这样的高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会不会还慢呢?
  (幼儿猜想)
  师:老师也想来验证一下,(教师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换了新的粗糙的跑道后高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又快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以后再来慢慢研究。
  8、生活中的运用。
  师:在生活中,小汽车是不是跑得越快越好呢?(不是)为什么?(不安全)那你见过马路上有什么样的设施让汽车减速,开的慢一点的?(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出示图片),对呀,看,在我们的马路上还安装了这样的缓冲带,它们就能让汽车减速,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全。

  三、结束部分
  师:好,宝贝们,带上我们的小汽车,到外面去玩吧。

  活动反思
  一般幼儿都有自己玩汽车的经验,但可能没有探索过原因是什么,在活动的开始,我就让幼儿自己玩汽车,通过师生交流了解是自己对汽车用力汽车才能跑起来的,再抛出问题“如果不对小汽车用力,你能想到好办法让它自己跑起来吗?”利用积木、跑道引导幼儿探索出“搭斜坡”的好办法。
  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汽车下滑的速度与斜坡的高度、坡面的光滑度有关系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设疑一猜想一验证”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知识点,并利用记录表,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自己的猜测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分享交流。同时又设置“为什么高的坡道上换上还是粗糙的坡面,汽车下滑的速度又快了呢?”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最后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到在生活当中汽车也不是跑得越快越好,人们会在路面上增加一些设施比如“缓冲带”让汽车减速,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全,让幼儿初步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与生活的道理。

第78篇、大班科学好玩的弹性物品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而且很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为此特设计本次教育活动。在本次教育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尝试用细铁丝等材料制作弹性玩具,并装饰。
  3、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活动准备
  1、细铁丝、乒乓球、小棒、各色彩纸等。
  2、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皮筋、皮球、气球、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拉力器”引起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怎么玩的?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拉力器要很用力才能玩起来?
  教师小结:连接拉力器的东西一条牛皮筋,当我们很用力的时候才能把牛皮筋拉长,当我们不用力的时候,它就恢复的原来的样子,这种特性就叫做弹性。
  2 、提供各种材料,让小朋友感知发现弹性。
  刚才我们认识好玩的拉力器,现在请你在去找一找,玩一玩教室里还有哪些弹性物品。
  幼儿操作:拉拉弹簧会变长,一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压皮球,皮球会扁,松手又鼓起来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
  3 、弹性的作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物体有好多好多,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吗?
  自行车打气,座垫装弹簧,是为了减少振动,夹子、理发推子有弹簧是为了方便使用,沙发、床用海棉和弹簧是为了坐躺时更舒服,水龙头开关里有皮垫子是为了防止漏水,弹簧秤用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4 、小制作“会跳的小人”
  师:今天“会跳的小狗”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有弹性的物品,为了谢谢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会跳的小人”送给他们好吗?
  出示示意图
  老师带来了制作“会跳的小人”的示意图,请小朋友看看,你们能看明白吗?谁能告诉我第一幅图示是什么意思?第二幅呢?
  老师讲解后幼儿操作。
  5 、结束:让我们一起来和会跳的小狗跳舞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第79篇、大班科学有趣的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交谈中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吹泡泡,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为什么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对泡泡水冒出泡泡时特别好奇、贪玩。为了满足幼儿求知欲,让幼儿能动手操作,使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乐,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尝试欲望。

  活动目标
  1、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发展 幼儿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安全并科学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铁丝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泡泡与幼儿进入活动场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观察、讨论活动:
  1、提问:“谁做过泡泡水?”?(引出制作泡泡水的话题)
  2、提问:你是怎样做泡泡水?泡泡水里面放有什么材料呢?
  3、请幼儿上来上来尝试制作泡泡水,并吹一吹。

  三、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1、认识制作材料: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 2 2 4
  3、认识比例:1: 2: 2: 4
  4、出示字卡放在相应的数字下面: 1: 2: 2: 4
  胶 洗 洗 水
  水 手 洁
  液 精
  5、教师示范制作泡泡水:
  制作泡泡水的科学方法:1份胶水、2份洗手液、2份洗洁精、4份水(一勺为一份) 搅匀,教师吹泡泡给幼儿看。
  师:在我们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学配方,像煮菜,盐放多了就会咸,放少就会没味道。
  师:为什么老师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为洗洁精、洗手液有制泡剂,可以产生泡沫,胶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发。)

  四、幼儿操作:运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五、给不同形状的工具给幼儿观察,说一说,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选择工具来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形状。(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里)。

  六、结束活动:组织幼儿吹泡泡。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画》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第80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尾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好奇心强,又充满童心,都很喜欢小动物,但我发现孩子们欠缺仔细观察图片的能力,这一主题刚好是动物朋友们,所以我选这节科学活动,目的在于激发他们自己发现探索的愿望,同时让他们对动物尾巴的功能以及外形特征进行匹配, 挖掘他们仔细观察图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动物尾巴,并初步了解它们尾巴的做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探索的兴趣。
  2.挖掘幼儿的仔细观察图片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喜欢科学活动,加深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种动物的尾巴。
  难点:初步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活动准备:
  猴子,雪豹,狐狸,老鼠,壁虎等动物身子和尾巴分开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你能学学自已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吗?
  李**:我喜欢小白兔,因为它很可爱。师:老师也很喜欢小白兔,看来我们爱好是一样的。
  邵**:我喜欢小猫,因为它抱起来很舒服。师:小猫抱起来很暖和很软,让我们特别想要去亲近它。
  ——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些动物朋友?可它们却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它们的身体藏在了里面,尾巴却露在了外面,请你快速找出这些小动物。(出示展示动物的尾巴)
  (1)出示袋鼠的尾巴
  ——这是谁的尾巴?
  邓**:袋鼠的尾巴。师:你怎么知道它是袋鼠的尾巴?
  邓**:我家里的书上有袋鼠,所以我认出来了。
  ——邓**小朋友喜欢看书,书上有很多的知识,一下子就看出来是袋鼠的尾巴。
  (2)出示豹子的尾巴
  ——这又是谁的尾巴呢?
  韩**:我觉得那是猫的尾巴,因为它的尾巴上有花纹,而且是细细的长长的。
  ——韩**小朋友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好,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老师告诉你,这不是小猫的尾巴,但是都属于猫科动物。
  ——谁还有不一样的答案?
  李**:我觉得他像豹子的尾巴,因为豹子的尾巴上也有斑纹,而且它的尾巴很长。
  ——李**小朋友表达的很完整,能仔细观察斑纹并作出准确判断。
  (3)出示壁虎的尾巴
  ——细细长长的会是谁的尾巴呢?
  高**:我觉得这是老鼠的尾巴,因为它的尾巴细细的,黑黑的,尖尖的长长的。
  ——她的语言表述很清晰,细细的,尖尖的,长长的,但是这个却不是老鼠的尾巴.
  ——给你们一个小小的提示,他的尾巴断掉还会在长出来的
  幼儿集体——是壁虎的尾巴,因为壁虎的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来的
  2、活动过程:
  ——今天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
  规则:我这里准备了一些动物的身体和尾巴图片,请你们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尾巴,并把它们快速贴起来。并告诉我他们的尾巴有什么用?
  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业
  ——它的尾巴长什么样?有什么作用?
  杨**:猴子的尾巴长长细细的,我觉得它的尾巴可以让它方便在树上跳来跳去,让它跳的更远。
  ——你表述很完整,猴子的尾巴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更可以帮助他在树林里荡来荡去。(得到表扬的孩子笑眯眯的,脸上表现出了一抹娇羞。)
  肖**:我找到了豹子的尾巴,我觉得豹子的尾巴可以让它在奔跑的时候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说的很对,除了保持平衡还有什么作用呢?
  李**:豹子的尾巴可以去攻打老虎,当做它的武器。
  ——你一定是看过动物世界吧,观察的特别仔细,记性也非常好。豹子的尾巴可以捕食猎物,对抗敌人,在奔跑的时候保持平衡。
  ——除了这些大型凶猛的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请你说说它的作用?
  熊**:小松鼠也有尾巴,它的尾巴可以让它在奔跑的时候保持平衡,还可以让它跳的更远,大大的尾巴可以盖在肚子上当被子用。
  ——你一定喜欢看书学习,所以才知道这么多。原来小松鼠的尾巴还可以当被子呀!
  ——还有哪些动物有这些特殊的本领呢?
  肖**:我还知道响尾蛇的尾巴,在遇到危险的是会发出响声,用来吓唬敌人。
  ——肖子涵小朋友懂得很多,说明也是爱学习的孩子。
  贾**:黄牛的尾巴长长的,细细的,可以甩走苍蝇
  ——黄牛的尾巴可以当苍蝇拍使用,赶走讨厌的苍蝇。贾欣妍小朋友善于发现生活,观察的很仔细。
  3、出示动物图片
  ——现在请你仔细看看,和同伴小声讨论它们的尾巴的作用,一会介绍给大家。
  贾**:小鱼的尾巴用来掌握平衡的
  肖**:鳄鱼的尾巴可以攻击别人,也可以保持平衡,同时可以保护自己,因为很坚硬。
  李**:大象的尾巴用来扇苍蝇。
  ——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仔细,同时也发现了它们尾巴的作用,很厉害,你们都是爱学习爱动脑的孩子。其实自然界还有很多动物的尾巴具有特殊的功能,今天请你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更多的动物,明天把它们尾巴的作用的讲给讲给大家。现在我把这些动物图片放到益智区里,你们区域活动时可以再进行讨论学习。

  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对小动物尾巴的探索兴趣,这节活动充分说明了一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我通过具体提问和孩子回答后的有效回应,让孩子一步一步将动物的特征,尾巴的作用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出来,同时对于仔细观察的孩子进行表扬,通过具体的表扬让孩子懂得爱看书、爱学习就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小朋友的认可,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动中,我用连续的提问让孩子进一步观察、倾听、表达,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明白幼儿活动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从而超出我的预设愿景,呈现更好地课堂效果。

第81篇、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第8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树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第83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多米诺骨牌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今天的活动来源于我们幼儿的日常游戏。材料,也非常的简单,就是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积木。当小朋友在搭积木的时候,常常会有许多新的创意,有一天,小朋友把积木一块一块地排列好,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一块,结果孩子发现后面的积木也随之全部挨个倒下,幼儿为自己发现这一现象欢呼雀跃,可其他幼儿在模仿这一现象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抓住了幼儿的这个兴趣点,联系多米诺玩法开展了这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骨牌的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有关。
  2、能够通过观察、合作、比较,大胆的进行有目的有规律地探索。
  3、培养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张路线图、两张记录表各5份、骨牌若干数量、笔 、投影仪、课件、录像、地垫。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木块。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积木,想玩吗?去玩一玩。    

  二、老师演示推多米诺骨牌,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排出8块,轻轻推第一块,你们猜这些积木会怎样?是这样吗?我来试试。你们想玩吗?   
 
  三、幼儿玩多米诺骨牌。     
  1、你成功了吗?为什么会倒?你的为什么没有倒?     
  2、幼儿再次玩。排成弯的。        
  出示两条线,大拐弯和小拐弯。讨论哪种更容易倒。
     
  四、幼儿合作玩多米诺骨牌。     
  1、看图片。        
  多米诺骨牌除了排成直的和弯的,还可以排成各种图案呢,看。你们能排出其它的图案吗?      
  2、合作玩多米诺骨牌。       
  交代要求:我们一个人的木块不够,怎么办?怎么合作呢?找好朋友,5个人一组,选一个组长,讨论排成什么图案。最后请他来介绍后并且推倒。    

  五、游戏:人体多米诺。    
  生活中除了用积木,还可以用麻将牌、硬的香烟壳子来玩多米诺。更有趣的是还可以用我们的人体当多米诺骨牌呢。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活动中,“积木块”成了“主角”,为使幼儿能尽快融入到活动中,我们一开始就让孩子对积木的玩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部分,孩子们利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地讲述,分享同伴的经验,同时激发了孩子参与下面活动的积极性。 接着,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想来玩一玩,我的玩法更有趣。”孩子们觉得很好奇:“老师会怎么玩呢?和我们玩得一样吗?”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老师的身上。我一边演示一边抛出问题:“我把积木一块一块排好,用手推第一块,你们猜,后面的积木会怎样呢?”面对我的问题,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想可能的结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耐心地倾听了孩子对结果的种种猜测,在结果没有呈现时,我对孩子的观点表示认可,这给孩子创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了孩子的猜想活动。我推倒积木,验证了孩子的猜想结果,更引发了孩子想亲自试一试的欲望。    
  有了孩子们的第一次操作,他们对多米诺玩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与主动的探索下发现了原来是力的传递在起作用。    
  矛盾是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动力,这时我又适时地摆出了新的矛盾: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摆的?你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呢?把这些问题的出现作为一个新的刺激点,在我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追问下,在幼儿一次次讨论、交流、操作中解决了积木块之间的距离问题,我还让成功的孩子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同伴,达到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紧接着,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多米诺的排列由原来的直线变成了曲线,这时,拐弯处的排列成了新的矛盾,我又抛出问题:“为什么拐弯地方的积木没有倒?怎样摆才能让前面一块积木能碰到后面一块积木呢?”这个问题又引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小朋友不断摆弄转角处积木的方向,我又及时给予语言引导:“请您检查一下前面一块是不是能碰到后面一块?”这样避免了孩子盲目地去推倒积木块,给了幼儿一个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机会。    
  第三次操作,是同伴间的合作,在这个环节中,大家要商量、分工、合作,将大家的积木块合在一起,还要共同来设计一个图案,这对孩子们来说又多了一份考验,这时我作为旁观者去倾听孩子们的交流、讨论、操作。孩子在介绍、推积木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尽管有的小组积木块没有一次成功,我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肯定与鼓励。    
  最后用人体做骨牌,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就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我给孩子欣赏了一段动态的多米诺现象,这一现象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想继续玩的欲望,大家在一个比较兴奋、愉悦的状态下结束了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因为孩子探求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本身更重要。

第84篇、大班科学活动我们会造风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风扇一台、扇子、不同材质的纸(如挂历、报纸等)、塑料袋等等。
  2、自制风车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探索风的形成。
  ——听风声,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
  ——可是,为什么会有风呢?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风形成的原因。
  ——介绍原因。
  ——请幼儿用手在脸边扇动。你觉得有风吗?为什么? 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用手扇一扇,空气就流动起来了,这样就感觉有风了。
  3、想办法造风。
  ——出示电风扇,通过电风扇的转动带来风,启发幼儿:自己可以制造风。
  ——一起讨论:用哪些办法可以造出风?
  ——幼儿利用提供的各种物品进行实验。
  ——幼儿介绍自己是用哪些方法造风的,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并说说为什么有时风大、有时风小。
  4、活动延伸:风车转起来。
  ——出示风车,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到户外,尝试怎样才能让风车转得快。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奥秘。孩子们是渴望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第85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膨胀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
  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
  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
  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第86篇、大班科学活动机器人探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关于《科技大学机器人比赛》的录象,所以孩子们对机器人的话题特别感兴趣,他们大胆的想象与讨论使我感到自己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所以我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组织这次活动,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关于机器人的信息,为孩子的自由想象提供一个平台,使孩子的自由探索得到成分展示的机会。

  活动目标:
  1、喜欢机器人,乐于探索机器人的奥秘,大胆幻想。
  2、初浅的了解一些关于机器人的知识,积极参与游戏,有设计研制机器人的美好愿望。
  3、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造,能与同伴共同交流,体验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关于机器人的各种图片、报纸、书刊资料,简介机器人的录像片,动画片《环保机机器人》,四开纸板(每人两张),可以套进幼儿手臂的圆柱形纸桶(每人两个),皮球两个。

  活动过程:
  1、谜语:叫人不是人,干活样样行,不吃也不喝,能唱又能说。
  2、欣赏录像片:机器人探秘。其中介绍了以下关于机器人的知识:
  本领----走路、爬避、潜水、投篮、绘画、倒水、吹奏乐器等;
  用途----为盲人导盲、为高层大楼粉刷外墙、为卧床的病人喂饭、照顾小宝宝、装配汽车等。
  小结:机器人种类繁多、用途也很广,它被应用到各各领域,军事、工业、医疗、生活、娱乐,机器人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关注点:幼儿能否发现机器人代替人类作业的益处,比如,护士机器人可以为传染病患者护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高层作业机器人速度快又防止坠楼事故的发生。
  3、动画片:环保机器人。
  (片中讲述了叫小明的男孩为了保护公园里的环境卫生,发明了环保机器人。请它来收集人们乱丢的垃圾,保护环境,尽职尽责。)
  提问:小明为什么发明环保机器人?环保机器人的职责是什么?小朋友是否也想发明了不起的机器人呢?
  关注点:是否有发明创造的欲望,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小小发明家----幼儿在大纸板上以绘画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发明与创作,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明成果,你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或者解决什么样的困难?
  关注点:能否大胆幻想,积极创作,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游戏----机器人对抗赛。
  准备:绘画机器人的纸板将双腿裹住,将圆柱形纸桶套进手臂,固定其膝关节及肘关节,使幼儿行动不便,好似机器人一般。
  玩法:接力投篮,每组第一名幼儿出发,从起点拍球至终点投篮再返回起点,将球传递给下一幼儿,哪组最先完成并投中最多为胜。
  关注点:帮助幼儿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由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科学家们发明的机器人还并不十分完美,有时运动起来还有些笨拙,就像小朋友们装扮的机器人一样,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机器人的领域中,还有更多的课题等待小朋友们去完成,并希望将来的机器人比赛能更精彩。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不难看出只要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教育的主题,并加以合理的设计组织,活动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活动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在欣赏录象片时,幼儿看到了许多机器人的精彩介绍,他们认识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知道了现代科学家发明了机器人的神奇功能,并且看到了这些功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工业、医疗、军事、生活、娱乐,机器人几乎无处不在,还了解到应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的许多好处,真是让孩子们大开了眼界,他们看得投入极了。此外,在幼儿看到了新近的科学技术产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现代机器人的不完美之处,还有待与继续发展、进步和更新,这充分调动了幼儿涉足科学想象与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发明永无止境,所以在幼儿自由设计发明机器人的环节中,他们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现存机器人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和改进,幼儿把他们理想中的完美的机器人尽情展现在了画笔下。

第87篇、大班科学活动常绿树和落叶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基本特征,初步知道它们的不同点。
  2、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辨认几种常见的落叶树和常绿树。
  3、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基本特征,初步知道它们的不同点
  难点:为什么有的会落叶,有的树不会落叶?
  重点突破策略:
  1、表格梳理(侧翻的方法)
  2、游戏巩固(我来考考你)
  3、操作体验
  难点突破策略:
  1、三个多媒体课件的层层递进。考考你——常见的两种树欣赏——感受现象
  2、图片两张,直观(蜡质的表现——用塑封纸封起来)

  活动过程:
  一、小问号引题:
  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树会发生许多的变化,你有哪些关于树 的问题要问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并用图文的形式进行记录,主要是落叶和变色)

  二、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
  1、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关于……,我为大家准备了两片树叶,梧桐树和茶花叶,请大家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对着光照一照,看看有什么不同?
  2、幼儿操作、比较(幼儿围坐成半圆,在椅子上比较)
  3、集体交流,教师记录(共六点)
  颜色 表面 大小 硬度 厚薄 常绿树(画树叶)
  落叶树(画树叶)
  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出示字卡和记录 光泽——像镜子
  小结:一年四季都是碧绿的树叫常绿树,像梧桐树那样到了秋天要落叶的树叫落叶树。

  三、考考你(复习巩固)
  出示PPT,“这片树叶是绿色的,可能会是哪种树?”让幼儿先看一看,然后猜猜是哪种树,然后出示答案。共5片树叶,分别是绿色、黄绿色、厚的、软的、粗糙的。

  四、幼儿操作
  1、教师讲要求,先认识挂件,两串分别是落叶树和常绿树,每人一碗树叶,里面放四种树叶,两片落叶树、两片常绿树。
  2、出示两块黑板,上面挂两行钩子,以便让幼儿操作后把挂件挂到相应的黑板上。

  五、交流
  1、幼儿检验对错,然后针对放错了进行纠正,如松针,叶子的是尖尖的,硬硬的。
  2、看PPT图片,欣赏一些常见的落叶树和常绿树。(落叶树:柿子树、枫树、柳树;常绿树:广玉兰、桂花树、松树)
  师:你还看到过哪些落叶树和常绿树?
  3、师:为什么有些树一到秋天就要落叶呢?
  先请幼儿猜测
  播放课件,介绍其中的科学原理。
  提问:你听清楚了吗?为什么会落叶呢?(叶片大,有气孔,水分从气孔排出,常绿树的表面有一层亮亮的东西,是蜡质,它能保护树叶的水分不蒸发)

  六、延伸活动:常绿树一年四季都不落叶吗?(回到小问号的展板上,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下次再来研究)

  活动反思:
  一次成功的活动,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地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通过关注树木变化,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知道“像柳树这样春天树叶都发芽了冬天树叶一下子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一年四季都有叶子的,叫常绿树。”教学活动重过程、重情感体验、重能力的培养。活动前要充分做好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材料能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形式。那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整个活动围绕着“叶子”,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感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如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倾听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第88篇、大班科学有趣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声音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总爱用不同的玩具敲击,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对声音是怎样来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高声尖叫。因此,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学习分辨什么是好听的声音,什么是噪音,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同时也求使活动尽可能地游戏化、多元化,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活动难点:
  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

  活动准备:
  1、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等。
  2、录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 鸟叫声、马蹄声、风声 、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 、牛叫声、公鸡报晓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
  3、沙锤、盘子、木碗、锅盖若干,人手一份,听课教师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猜他是谁:请四名幼儿事先藏在遮挡物后面,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大家根据说话的声音,猜一猜都是谁在说话?)
  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谁在说话?(请一幼儿说一句话)这是谁的声音?(幼儿猜)小朋友真棒!再听听这又是谁的声音?(四名幼儿一一说一句话让幼儿才出是谁)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教师: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们都能根据不同的声音猜出说话的小朋友是谁。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铃铛或三角铁)我们来听听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老师轻敲)老师用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了?现在怎么没了声音?(老师停止了动作,它就发不出声音了)
  小结:原来物品要运动运动起来,它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就没有声音了。
  2、感受声音的不同
  (1)老师准备了很多物品,小朋友想不想跟它们做好朋友?这些东西很奇怪的,你如果不爱惜、保护好他,不和他做好朋友,他生气了发出的声音就不好听了,想不想让他们发出好听的声音?(一一出示响筒 、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 请幼儿敲敲、听听,引导幼儿说出清脆的、低沉的声音,高音、低音)。
  (2)老师改变敲物品的快慢,请幼儿听听有什么变化。(节奏快、慢的声音)
  (3) 请小朋友说一说,除了刚刚听到的这些有趣的声音,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要求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4)出示口哨:小朋友,这是什么?在哪里会用到它?(做操的操场上、比赛场上、户外活动时……)在这些场合,它都能帮助我们。如果老师在上课,它突然冒出声音来会怎样?(让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不同的物品发出的声音各有不同,物品敲动的快慢也使声音的节奏不同,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成为噪音。老师经常要求小朋友不要大声喊叫,上课用适量的嗓音读书,为什么?(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3、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教师: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们会想象到什么事物?
  (1)鸟叫声:这是什么声音?想一想,鸟儿会在哪里快乐的歌唱?我们也来做一只快乐的小鸟怎么样?(引导幼儿模仿鸟叫的声音,做出鸟飞的动作)
  (2)马蹄声
  (3)风声
  (4)笑声
  (5)掌声
  (6)打雷、下雨声
  (7)牛叫声
  (8)公鸡报晓声音
  (9)汽车: 听到汽车的声音,你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在什么地方?
  (10)母鸡带小鸡声音:去捉虫子
  (11)警车声:警车出动,去抓坏蛋了
  (12)加油声: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13)火车汽笛声:火车在铁轨上飞驰
  小结: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老师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声音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乐队,我们一起来演奏吧!(一一出示道具,让幼儿听听声音,说出相应的象声词。)(分组发放道具)
  小小乐队
  我的沙锤沙沙沙,我的盘子叮叮叮, 我的小碗砰砰砰,我的锅盖铛铛铛, 有趣的声音一起来,沙沙砰砰叮叮铛, 真呀真热闹!
  小结:小朋友,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小朋友们以后仔细观察,试着模仿,就会发现很多乐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我在活动开始时,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引出课题,然后出示了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简单直观的教具,让幼儿对声音产生兴趣,分别感受各种声音的不同,将目标重点牢牢抓住。在这一环节,还抓住了一个教育契机,通过口哨出现的不同场合,让幼儿自己分辨什么是噪音,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什么声音不应该出现的场合,引申到让幼儿知道怎么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接着通过分辨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鸟叫声、马蹄声、风声 、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 、牛叫声、公鸡报晓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让幼儿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最后通过探索--发现—操作,让幼儿在演奏中发挥幼儿想象力,从而达到目标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合理,环环相扣,重难点把握得当,幼儿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轻松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高。

第89篇、大班科学有趣的蚯蚓教案反思

   活动来源: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3.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4.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这一环节,幼儿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们要保护蚯蚓,爱护大自然。)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动中,幼儿了解到蚯蚓受伤分成两段后,它有个小本领,有脑袋的那部分会长出尾巴来,有尾巴的那部分也会长出脑袋来,它就能变成两条蚯蚓啦!)

  活动反思:
  1.选材生活化《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本活动的内容主体来源于生活,结合活动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蚯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发现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环境宽松化整个活动注重每个孩子的参与、探索、研究。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寻找、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能很好合作。教师在活动中是材料的提供者,问题的观察者和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探索氛围。幼儿充分体验了自主活动的乐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意识。
  3.材料丰富化本次活动的材料,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提供了若干条蚯蚓和相关的探索辅助材料避免了幼儿操作时的争抢,有提供了自主选择、探索的机会。

第90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觉的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以图片的形式分组布置在墙上。
  2、音乐磁带:《动物狂欢曲》、《摇篮曲》。
  3、多于幼儿人数的各种动物头饰。
  4、录像带:录有班级幼儿午睡的情况,如:侧卧、仰卧、趴卧、被子蒙着头、挖鼻孔、打呼噜等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有关动物睡觉的资料
  1、分组参观,互相介绍。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已了解、掌握了相关信息,图片也是孩子亲自剪贴和绘制的,讲起来头头是道,既满足了幼儿乐于交流、表现的欲望,又实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
  2、集体讨论:“这些动物为什么要这样睡觉?”
  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尝试从自己收集的信息中寻找答案,如“因为小鱼没有眼睑,要睁着眼睛睡觉;长颈鹿的脖子太长,要将脖子搁在背上睡觉”等等。找不到答案的,教师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想像。如:“马、非洲象为什么要站着睡觉?”有的说,如果敌人来了,便于很快逃跑;有的说,它们的身体太大了,躺下去,再爬起来,不方便;还有的说,能够马上醒来,随时准备出发。
  许多孩子对动物的冬眠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青蛙、蛇躲在洞里就不冷了吗?”
  “它们是不是大懒虫、胆小鬼,特别喜欢睡觉?”
  “它们睡那么长时间,要是饿死了怎么办?”
  3、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归纳: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游戏活动:“睡觉了”
  幼儿任意选一种动物头饰戴在头上,教师播放不同性质的音乐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情绪,自由地模仿小动物,如音乐很欢快,“动物们”跳舞,当音乐变成轻柔的摇篮曲时,就模仿该动物睡觉的情景。
  师:“小动物们睡醒了吗?请你们过来看看谁也睡着了?”
  “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三、观看本班幼儿午睡的情景录像,组织幼儿讨论:“人是怎样睡觉的?”
  看到自己和同伴的录像,孩子们感到特别高兴和新奇。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盖好被自己蹬掉的被子时,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孩子们积极愉快地进入了关于“我们应该改掉哪些不良睡眠姿势?”话题的讨论。
  “睡觉时挖鼻孔、用被子蒙着头,是不讲卫生、不安全的。”
  “趴着睡觉不舒服,会打呼噜。”
  “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四、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有的孩子说:“因为我们是小孩子。”有的说:“午睡可以帮我们长大个子。”
  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
  师:“你喜欢午睡吗?”“不喜欢午睡怎么办?”
  “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记录晚上睡觉的时间和早上起床的时间,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活动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另外,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幼儿卫生学的角度出发,午睡是为了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增强抵抗力,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要求教师在组织幼儿午睡时,不能强迫幼儿入睡。我发现平时总是有个别孩子不喜欢午睡。有的孩子入睡前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动作,如:挖鼻孔、摸眼、咬衣服、踢被子、缠绕头发等。因此,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我们组织了《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活动。

第91篇、大班科学有趣的舌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了解人的舌头、动物舌头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学会分辨熟悉的几种动物舌头。
  3、激发幼儿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两杯水、青蛙图片、PPT

  活动过程:
  一、了解人体舌头的功能。
  1、品一品,尝一尝。
  桌上放两杯水,分别是盐水和糖水,让幼儿观察。
  (1)桌子上有两杯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其实一杯是糖水一杯是盐水,你能看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糖水吗?
  (3)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我们的舌头还能分辨什么味道?
  (4)我们的舌头长什么样?请小朋友相互观察一下。(扁扁的、宽宽的、淡红色、均匀小颗粒)
  2、想一想、说一说。
  (1)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人体的舌头作用真大,不仅能尝出各种味道,还能帮助我们说话、唱歌,舌头还是搅拌机呢,能帮助牙齿把食物嚼碎。
  (2)如果舌头生病了或受伤了,我们一定觉得很痛苦,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的舌头呢?
  教师小结:我们吃东西不要吃太辣、太烫或太冷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以免咬着舌头,保持口腔卫生。

  二、探讨青蛙舌头的特点及作用。
  小动物们有舌头吗?人的舌头有很多作用,小动物们的舌头也有很多作用。
  1、议一议。今天我们教室还来了一位小动物(青蛙),你们知道它的舌头有什么作用吗?(捉虫子)小朋友们,它是怎么用舌头捉害虫的呢?
  2、看一看。演示青蛙捉虫的情景。
  问:青蛙的舌头有什么特点?
  青蛙的舌头长在口腔的前端,而舌尖位于咽部,舌上布满了粘液,能很快粘住害虫,将其直接送入咽部而吞入腹中。
  3、学一学。启发幼儿用手部动作边学习青蛙捉虫。

  三、观察并谈谈其它有趣的舌头。
  1、猜一猜。看图片,启发幼儿讨论。
  问:这些舌头有什么特征?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的舌头?
  2、操作游戏"找舌头",让幼儿给动物和相应的舌头连线。
  3、谈一谈。观看PPT。
  (1)啄木鸟的舌头上带钩,能伸进树皮里勾出害虫。
  (2)蛇的舌头是裂开的,可以用来捕捉外面的气味。
  (3)老虎的舌头上有很多肉刺,能帮助老虎把骨头上的肉舔干净。
  (4)炎热的夏天,小狗的舌头能流出汗水,帮助它散热,可以凉快些。
  (5)食蚁兽的舌头又长又圆,能伸进蚁窝,吃掉白蚁。
  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舌头也很有趣?

  四、活动结束。
  人和动物的舌头这么有趣、能干,以后要保护自己的舌头,保护动物,还要多留心,观察其它动物,去发现一些更有趣的舌头。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先让幼儿了解人类舌头的味觉功能,再提问"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积极讨论,使整个活动气氛都活跃起来,再引导观察动物的舌头。在幼儿猜测这是谁的舌头时,我先让幼儿小组讨论操作"给动物找舌头"提高幼儿的兴趣,然后再讲述每个动物的舌头特点和作用。活动中我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学会了分辨熟悉的几种动物舌头。

第92篇、大班科学有趣的小车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本班有部分幼儿会带一些小磁铁到幼儿园来,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个特别感兴趣,而且还能玩出很多花样。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基本了解了磁铁能吸铁的特性。看到孩子们对磁铁这么感兴趣,我想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及感受磁铁的两极性。
  2、情感目标:了解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技能目标:善于用各种方法来玩耍磁铁,并在玩耍小车的过程中发现磁的两极性。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知磁铁的特性并通过玩耍小车的过程感受磁的两极性。
  教学难点:部分幼儿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发现磁铁的特性并感受磁的两极性。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纸杯,里面装有回形针,小铁片,小塑料片,小纸片。
  2、每组幼儿一套磁力小车,每组4名幼儿,各有两个。磁力小车的样式是两头装有磁铁。
  3、每位幼儿一块磁铁。
  4、磁铁应用的PPT

  活动过程
  1、 开始环节:老师通过隔着一张白纸让小铁片跳舞的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并引出主题磁铁。
  2、 基本环节:给幼儿分发纸杯和磁铁,鼓励幼儿玩耍,并在此过程中让幼儿温习已经了解的磁铁的特性。在幼儿玩耍结束后,通过提问引导,让幼儿自己说出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在幼儿兴致正浓的时候,老师用拟人的手法告诉幼儿磁铁先生为了表扬大家发现了它吸铁的本领还想和小朋友再玩一个游戏,然后老师利用“魔法变变变”的方式把刚才的磁铁变成已准备好的磁力小车,告诉幼儿磁铁先生就藏在小车上。在发给幼儿玩耍之前给幼儿一个小任务,找到磁铁先生藏到了哪里。
  先让幼儿各自玩耍,并引导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小车的两头可以吸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磁铁在小车的两头。
  接下来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项比赛,幼儿4人一组,共有8个磁力小车,比比看哪一组的小车能最快地连在一起。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发现磁铁之间可以相互吸引。第二次比比看哪一组的小车能一个推着一个跑得最远。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发现磁铁之间还能相互排斥。
  游戏结束后,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总结刚才发现的磁铁的小秘密,幼儿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磁铁的两极性。
  3、 结束环节:幼儿自由玩耍小车,并可以和其他的幼儿自由组合玩耍,进一步感受玩耍小车的乐趣。并在玩耍结束后请幼儿为大家展示自己连接的各种各样形式的小车。
  4、 延伸环节:为幼儿播放讲解磁铁应用的PPT,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冰箱的门上,黑板上各种各样的粘钩,磁悬浮列车,指南针等都是利用了磁铁。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缺少一些教学理论。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本次活动基本上还是尊重了幼儿发展学习的规律,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并且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在游戏过程中既有自我探索的部分,也有与小组协作的过程,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协作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基本了解幼儿的已具有的关系磁铁的经验水平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参与较少,主要以组织和引导幼儿为主,让幼儿能有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个体差异的存在,调整活动时间,以及对不同的幼儿引导的方式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本次活动主要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耍中发现规律,教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但个别幼儿还不能完全地自主观察与参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的引导,使幼儿都能达到各自的发展水平。
  4. 这节课在游戏活动设计上还可以更新颖,比如用一根细棍穿过两个环形磁铁,并让这个两个磁铁想排斥,上面的磁铁就悬浮在空中,这可以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磁铁相互排斥,并简单、初步感受这一特性在磁悬浮列车中的应用。

第93篇、大班科学认识鸟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有鸽子等。大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认识鸟的外形特征及其对人类的益处。  
  2、培养幼儿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比较,并用语言积极表达。  
  3、感受鸟和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爱鸟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鸟的图片,鸟鸣的背景音乐,歌曲《百鸟朝凤》,鸟的本领的汉字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1、听自然界鸟叫录音,引导幼儿进入鸟的世界。
  师:猜猜是什么鸟?
  (1)身穿黑长袍,尾巴像剪刀,爱在屋檐下,捉虫喂宝宝。(燕子)
  (2)说它像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像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孔雀)
  (3)有种鸟儿本领高,尖嘴会给树开刀,坏树皮全啄掉,勾出害虫一条条。(啄木鸟)
  (4)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猫头鹰)

  二、 鸟的外形特征
  1、 分组讨论:观察鸟的图片,说说鸟的外形特征。
  2、 集中交流:你们发现鸟类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师小结:有羽毛、翅膀、会飞行、会生蛋·······

  三、启发性提问
  1、师:会飞的动物都是鸟吗?(蝙蝠、蝴蝶)   
  师小结:蝙蝠是哺乳动物,胎生。蝴蝶是昆虫。
  2、师:会生蛋的动物都是鸟吗?(乌龟、蛇等)
  师小结:乌龟是两栖爬行动物,蛇是软体爬行动物,鸭嘴兽是唯一卵生的原始哺乳动物。
  3、师:有翅膀但不会飞的动物是不是鸟?(鸵鸟、企鹅、鸡、鸭、鹅)
  师小结:鸵鸟是鸟,但不会飞,只会在沙漠里跑。企鹅也是鸟,但它也不飞,它善于潜水游泳。鸡、鸭、鹅以前是鸟,但由于人们长时间把它们饲养在家里,造成它们飞行本领退化。现在人们称它们为家禽。

  四、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1)幼儿讨论:
  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交流介绍几种鸟 森林医生——啄木鸟 捕鼠能手——猫头鹰 学舌高手——鹦鹉 预测天气——燕子 师小结: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益处。有的鸟能为庄稼除害虫;有的能够为树木治病,有的能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有着漂亮的羽毛和动听叫声的鸟儿还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小朋友要保护它们,千万不要伤害它们。

  五、结束(歌曲)
  师:鸟在天空中飞翔的样子多自在呀!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鸟飞飞看。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带幼儿欣赏鸟的图片,各种各样的鸟深深吸引了幼儿,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鸟的世界中。接下来,我和幼儿共同谈论自己喜欢的鸟,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让幼儿分组探索,根据幼儿的讲述,有机灵活地出现他们讲到的鸟,然后我再补充,其实就是灵活地将幼儿没有讲到的讲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在幼儿对鸟的种类有大致的了解后,我带幼儿进入下一环节“鸟的特征”的学习。这一环节运用提问,加深幼儿的印象,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以上环节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活动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还要让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继续探索鸟的世界,让这一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活动的生活化,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第94篇、大班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幼儿知道勺子有两个面,凹面和凸面。
  2.两个面所呈现的景象也不同。
  3.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
  4.让幼儿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不锈钢勺子一把
  2.教学PPT  7页
  3.幼儿用书《勺子里的哈哈镜》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咱们的一日三餐是什么工具宝宝帮助我们把碗里的美食传递到我们的小嘴巴里的呀? (勺子)
  2.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勺子,有木头的.塑料的.不锈钢的.彩色的.有可爱小动物的的等等等等,但是你使用勺子的时候,有没有留心观察呢?你又观察到了什么呢?
  3.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老师观察到勺子好像是有两个面,你们确定老师的说法么?
  4,老师很开心,因为老师的观察被你们证实是正确的了,勺子有两个面,凹进去的,我们叫它“凹面”放PPT)
  5.小朋友跟读:凹凹凹,凹面凹面凹面
  6.勺子凸出来的这一面,我们叫它“凸面”
  7.小朋友跟读:凸凸凸,凸面凸面凸面
  8.任意指勺子的一面,问幼儿是哪一面
  9.凹凸面小游戏 (幼儿喜欢动画人物“奥特曼”故起名“凹凸面”音似,吸引孩子的兴趣)幼儿弯曲手掌,老师说凹面,就用手心向老师示意,老师说凸面,就用手背向老师示意。
  10.咦,看这两个小朋友认真的情形,好像在勺子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咦,这些小朋友好像也在勺子里发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出示PPT)
  11.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
  12.老师请坐姿最优美的小小科学家来替大家一探究竟
  13.里面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我看到了一面是反的,一面是正的)
  14.在公园、游乐场里,有这样三面镜子,一种是平面镜,和别人眼中的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透过它就会看到真实的自己,另一面是凸面镜,我们透过它可以看到自己变得胖乎乎的样子,最后一面是凹面镜,我们可以看到像竹竿一样高挑的自己。每当我们看到三面不同镜子里的自己,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所以,我们管这种镜子叫做“哈哈镜”。
  15.今天我们知道了勺子里面也有哈哈镜,而且不同的镜面照出的影像也不同。
  16.师带读PPT上的文字:勺子有两个面,不同的镜面照出来的影响也不同。
  17.咱们小朋友在生活中也要用我们善于发现的小眼睛去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8.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95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王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按要求给动物进行分类并在相应的表格中画出动物。
  2、 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学习。
  3、 会分工合作完成学习表。
  4、 能将所获知识经验与同伴及老师分享、交流。
  5、 感受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关于动物的图书、卡片若干,光碟一盘、每个组一张学习表、一盒彩色笔。

  活动过程:
  1、 通过谈话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并引出主题“动物”。
  组织幼儿在准备好的绿草坪上围着老师随意坐下,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跟幼儿聊天。
  提问:(1)你们家里有没有养一些小动物啊?比如:小狗、小猫、小鸡、小鸭什么的?接下来让幼儿自由回答,老师给予鼓励。
  (2)还认识其他的动物吗?让幼儿开动脑筋想想其他动物,并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动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奇妙的动物吧!好吗?”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2、 通过观看碟片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老师同幼儿一起住址观看光碟。看完后向幼儿提出学习要求:给动物找朋友,把条件一致的放在一块儿。接着,向幼儿讲解学习表,学习表共有三种,具体如下:
  食肉动物食草动物 两条腿的动物四条腿的动物 会飞的动物水生动物
  3、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让幼儿自由分组后利用老师所提供的资料,分工合作完成学习表。
  告诉幼儿在完成表前自由分组。接着,动脑筋完成表格,但如果遇到困难也要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接着,老师介绍一下所准备的资料如查阅的方式。最后强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表。
  4、 让幼儿把自己所获知识经验与同伴分享,老师并给预评价。
  让幼儿把完成的学习表展示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接着,每组上来一个幼儿讲述本组完成的内容、方式以及所获得的经验等与同伴分享。在讲述的同时,老师给予评价,评价以鼓励幼儿、欣赏幼儿为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
  5、 经验提升:
  增强幼儿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此时响起愉快的音乐,并告诉幼儿动物们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们高兴游戏起来了。我真为他们高兴!可令我担心的是,有些坏人专门要捕杀小动物,这样动物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寂寞了,更重要的是还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因为这样,小朋友们一定要开始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使动物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做保护动物的小天使!好吗?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动物特征,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收集更多的动物图片,讲述动物的“神奇”故事,并在美工角和科学角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和探索,随时丰富主题内容。

第96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
  2、在探索欢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影子的变化。
  活动难点: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

  活动准备:
  1只手电筒(做手影游戏用)、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1)、老师用手玩一个游戏,你们来猜猜墙上会变出什么?然后再跟老师一起玩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
  (2)、讨论:墙上可爱的小动物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手影吗?
  2、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
  (1)、讨论:除了手影,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影子?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呢?
  (2)、用手电筒做试验,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3、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其变化。(重点)
  (1)、户外活动: 请你在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再找一找,看看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这些影子会不会变?为什么?怎样使自己没有影子?(难点)
  (2)、改变光的位置,影子就会变,躲到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让幼儿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4、阅读幼儿用书。
  (1)、观察影子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影子?请你连线找到相应的实物。
  (2)、看图说说:太阳在画面的什么地方?想一想,是什么时间呢?
  (3)、观察手指动作和手影,看看像什么动物。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第97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马路上的汽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各种汽车功用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大胆表达交流对汽车的感性经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拍摄录像:马路上的各种汽车、垃圾车在清扫马路、洒水车在洒水。
  幼儿收集各种玩具汽车。
  2.录音:轿车、卡车、消防车、救护车启动声或鸣叫声。

  教学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在录像中你看见马路上有哪些汽车?
  老师:马路上的汽车可多了,请再看一遍录像,边看边记马路上有哪些汽车?

  二、探索汽车的不同功用
  1.玩自己带来的各种玩具汽车
  教师扮警察,幼儿当司机。
  警察问司机“你开的是什么车?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区分客车和货车
  谁带来了可以乘乘客的汽车?(专门用来乘乘客的汽车是客车。)
  谁还带来了可以运货的汽车?(专门用来装运货物的汽车是货车。)
  幼儿从自带的玩具汽车中分别挑选出客车、货车、并向大家介绍该辆汽车的名称。
  3.了解特殊用途的汽车
  这是一辆什么汽车?(铲车)你在哪里看见过的?它有什么用?(或:是用来乘人的吗?是用来装货的吗?)
  看录像:垃圾车在马路上清扫垃圾。
  这又是一辆什么汽车?瞧,它有什么用?垃圾车是怎样把马路上的垃圾清扫干净的?
  小结:铲车、垃圾车都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能为人们工作。
  还有哪些汽车也有特殊本领,可以为人们工作的?(幼儿找出有特殊功用的玩具汽车)

  三、探索按汽车不同功用进行分类
  1.游戏(一)汽车开进停车场
  天黑了,汽车要进停车场休息了,这里有1号(2号、3号)停车场,你把带来的玩具汽车分一分,准备让哪些汽车进1号(2号、3号)停车场?
  一幼儿示范操作
  (引导幼儿在按颜色、形状等分类基础上按功用进行分类)
  幼儿集体操作幼儿将手中的玩具汽车按客车、货车、特殊功用的车分别停放进1号、2号、3号停车场。
  幼儿集体检查停车场内的汽车停对地方了吗?
  2.游戏(二)听什么汽车开来了
  引导幼儿听各种汽车发出的声音,辨别出这是什么汽车?该进几号停车场?(救护车、大卡车、轿车、消防车)
  延伸活动:这是一辆什么汽车?(坦克车)是不是在马路上开的汽车?还有哪些不是在马路上开的汽车?
  幼儿将手中的玩具汽车按客车、货车、特殊功用的车分别停放进1号、2号、3号停车场。
  幼儿集体检查停车场内的汽车停对地方了吗?

第98篇、大班科学活动谁喷得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容器内水压和水速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学习用图示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用语言描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水盆,瓶子,记录纸

  活动过程:
  1、利用提供的材料自由玩水:玩过水吗?喜欢玩水吗?以前用什么材料玩过水?
  提出要求:两个人一组,用瓶子玩玩水,注意不把水泼在身上,玩水时眼睛注意看,你能发现什么?(瓶子是漏水的,瓶子中间有小洞)
  2、用手绢擦干手,谈话交流自己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可能会有多种发现:瓶子上有洞,水不到小洞就不会漏水;瓶子装满水以后就会沉到水底,空的时候会在水上飘;瓶子放进水的时候有许多水泡跑出来等等)
  3、教师操作演示:给瓶子灌水——水从小洞里喷出来
  提问:(1)水从瓶子上的小洞里喷出来,象什么?
  (2)水喷出来的时候你能发现什么?(水喷出来的时候离瓶子越来越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
  (3)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水越来越少)
  小结: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水喷出来时距离瓶子越来越近。
  4、出示瓶子(有两个洞),这个瓶子上有两个洞,这两个洞里都会有水喷出来,你猜一猜这两个洞里喷出来的水会怎么样?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你是怎么想的?猜猜哪个洞的水会喷得更远?把猜测结果记下来:
  (1)出示记录纸,想想猜的结果记在哪一栏?(问号表示动脑筋,想一想;小手表示动手试一试。)
  (2)小朋友们都不会写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录?(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记录)
  (3)请小朋友根据记录说说自己的猜想结果。
  5、动手试一试,验证猜想结果:想一想,为什么实验结果跟猜想结果不一样?
  (1)两人一组,动手验证,并记录验证结果,根据记录说说哪个喷得远。
  (2)讨论:为什么下面的洞会喷得更远?
  小结:上面的洞离水位近,水少,力量小;下面的洞离水位远,水多,力量大。这种力量叫“水压”,下面的洞水压大,水喷得快,所以下面的洞就喷得远。
  教师演示:谁喷得远。(请小朋友说说原因。)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谁喷得远”的实验,发现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猜想以后一定要做实验来验证,看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的。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99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过冬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青蛙、蚂蚁、燕子等动物如何过冬的。
  2、能够分辨不同动物的冬眠方式。
  3、愿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对探索动物世界奥秘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若干、冬天图片、南飞图片、冬眠过冬图片、储食图片
  2、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1、拿出一张冬天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冬天的天气怎么样。
  2、让幼儿谈谈自己是怎样度过冬天

  二、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是如何过冬
  1、先认识动物(青蛙、蚂蚁、燕子、熊、兔子、天鹅),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些动物分别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3、比较一下动物外形特征的不同与感动有没有关系(为什么选择这种过冬方式)'
  教师小结:动物过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冬眠过冬(青蛙和熊),储食过冬(兔子和蚂蚁),南飞过冬(天鹅和燕子)等。

  三、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己表述动物是如何过冬的,加深印象。
  "我问你答"的游戏:一个幼儿先上给相对应的图片连线再抽一张动物图片叫另一个幼儿回答是如何过冬
  总结:青蛙和熊都是冬眠过冬的,因为他们在冬天来临之前吃大量的食物,整个冬天他们就可以睡觉,不吃东西了;兔子和蚂蚁是在自己的洞里过冬的,因为冬天出去找食会很冷,所以提前把整个冬天的粮食准备好过冬;因为天冬天的时候南方比较暖和,所以天鹅和燕子会选择南飞过冬。

  活动延伸:
  大家转动自己的小脑袋想想乌龟、蜜蜂、大雁等它们是怎么过冬的?

  活动反思:
  首先我选择这个主题是应为冬天快到了,让幼儿可以从自身冬天是怎么过引申到动物是动物是怎么过冬的,而且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通过游戏让幼儿对动物过冬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印象,请一个幼儿上来先连线再抽一张图片叫另一个小朋友回答讲述动物过冬的方式。幼儿敢想敢说,不受拘束。本次活动也存在了很多不足,如我对其它动物过冬的知识面不够丰富;活动结束时教师语言不够精练,动物卡片运用不够充分等。

第100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转动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新《纲要》中的强调,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教育。因此,我园的幼儿的科学教育,不仅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也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在平时玩积木时无意使积木旋转起来,坐上转椅也会转起来等,转动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根据幼儿这个兴趣点我组织了这堂课,让幼儿在尝试转动积木、转椅等操作材料的同时,转动自己的身体,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的现象,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 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 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都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风车、陀螺、积木、小碗、伞、圆纸片、轮子、筷子等多种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游哪些东西会旋转?
  幼:(请多数孩子发言)
  师:为什么会旋转呢?
  幼儿回答,师作小结。(过渡下一环节)

  二、基本环节:幼儿探索操作,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师总结了东西转动的原因后,给幼儿提供筷子、轮子、小碗、伞、圆纸片、陀螺、积木等,介绍材料并交待活动要求。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东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
  幼:(让幼儿来说名称)
  师:你能想办法让这些玩具转起来吗?
  幼:(幼儿在小组里交流)
  师:请你们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让幼儿在活动中去探究,获得各种体验,积累各种感性经验,主动构建认识。在小组中交流,师小结。

  三、 结束环节: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小朋友们,你能不用任何东西,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你们可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哪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或小朋友了。(自由交流)

  四、 延伸环节: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先让幼儿说说转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全班交流,师再作小结。

  教学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相关文章

《小班健康教案20篇》:《小班健康教案2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健康教案20篇,欢迎收藏学习!

《中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中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中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小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小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推荐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194933,85315,195751,,85297,194320,85273,85306,85290,196099) limit 10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