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6
这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策略,是优秀的幼儿园计划总结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科学的管理原则主要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依据教育与管理的基本规律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是我们认识园所管理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园所管理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又要遵循管理的基本规律,从而正确组织教育活动和行使管理职能,以有效地实现幼儿园的预定目标。如依据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和教育要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需要的规律。管理的基本规律包括整体优化、合理组合、开放与闭合统一及动态平衡、效益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和人的积极性。一切管理都应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人既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管理活动中最具有潜力的因素。人的能动性挖掘和发挥得如何,与管理成效成正比。领导者要注重人的工作,引导组织的成员明确整体目标、各自职责及其相互的工作关系,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好工作。
(2)整体优化原理管理是对组织活动而言的。任何一个组织要实现其目标,就要把组织的各种要素,如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组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整体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不是各个要素所能取代的,整体工作并不是各个局部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多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整体使组织系统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功能,同时,对系统内部也具有自我调控的功能。因此,领导者在做管理工作时,必须有整体思路,以整体优化为目标。
组织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整体出发,把组织的整体目标作为一切管理措施的出发点,并作为衡量管理成效的依据。组织的任何活动均不能偏离这个总目标。
由于组织的整体目标是建立在各个要素质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领导者应善于系统的工作,要了解各要素各项工作的差异与特点,了解其在总体中各自的地位与作用,能够从整体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如为了组织的总目标,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侧重,从而发挥最优效益,实现整体优化。
(3)合理组合原理组合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各个要素组织起来形成整体。相对稳定的组合也称结构。系统内部由于排列方式不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于是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结构。组合方式不同,其产生的效应必然各异。组合效应是从要素组合达到整体质的飞跃所产生的效果。合理的组合使组织具有有序性,提高聚合性,并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适应性,才能带来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的效应。
(4)开放与闭合统一原理开放与闭合是系统的属性,也是事物运动的两种方式。开放是指系统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物资、能量、信息等的交流方式。开放对于改善系统自身的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在开放过程中才能得到必要的补充、修正和提高。因此,只有开放才有发展,组织在开放过程中才能不断进步、提高,而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闭合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连续的闭合回路。系统的闭合性可 以使其自身具有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的功能,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处于社会之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时,每一个组织又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管理者要处理好组织与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开放与闭合统一,在开放中求发展,在闭合中求成效。
(5)动态平衡原理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组织产生影响,有可能打破组织系统原有的有序、稳定和平衡的状态,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与问题。管理者要对组织进行调、、整顿和改造,建立起新的秩序,达到新的平衡。管理者应顺应时代潮流,掌握管理对象自身的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在动的前提下,求得相对的稳定。任何消极的抵制变化,试图维持原有状态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
(6)效益原理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任何系统的管理中,都要讲求实效,要从社会的、经济的效益出发,为着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努力。
效益和效率是有区别的。效率是用适当的方法,较多、较快地做事;效益则是与目标连在一起的,它要求用适当的方法做适当的事,即,目标明确,效率与效益呈正相关。正如这个公式所表明的:效益一目标方向X效率。良好的效益是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的高效率,是既符合社会经济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方向,又有利于本组织发展的高效率。
群峰教育是一家专门的国学幼儿园加盟机构,旨在帮助更多的孩子成才,让更多的家庭受益,想了解更多群峰教育的信息,希望更够帮助园长走出一些幼儿教育的误区。
2.以基本矛盾、关系的分析与调整为前提幼儿园管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的关系,涉及一系列矛盾。对之加以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对于揭示管理活动的本质联系,提出处理这些矛盾和关系的指导思想,概括出幼儿园管理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管理活动主要涉及四大类关系或矛盾:
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组织中存在着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组织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非正式的人际关系与正式的组织关系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领导者、管理者与兼为管理对象同时又作为工作主体的广大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如当前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负责制与实行民主管理的辩证关系。
二、工作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管理活动需要协调和处理好两类工作关系。一类为横向的工作关系,即各部门所从事的不同内容的工作,如保教中心工作与总务后勤眼务,要使各项工作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另一类为纵向的,即前后阶段的工作关系,它们之间应为相互联结、运转有序和不断递进的关系。
三、幼教机构与社会的关系。
幼儿园不是孤立的社会组织,而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各项活动都要与社会发生联系。举办幼教机构发展幼儿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了解和明确国家、社会对幼儿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方面的要求,对幼儿园工作任务的要求;要考虑当地经济与人口状况,自然地理条件,民俗与社会风气及家长需要等因素,协调好幼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四、资源的投入与工作效果的关系。
举办幼儿园,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的投入,然而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教育工作效果未必成正比。有效的管理一定要考虑其间的内在关系。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绘本是一种适合幼儿阅读的图画书,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善于通过浅显的故事来阐述幼儿平时难以理解的、较为深邃的内涵,以美伦美奂的绘图,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给幼儿带来视觉的享受。优秀的绘本能够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让孩子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对于中班幼儿,在他们进行绘本阅读时,会出现什么问题,在指导阅读时采用什么策略,带着这些疑问,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我把目光和期待停留在经典绘本上。
二、课题目标:
1、充分利用集体阅读、自主性游戏等,让幼儿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在阅读活动中,运用各种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引导体验绘本所传达的情感,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
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通过调查法,了解幼儿对绘本故事的兴趣点,调查幼儿之前已经知道及欣赏过什么绘本故事,及对绘本故事认知上的缺陷。针对研究后的结果,制定研究方法,从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激发幼儿学习绘本故事的兴趣。
2、行动研究法:通过活动总的一系列的观察,去认真记录幼儿的讲述过程,并适时进行记录(观察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四、研究内容1、引导幼儿敏锐地观察,清晰地阅读绘本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着讲故事的重要责任,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图画、文字之间是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才能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完美感觉,所以绘本特别注重文字与图画的内在关系。当然,也有一些相当着名的绘本只有图画,而完全没有文字。
2、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深入地阅读绘本优秀的绘本能给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包含了幼儿丰富想象的绘本更是拓展了原有作品的内涵,使其变得更加丰满。
(1)预测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幼儿根据封面的预测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一幅在我们丝毫不以为奇的图片竟然会有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虽然此时的想象漫无边际,但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其以往文学作品的经验大胆地想象着。
(2)设疑想象。设置这样的环节,意在培养幼儿大胆质疑、猜想、预测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更好的阅读绘本奠定扎实的基础。
(3)合理联想。幼儿在看一本书时,不仅会联想到现实的生活、其他的文学作品、还会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作品中喜欢的角色,这就是幼儿的年龄特征所引发的,孩子们陶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享受着作品所引发的快乐。这些想象的内容让绘本阅读不仅仅只局限在绘本本身,而是使得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3、创设幼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探究地阅读绘本当阅读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幼儿常常会以角色扮演和身体动作等方式对绘本作出回应。当幼儿听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时或是阅读之后,幼儿的角色往往会从一个听众变成一个游戏者,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了伙伴的互动,大家可以共享对故事的不同见解,他们有时会用自己独特的动作或是简短语言以示回应,这也是幼儿将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表现对故事的理解,这样的游戏方式能促进幼儿更深入地探究绘本。
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理解故事相对而言会比较容易些。如果设置了游戏的场景,并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服装等物品,再配上幼儿的语言、表情、感情、动作,幼儿就能通过多种感官进入故事的情境。游戏的情境随幼儿自己把握,幼儿可以在某一感兴趣的情节、或是疑惑的部分不断徘徊,直到问题和兴趣得以满足再进行接下来的游戏。
4、引导幼儿多形式的表现,充分地展现绘本绘本阅读前、过程中或是阅读后,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展现绘本,从而让孩子更细致入微地感受绘本。
(1)以幼儿园为主的形式。绘本阅读中可以采用续编故事、仿编故事、创编故事(制作新的绘本)、童话剧表演,或是其他领域活动加以配合的方式,更立体的感受整个绘本。就象绘本阅读过程有感而发或者是即兴的表演,阅读后语言角或是表现区的反复表演,绘画的方式以及父母记录留驻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么全面的措施,让绘本得以充分地展现,完成绘本阅读的目标。
(2)由家长配合的方式。在家长的配合之下,能让孩子更全面、更细致地阅读绘本。
五、研究途径1、以每周两次"闻书香"活动为主要集体阅读活动。
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初步的阅读技能。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图书中的人或物,通过人物表情、动作、背景,将之串联起来理解猜测故事情节,并大胆表述能,培养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语言表达力,发展创造思维。
2、丰富"宝贝书吧"环境,增添图书数量,分享好书。
根据上学期幼儿在"宝贝书吧"的游戏情况,本学期我们将丰富游戏区的环境,鼓励孩子将家里的好书带来幼儿园,放入书吧的书盒内,供班内小朋友一起分享,同时制定图书借阅制度,避免图书毁坏、丢失的情况发生。
3、布置墙面环境,让幼儿反复讲述交流表演所学的绘本内容。预设一块墙面,将孩子所有相关的绘本活动展示出来,激发孩子进步学习的兴趣。
4.继续开展"小小故事沙龙"。
上学期因没有固定的时间,有时一周内一次都没有进行过,感觉孩子本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本学期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保证每周一次故事沙龙活动,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绘本图书或者是听到的故事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5、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本学期,经过班内两位老师的商量,决定尝试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孩子们与家长们一起来阅读有价值的绘本,同时撰写亲子阅读日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让阅读融入生活,营造书香家庭。
好的绘本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绘本阅读的世界是有趣、快乐、充满魅力和感动的世界,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科学的阅读指导策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和孩子、和家长一起快乐地与书"交流"。
五、课题实施安排:
1、九月份:绘本:好饿的小蛇2、十月份:绘本:小猪闹闹3、十一月份:绘本:月亮的味道4、十二份:绘本:小纽扣的环岛旅行5、一月份:绘本:100万只猫
幼儿是科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支援者"和"引路人"。科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提供足够的素材,以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观察、操作和探索的机会。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内容在注意尽可能接近幼儿生活的同时,不能忽视活动结果对幼儿生活的回归。过程性的多元与动态的评价,是提高幼儿积极有效地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保证。
一、准确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的基础角色定位,首先是做好一名"旁观者"。一个积极的旁观者,才能减少活动中口口相传的比率,才能细致地关注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表现,是教师判断科学活动开展是否成功、有效的重要标准。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获得自我满足的愉悦,知识的传递是第二位的。缺乏幼儿的兴趣支撑,必然是一次失败的科学活动。
二、充足的素材保障。
幼儿科学活动的展开,一定要有足够的素材进行支撑,这些素材才使得幼儿在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好具体和可观察。幼儿需要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来学习。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也是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索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要有敏锐的心灵和广泛的视角,关注儿童的的兴趣和需要,就是灵活地选择活动内容,关注幼儿自发活动的焦点,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偶发性科学活动由此展开。有一个孩子带来了一只蚕宝宝,很多幼儿都没有见过,好奇心让他们围拢在一起议论纷纷。我鼓励孩子们勇敢地伸出手轻轻地摸一摸,让带来蚕宝宝的孩子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蚕宝宝生长的知识,这让小家伙感到了极大的骄傲和满足,其他的孩子眼睛一眨都不眨,听得入神极了。 三、密切的生活联系。
大班的科学活动内容几乎都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但在活动的过程中以及活动的结果,都要注意到对生活的回归。幼儿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通过这种回归,才能将挑战后的收获得以落实。
回归的过程,还可以有效地促动孩子们更积极地在活动中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让他们更投入地去观察事物和思考事物的发生和结果。
四、科学的评价体系。
多元和动态的评价,尊重和接纳幼儿的个性差异,对每个幼儿的闪光点都能给予积极肯定,使他们增强信心,让每一个幼儿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活动的形式,要全方位、多角度,达到均衡。要注意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尽量让幼儿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尽情地让其充分发挥。单一呆板的活动方式,也必然使得教师难以展开积极的评价,只能使一部分孩子得到发展而其他孩子都成为了陪衬,渐渐地会消磨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对于幼儿后继学习和生活造成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科学活动不是师生之间的静态知识传递,而是在老师引领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以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以及寻求答案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兴趣,掌握方法。不能以科学活动的探究结果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应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不怕困难和勇于尝试的精神,都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如此,才能培养出"好奇、好问、好动"的孩子,让他们愉快地走进科学的殿堂。
本学期我们大班组开展了《绘本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的研究。我们通过一次次的一课三研让我跟深层次的认识了绘本,对绘本教学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绘本正文是以一个个色彩丰富、动态鲜活的画面来组成,文字不多,简洁明了,有的甚至是无字书,给儿童想象的空间,符合幼儿阅读的特点。
绘本教学包含在早期阅读中,早期阅读是包含在语言教学中,更确切地说,绘本教学属于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教学类。总之,绘本教学它本质意义上和常规的看图讲书故事教学相通而不相同。关键就在于它的自身特点是图文并茂,情节发展有序的书本式的表达。所以,我们要给予儿童自主阅读的机会,把儿童为主的学习融合在绘本教学之中。
阅读绘本的主体是幼儿,所以,我们对绘本教育的策略研究应立足于对幼儿的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幼儿阅读从观察、理解画面入手,以口语表述为主要形式。由于我们主张幼儿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激发幼儿阅读兴趣,获取阅读方法为主,幼儿认读文字和感悟文字意义为辅,所以,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在绘本教学中,同样既不主张简单地认读文字和讲读故事,也不阻拦幼儿自编故事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1.选择合适的绘本。
(1)选材的时候要根据语言教学的发展目标(参照《纲要》和《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中有关语言目标的表述-本文前一部分已阐述)。
(2)眼前幼儿的需要,可成为教师选书的向导。
选择绘本首先要考虑绘本内容和儿童经验的关系,儿童的经验是儿童和画面碰撞的依据,它能让幼儿与画面里的角色行为产生共鸣。共鸣中的欣喜或烦恼都会刺激幼儿的阅读情绪,这是儿童自主阅读的支柱。为此,选择绘本要有儿童喜欢的对象,最好是动物和儿童自己。内容借助于画面,画面所表达的风格应该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据我所知,大班儿童喜欢的色彩是鲜明而不紊乱,大块色彩和小块结合,大块色彩最好能凸显出故事角色。故事中的角色要动态夸张,能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会自然地运用形象的语言、比喻的手法自编故事内容,有声有色地讲述。有条件的话,可以和儿童一起选购书本,一是有利于教师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趋向和关注点,二是幼儿的兴趣爱好成为教师选材的"向导"。
2.教师要学会剖析图书特点,寻找教育元素。
因绘本来自于国外,它具有他国的文化背景因素。对教师来说,也许有生疏之感,只有细细解读才能领悟文本作者所传递的信息,才能找到相关的教育元素。只有教师掌握了相关的教育元素,才能跟随幼儿自主阅读,在过程中给予合适的引导。
3.组织教学活动链进行有序教学。绘本所隐含的教育元素大致为两块,一块是以语言为主的文本内容的学习,对内容的学习重在以看图讲述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同时,利用大班儿童对文字的敏感和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指认文字和幼儿感兴趣的标点符号,寻找相应的形容词、对话、叠词、排句、比喻句等文学表现手段,提升幼儿对文学元素的感受能力。有些绘本还可以编排成故事剧,但表演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有声有色,满足儿童的表演欲望。另一块是以美术活动为主的学习,如,画面欣赏、模仿绘画、自制图书等,但不要每一本书都如此面面俱到,让绘本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同时注意处理好绘本与其他语言教学内容的关系。
绘本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的理念相一致,必须遵循目标性原则、学科有机整合等原则。并且以幼儿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生生互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所以必须是手不离本,眼不离图,用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
一、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阅读培养,对阅读已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如:能较自主地阅读图画故事书;能将故事的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理解内容等。由于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强,自选的阅读材料已超越了那些情节简单的童话故事类书籍,而以那些篇幅较长、情节曲折的图画故事书《兔子智斗老虎》、《火焰》等;综合杂志如《好儿童》、《看图说话》;报纸如《小青蛙报》;知识百科类如《幼儿知识百科》、《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等为主。他们的阅读现状是:
1、出现阅读理解的断层现象,表现为:大班幼儿虽能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阅读大部分的故事内容,但对故事情节的几个重要转折点难以解读。主要原因是幼儿缺乏对这些画面细致的观察以及合理的想象。这种阅读理解的"断层"阻碍了幼儿对整个故事的解读。
2、大班幼儿的思维较之中班有序,表现为:大班幼儿在阅读那些篇幅长且情节点多的图画故事书时能将故事中相同的几个情节点加以初步的归纳理解,但不能对故事的主题进行概括。
3、大班幼儿有极强的求知欲,经常会生成许多问题。但他们不知怎么寻找相关的阅读材料,通过解读并运用阅读信息来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4、识字的欲望不断增强。表现为:大班幼儿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他们在书中或广告招牌中看到自己认识的汉字时会非常兴奋,还时常缠着成人教他们认字,识字的积极性很高。
5、阅读的个性化趋于明显,表现为: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逐渐显示出了差异。每位幼儿阅读理解的方式也因人而异,各不一样。有的喜欢用绘画、歌舞表现自己理解的内容;有的喜欢用戏剧表演的方式进行表达表现……针对以上特点,大班幼儿阅读的指导要点是:指导幼儿能对故事情节转折处的画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对故事情节发展进行合理想象;帮助幼儿提升对阅读情节归纳以及故事主题概括的能力;鼓励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阅读,用各种方式表达阅读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认识常见的汉字;拓展多种阅读样式,推进幼儿阅读个性化的发展。
二、大班幼儿阅读活动的主要样式两年的阅读培养,使大班幼儿的阅读越来越呈现个性化。有的幼儿喜欢静静的阅读图书;有的喜欢用绘画、歌舞、表演的方式表达理解的阅读信息;有的喜欢在生活中阅读标志、海报等。
因此,要有效地提高阅读活动的质量,就必须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阅读材料的特点,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同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我们建立多元的阅读样式有:"(一)个别化阅读活动教师在阅读区内投放各类阅读材料,有童话故事类的、有科学类的、有生活类的、有世界儿童名着、有幼儿自编的图书等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图书,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教师主要观察,了解幼儿感知体验的水平,通过最少的干预,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孩子们自在又愉悦,每每享受到的是私密阅读空间所带来的那份独有的宁静以及来自于教师最亲密与直接的关注和指导。
(二)集体阅读活动伴随着熟悉而悠扬音乐,属于大家的"共读好时光"开始了。教师拿出自制的大型图画故事书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有时孩子们手上会人手一本小图书。这种阅读活动主要是帮助养成良好的有序阅读图书的习惯,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画面内容并能进行归纳,获得自主阅读图书的经验。集体图书阅读活动能充分发挥幼儿互相感染、互相影响的作用。如果分小组进行,则更便于教师全面观察和个别指导。总之,这样的阅读活动,幼儿获得了师生、生生共享阅读时刻的愉快体验。
(三)小组探索性阅读大班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经常会生成很多问题,小组探索性合作阅读能帮助幼儿探索并理解阅读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热点问题,提供多种阅读材料,鼓励幼儿自行选择阅读内容,并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索研究,解决生成的问题并用多元的方式仅信不过表达表现。这种样式的流程为:教师或幼儿提供多种阅读材料--幼儿自行选择阅读材料--有共同阅读兴趣的幼儿组成小组--小组共同探索研究阅读材料--与其他组分享阅读成果(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表现)。
如大班初期,教师迎合国庆节展开了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主题开展中幼儿生成了许多热点话题: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中国最伟大的人是谁?中国的国花是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这些问题,首先从网上收集并制作了一本本图书:《了不起的中国人》、《中国的骄傲》、《中国知多少》将之放在图书区里,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朋友结伴选择相应的图书进行阅读;其次教师全程关注幼儿的合作阅读,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如"你们在小组阅读中有什么困难吗?"、"这些图书资料能帮助你们解决问题了吗?"、"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研究的成果?"等;再次教师搭设交流的平台,让每组成员用最擅长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小组研究的阅读成果。如:星星组用小品表演《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向大家展现了了不起的中国古代人;钻石组则用快板的方式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之最;美少女组则用歌舞的形式展现了奥运会、世博会、兵马俑等中国值得骄傲的事情和遗迹。幼儿的多元表达得到了同伴的积极的响应,同时大量的阅读信息提高了幼儿认识社会的能力,也萌发了幼儿爱国的情感以及更加深了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小组探索性阅读突破了以往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在与同伴共同自主的阅读研究中,主动积极地建构新的阅读经验。它不仅让让幼儿在合作阅读中分享阅读的快乐,更让幼儿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帮助问题的解决。
(四)戏剧表演阅读活动即教师鼓励幼儿将熟悉的阅读材料进行二次创造后,用肢体语言予以表达表现的一种阅读活动样式。这种阅读样式特别适合喜欢用表演形式表达阅读信息的幼儿。它的流程为:幼儿结伴对阅读材料进行二次创作(改编)--协商分工--合作排演戏剧--在舞台上进行"公演"。如:故事《没有牙齿的大老虎》,幼儿结伴成小组进行改编。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合作(一般有导演、演员;还有负责道具制作、剧本汇编的人员等)并进行一幕幕的排练,最后在"哈哈剧场"进行公演。戏剧表演游戏是符合幼儿意愿的自主活动,是幼儿对阅读多样化表达最好的方式之一。
(五)角色扮演阅读活动角色扮演阅读是让孩子在关注自己周围的社会、生活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选择并模仿自己喜欢的角色,予以传递与表达对信息理解的过程。特别适合喜欢用绘画、歌舞等形式表达阅读信息的幼儿。它的样式为:幼儿选择喜欢的角色--用以有的阅读经验结合多种方式表达所扮演的角色。并如"小博士编辑部"是幼儿在积累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用名片、小报、海报、小图书编辑等图画符号表征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还如小精灵电视台是孩子扮演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采访记者等开展一系例活动的过程。孩子们会他们借用电视广告一些语言,绘声绘色地介绍等,这种阅读轻松、灵活,让幼儿在关注生活的同时,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进而阅读生活,体验生活,并逐渐进入社会化。
(六)音乐想象阅读活动即让幼儿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通过对画面、音乐的大胆想象,运用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表现的一种阅读活动样式。这种样式的流程为:教师提供材料(图画书中的某一页或一段音乐)--幼儿根据故事画面或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幼儿编出故事、诗歌或散文。如:《小兔和大灰狼》的音乐。幼儿根据音乐,创编不同情节的故事来表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它是幼儿原有经验的延续和提升,一般放在低结构或高结构活动中。想象阅读不仅发展幼儿的合作、思维、语言能力,更帮助幼儿提升阅读经验。
(七)标志阅读活动即让幼儿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对图书或生活中的各种标志进行解读的一种阅读活动样式。特别适合喜欢阅读生活的幼儿。它的流程为:解读生活素材--获取有用的信息。如:迎新活动,教师鼓励幼儿阅读游园活动室的平面图,通过解读去了解各个活动室的地点以及安排的内容。标志阅读活动不限时间和地点,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它扩充了幼儿阅读的内容,提高了幼儿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度,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人奠定了基础。
三、大班幼儿阅读活动的指导(一)转折联想大班幼儿感兴趣的图书大多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整个故事由多个转折情节串起。由于图书是以图画的方式来呈现一个个的情节的,而静态的图片不能很明了的向读者交代情节的转折和发展,因此情节转折的画面大都有画家精心埋下的"伏笔"。而转折联想法就是指导幼儿通过对这些转折画面作细致的观察并大胆想象画面中的空白情节点,解读一个个的情节从而理解故事。
《火焰》就是这样一本典型的图画故事书。故事中有好几个情节转折点。如:图3狐狸妈妈火焰带着两个宝宝斑点和红毛在森林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图4狐狸妈妈火焰却带着两个宝宝迅速的逃离森林。这里的就有一个情节转折点:为什么火焰要带着宝宝逃离森林?教师借助多媒体(火车的轰隆声、砍树的嚓嚓声)让幼儿听森林里传来了的奇怪声音,并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火焰为什么听到这个声音要带着宝宝逃离呢?让幼儿感悟森林环境的巨变是导致火焰带着一家逃离的主要原因。还如:图8、9这两幅又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故事转折情节点。画面的左上角是火焰悄悄地推开了围墙的门;画面的中间是两个大大的木屋,木屋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动物的皮毛,一间屋子的门透出了门里的一把猎枪;在画面的右上角是两只凶悍的大猎狗警觉地观察着周围;画面的右下角是关在笼子里的斑点。这幅画面有许多作者埋下的"伏笔"。看了这幅画面第一反应只是:火焰想去救斑点。可见幼儿并未对这幅画面进行细致的解读。于是,教师问:"斑点被关在了哪里?火焰能救出斑点吗?请你仔细的观察画面后来说说理由。"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对画面的细节进行了观察,发现了作者精心预置的"伏笔"。如:从两座木屋的装饰来看这是猎人的家;从这幅画面可以看出火焰要救斑点困难重重:斑点被关在离院门最远的屋子后面,火焰要救斑点必须躲过猎人的枪,绕过两只凶悍警觉地大猎狗……对转折情节的细致观察帮助幼儿对后面故事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正是通过对这些转折情节画面的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解决了阅读理解"断层"的问题,有助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二)归纳理解即阅读教学中,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着归纳图画故事中相同的情节点,感知故事的线索以及发展的过程。如:《兔子智斗老虎》就是一个长达50幅且情节点多的故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自主阅读,然后引发大家进行讨论"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讲了哪三件事?"、"兔子第一次智斗老虎的事是哪几幅图片?兔子第二次智斗老虎的事是哪些图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寻找相关情节点的图片,使幼儿对故事的脉络及其情节发展更为清晰。在3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高了幼儿对故事的归纳理解力。
(三)概括提升即帮助幼儿边阅读边思考,梳理并归纳故事的主题,提升对故事内涵的理解。如:在《小狐狸的枪和炮》中,教师引导幼儿在自主阅读时思考"为什么小狐狸一会得意洋洋,一会愁眉苦脸,一会又开怀大笑呢?",概括式的提问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并帮助他们形成了对故事的初步理解。在这基础上,教师又鼓励幼儿学着归纳故事的中心大意(此方法适合大班下期的孩子)。如:"看了这个故事,能不能用两、三句简短的话讲清故事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思考幼儿可以根据对故事的理解概括故事的中心,更能透过故事挖掘深层的内涵。这不仅能使幼儿深入的理解故事更能锻炼幼儿精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四)想象猜测即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突破传统的思维惯势,大胆想象故事的情节,如:故事《狐狸打猎人》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图画故事书。教师从故事的名称中引发幼儿思考:"看了这个故事的名称有什么想说的?""猎人有枪,这狐狸到底用什么方法打败了猎人?"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发幼儿反向思维大胆的猜测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提高幼儿自主的阅读兴趣。还如:故事《狮子照哈哈镜》,教师拿出故事的最后几幅图片问幼儿:"大家都知道狮子是森林之王,但是为什么故事里的狮子不吃小猫反而吓得逃跑呢?小猫有什么本领战胜了狮子呢?"幼儿根据故事的结尾大胆猜测故事的情节线索,并为理解故事奠定了基础。
(五)质疑对话即在阅读教学中,摒弃过去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活动中留给幼儿大量思考想象的余地,引发幼儿大胆的向老师、同伴发问,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中理解故事,并提高思辩能力。质疑对话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幼儿理解故事前进行,也可在幼儿理解故事后进行。如:故事《我做哥哥了》,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后,不急着提问而是引发幼儿思考:"看了故事,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由于是在幼儿理解故事前进行的,幼儿的问题特别的多,大都为较浅层的问题如"野田为什么带弟弟妹妹去爬树?""野田为什么不喜欢弟弟妹妹呢?"这些"问题球"抛给其他幼儿解答。教师则根据幼儿的解答再引发新的较为深层的问题,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还如:幼儿阅读理解了故事《小狐狸的枪和炮》后,教师也引发幼儿的思考:"阅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由于是在理解故事后进行的,因此大都是幼儿经过"深思熟虑"的较为深层问题如:"为什么朋友们一开始不喜欢小狐狸后来却喜欢他了呢?"、还有的幼儿问:"小狐狸为什么用枪和炮的方法来赢得朋友的喜欢呢?"通过引发幼儿对故事深层的思考,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挖掘故事的内涵,感悟故事中的"真、善、美"。
四、大班幼儿的趣味识字指导大班的幼儿喜欢汉字,因此经常选择图配文的阅读材料,他们渴望认识书上的汉字并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趣味识字就是指:教师创设丰富趣味的游戏,帮助幼儿轻松的识字。在趣味识字的过程中,我们可采用以下做法:
1、联想即让幼儿认字的同时,对汉字展开丰富的想象。中国的汉字大多是象形字演变而来。如"兔":教师可指着"兔"字中的"、"问:"这表示兔的什么呢?"。幼儿通过想象,道出对文字的独特理解。有的说:"象小兔的短尾巴";有的说:"象小兔的眼睛"…经过这样的联想,幼儿将对这个"兔"牢记在心。可见联想法记字还能促进孩子的思维。
2、体验即让孩子用身体动作表示字义。教师可利用"体验"让幼儿复习已学过的汉字,如"猫"--幼儿看到"猫"字时边读出字音边做相应的动作,出示"鸡"字幼儿便可以学鸡叫,这样的方法幼儿特别感兴趣。除了复习字外,如遇到一些笔划多的汉字也可借用此法,如"跑"、"跳"、"蹲"这些汉字笔划多,不利于幼儿识记,教师便可让幼儿边认读边进行身体动作体验,方便幼儿识记。
3、变字即在一个字上通过不断地增加笔划变成一个个新的汉字。教师可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我要让字宝宝变戏法,怎么变呢?你们可要看好呦。"短短的开场白一下子便激起了孩子的兴趣。然后教师一边说一边写上相应的笔划,如:"这是'一',我在'一'上加上'一'变成'二',呀,有一粒种子发芽了,它慢慢的钻出土,这便是'土'字(家长演示时,从'二'的下部往上划竖线),我在'土'上加顶小帽子,'土'变成了'王','王'的下面再加上一片小树叶,变成了玉米的'玉'字……"瞧,多生动的演示法,幼儿不仅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一下子认识了许多汉字,岂不是一举两得!
4、猜测即让幼儿用半边字猜测整个字的读音。这种方法较适合已认识一部分汉字的幼儿。如幼儿认识了"正"--教师便可以在"正"字旁加上不同偏旁让幼儿猜测。如"证""症"这些字的读音基本相同,在相同读音的基础上再引导理解不同的字形和字义,幼儿掌握后便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认识许多汉字,增大识字量。另外教师还可让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来猜测不认识的字。如"草地",孩子认识了"草",当图片呈现一大片草地时,猜测另一个字就是"地"。此法能激发幼儿探索汉字的欲望。
5、归类即将汉字根据偏旁或字义来归类。如教师引发幼儿根据偏旁寻找汉字的规律。如动物类的汉字大都由"犭"旁,这对幼儿以后认新字有帮助,还如孩子通过不断归类便会总结出"氵"旁和水有关,"足"旁和脚有关……提高孩子的归类能力,从而认识更多的汉字。
以上的阅读指导方法和阅读样式,有效地帮助了大班幼儿积累阅读经验,形成良好习惯和适合自我的阅读方式,并在阅读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使幼儿自主地在阅读的天地里遨游。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的特性。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首先要遵循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然而,在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却普遍地存在着"嬉戏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任务意识不强"、"表演中幼儿语言平淡、表情单调"等主要问题。
可见,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表演游戏的本身特性为切口,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现状,从年龄特点出发,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表演游戏,以自主选择角色、自由讨论、相互模仿、分组竞赛、根据角色特点增添辅助材料、教师参与游戏、在一日活动中积累表演经验、明确任务等策略来提升幼儿表演的生动性和完整性,让幼儿在"游戏性"体验的活动中提升表演能力。
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一、问题提出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两大特点。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即首先把表演游戏看作是“游戏”而不是“表演”,那是不是重视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游戏性,就是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了呢?在现实的表演游戏开展中中班幼儿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以愉悦为游戏目的,嬉戏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任务意识不强
在表演游戏中根据幼儿行为目的程度的不同,可将幼儿角色行为分为目的性角色行为与嬉戏性角色行为。目的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扮演角色,认真再现故事。嬉戏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扮演角色,嬉戏打闹,他们玩的内容可能与故事内容有关也可能无关。
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嬉戏性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在表演游戏的最初阶段,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及角色的特点、对话等等,因而目的性角色行为较多。随着游戏时间的延续,幼儿对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感兴趣的东西逐渐增多,嬉戏角色行为也随之增多。如,幼儿会因布置场地和装扮自己而忘记了“表演”;不满足于原来的故事情节,而对情节进行任意的发挥和改编,如,在《三只小猪》中猪老大不满被大灰狼吹倒房子,就变成了“奥特曼”追打大灰狼,接着猪老二和猪小弟也都变成了奥特曼不断地追打大灰狼,最后变成了打架。
(二)以一般性表现为主,游戏时语言平淡、表情单调,不生动
幼儿的目的性角色行为分为三种:被动性表现(幼儿需要他人的提示、告知才能扮演角色或表现提前不合时宜)、一般性表现(幼儿说话语气平淡,表情单调)、生动性表现(幼儿能够逼真形象地扮演角色,他们能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去表现角色)。而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以一般性表现为主,在角色对话中感觉像是在背对白,动作、表情、语气都显得很生硬,角色间没有真正上的交流。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中班幼儿的表演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弱,在表演游戏中他既不能从嬉戏性角色行为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也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这种现象表明: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中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口,结合其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来阐述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二、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教师所选择的表演游戏的内容(故事)及相应的表演要求(动作、对白、表情)要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难度(任务)要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二)理解性原则
在自主表演游戏前应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的情节及角色间的性格特点等,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展现。
(三)游戏性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重要的活动方式,也是幼儿最易接受、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活动方式,教师应让学习内容显得生动富有趣味,以游戏的互动方式进行指导。
(四)模仿性原则
模仿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也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在同伴间相互模仿中、相互学习中、相互带动中得到提高。
(五)自主性原则
在表演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
三、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再现故事内容、扮演角色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段,包括语言、动作、表情、混合手段(指动作、语言、表情的综合运用)等四种方式。因此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应掌握的表演能力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语言(角色间的对白)的表达能力;动作表情的表现能力。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表演能力提高的主要体现在——从嬉戏角色行为到目的角色行为的转换及从一般表现到生动表现的提升,具体体现为:表演游戏(故事再现)的完整性、角色对话的完整性及灵活性(应对能力)、动作表情的丰富性及生动性。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
表演游戏与其它游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表演游戏是从事故开始进入游戏的,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后续游戏的开展。但在学习故事的阶段中因有些剧本修改过,很多教师会以单一讲述故事形式进行,这样容易出现教师“教”幼儿才“学”的现象,即幼儿是在老师的提问及不断的追问下才“被迫”理解故事的,失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有动力的学习才会理解的更深刻。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生动形象的画面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片、ppt等形式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学习,理解故事的情节。
(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猜测角色对话,提高对角色对话的理解能力及游戏时语言的表达(应对)能力
在表演游戏开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幼儿会因“忘记台词”而手足无措,因此教师要加强幼儿对角色对话的理解,同时也可教给幼儿一些应对办法。如可告诉幼儿当忘记故事的对白时可以用自己语言来表述,只要意思一样就可以。当然这种应对能力的培养在表演游戏初期就应该有所体现,如,在故事学习中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猜测角色对话,进一步提高对角色对话的理解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以分组竞赛的游戏形式提高角色对话表达的完整性
角色对话的练习巩固在表演游戏的开展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怎样的形式更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呢?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班幼儿的一个学习现象,那就是“人多胆子大”“同伴间带领作用”,另外,到了中班幼儿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自主选择角色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角色对话的练习(如,表演游戏中有8个角色,就将全班幼儿分成8小组进行角色间的对话练习),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游戏形式提升幼儿练习的兴趣,如比一比哪组幼儿语言表述的最响亮、最完整、最生动等,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进一步巩固角色对话。
(四)引发幼儿大胆想象、相互模仿,提升角色动作、表情表达的丰富性
在成人的表演能力提高的课程中有一内容叫“解放天性”——模仿各种动物。由此可见,人与生俱来就有“模仿能力”,因此,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开放式的提问,引发幼儿大胆的想象、思考,给予自由模仿时间。如,在表演游戏《小土坑》中,表现狐狸的狡猾和坏心肠。教师可鼓励与幼儿大胆想象模仿狐狸走路样子、狡诘表情等等,同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模仿,丰富角色的动作及表情。
(五)根据角色特点增加辅助材料,提升动作、表情的生动性
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教师可根据游戏的情况适宜的增加材料。有时道具的增添可以提升幼儿的表演欲望及表现的生动性。如,表演游戏《小土坑》,游戏初对于小鸭子、小鸡、小猫等角色就提供了头饰,孩子们在动作表现上都显得比较生硬,特别是小鸭子,那种摇摇摆摆的样子。于是我就根据角色特点用不干胶为小鸭做了大大的鸭蹼、给小鸡做了翅膀和尖尖的小尾巴、为小猫做了长长得胡子等。孩子们看到这些道具材料兴趣更加浓厚了,而且动作也表现的更生动,如,小鸭子有了大大的脚蹼(的“阻碍”)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小鸡每次出来都高兴的拍着翅膀、小猫总喜欢摸摸它的长胡子。
(六)明确任务,在小演员的角色意识中提升表演游戏的完整性
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具有以愉悦为游戏的主要目的,任务意识不强的特点。因此在表演游戏中教师要明确幼儿的“任务”,如可告诉幼儿,“表演游戏就是玩小演员的游戏,小演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扮演好角色,把故事完整的表演给大家看,可不能东看看西跑跑,这样可不是一个好演员!”,当幼儿明确自己的任务后,在“小演员”的角色驱动下游戏时就会更加专心,表演也更加生动完整。如图,就是“小演员们”向观众谢幕。
(七)提供自主讨论时间,在“我是小评委”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表演能力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的引导性提问是非常重要,但教师不能扮演“裁判”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教师应不断激发幼儿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在自主的讨论中提升表演能力。如,在表演游戏后我都会给孩子留一个“我是小评委”的讨论时间,使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来评断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图,就是孩子们为《小土坑》中树妈妈走路的动作进行讨论。
可采取以下的讨论方式:
自评:你觉得你演得好吗?好在哪里?
互评:你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 你觉得谁还可以演得更好?怎么演?
质疑: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不同意,我觉得我演得更好)他觉得他的方法好,你觉得你的方法好。那怎么办?(可保留、可请其它孩子鉴别、可留至后续的游戏中验证)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当孩子的游戏出现了问题,但没引起孩子的注意时,可引导孩子通过回忆情境发现问题,把一个人的问题提出来,变成大家的问题
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怎么办?
(八)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在师幼平行、合作游戏中提升表演能力
师幼互动是活动(游戏)中不可缺失的部分,那怎样的方式、策略更为科学呢?首先,师生是合作伙伴。幼儿的自主活动决定了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这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其次,指导是行为的暗示。当幼儿的行为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时,教师应尽量减少语言指令,将指导的意图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或与幼儿平行游戏、合作游戏,用游戏角色的行为(语言)暗示幼儿朝教师希望的方向去行动。 如:在表演游戏《小土坑》中,当太阳公公招呼小动物出来忘记对白(情节)时,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问到:“太阳公公我能和你们一起跳圆圈舞吗?” 太阳公公欣然同意,游戏也得以继续。
(九)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幼儿在不断的“重复”游戏中提升表演能力
幼儿的表演游戏从“一般性表现水平”向“生动性表现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和“练习”。“重复”是幼儿学习的特点,而且幼儿也需要“重复”和喜欢“重复”。当然,“重复”不应当是简单重复,要维持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必须使重复具有新意和挑战。如,在《小土坑》当幼儿已经可以较生动地表现小动物的焦急的神态时,可鼓励他们儿创编、表现焦急的不同表现方式等。
(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在表演经验的积累中提升表演能力
为了遵循幼儿一周活动中各领域内容的均衡,表演游戏的集体游戏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本园一周只有二课时集体游戏时间相对较少,有些能力较弱的幼儿不能很好掌握要求,因此教师可将表演游戏的一些内容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积累一些表演经验和素材。
1、在倾听故事、观看动画片(表演游戏视)中积累表演经验
经验是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午睡前听故事或午睡后看童话表演视频等形式让孩子感受故事中、视频中角色间的对话语气、形体姿态等,积累一定的表演经验,为表演游戏的开展奠定基础。
2、在课间游戏中积累表演经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课间游戏渗透表演技能的内容。如在饭前安静活动中可以组织“我做你猜”的游戏——也可以说是“哑剧表演”,以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来表现一件事物,让孩子在欢乐的游戏中积累了表演的经验,提升表演能力。
幼儿表演能力的提高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但幼儿表演能力的提高并不是教师“告知的”或“手把手教会的”,而是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以尊重幼儿为前提,通过幼儿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自主的思考、讨论、提议、采纳等方式而获得的。要让孩子在自主、自由、愉悦的“游戏性”体验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相关问题的思考
本人觉得在进行提升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过程中,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表演的内容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它直接影响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及游戏时的表演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表演剧本的时候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来选择。
对于中班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三只蝴蝶》《小土坑》《小蝌蚪找妈妈》等。
为了便于幼儿的表演、增加游戏趣味、突出游戏主题,我们可以对剧本进行修改:
●增加对话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原文: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到池塘中来游水,小蝌蚪看见小鸭子跟着妈妈在水里划来划去,就想起自己的妈妈来了。小蝌蚪你问我,我问你,可是谁也不知道。
改编:(背景音乐起,鸭妈妈带领着鸭宝宝划着水出场)
鸭妈妈:宝贝,快一点,跟上妈妈哦~~
鸭宝宝:诶,我来了!(站到舞台中间)
鸭宝宝:妈妈我们一起来玩打水仗吧!(鸭宝宝拉着鸭妈妈的衣角说)
鸭妈妈:好呀(摸摸鸭宝宝的头)。
蝌蚪甲:你们看,鸭妈妈在和鸭宝宝玩呢,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疑问的样子并看向其他小蝌蚪)
众蝌蚪:不知道。(使劲摇头)
●增加动作
对于还没轮到的角色,为避免无所事事,可设计一些与角色相符的动作,如大象伯伯在没有上场前,可在家喝水、看报纸等。另外为了增强表演效果也可设计一些动作。如《小土坑》太阳公公请小动物们跳圆圈舞,大家一起欢快的拍手等。
●增加情节:
例如在《小土坑》中增加了狐狸的角色,设计了狐狸跳进土坑抓小动物的情节,使游戏更富有趣味。
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策略的几点思考摘要:良好班级常规的培养是班级体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构建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我的一些做法是这样的。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 班级常规管理 常规培养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良好的班级常规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班级的常规好,幼儿的精神面貌佳,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能更好的配合好老师认真参与集体活动,大胆地去发现、探索与创新,老师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班级的常规差,幼儿的纪律意识淡泊,自由散漫,学习提不起兴趣。那么,任凭教师对着幼儿如何声情并茂,精彩纷呈或声嘶力竭,也只能事倍功半。
幼儿园与小学不同,幼儿在园时间长,每天长达8个多小时,要使幼儿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得充实、愉快,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除了教学活动、游戏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外,良好的常规更是有利的保证。。
小班常规管理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
其一,幼儿人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从一开始就建立新的规则,培养良好习惯相对容易。
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其三,小班的良好常规的建立,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的策略1.课间集体游戏下课了,老师正在组织大家玩《宝贝宝贝在哪头》的游戏。老师已经把自己武装好了,一手带母鸡头饰,一手带公鸡头饰,"老师带来了一样好东西,变变变!(边说边在空中高高炫耀手中的玩具,一颗亮晶晶的鹅卵石)这是什么?"孩子们的思绪一下子全被这个鲜艳而新奇的东西吸引了过来,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各自的猜想。"这个宝贝还会躲猫猫呢!请你们来猜猜它躲在哪里,好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好!"老师把手藏到背后。说:"公鸡头(伸出带公鸡头饰的手),母鸡头(伸出带母鸡头饰的手),宝贝宝贝在哪头(双手左右摇晃)?"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猜测着,有的说在公鸡头,有的说在母鸡头,各抒己见,边猜边笑。教师打开双手,"在公鸡头!"猜对的孩子在那里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猜错的着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只听得"再来一遍,再来一遍"的叫喊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游戏反复进行,直到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评析:现阶段安排的活动多为分散性质。如来园、饭前、饭后、娃娃家、区角活动等,实际上都是分开的个别或小组活动。一天中集体活动仅仅是两个集中教学活动,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相对占了较小的比重。也许过多的自由活动也是造成孩子过度自由的原因之一。于是我们改变了课间等自由活动的方式,变为组织一些集体的有趣而轻松的游戏。这样,既能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又不致于出现因结伴活动而产生的小矛盾、小事故,令孩子们玩得开心又不觉疲惫,在悠闲的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举两得。
2.抓点带面陶行知先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他说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我班的部分孩子集体规则意识淡薄,喜欢随心所欲,任性冲动,常常"惹是生非",爱"捣乱",而且"劝说无效",还影响他人。怎么办?我们试用抓点带面的战术,在教育好个别孩子的基础上来改善整个班级的面貌。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除了有共同的年龄特点以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园合作,步调一致,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周嘉辉是我班年龄较小的孩子,不熟悉班级常规,老师在前面说话,他则在下面跟同伴嘀咕;老师因给大伙儿系裤子忙个不停,他则在教室里飞奔乱跳,也忙个不停。提醒一下好一点,没两分钟,又故技重演。于是我们主动向家长反映了孩子的情况。孩子的妈妈告诉我们,在家里他们对孩子也很纵容,如嘉辉在玩皮球,大人说:"嘉辉,快来洗脸。"可嘉辉依旧沉浸于自己的活动里。根本不回应大人。这时候,大人只是仅仅在嘴上反复重复:"来洗脸,来洗脸"的言语。没有真正让孩子执行成人的要求,没有将要求落到实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我行我素的个性了。谈话后,妈妈说他们会转变观念,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凡是对孩子提了要求。就必须让孩子履行。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过了一阵子后,嘉辉的改变非常明显,他已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遵守集体的规则了。
当确定好要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后,还真恨不得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冷静下来后想应该克服这种急于求成的情绪,一次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采用逐个击破的战术。把孩子纠正的行为依次写出来,然后确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我们习惯于从最顽固的或最使我们恼火的行为开始,这样虽然很好,但是有时候先解决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能更好,可以使我们增强信心。像我班的毛弘扬非常好动,自控力差.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习惯于用武力解决,在老师面前承认错误很快,随即就会忘记,并继续出现这种行为,倾听习惯也不好。先引导孩子安静倾听他人讲话,这个毛病改起来相对容易,然后再慢慢帮助孩子改掉其他的不良行为,可以使孩子因看到自己的进步,得到老师的奖励、赞扬而树立信自心。后来,毛弘扬进步之快让我们欣慰不已,他较守规则了;欺负同伴的现象明显减少;他人讲话也会认真倾听。因此,逐个击破的战术能使我们和孩子都会对自己更加自信,对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满意。
针对孩子的特点,首先要决定有效的强化物,并一贯地执行。选择的强化物如果是孩子最乐意玩或做的事,往往效力最大。毛弘扬最喜欢当小老师,分好东西给大家吃。于是我们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如果他一整天没有欺负小朋友,就获得此项权利。而且,这一荣誉每天都在预期行为没有发生之后给予,以使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更有可能被消退,以后再逐渐降低频率。
其次,某些类型小的强化物,跟随教师希望看到的行为立即给予。对许多年幼儿童来说,这种即时强化是在行为改变中几乎都被用到的。当毛弘扬慢慢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时,在他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笑脸"贴纸或鼓励后给予额外的、较大的奖赏更加有益于孩子行为的转变。如请孩子坐老师的大椅子,孩子们非常喜欢坐大椅子当小老师,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教师也在一天活动结束之后评今天最听指挥或有进步的孩子,奖励他坐大椅子,用以激励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效果非常好。
教育中要软硬结合。羽麒也是个挺特殊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攻击性行为非常强。刚来时老师批评他,他会用枪毙的办法来对付你(举起手来做枪打你)。当他犯了错误在好言相劝无效的情况下,我决定采用硬突破。把他单独叫来加以批评,直到他委屈哭泣,并且对他的眼泪不作同情。等羽麒平静下来后,再告诉他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他,应该怎么做。同时羽麒还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画画、算数都非常好,我就常常请他在自然角的观察记录本上画下被观察的物体,请幼儿集体欣赏;上课很动脑筋,就用五角星作为奖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爱。一软一硬,使得孩子对老师既喜欢又尊敬,自然会听从老师的指挥了。
三、反思与讨论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穿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采用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后,我们的班级与以前截然不同了,孩子们已较守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还总结出常规培养的"四字诀",即:细、查、实、恒。
1.细要求教师眼明、心细、嘴勤,也就是要学会多看、多听、多说。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班级的情况。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从中发现问题,还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意见,以及孩子反映的情况,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多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小班的孩子年纪小,就更有必要了。在活动前先提活动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该怎么做,给孩子先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按照预定的目的去行动了。
2.查口头教育是浮于表面的,幼儿在执行常规时,肯定会打折扣,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凡各种各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督促、检查。当教师提出要求后,一定要落到实处,检查孩子是否做到了,不做到的要明明确确地告诉他这个环节的具体规则,让他执行,而不是要求是提出来了,却不检查,说归说.做归做,即使孩子没有做到,也不管。这样培养出来的班级常规就可想而知了。
3.实教师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把要求具体化,来约束孩子的言行。如教学活动中提出"三勤一中"的要求,是勤动脑、勤动手、勤举手,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孩子知道如何上课,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洗手时提出"二不二让"的要求,即不推不挤,你让我,我让你,让孩子有秩序地、友好地洗手。把要求化抽象为具体,与孩子的思想行为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4.恒科学合理的常规,可以形成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持之以恒的常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促进常规的稳定性和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常常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遵守各项活动规则,对常规教育抓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使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总之,教师应为幼儿积极创造一个肯定、激励、民主、宽松的氛围,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这样,才能使小班的班级常规管理走向科学化、人性化;才能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最终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王亚飞:《如何当好幼教班主任》,铜仁学院学报,2007.62.张娇:《润心细无声--浅谈幼儿班主任工作》,新课程,2010.103.孔娅昕:《浅谈幼儿园班主任的基本素质》,时代教育,2008.84.王剑虹:《论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秩序的建立》,文教资料,2011.45.田莉:《日常活动中幼儿常规管理的策略》,考试周刊,2011.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教学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更是来之不易,因为它需要班主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精心管理。幼儿园班级组织肩负着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任务,担负着保育和教育双重任务,它是幼儿园管理的一个基层组织,而小班班级又是这个基层组织的基层组织。既是组织便离不开管理,那么作为小班班级的管理者,该如何对小班幼儿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呢?
一、教师的民主角色意识。
幼儿经历了从家庭到幼儿园环境的变迁,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的角度都会产生本能的不安全感和不适应感。要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的平等民主角色意识就非常重要。
1、像母亲般的关怀。
幼儿在刚入园时,情绪不稳定,常常哭泣不止。有的幼儿一走进教室大门就哭,有的抓住大人不放,有的紧紧跟着第一位接待他的老师,这位老师一离开就哭,有的一直要老师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热情主动地接近孩子,就象一位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抱抱他,摸摸他,温柔地同孩子交谈。在孩子流眼泪、鼻涕的时候,为他擦一把,大小便弄在身上,教师象母亲一样,不厌其臭地为他擦干净身体,只有用母亲般全身心的爱,才能使这些孩子尽快脱离对亲人的依恋,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像朋友般的交流。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中长大,他们在生活中缺少和同伴长时期交往、游戏的机会。进入幼儿园之后,只愿意一个人玩玩具、独处,不愿和其他小朋友游戏,那么走出这一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过渡好他们之间的沟通。用"伙伴"的角色进行沟通是有效的途径。如教师和他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嬉戏,一起扮演小青蛙和小兔子,感受跳跃的快乐,一起在教室里绘画、搭积木,饭后和小朋友一起谈谈大家熟悉的动画片里的角色,如葫芦娃、奥特曼。在共同的生活游戏中逐步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也缩短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3、师生共同遵守的班规。
活动的管理和师生互动,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幼儿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的期望是什么。教师应和幼儿共同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和赞赏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应该被禁止的,违反班规的结果将会如何,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订立全班遵守的班级常规。班规一经订立就要共同遵守,教师也不例外,若班规改变也需要征求大家的同意。
由于幼儿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在规定幼儿遵守班规时可由枯燥、单调的语言提示转化为隐性的环境提示。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顺一边上下楼梯;洗手处贴上洗手顺序图;班级内用图画标明各个活动区域;游戏场景上贴上行车路线、斑马线,提示幼儿遵守交通规则。对于小年龄幼儿,用标记告诉他们坐半圆的位置等,这种方法可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有序地进行。
二、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
幼儿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每个幼儿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因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多种角度地去评价每一位幼儿,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
1、运用创新的理念进行班级管理。
我们的对象是一群只有3-4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在传统的幼儿园班级治理中,有些教师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和班级制度的强制执行,这样虽然有短时的成效但孩子们总是被动地执行,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我认为班级的治理应该提倡民主管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教师要意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应然状态,而不是实然状态,我们可以把他作为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个性的发展。我们班有个孩子叫华哲,平时小椅子上坐不住,学本领时也常常东张西望,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个并不出众的孩子。可是在音乐活动时,我们却发现,这个孩子非常喜欢唱歌。于是,我们就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不断去肯定、鼓励、引导他。慢慢地,孩子参加活动主动了,有时还会做"小老师",对自己和集体有了规则意识,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也愿意自我约束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逐渐把孩子的爱好点转移到其他的方面上,让他各方面都有进步。
2、创建宽松、愉悦的家庭式氛围。
幼儿园的班级治理还应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我们知道,小年龄的孩子情感依恋强烈,这就更要求我们营造与家庭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物质、心理环境,以便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快乐的发展。除了提供轻便、方便、柔性的生活设施,便于儿童休息和活动外,还应着重创设心理环境,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孩子们会很快从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和老师的亲近上,抱抱你的身体、摸摸你的衣服、牵牵你的手、坐坐你的大腿,这些动作都是他们表达对你的喜爱。除了动作,他们还会从语言上来表达对你的认同。"老师,我给你买一件漂亮的衣服"、"老师,我带你去吃麦当劳"。虽然他们的承诺遥遥无期,但是,在我看来却无比激动,这是我们共同创建的宽松、愉悦的氛围的作用,是班级治理的前提。
除了心理环境外,物质环境当然也很重要。陈鹤琴先生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熟悉,也更加爱护。"因此,在创设物质环境时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每个区角摆放些什么?怎样摆?墙面如何布置?都让孩子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虽然,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比教师本人独立完成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就其教育效果来说,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爱好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3、在游戏中规范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有些真实生活中的真实地反映,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单凭教师空洞的说、讲,只能引起幼儿的反抗,使孩子觉得乏味,通过游戏是他们在角色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行为概念,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如在娃娃家中,为抱一个布娃娃,两个小朋友扯来扯去,布娃娃的手撕开了一个口子,当他们不知所措。于是教师可以医生的身份谈"哎呀,你们的娃娃哭得那么响,手也折断了,快去医院""在医院里""他们看医生"熟练得缝好了撕裂的手臂,医生又说:"这个娃娃真可怜,爸爸妈妈干吗不爱护他吗?手虽然缝好了,但是你们要好好照顾他"。一个人想抱娃娃时,另一个再也不去抢了,在游戏中,还能有效地对他们谦让,合作,帮助等良好的培养。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从此可以看到,幼儿园的班级治理是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于是,我们在日常的治理过程中,尝试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班级治理。
1、明确家园结合与班级治理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特有地位,许多家长已经熟悉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用慎重的眼光看待家园合作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我们觉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的。在幼儿园的班级治理中,有些活动我们或征求家长的意见,或让家长参与指导。例如在摆放鞋子常规的建立上,幼儿园要求孩子把整齐地摆放在床前,而有的家庭则不太注重鞋子的摆放,且父母亲人摆放的居多。于是在家长活动是我们拿出来讨论,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赞同,于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了鞋子摆放的整齐,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养成了把鞋子放整齐的习惯。因此以上事例来看,我们确定了在班级治理中家园结合的目的:指导家长配合开展班级治理的工作,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行为,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以便家园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注意家园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来促进班级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是教师的事;另外,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因此有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为了保证班级治理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每次都在学期初开展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了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班级治理得更好。
为了使家长进一步明确配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确定了家长开放日、开展了亲子活动等。
在"家长园地"中我们根据班级情况和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况,在栏内提出家园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儿的表现,许多家长对此很关注,使得这个栏目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在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上,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教育上达到共识,提高班级治理质量。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具体表现为: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家的崇敬。
6.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 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2.帮助幼儿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3.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个别人造产品的特征及用途,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第一周: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第二周:帮助幼儿掌握根据一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第三周:帮助幼儿掌握根据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第四周: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家用电器的特征及用途,感受他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四月份:
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世界常见的个别自然物(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特征,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初步了解他们与幼儿生活、与周围环境的具体关系;1. 帮助幼儿学会通过目测等简单方法比较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的差别。
第一周:引导幼儿认识3--5种常见的动物。
第二周:引导幼儿了解春天3--5种常见花卉的名称。
第三周:引导幼儿了解春天2--3种常见树木的名称。
第四周:帮助幼儿学会通过目测等简单方法比较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的差别。
五月份:
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常见的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并感知他们和幼儿生活的关系。
2.引导幼儿用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
第一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常见的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并感知他们和幼儿生活的关系。
第二周:对春季感兴趣,并能说出名称及明显特征。
第三周:知道3--5种当地常见水果、蔬菜的名称、特征及用途。
第四周:引导幼儿用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
六月份:
1.帮助幼儿学习使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乐意感知和摆弄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3.萌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
4.使其喜爱动、植物和周围环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周围事物的情感。
第一周:帮助幼儿学习使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第二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乐意感知和摆弄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知道5种以上家具的名称及用途。
第三周: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
第四周:使幼儿喜爱动、植物和周围环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周围事物的情感。
科学的管理原则主要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依据教育与管理的基本规律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是我们认识园所管理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园所管理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又要遵循管理的基本规律,从而正确组织教育活动和行使管理职能,以有效地实现幼儿园的预定目标。如依据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和教育要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需要的规律。管理的基本规律包括整体优化、合理组合、开放与闭合统一及动态平衡、效益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和人的积极性。一切管理都应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人既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管理活动中最具有潜力的因素。人的能动性挖掘和发挥得如何,与管理成效成正比。领导者要注重人的工作,引导组织的成员明确整体目标、各自职责及其相互的工作关系,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好工作。
(2)整体优化原理管理是对组织活动而言的。任何一个组织要实现其目标,就要把组织的各种要素,如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组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整体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不是各个要素所能取代的,整体工作并不是各个局部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多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整体使组织系统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功能,同时,对系统内部也具有自我调控的功能。因此,领导者在做管理工作时,必须有整体思路,以整体优化为目标。
组织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整体出发,把组织的整体目标作为一切管理措施的出发点,并作为衡量管理成效的依据。组织的任何活动均不能偏离这个总目标。
由于组织的整体目标是建立在各个要素质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领导者应善于系统的工作,要了解各要素各项工作的差异与特点,了解其在总体中各自的地位与作用,能够从整体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如为了组织的总目标,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侧重,从而发挥最优效益,实现整体优化。
(3)合理组合原理组合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各个要素组织起来形成整体。相对稳定的组合也称结构。系统内部由于排列方式不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于是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结构。组合方式不同,其产生的效应必然各异。组合效应是从要素组合达到整体质的飞跃所产生的效果。合理的组合使组织具有有序性,提高聚合性,并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适应性,才能带来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的效应。
(4)开放与闭合统一原理开放与闭合是系统的属性,也是事物运动的两种方式。开放是指系统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物资、能量、信息等的交流方式。开放对于改善系统自身的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在开放过程中才能得到必要的补充、修正和提高。因此,只有开放才有发展,组织在开放过程中才能不断进步、提高,而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闭合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连续的闭合回路。系统的闭合性可 以使其自身具有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的功能,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处于社会之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时,每一个组织又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管理者要处理好组织与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开放与闭合统一,在开放中求发展,在闭合中求成效。
(5)动态平衡原理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组织产生影响,有可能打破组织系统原有的有序、稳定和平衡的状态,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与问题。管理者要对组织进行调、、整顿和改造,建立起新的秩序,达到新的平衡。管理者应顺应时代潮流,掌握管理对象自身的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在动的前提下,求得相对的稳定。任何消极的抵制变化,试图维持原有状态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
(6)效益原理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任何系统的管理中,都要讲求实效,要从社会的、经济的效益出发,为着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努力。
效益和效率是有区别的。效率是用适当的方法,较多、较快地做事;效益则是与目标连在一起的,它要求用适当的方法做适当的事,即,目标明确,效率与效益呈正相关。正如这个公式所表明的:效益一目标方向X效率。良好的效益是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的高效率,是既符合社会经济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方向,又有利于本组织发展的高效率。
群峰教育是一家专门的国学幼儿园加盟机构,旨在帮助更多的孩子成才,让更多的家庭受益,想了解更多群峰教育的信息,希望更够帮助园长走出一些幼儿教育的误区。
2.以基本矛盾、关系的分析与调整为前提幼儿园管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的关系,涉及一系列矛盾。对之加以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对于揭示管理活动的本质联系,提出处理这些矛盾和关系的指导思想,概括出幼儿园管理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管理活动主要涉及四大类关系或矛盾:
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组织中存在着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组织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非正式的人际关系与正式的组织关系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领导者、管理者与兼为管理对象同时又作为工作主体的广大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如当前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负责制与实行民主管理的辩证关系。
二、工作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管理活动需要协调和处理好两类工作关系。一类为横向的工作关系,即各部门所从事的不同内容的工作,如保教中心工作与总务后勤眼务,要使各项工作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另一类为纵向的,即前后阶段的工作关系,它们之间应为相互联结、运转有序和不断递进的关系。
三、幼教机构与社会的关系。
幼儿园不是孤立的社会组织,而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各项活动都要与社会发生联系。举办幼教机构发展幼儿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了解和明确国家、社会对幼儿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方面的要求,对幼儿园工作任务的要求;要考虑当地经济与人口状况,自然地理条件,民俗与社会风气及家长需要等因素,协调好幼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四、资源的投入与工作效果的关系。
举办幼儿园,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的投入,然而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教育工作效果未必成正比。有效的管理一定要考虑其间的内在关系。
实验幼儿园申报咸阳市星级幼儿园自评报告
一、幼儿园概况
淳化县实验幼儿园创建于2011年7月,位于淳化县秦阳铭居园内,占地面积660平方米,生均占地0.3平方米;园内场地独立完整,布局合理。全园建筑面积746平方米,生均建筑0.28平方米;建筑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是一个美化、绿化、儿童化的孩子乐园。园内教学设施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完善。有舞蹈室、大型器械区、及各类办公用房,宽阔的园所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游戏场地,优越的办园设施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我园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保教人员12人,其它员工8人。专任教师8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4人,占30%(在读大专人员4人)。全园共8个班,幼儿总人数205人。
2012.2013年分别获得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13年获得"慧凡系列教程"教学示范园、低碳薇排数字化示范幼儿园。
二、办园的主要做法、经验和特色
(一)努力改善办园条件,创设共生互动环境
我园本着"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理念,2011年至今先后投入约100多万元,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并努力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员工舒心工作的环境,以期达到人与环境共生、环境与人的互动的理想境界。
1、美化物质环境
近3年里,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幼儿园园舍环境和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和添置:增添了开展区角活动的分区架;添置了游戏器材,舞蹈室、综合活动室进行了装修,全面粉刷了幼儿园外墙及门窗。
园舍环境的维修改造和设施设备的投入,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品位,实现了绿化与美化的统一、教育化与儿童化的统一、人和环境的统一。
2、优化人文环境
我园努力挖掘环境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我园幼儿户外活动均在城市花园小区,宽阔的场地和枝繁叶茂的树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自然、真实的锻炼、探索、学习场所;利用种植园地适时进行科学和劳动教育;班级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丰富而有层次,满足各种活动及不同水平孩子的需要;师幼共同参与教室环境的创设,一起商议区域规则,使遵守规则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我们赋予幼儿园环境以生命,赋予它发展的特性,让环境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环境同样在影响着每天工作和生活在这里教职工,幼儿园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各种教育名言、励志语言、团队理念,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群体心态,使每个教职工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深层使命,树立育人光荣,教师神圣的职业观念,引导教职工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3、创造信息环境
鼓励、扶持教师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开展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将优质资源最大化。我园下一步将完善所有文档资料电子化,老师们普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能运用到保教工作中去。
(二)大力实施人本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1、端正办园思想、明确发展方向
我们提出了四个"在不断变革中优化":一是幼儿园的环境在不断变革中优化,以适应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需求;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在不断变革中优化,更多的关注孩子,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现状;三是管理的方式在不断变革中优化,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激励教师教育创新;四是幼儿园课程在不断变革中优化,构建适合孩子需求的,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课程。正因为有正确的办园思想和清晰的发展方向,促使大家在工作中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大家都视集体荣誉为自己的荣誉,在工作中充满创新的热情。
2、实施民主管理、打造团队精神
一个温馨、和谐的集体让人舒畅活跃;一个相互理解信任的集体让人大胆开拓;一个充满进取与期望的集体催人奋进。
(1)园领导做到职责分明,作风民主。做到事事想在前面,事事走在前面,事事干在前面。在园内形成民主和谐、形成具有亲和力、凝聚力的人文环境。
(2)坚持以真心求才、以政策揽才、以事业留才、以灵活的措施借才和用才。保障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首先,各班实行优化组合,按每班实行两教一保的包班制,优胜劣汰;其次,建立教师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制订各类教学奖励方案,对在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给予重用和奖励,按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绩效决定工资和奖金分配,奖勤罚懒。再次,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职工各项工资福利待遇。2011年至2012年,教师工资逐年递增。
(3)每学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各类制度、分配方案、奖惩条例、审议幼儿园工作计划、幼儿园工作总结等重大问题,力求有序工作。
(4)给教师以信任,与教师相融,和老师做朋友,根据老师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和竞赛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大家彼此联络感情,相互沟通,和谐相处,在愉快氛围中产生创新的灵感。正是由于各条线围绕幼儿园中心工作,开展了许多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凝聚人心,丰富群众生活,调节工作氛围,大大推动了幼儿园工作的开展。
3、理顺管理网络,加强制度建设
我园各部门按照不同分工、职能范围和要求,充分发挥园务委员会的领导作用,教研组的示范作用,教代会和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安全领导小组及膳食小组的安全保障作用,各职能部门做到分工合作,互相促进,形成了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的良性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倾心打造专业团队,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搭班子、建队伍,不断提高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是每个幼儿园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队伍建设。
1、重视领导班子建设
我园班子成员团结、务实、有责任感,大家分工明确,通过定期学习教育理论,管理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通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力求会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会中反思总结自己的工作,努力寻找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我们坚持班子例会制度,每月考评制度等,共商幼儿园发展大计,沟通各项工作,从过细地制定幼儿园月工作计划和幼儿园周工作计划开始,寻求最大合作,各条线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能相互补台,努力做好服务、引领工作。
2、加强师德建设
良好的师风取决于高尚的师德,因此,我们有计划地开展政治学习,加强师德建设。开展了演讲比赛活动、"师德标兵"与"师德集体"评选活动、"四对"(爱对幼儿、礼对家长、诚对同事、严对自己)活动等。
3、建立自培机制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职后培训。我们不断地探索自培新路,形成了借助外脑、园本培训、分层培训、研培结合等培训方式。通过培训,让广大教师在共同学习、研究的氛围中,不断受到启迪,获得成长。
(1)走出去。我们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2)园本培训。园本培训围绕着提高教师的基本功能力来开展。重点开展的是园本课程的培训、主题教学的培训、一日带班的培训、常用幼教理论的培训等。让教师通过学习与练习,夯实自己的基本功,为实施教育教学提供更有利的条件,通过园本培训,我园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
(4)研培结合。教研组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与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研究阵地作用,我们深入学习新《纲要》、认真领会其精神,以纲要、规程思想指导实践。学习、探讨幼儿园的课程计划,树立教师课程意识,不断提高教师平衡课程的能力。通过专题研究,听课评课,案例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
自培,让教师们彼此学习、相互分享。每个人都快乐地参与,每个人都在自信中成长,每个人都在最佳位置上实现自我价值。形成了开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建构了学习型团队。
(四)优化园本课程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园本课程
为了提升我园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特色,我们积极开展实践与研究。先后学习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0-3岁幼儿发展指南》等法规和专著。引进慧凡的先进经验,经过多年的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创造和发展,将主题教育、生活教育、学科教育进行整合,做到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创造和发展了活动整合课程模式及内容。目前,我园初步建构了活动整合课程体系,办园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幼儿园课程内涵,全面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树起了实验幼儿园的教育品牌。
2、采用主题模式,实施整合课程
我们对活动整合课程的理解是:以培养幼儿初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特别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合作意识、分享意识和表现意识等。
每学期幼儿园教研组都组织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教研组成员示范课、全园观摩课等,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大得到提高。
3、形成教育风格,突显办园特色
我园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艺育美、以美启智、以智求质、以质取胜"的艺术教育之路。
(1)修订艺术教育目标。一方面针对幼儿不同的欣赏特点和艺术要求,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增加美劳手工活动,丰富教学项目,鼓励幼儿的思考与创造,开发幼儿智力,培养艺术兴趣、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满足幼儿对综合艺术的兴趣爱好。
(2)创新艺术教育途径。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使幼儿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一是重视音乐课程;二是加大亲子活动组织力度,将艺术教育延伸到家庭。
(五)重视保健后勤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幼儿园计划,认真制定保健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后勤组长的带领下,保健老师组织开展学习从不松懈。结合分析幼儿园现状,指出平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改进的意见,通过学习使大家明事理,懂规范,有序工作;通过座谈、观摩等方式,对幼儿园如何搞好保健后勤工作颇有启发。
1、抓好保健常规,保障优质育儿
我们按照计划要求,能够做到幼儿入园体检率100%,定期检查率大于95%,新进工作人员体检及定期检查率为100%,重视各类检查,重视视力、口腔五官等保健工作。能够认真落实晨检和全日观察制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健室能够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定期检查指导、督促园内的卫生和消毒工作,给幼儿创清洁、舒适的环境。能够采用消防逃生灭火演习、宣传板报、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向幼儿、教师、家长开展安全卫生教育。做到发生传染病后能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并报告及时、正确,肠道传染病年发病率低于2%,无续发与爆发。体弱儿、肥胖儿管理符合常规要求;肥胖、视力不良、龋齿的发生率减少。
2、规范膳食管理,提高伙食质量
重视厨房食堂的食品及食品原料采购工作,严格按采购索证制度采购合格的食品,坚决不购买无证或来路不明的劣质或过期食品;严格了食品验收制度,实施了由专人采购、厨房值日人员轮流验收、厨房组长监管的管理方法,对每日采购的食品进行质量安全验收,要求验收人员严把食品验收安全关,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日常规范操作程序,认真做好食品采购台帐,确保幼儿的安全和健康。由后勤组长、厨房组长、采购员、保健医生组成了幼儿膳食配菜小组,一同参加制定下周"幼儿营养食谱",并在菜肴的营养、色彩、味道上作些探讨,努力创新菜式,让幼儿在园吃得饱,吃得好,使菜肴更适宜幼儿和受幼儿的欢迎。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食堂的食品卫生、消毒工作规范操作。更新了厨房的各项消毒制度,要求厨房按正确地消毒方法对食堂地面、配餐间、储物间、餐具、炉具等进行消毒并做好记录。
3、落实安全责任,定期定人检查
始终强调"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始于防范"的管理意识。建立了详细的安全制度及安全检查档案,如《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车管理制度》等,对厨房、门卫、消防设施、大型玩具、接送车等安全工作坚持每周及不定时检查并做好记录,及时总结和改进安全工作。
(六)共筑家园共育平台,合理开发社区资源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实施新《纲要》以来,我们致力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以前的教育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合作者,使家长理解、支持并参与我们的各项活动。
1、我们在每学期都有计划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讲座,向家长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培训,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以及需要家长帮助配合我们要做的工作。如:在每个主题活动中各班都设计亲子作业,或利用废旧物做房子、或带些瓶子罐子来园等,家长们从抵抗厌烦转变为欣然接受并享受与孩子做亲子作业。
2、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内的各方面表现,亲自体验幼儿的学习过程,了解教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邀请家长来园体验,参加"六一"等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同时也让家长更信任老师的工作,体会老师工作的辛劳,理解老师教育教学工作。
三、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1、继续加强课程的学习,在活动后的反思与小结中体现更理性的思考;
2、继续加强教师园本培训,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规范带教工作,思考带教形式的多样性。
3、注重开展户外活动,力争使每位孩子得到最佳体育发展;
4、注重资料的积累与收集,保证各类案头资料的质量;
四、自评结果
根据《咸阳市民办教育机构星级学校评估指标》,我们逐条逐项进行了自查自评。评分结果为:办园条件方向与行为190分,占总分值的95%;管理与制度180分,占总分值的90%;办园条件240分,占总分值的96%;教学管理与效果200分,占总分值的100%;财务管理130,占总分值87%。合计得分940分.
我园期盼通过星级幼儿园评估,希望在评估工作中得到领导和专家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各项工作。
《纲要》指出:"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教师应善于利用人、物、时空等各种要素,综合显现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效应,以促进幼儿发展"。同样,《课程指南》在总纲中也指出:"当前教育课程设计应从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出发,考虑每一种教育活动的定位与开展。要充分注意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与渗透。要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和各种教育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下,我们投入到"农村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实践中,努力尝试将各种资源转化为整合的环境,通过更多蕴藏于环境中的指导来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 利用农村资源,创设互动的墙面环境。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时期班级墙面环境创设随着教师观念的不断转变而悄然变化着。墙面环境创设在内容上不象以前过多重视作品的漂亮、完整;也不象以前那样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墙面环境从内容来源、材料的选择、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师幼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
1、 环境与教学互动。
新课程的学习活动的内容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在新理念的支持下,活动环境应按幼儿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主题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是喜欢的、满足的环境。在"我们的城镇"主题中,有"家乡的春天"这个来自幼儿生成的小主题,并产生了"剪贴迎春花"、"美丽的桃花"、"柳树发芽了""美丽的竹林"等富有农村特色的系列活动,在"剪贴迎春花"活动中,孩子带来了家乡的一种有韧性的枝条,插在水里可以成活一二个月,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迎春花特别感兴趣,每天都会去看看:"又长叶了,叶片越来越多了,黄花伴着绿叶使迎春花在活动室里更显得娇艳美丽"。"柳树发芽了",老师为孩子准备了一些还没长叶的柳条,让孩子自己剪贴上柳叶,悬挂在空中,再画了几只穿梭着飞的燕子,使孩子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美丽的桃树"的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桃树枯枝,让幼儿用不同的材料粘贴美丽的桃花,于是,一棵棵活生生的桃树便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一有空时就会去看看迎春花、摸摸桃树、和柳树中的小燕子说说话,他们完全沉浸在这种富有农村气息的环境中。
2、 环境与活动延伸。
环境是幼儿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时是活动的起始,有时是活动的延伸。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进一步得到发展,让学力不足的幼儿有一个更长的消化知识的过程,我们在环境中将知识保留,并将其适当引向更广阔的空间了。如:在《种子的秘密》活动中,目的是让幼儿分辨不同的种子,学会按不同方式为种子分类,可一次活动下来,孩子们并不满足对种子探究的兴趣,说要种植种子,于是我便让孩子们在花盆里种了一些种子,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孩子们每天都会去看看是否有什么变化,刚开始几天孩子们都有些耐不住了:"老师,怎么没有变化呀?"我告诉他们这需要时间,只要你们等待、坚持,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从此以后,观察花盆里的变化成了孩子们每天的必修课。果然,有一天,孩子们终于发现了"它们冒出来了!"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我想是种子的秘密让孩子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我们为孩子创设了一个会说话的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探究后成功的喜悦。
(二) 利用农村资源,创设自由活动的环境。
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将幼儿活动的空间从教室内挪到走廊,在走廊里提供了幼儿喜欢的竹筒、柳条、稻草、橡皮泥等废旧材料,引发幼儿自主活动、自主游戏。有的孩子用柳条跳起了秧歌舞,有的用稻草制作了许多稻草制品,还有的用大竹筒玩起了穿竹林的游戏。走廊里的表演区和建构区也是孩子们爱玩的地方,这里为他们创设了大胆交往的平台,让他们自由地想象,自主地表达和表现。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教师的观念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由以往单一的墙面环境转化为立体的空间环境。除了墙面上有幼儿收集的资料、幼儿制作的作品外,地面上、墙顶上,或吊或垂,也融合着许多与主题有关的环境创设,给幼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震撼。例如:在"家乡的春天"的环境设计中,我们利用家乡本土材料垂吊了'杨柳青青'、'桃花盛开',利用柳条做了许多美丽的花环。孩子们将自己折、剪的蝴蝶、画的蝴蝶、燕子等,让其飞进了桃花丛中,穿于柳条之间,真是'春意昂然'、'桃红柳绿'、'春色满园'啊!孩子们惊叹地说:"好美啊!真漂亮!"从这些实例中,我们认识到了农村资源的魅力,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潜力,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有着丰富的情感,只有当教师利用一切空间为孩子创设丰富的环境,并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刺激孩子的主动学习时,环境便成了一把开启幼儿各种潜能的金钥匙,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幼儿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
(三) 利用农村资源,为孩子提供开发的环境。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求异创造表现离不开物质材料,所以作为老师在材料及其使用上就必须加以开放,以来支持和提高幼儿求异创造表现的能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在角色游戏中,我们的'结构玩具超市'和'娃娃超市'就设置的是两种开放式的材料环境,其中大部分是师生一起收集的各种农村材料,玩具超市里有许多种材料,有瓶盖、羽毛、树叶、纽扣、果壳、豆类、稻草、芦花、芦苇、纸盒、竹筒等。每天孩子们变废为宝的利用这些材料,做做玩玩活动是他们创造的乐园,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精心制作,新颖、独特的作品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春天里,有蚕豆制作的小猫、小狗等迷你小动物;没有成熟的小毛桃成了孩子们手中变化无穷的好材料。特别新鲜的芦苇成了孩子手中的宝贝,一会儿是芦叶风车,一会儿又是芦叶龙、芦叶小船、芦叶粽子,小小的芦叶在孩子们的手中是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炎热的夏天,成熟的果实又在孩子的手中展现。玉米粒成了装饰的好材料;玉米须变成了娃娃的辫子;茄子成了小船;丝瓜成了鳄鱼。
丰收的秋天带给孩子是无穷的喜悦。黄澄澄的桔子既可以练习剥分的技能,又能榨汁。而桔皮又能剪成盛开的桔花。农村的老丝瓜茎经过染色、装饰后,可以变成小鱼、鳄鱼;稻草经过加工后又可以变成许多东西。如:稻草房、稻草人、稻草相框、稻草席子等。
寒冷的冬天,在我们开放的材料中也不缺乏农村材料,质地轻轻的棉花既可以捻线,又可以创造图案,如:小鸡、白云、心爱的靠垫等等。
正是利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开放材料,孩子们利用它们不同的特点,在精心的装饰加工下,成了一件件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的作品。他们在这其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也正是这样开放式的提供材料,才能支持孩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 利用农村资源,创设探索的环境。
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方法是多种的,要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创始有利于幼儿探索的环境和提供探索的材料。农村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安全的自然资源正是幼儿探索的好材料。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农村资源、创设探索的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呢?
首先,要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不能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而应多让孩子自己去考虑怎么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探索活动,老师在区角中提供了许多富有农村特色的材料,如:稻草、麦杆、大米、木屑、黄豆、芝麻、瓶盖、黄沙、湿泥土等一些低结构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幼儿在活动中能力差的孩子尝试了一种又一种的材料,最后发现沙子能让蛋宝宝站住。而能力强的孩子一下子就想到了用湿泥土让蛋宝宝站起来,并对不同材料的站立情况做不同的记录,这样既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幼儿需要,又使他们逐步达到教育的目的,要让蛋宝宝站起来就必须不断去尝试、去动手操作,而且又使幼儿了解了圆的特点,促进了孩子更好的发展。
其次,提供的材料要贴近幼儿生活,便于幼儿探索。如教师可在区角活动中提供各类不同的水果让幼儿去探索,幼儿不但可以进行观察形状、颜色、大小的不同,还可以制作水果拼盘,发挥想象和创造,在制作过程中又可以观察其横切面、纵切面,及里面的各类种子,从而引发探索兴趣。还有可以用榨汁机榨汁,观察不同水果汁的颜色,使幼儿对水果的探索更全面。
皮亚杰的认知法中说:"幼儿是通过主动探索操作而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学习发生在幼儿与他人与材料的相互过程中,作为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定要贴近幼儿、贴近生活。又如:农村的竹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这种农村资源也是幼儿探索的好材料。把竹子分成一段一段做成小竹筒,让幼儿探索大小不同的小竹筒容量的大小,使幼儿在探索时知道了不同的容器,里面的容量是不一样的,在第一阶段探索后,教师又提供了其他不同的容器,给幼儿探索,使幼儿的科学知识在玩中得到了掌握。
最后,教师应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探索材料,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因为幼儿生活的家庭与社区环境是引发产生问题、观察问题最直接的场所,也是为幼儿探索活动提供材料的天然"大仓库"。农村有许多动植物,可以放在自然角中种植和饲养。作为教师应利用农村家庭中特有资源为教室环境服务,促进幼儿主动探索。如农村的萝卜、洋葱、大蒜、马铃薯、芋艿、小鱼、乌龟、泥鳅、蝌蚪、龙虾、黄鳝等,并且采用值日生制度,让幼儿轮流照看、观察,孩子们在自己的观察探索中掌握了许多动植物的知识。大班的孩子他们会自己动手画观察日记,记录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同时,农村的玉米粒、瓜子壳、豆类、红辣椒等这些自然成了操作装饰画的好材料,孩子在与这些材料的互动中,得到了发展。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挖掘和收集这些农村特有的资源为孩子探索服务。
总之,走进新课程,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改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特别是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知道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我们农村幼儿园如何"立足本土,开创特色"真正挖掘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的多种教育资源,为农村实施"二期课改"的基本策略,真正做到物有其用的价值观,创设幼儿喜欢的、与幼儿互动的环境,我们将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我们相信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定会借助崭新的课程为幼儿构建一个民主和谐、可以自主探究、平等对话的大环境。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运用各种感官,通过主动、亲历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对周围事物、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
具体到一节科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四个方面:课题设计、目标设计、材料设计、过程设计。
一、课题的设计--幼儿本位
课题的设计包括选材、设计活动方案及课前准备,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到幼儿。
1、选材应注意的事项:
①反映多方面的科学内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科学等。因此,为了拓展幼儿的见识,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小渗透科学意识,我们应善于挖掘适合孩子学习探究的科学教育内容。如:物理学中的光、电、磁、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碘淀反应等);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
②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
③适合集体学习的内容。目前,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多以正规性科学活动为主,而正规性科学活动又通常是集体的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就是要解决集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规性科学活动的选材应该是适合集体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如:大班的《会变魔术的镜子》这一活动中要求幼儿感知平面镜的特点,迁移这一经验解决用镜子"变出"多个物体的问题。这一目标应是对所有幼儿的要求,较为适宜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进行;而探索两面镜子夹角成像或其它现象则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延伸。又如:《种豆》这一活动则不宜作为集中教育活动中的内容,它可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完成,也可在家庭中通过亲子活动来完成。
2、设计活动方案应符合本年龄段幼儿的接受水平。选好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水平来设计活动方案。有时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同时在大中小班中进行,如:《有趣的泡泡》这一活动,设计方案不同均可在各个年龄段中实施,但它的目标定位与侧重点是不相同的。每个活动一般还包括:课题的引入--应直接明了;问题的设计--应切中要害,让幼儿知道怎样回答;记录的设计(并非所有活动要记录)--应支持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感到负担。
3、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对科学原理的研究及对科学实验的演练。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幼儿的学习负责任的一种行为。为了确保幼儿科学探索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活动组织前,必须对科学活动中应用到的相关原理进行研究,研究每个科学活动应该把知识点定位在哪里(每个活动一般只定一个知识点,防止把多个知识点套在一个活动中),确定了知识点,方便于教师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并应反复演练实验过程,便于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做到胸有成竹。如:为什么用蜡烛写字在水里会显现(油水分离);同样坡度的斜坡,为什么重的球滚得快(重的球势能大,从斜坡上滚下,势能转化为的动能也就大,则滚得快)。又如:大班的《快乐转转转》,教师通过了反复研究与演练,得出了要让陀螺平稳、持久转动的主要条件是:重心低,上轻下重,稳定性好;轴垂直,轴心正,减少摇摆;圆面,减少阻力;同时,还有一些影响因素:如作用力的大小、圆面的大小、轴尖的圆滑程度、接触面的粗细、转动的方法等等。
二、目标的设计--定位准确
科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影响着整个教育的方向。科学教育(以往称常识课)目标在各个年代的定位是不同的,50年代偏重知识的传授→90年代提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后关注科学情感的培养。可见是按照:知识--技能--情感的顺序排列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刘占兰博士提倡的理想的目标:情感态度→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经验,即排列顺序为:情感--技能--知识。在实际中,目标的定位不仅是在教案中文字上体现,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
1、情感--重点培养
好奇心是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内驱力。有了好奇心,幼儿才会对事物现象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热情、求知的欲望,激发创造精神。每个幼儿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天为什么会下雨?""云为什么会走动?""船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航行?"……都是孩子们关注的问题,教师应追随着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给予保持与培养。
2、技能--获得方法
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思考、记录、表达与交流。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给孩子学习科学的方法远远比教给知识更为重要。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教师应善于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怎样获得学习科学的方法,幼儿就可以举一反三,碰到问题总会想去试试能否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亲身去尝试,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知识--适时渗透
并非科学活动就一定要教给孩子一个知识点或使之明白一个科学原理。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孩子,误认为孩子这节课没记住知识或原理是没有完成科学教育目标。否则,幼儿容易被锁住概念,对今后认识客观世界是很不利的。世间万物是多样多变的,不是固定的概念。如:教师教孩子认识青蛙的特征--绿衣裳、白肚皮、鼓眼睛、宽嘴巴,走起路来蹦蹦跳、唱起歌来呱呱呱。其实,世界上的青蛙大约有190多种,这只是一小部分青蛙的特征。况且,青蛙具有保护色,孩子一旦被锁住了概念,今后碰到的大多数青蛙他们都认为不是青蛙。因此,教师在教孩子认识青蛙时,应适时地渗透:青蛙的种类很多,有……有……,常见的有……(结合图片、动画等)。
孩子经验的获得重于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易忘,经验的获得终身记忆。特别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缺乏辨别分析能力,容易被成人交给的固有知识所禁锢而造成误用知识。如"炒菜获得的经验"一例:我小时候学做菜,炒包菜时生怕烧焦下了水,结果炒出了"包菜汤",妈妈给我的知识是"炒菜不能加水"。下一次炒花菜,我牢记住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不能加水",结果哪怕我费了浑身劲地"翻炒",还是炒出了"外焦里生名菜"。从此,我得出了一条经验:炒菜加不加水,视青菜的种类而定。这一经验终身记忆,受用至今。
三、材料的设计--精心准备
科学活动所提供的材料应体现着探索的价值,体现着隐性指导。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给幼儿提供材料,确保活动效果的最佳化。
材料的提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样化
操作材料的多样化能确保幼儿探索过程的进一步丰富。如:《让纸和笔站起来》这一活动,教师首先要考虑让纸和笔站起来需要外力的帮助,什么材料可以帮助纸和笔站起来?有哪些方法?再根据方法的种类提供帮助纸和笔站起来的辅助材料--夹子、橡皮圈、胶布、橡皮泥、盒子、绳子积木等;《有趣的复制》这一活动可提供能够复制的多种材料--剪刀、笔、印章、复写纸、模型、模具等。(注意:同种方法的材料数量应有所控制--详见材料的数量)
2、严谨性
操作材料应根据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如:小班的《掉下来了》这一活动要让幼儿观察什么材料是直落的,什么材料是飘落的?由于室内高度的限制易造成现象不明显。因此,选材要注意严谨性,确保孩子观察到最明显的现象。我们选择鸡毛(从乌鸡的身上寻找出最轻的绒毛)、纸花、彩带为飘落材料,积木、花片为直落材料。再如:大班的《有趣的泡泡》这一活动是让幼儿观察泡泡的成形与吹泡泡工具之间的关系。因此,泡泡水的制作比例要配好,让幼儿一吹就能观察到泡泡的成形,加入少许的甘油,会使泡泡更持久,方便幼儿观察;制作工具的材料则选择八芯的电话线,柔软度适中,便于幼儿制作又避免了不安全因素。
3、结构性(层次性)
操作材料可提供成品、半成品或废品,供幼儿自主选择,有利于幼儿的深入探究。如:《神奇的不倒娃》中教师提供的不倒娃有可拆的与不可拆的,便于幼儿进一步研究;《修椅子》中教师提供的钉子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尖的、扁的、圆的、弯的、坏的,锤子有大的、小的、双头的等不同的工具,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比较研究。其实,材料蕴藏着隐性指导,很多探究的问题尽蕴涵在材料之中,孩子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操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4、材料的数量
操作材料的数量提供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为宜。材料太少,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探索过程不够丰富;材料太多,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探索出现盲目性,不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种材料太多反而会影响探索过程的丰富,孩子间会跟风而使用同种材料操作,所探索的方法会受到限制。如:《有趣的复制》,如果教师提供的印章太多,大多孩子一节课都在印,而较少孩子去探索画、写、折、剪等其它方法。因此,教师应根据探索方法的种类提供材料数量,同种方法的材料数量应有所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这样有利于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灵活调控
科学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指导。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
★幼儿的操作--细心观察
孩子的学习有不受干扰的权利。教师应学会安静地、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问题和谈论,不要打断幼儿的思路,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这样,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如:《亲亲泥土》中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泥土,当观察到几种烂泥时,孩子们谈论开了:"像大便,可怕极了"、"像牛拉的屎"、"像小朋友吐出来的东西"虽然听起来不太雅观,但是他们表述得具体形象,更可贵的是孩子们乐于表达、大胆表达。
★幼儿的探索--鼓励支持
"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强调"动手做"(Handson),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他们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应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多探索。孩子的探索往往是无止境的,科学活动的结束并非孩子探索活动的结束。如:《有趣的泡泡》活动一结束,孩子们发现用大张纸卷成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大,就向老师要了一张大画纸想试试;他们发现泡泡水用完了,就加自来水。教师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结果保持沉默,鼓励孩子们去大胆试试。
★幼儿的发现--为之赞叹
幼儿的探索发现,常常出乎成人意外。大多数的百科全书上都说蚕的一生脱四次皮。可是,孩子们经过了自己的喂养却推翻了"科学结论",发现了蚕宝宝的一生共脱五次皮。他们观察到蚕宝宝换了三件衣服后就开始吐丝结茧,在茧里换第四件衣服后变成蛹,蛹变成了飞蛾脱下了第五件衣服。孩子们的观察多么仔细,何不值得我们为之而赞叹!
★幼儿的困难--适时引导
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碰到困难没办法解决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否则,幼儿会对科学探究失去兴趣与信心。在《有趣的叶哨》活动中,起先,教师提供样品,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探索制作叶哨(教师原本认为此探索过程很简单)。然而,大部分幼儿都碰到了困难,活动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倘若不进行适时指导,孩子们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活动。
★幼儿的质疑--共同解决
科学活动中,幼儿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新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对于孩子们的质疑,可以鼓励他们请教师(或父母)把问题写成文字;也可支持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绘画加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的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教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1、鼓励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孩子们发现蚕宝宝不吃东西,就会产生问题:"蚕宝宝为什么不吃东西?"他们有很多猜测,教师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性地提问:"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找到了答案:蚕宝宝要换衣裳时(蚕眠)不吃东西、蚕宝宝刚刚换好衣裳时不吃东西、蚕宝宝要吐丝前也不吃东西。
2、鼓励幼儿,并尽可能和幼儿一起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来解决问题。如:神舟六号上天,幼儿有问不完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看电视、看书、看报纸、听广播、求助成人、上网查询等方式去获取信息。从而,让孩子明白信息获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幼儿的成功--分享快乐
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并始终关注孩子的成功。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常常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叹,为成功而欢呼雀跃,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方式表示肯定,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幼儿的失败--总结经验
幼儿尝试了失败才会在失败中自我修正,寻找到成功的途径。如:《空气的压力》实验失败,孩子们得出的经验是:①手帕没有全部塞入杯中;②倒扣入水中时,杯子倾斜;③还没完全拿出水面时,就将杯子往上翻。正确的做法是:手帕在杯里要塞紧,垂直倒扣入水中并垂直拿出水面,速度要快。
★幼儿的结论--归纳提升
幼儿在活动中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比较表浅、零碎的,教师应善于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如:《有趣的泡泡》,孩子得出的结论是:"我看到的泡泡都是圆的",教师则帮助幼儿进行提升:泡泡的成形与工具的形状没有关系。
总而言之,科学活动实施前重在设计,科学活动实施中重在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要把握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点,才能大力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如何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运用各种感官,通过主动、亲历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对周围事物、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
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今天,进行幼儿科学教育就必须要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途径等方面去探讨,通过创设适宜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和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采用哪些适宜的教育策略呢?
一、 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互动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回顾)
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在我们当前的科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受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有的把传授多少科学知识,掌握多少科学技能作为评价科学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这样"舍本求末"的做法,花时多多,效果微微。
互动问题:
在《纲要》提出的这五方面的目标中,大家能不能提炼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中的核心是什么?(也就是它重点强调的是什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纲要》中非常突出的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通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让幼儿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积累初步的科学知识,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学素质(含科学思维和独创性、批评性等个性品质)。
目标的核心:是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
二、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互动问题:
在《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中,运用了哪些语言来强调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纲要》关于教育内容的要求中,多次提到"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这些都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学中老师为孩子们预设的教育内容远离幼儿的生活,或者超出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认知规律;片面追求所谓的"新颖"、"时尚",选一些幼儿很不熟悉或不理解地科学知识,甚至科技成果作教学内容,即费时间讲解,采用多种手段,幼儿也不感兴趣。
因此,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易操作的、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使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有用,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或问题。比如今天展示给大家的两个教育活动,内容都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在幼儿身边寻找数字,了解它们的用途;探索发现声音的不同;再比如:我们开展的小班的关于牙刷的科学活动;帮助小朋友认识刷牙的重要,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开展的使用工具的科学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了连接时需要用的工具,(纸、塑料、木板)对幼儿的未来生活能提供帮助,建立初步的经验。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就要从孩子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妙,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比如:洗手时向幼儿渗透一些卫生常识;进餐时渗透一些消化的相关内容;散步时引导观察天空、花草等等,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作准备。
三、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究,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刚才我们提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今天的第二个活动,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操作材料,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再比如在神奇的泡泡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让他们去操作实验,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了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今天的两个活动中,教师都运用了游戏法,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常见常用的策略。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使幼儿感到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和愿望。
4、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
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幼儿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喜爱的,往往也就是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要以对科学活动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指导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特别要注意体会孩子的心理,努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孩子们一致起来。幼儿缺乏感情认识,往往在成人看来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们会觉得无比新奇,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幼儿从教师的表情动作中学到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等,此外,感染幼儿,使幼儿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去。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活动被重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
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
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
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
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
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
比如:今天刘玉老师组织的活动老师提出问题:把这些材料放到小桶中发出的声音会怎样?你们来试一试吧!孩子们带着问题的操作更有吸引力,兴趣更浓;目的性更强。所以问题如同针头一样牵引着操作和探索这条"线"一步步向前走。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今天的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都运用了鼓励性的提问,尽量多的鼓励每个孩子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积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想法。如:李老师:"生活中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数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等鼓励性的提问;扩大提问的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今天在刘老师活动中:"你听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像你听过的什么声音?""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层次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就将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比如:刘老师的活动中这样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放到小桶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像你们听到过的什么声音?"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积极思考与表达,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李老师的活动中:"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你们都认识吗?""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发现,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经验。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
4、矛盾性提问
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需要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尽快让冰融化"的科学活动中,两个幼儿都认为倒入热水会很快融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两个孩子方法一样所用的时间却不同,教师及时抓住了孩子间的认知矛盾提出问题:"你们都用了倒热水的办法,为什么用的时间一个短一个长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探究欲望,在反复的尝试中,孩子们发现同样是热水,倒得越多冰就会融化得快些,所以时间就短!再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水果中挤压出的是不是水产生了矛盾?就是及时地抓住矛盾冲突:"到底谁说得对呢?水果中挤出来的是不是水呢?"这样的问题更有利于调动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是孩子的主动探究更加深入;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矛盾冲突(可能是幼儿间的认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认知与新认知间的矛盾),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地捕捉,运用矛盾性的提问及时地引领,有助于幼儿主动的建构科学概念。
5、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开放性的问题,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
案例:在玩沙的活动里,老师给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装了鹅卵石、花生和绿豆,老师问: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分开?
文文说:用手"鹅卵石、花生、和绿豆捡出来,放到三个碗里就可以了"
老师问:还有什么办法?
亮亮说:先用筛子把最细的沙子筛下来了,剩下的就再捡出来就行了
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和他们不一样的办法?
冬冬说: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个人捡鹅卵石、一个人捡花生、一个人捡绿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
红红说:捡的办法是好,可是绿豆也太小了,不好捡,会很慢,我们做两个筛子,一个用沙网,筛沙子,再把沙网的眼扣大一点点筛绿豆,这样就更好了,
师:哪种办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说冬冬的办法快,有的说红红的办法快,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最后老师说你们分组实验,用你们自己认为最快最方便的办法来试试吧!
------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
6、积极有效的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原因、问下落。教师的"追问",往往是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会这样的想?"、"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
案例:在"神奇的水柱"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粗细不同,水的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两个瓶子,分别标号为1号瓶和5号瓶。
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个瓶子上的小孔喷出的水远?"
幼儿回答:"我认为1号喷得远!"
幼儿回答:"我认为5号喷得远!"
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认为1号喷得远!" "你为什么认为5号喷得远!"
幼儿回答:"因为1号瓶子粗,所以我觉得他会喷得远。"
幼儿回答:"因为小孔的高度一样,5号瓶细所以我认为它喷得远!"
通过教师的"追问",某一个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想法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在下一步的活动中,有助于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
总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巢臼之中。
(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
在科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给每个幼儿真正探索的机会,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活动,首先让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不同物体的感觉。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受旧有教育意识的影响和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非常残忍的遏制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养成执著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李老师提供材料以后,给孩子们时间让他们充分的观察,解决对这些材料的认识;然后老师再引出问题让小朋友去发现相同,同样不急于指导,给孩子观察发现的时间······刘老师在活动中也同样注重为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让每个孩子都反复的尝试过,反复的比较感知声音的不同,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上老师舍得花时间,而不是形式上的操作一下就草草结束,充分的探究时间可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等科学品质。
比如:在进行"和面团"活动的探究环节时,师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后便将尝试和面团的过程放置到区域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反复的尝试,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经历中,孩子们体验了失败······但最终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在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实践中获得了和面的经验,知道了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一定要适当,这样的经验不是成人给予孩子们的,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结论,孩子们是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通过真实的实践探索,自己发现和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科学的概念。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保证探究的时间的意识。
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教师为孩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感官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比如:李老师的活动中,老师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看一看讲一讲;刘老师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触摸材料,用耳朵起倾听和感知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等都是在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今天的活动中,大班的刘老师就很自然地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让幼儿充分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对幼儿的自身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科学教育使教师面临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善于发现和尊重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并变成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改变原来的传统角色,由传授者、组织者变成引导者、合作者,支持幼儿的"胡思乱想",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幼儿讨论、探索、合作、交流和分享,不断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创设更加开放、有趣、宽松的探究环境。
要建立新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教学理念:一是要注重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和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二是要使科学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三是要多开展个别和小组的自主操作、探究活动;四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留意的几点问题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从真正意义上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一)在科学活动中,交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其内容,以及交流活动所产生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好好把握,以充分实现其价值。
一、幼儿乐于交流 ,体验交流带来的乐趣
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幼儿的普遍心理。其实,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事实如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而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二 、有不同的交流对象和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
在科学活动中,老师在鼓励幼儿交流的同时,也积极地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交流对象。其中,同伴是他们最喜欢的交流对象,因为他们之间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基于各自不同的兴趣点,会无意识地形成不同的交流圈。
老师也是幼儿最重要的交流对象。老师既要倾听、关注孩子们的问题和疑惑,又要鼓励孩子继续去尝试和探索,不断有新的发现。当然,家长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交流对象。当孩子把自己探索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告诉家长时,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应答,让孩子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从而充分挖掘孩子探索的潜力。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幼儿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绘画、手势都可以作为幼儿交流的媒介。
(二)作为"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记录是必不可少
的,这是因为记录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对幼儿来讲,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学习,记录则会使这种无意学习转化为有意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益。
二、对实验过程的记录,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现阶段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满足于传递科学知识给幼儿 ,这种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借助于科学实验则使科学学习变成主动建构的过程,记录则帮助幼儿顺理成章地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求实、严谨、条理、细致的科学学习态度,使幼儿受益终身。
四、《纲要》倡导幼儿同伴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记录是一个使幼儿的学习过程具体化的过程,所以,记录也有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交流,并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
(三)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
幼儿的记录提供具体帮助。
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做记录,比如幼儿说教师用文字记录,或者教师帮幼儿拍摄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从组织形式上看,小班比较适合全班记录,即由老师负责用简单的图画、图表、文字记录大家交流的内容、实验操作的结果。中大班幼儿一般可以自己做记录,但是,教师仍要给予具体的帮助,例如给出符号或图画的样子,或在前面有一张针对全班的综合记录纸,尤其是幼儿刚开始学习做记录的时候。
(四)在科学教育中注重给幼儿一个美的情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曾经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今的教育是以人性、人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的,因此它首先关注的是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完善来评价教育的价值的。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真、求知的活动,而且具有价值导向、人文负载。科学教育也远不只是让幼儿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同情心、质疑的习惯、人生观等多方面的影响,目的是最终达到健全人格。
在科学教育中注重给幼儿一个美的情怀,也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在"认识汽车"主题活动中,在通过认识货车、火车、公共汽车、救护车、洒水车等各种类型的车后,幼儿不仅感悟到了车的造型美、色彩美,而且认识到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幼儿在认识了各种类型的车后,幼儿就设计、配色、制作出自己梦想中的各种各样的车,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手与脑密切配合,听觉、视觉等器官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中,既了解了科学现象和特征,又刺激了幼儿的创作欲望。而幼儿的这些"作品",体现了每个
幼儿对美的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幼儿享受到了创作过程中的美。所以在科学教育中,幼儿探索到的不仅仅是表层的知识,还养成了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品质,同时也能够将探索到的这种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识和品德结构中去,从而成为他人格中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这样,通过陶冶幼儿的心灵,就会起到以美引善,以美育人的作用,最终健全幼儿完美的人格。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查看教师日常的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案中目标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如某个数学教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自然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对幼儿出其不意的表现经常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并紧接着发起新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分数的初步知识",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学生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寻找纸张的1/2部分,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接着再请学生将纸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向教师报告新的发现:1/4、1/8、1/16……然而,这些学生的思维始终没能超越"对折"的常规。这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折出了1/3,马上请他站起来,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该学生的回答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1/5、1/9,甚至1/27纷纷出现。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说说记号部分是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3、3/5、4/16……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正是教师的慧眼捕捉到了学生的新知识"生长点",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非常规地折纸"时,意识到并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至此,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作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如此看来,教师眼里装着幼儿的"非常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怎么做呢?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也不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笔者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苍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建构主义取向教学不是单纯让幼儿自己"建构知识"、不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学,而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不是支配幼儿学习的权威,而转变成了问题的提出与激发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氛围的维持者、教学过程的辅助者、思维深入的激发者。教师要有更开放、更包容的心胸,更灵活的沟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概念。当然,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教师所需要起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教师要根据条件的性质,在几种角色中不断切换,以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与激发者
教师要联系儿童过去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发儿童解决问题的需要,然后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师幼一起设计数学问题,能增加幼儿解决问题的自发性和挑战性。
关于乘车的讨论
老师:如果从自己家出发到博物馆去参观,每人有10元钱做路费,你打算怎样去博物馆?(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第一组:
陶陶:"老师,如果乘出租车去博物馆,需要多少钱?"
(我为他们估算了一下,从彭浦新村出发,大约需要30元。立刻就有幼儿认为只用自己的钱乘出租车是不够的。)
瑶瑶:"老师,我是不是还可以让妈妈多给20元钱?"
老师:"我们的规则是每人10元钱。"
瑶瑶:"那我和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乘,三个人就有30元了。"
陶陶:"出租车可以坐四个人呢。"
瑶瑶:"那我们找四个人一起合乘,还可以多10元钱。"
老师:"如果是你们4个人合乘,这样你们每个人只需出多少钱?"
他们算了算说,每人只需8元钱。
第二组:
圆圆:"我们可以乘46路车直接到博物馆。而且我喜欢乘空调车,只需要2元钱。"
锋锋:"现在乘空调车的人太多,我觉得普通公交车好,人少,而且只要1元。"
第三组:
杨杨:"乘722路公交车换地铁。"
寒寒:"我们走到地铁站,这样更便宜。"
欣欣:"彭浦新村的地铁还没有通车,走到地铁站太远了。"
菲菲:"我觉得先叫一辆出租车到地铁站,然后转乘地铁,这样不用绕圈子。"
老师:"请你们想一想.哪一种办法最快?哪一种办法最便宜?哪一种办法最舒适?然后选择一种你们认为最好的办法。"
让幼儿参与到问题设计中的好处是,幼儿会将生活中的经验问题融入到问题情景中来,其次幼儿有着被尊重的感觉,特别这些问题都不是常规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幼儿解题的创造性。在关于乘车的讨论中,教师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讨论,想出了各种办法分配10元钱,选择各种方法达到目的地。
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
这里的环境设计是广义的,包括幼儿学习数学的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室内外空间的分配,教学具的选择与提供、活动开展的时间与场地、人际关系的选择与搭配等。教师要从有利于幼儿广泛地接触环境,与周围世界充分互动的角度进行思考与选择。比如在区角活动中提供什么性质的材料?什么时候提供最恰当?怎样利用户外活动场地的进行有效的空间感受教学?什么性质的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更为清晰直观地表现自己的思考?
三、教学氛围的维持者
建构主义思想下的幼儿数学习要求更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幼儿可以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注、理解、通过提问或动作给予的适度的压力,获得进展时感受到来自教师或学习同伴的肯定、鼓励。教师要以更宽阔的视野、更灵活的互动技巧有效地维持和掌控支持幼儿数学学习的氛围。要采取多种方法,提供弹性与开放的建构空间,让幼儿的学习策略多元化,使目标多元化,使课堂教学、户外活、游戏、操作、讨论等方法达到一个最优化结合的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在全班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气氛,促进幼儿数学智能的迅速发展。
当一个孩子长时间在区角里尝试完成一个任务时,教师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鼓励:"看来它把你难住了,但是你要成功了!"也可以在孩子对一个数学问题发生争执时,引导孩子们,"我们为什么不亲自试一试?"或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直接问孩子:"告诉我你接下来想做什么!"从而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总之,让孩子们感到他们的合理的思考和尝试行都是获得允许和鼓励的,任何假设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验证,每个孩子对数学问题的表达在与集体和老师的沟通中部会受到真正的重视。
四、教学过程的辅助者、思维深入的激发者
教师是懂得知识结构的专业教育者,因此要能对幼儿应该具有的数学经验进行知识料构的分层分析, 逐渐引导幼儿由易到难进行学习。无论是幼儿的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在其中的作用都不仅仅是观察和等待(适度的等待是必要的)。
写电话号码
韩新宇来到"我家的电话号码"区域,他很快就写下了一些排列不规则的数字。
"这是什么?"老师问。
"这是我家的电话号码啊!"他说,"56417793。"
"我怎么觉得是21749376啊!"
"不对!"他急了,指着上面的数字,"56417793。"
"可是,你写得这么乱,怎么念都可以啊!"
听了老师的话,新宇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似乎发现了问题。
"想什么办法可以让别人容易看懂呢?"老师的手指不经意地在纸上划过一道横线。
"我帮他们排队好吗?"韩新宇问。
"好啊!不过,不要把数字宝宝写反了!"老师轻轻地点了点他写反了的数字5和9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新宇兴冲冲地拿着一张写好的电话号码跑到老师身边。
"吆!56417793,这次每个人都能看懂了!"
教师要充分照顾到个别差异,在适当的时机,通过与幼儿的"对话",帮助幼儿整理自己面临的问题,分析并了解自己的下一步发展需要,促进幼儿自己生成并决定要解决的问题,并适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充分调动和发展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性。
五、教学动态的评价者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因素。如师幼、幼幼互动的性质、材料提供的适宜性、幼儿的思维品质等。将评价与反思作为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理解幼儿数学学习过程的手段,伴随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始终。教师还要掌握一些具体的获取评价资料的技能,如现场记录、分析幼儿的作品、与幼儿交谈等。例如,教师在设计数学区角时,总是通过观察幼儿和投放的材料的互动过程获得信息。当出现问题时,她需要从教学目标、幼儿发展水平和材料对幼儿和目标的适宜性等三个角度考虑问题,获得三方面评价的综合信息,目标是否合适?孩子是否喜欢平面的材料?材料与教学目标是否匹配?并且通过与孩子的谈话,了解他的感受与体验,从而获得一定的判断,决定下一步的做法:是降低要求?是增加材料操作难度层次?还是引导幼儿进行同一难度的另一个活动以满足他的兴趣?
在集体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注意收集幼儿的口头和书面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信息,也要对自己的提问方式、交流的对象、幼儿的语言和表情中所蕴涵的信息做即时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决定下一步该引导幼儿进行怎样的活动。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要求教师有宽阔的视野,不仅要对幼儿知识、经验、能力进行评价,而且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