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4-08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小偷!强盗!给宝宝冠以这样的罪名,不免有些夸张吧。这些家长们避之不及的严重坏毛病,在宝宝身上却经常发生,他们对此若无其事。并不是宝宝的基因里有这么多恶习,实在是他们不知道“我的”“你的”和“他的”有什么区别。
“小偷”:口袋里经常藏玩具
小可妈 小可3岁
小可上幼儿园第一天,就把玩具“偷”回了家。那天我去接小可,回家路上发现他的口袋鼓鼓的,一摸是辆塑料小汽车,问他:“玩具车哪来的?”小可说:“幼儿园桌子上的。”看着孩子理直气壮,脸上毫无羞耻感的样子,我及时展开了一场教育攻势:宝宝,这个玩具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幼儿园里的,你把它拿回来就是小偷啊,小偷可是大坏蛋呢。我们把玩具还回去吧。
反正走得还不远,我们又折返回到幼儿园,把玩具交到老师手中。尽管小可有点不情愿,但笑脸很快又挂在了脸上。我很庆幸自己把孩子可能会有的恶习扼杀在萌芽状态,可仅仅高兴了没两天,小可就故伎重演了。
周末带小可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小可把一直紧紧捏在手里的一条手机链向我炫耀,天哪,他把朋友刚才拿出来给他玩的东西偷回了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那天我让小可跟我面对面地坐下谈心,把道理反来复去地讲了几遍,直到小可点头答应以后不再“偷“为止。
但是情况好了没几天,小可又开始“偷”上了,他的手里、口袋里不时会有些不明来历的玩具,害我经常给别人打电话赔礼道歉,再后来,我似乎得了强迫症,从幼儿园或朋友家离开,先要检查一下孩子的小手和小口袋,有时查一遍还不够,就怕他“偷”走点什么。
“强盗”: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
晓晓爸 晓晓4岁
带晓晓去做客,他常常不给我面子,本来想让孩子去多接触朋友,学点社交礼仪,可是孩子的行为让我很受挫。
我一般带儿子串门,都是选择也有个跟晓晓差不多大的孩子的朋友家,孩子们可以一起玩。第一次,晓晓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那时他大概2岁多。刚开始玩得还不错,两个小朋友都很友好,于是我们大人便放心地聊着自己的事情。可是不一会,那边的“战争”就爆发了,晓晓一把抢过那个女孩的玩具,紧紧抱在自己怀里,一副怒目相向的决斗样子。那女孩也不甘示弱:“这是我的玩具!”随即转过头来向我告状:“他抢我玩具!”
事情明摆着晓晓理亏,我一边安慰女孩,一边批评晓晓:“你怎么可以不讲道理呢?快把玩具还给小姐姐。”没想到晓晓竟然委屈地大哭起来:“这是我的!”哭闹怎么都止不住,直到朋友做通了女儿的思想工作,把玩具送给晓晓,他的抽泣还没停止,显然伤到他的心了。
后来我总结经验,做客时让晓晓自己也带上一两个玩具,与小朋友分享,效果看上去要好一些,不过偶尔还会发生抢别人东西的事情,才不管哪样东西是自己的,哪样又是别人的呢,先抢过来再说。也许男孩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吧,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带他出门,免得“强盗”成性。
[NextPage]
纠正习惯要耐心
让宝宝改掉“偷”和“抢”的毛病,有三种方法可以尝试。值得提醒的是,要纠正宝宝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招一式可以见效的,因此办法要多次使用和交叉使用,以帮助宝宝建立物权概念。
直截了当法:当发现宝宝发生“偷”、“抢”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当场制止,并讲道理,让宝宝停止正在发生的行为,或弥补已经发生的行为,比如把东西还给别人等。不过稍大点的宝宝,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可以在语言上动些脑筋,比如拿走幼儿园的玩具时,可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了,他们会伤心”,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也可以跟孩子说,“妈妈非常讨厌拿别人东西的宝宝”,利用孩子需要被认同的心理,来解决问题。
旁敲侧击法:家长可选择一些类似的故事给宝宝讲,要注意,讲完故事还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应该把故事里孩子的行为挑出来问宝宝:“这个小朋友做得对吗?”如果宝宝知道不对,可让他讲出哪里不对,以加深印象;如果宝宝较小,还不能分辨,家长可直接用语言和表情来加以评判,给宝宝树立正确观念。
还有一种办法可以尝试,比如宝宝把玩具拿回家,妈妈可把那个玩具放在自己耳朵边,假装问玩具一些话,然后跟宝宝说:玩具哭了,它说它的家在幼儿园,它要回幼儿园找爸爸妈妈。
提前预防法:孩子喜欢自言自语,父母可利用这一点。当宝宝在玩具店或朋友家拿着不属于自己的玩具时,父母可以让宝宝跟着说:“这不是我的东西,不能拿。”“我借来玩一会,马上还给他。”孩子通过自我言语,也能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换位实践法:根据孩子所做的事,来个位置对换,也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首治其人之身。通过换位实践法,让孩子体验对方所处的心境,从而达到理解他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宝宝“犯事”后不久,妈妈与爸爸商量好,爸爸悄悄拿走宝宝目前最喜欢的玩具,妈妈挑逗宝宝去找,当宝宝找不到时,妈妈告诉他“被爸爸拿走了”。此时宝宝肯定会不高兴,借此机会告诉宝宝,“刚才你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跟你一样会生气”。宝宝就会明白,不管是谁这样做都不对。
孩子没有物权概念
三四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对所有权的界限实际上并不清晰,他们分不太清楚幼儿园的东西和自己家里的东西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有些孩子只要觉得玩具喜欢,就把它们带回家里去了。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情况,不必着急,更不必给孩子上纲上线地戴顶“小偷”“强盗”的帽子。
经过教育,也许孩子还会有许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把正确的观念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内化为理解接受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平和心态地陪伴,孩子才能轻松愉快地接受,并走过这个阶段。
每个孩子的发育状况不同,如果到五六岁宝宝已经能够分清你、我、他之后,还有这种坏毛病,家长就真该引起重视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