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这是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是优秀的检讨书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导致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学生对创新充满神秘感。
1.尊重、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对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力求态度和蔼,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另一方面要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往往是喜欢上语文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以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珍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喜爱,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喜欢老师,热爱学习,心情愉悦地参与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是啊,人都是有个性的,学生同样如此,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做有用之人,做勇于创新之人。
2.信任——给学生以创新的期待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充满信任,并通过一定方式将期望与信任传递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任、依赖和尊敬老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
如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问:“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也不知是问题深,还是学生课文学得不透,抑或学生心理拘谨,当时全班无一人举手,我很纳闷,过了一会儿,仍无人举手,于是我向一位平时很出色的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这位学生稍加片刻便举起了小手,他回答得还可以,我带头为他鼓掌,掌声一落,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争着回答,答案是各不相同,但又各有千秋。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1.引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是创造的先导,在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是无限的,它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就永远不会打破常规,冲破习惯性思维的约束,永远也不可能提出新颖、奇特、独到的见解。
2.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创造起源于什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起源于什么?一切皆源于大胆的‘质疑’。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及要点或矛盾处设疑问难,方能引发学生争论,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的积极性。
3.激发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激发学生的求异,能培养他们对同一问题探求其不同的、超常的解决方案,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开展创新学习,训练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又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单纯地进行继承性学习,不敢越前人一步,要想获得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还需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具体方法,进行创新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阅读创新阅读创新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猜想性阅读。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材料,如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某段话等进行想象,预测下面的内容。如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一自然段后,我让学生猜想:打开大自然之门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花草鱼虫,山川河流,无不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时再与原文对照,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写既在想象之中,又出乎其外。
(2)创新性阅读。是指对原书内容进行深化和再创造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在继承性阅读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原书内容吸收理解之后的发展创新过程。
2.写作创新写作创新是指突破常规思路的束缚,在作文中展现新的意态或意境。续编结尾、缩写、扩写、改写等都属于写作中的创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有效的创新训练。
(1)转换写作视角。学生作文习惯于定势思维,习惯于一样的写作视角。教师应指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从狭义走向广义。如“我的老师”,让学生查字典,进行讨论,明白使自己受到某种启发,值得自己学习的人都可以称为老师,范围广至家人、邻居、同学、陌生人,甚至一棵小草,一群小蚂蚁……不同的视角,更能反映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作文内容具有创新色彩。
(2)引导奇思异想。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象。除一般性的想象外,还应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如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会有哪些快乐,鼠猫结合的混合型动物是怎样的?如果我是外星人,一百年之后……在这些童话世界里,科幻天地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让学生有创新尝试的机会。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创新思维,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方法
1 培养小学生对疑问的质疑能力
分析创新思维的产生,其原因绝大多数都是对现实世界中事物有所疑问。如果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去讲授知识,而学生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被动接受知识,那么就不会存在什么质疑,而创新思维就更不可能产生。
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教师在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狐假虎威》时,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一只老虎,那么你是否能够识破狐狸的阴谋,怎样揭发狐狸的真面目?在讲述《太空的清洁工》时,教师又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让学生去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太空中存在垃圾?怎样减少这些垃圾?带着这些疑问,小学生们展开思考,以及鼓励引导这些小学生,从而让创新思维得以产生。
其实,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只停留在理解的肤浅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不断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讲解大榕树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那个优美的环境,思考如何才能像自由的鸟儿一样快乐的生活?培养小学生自主设置疑难问题的质疑能力,升华教学的主题。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容易在生活的认知上产生。而小学的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小学生通过自己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文知识。然而,毕竟小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小学的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让他们的现实生活与课文融合在一起,以升华小学语文的课本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火烧圆明园》时,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历史,让他们知道曾经列强侵略的事实,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如何才能避免悲惨历史的重新上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写出心得体会。
如果有的小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心得体会:“当时的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其主要原因就在与中国积贫也积弱,落后就要接受挨打,在世界上话语的权威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必须要发展壮大,在科学技术方面,在军事武器发面等等。
如今的新中国已经崛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璀璨花朵,是让祖国复兴的栋梁之才,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东方的强国。”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清楚学生的思维动态,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文知识,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挖掘课本,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對于小学生而言,生活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也尤为强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课本,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创新性地学习课文知识。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对此要重视起来。
比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若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生活,她的经历会有怎样的改变,当她到我们之间来卖火柴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在讲解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展开,让小学生去想象青蛙跳出井外的生活,它会看到的和它会想到的都会是什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小学生通过想象,可以不断形成发散思维,小学生以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去理解课文,去分析、挖掘课文,不断形成创新思维,并通过这种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而这,也正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方法。
4 创造情境,让小学生拥有求异思维。
其实,求异的思维就是一种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养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实际上,世上所有的创造和发明都离不开求异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发现全新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燃起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去寻找事物之间的不同规律,从而让小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小学教师在讲解《只有一个地球》时,就可以设置不同的话题,“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寻找一个全新的居住环境”,让小学生自主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激发思维。
可以说,这样不同思维的辩论模式的展开,有利于让学生拥有求异思维,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
1.抓文章的关键字解句子意思。
一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意思,往往都会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之中。抓住这些字、词进行品味,对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桂花雨》一文中: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就是一个关键词。 “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指沉浸,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由此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表演,假如你就是作者,会怎样缠着妈妈呢?通过表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2.通过变换句式理解句子意思。
句子中的句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疑问句、因果句、反问句等,教学中如果能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就会浅化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对理解句子内容,体会情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可以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两个句子比较着读一读,学生就会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其相通之处,并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特别是在说明文中。
如《秦兵马俑》一文,“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读完这句话,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一号坑很大,但对其中具体的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进行对比教学,如我们的教室大约60平方米,一号坑的面积大约相当于238间教室那么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的体会到一号坑面积之大。
4.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句子意思。
好好学习,遵守校纪校规是我们每个学生应该做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但我却没有做到。
首先,造成音乐课讲话最直接的原因是自我约束力差,上课思想开小差,觉得没事可做;不免相互交流,说话声音无所顾忌之时,就影响了上课。鲁迅先生说过??歌德也说??我们只有认真反思,寻找错误后面的深刻根源,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给集体和自己一个交待,从而得以进步。
这次讲话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老师的工作,又辜负了父母对我殷切希望。更让老师您为此事殚精竭虑,伤心失望??,在写此检讨之时,我深感自己的无知,后悔之极。上课不遵守纪律,决不是一件可忽略的小事!说明我没有很好的约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只有认认真真思考人生有那么多事要做,那么多的担子要挑,就没有理由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了。
虽然怀着沉重复杂的心情写这篇检讨,但还是写得不好,只怪自己才疏学浅,不能更好的运用我们深厚的汉语言文化,敬请老师谅解。为了感谢老师的淳淳教导,我一定会吸取这次教训,绝不让老师失望。请老师谅解我这一次的错误吧!
此致
敬礼!
检讨人:
20__年__月_日
老师:
您好!
我是_班学生___,今天中午在宿舍吃饭的时候与同学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并且大大出手。经过了老师的憧憧教诲,我深刻的明白了,做人要有忍让度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忍!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是我今天却没有做到,事情发生后,我非常后悔!在这里我做出深刻的检讨!
事情经过是这样,在今天中我从食堂买完饭,然后拿到宿舍吃的时候,在宿舍门口和我打架的那个学生,他跑的很快,并且撞在了我的身上,把我打的饭都弄掉了,然后转过来骂了一句"你没张眼?"我当时就火,他把我的饭弄掉了,还骂我不张眼睛,我进宿舍就把我的几个朋友喊了过来,上去就打他。最后他不服气,又去找人。然后他带了8个人来,我们只有3个人,我就进宿舍拿了3把刀出来,准备是想吓唬他的,没想到当时没沉住气上去砍伤了2个人。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我十分后悔,在这里向那2个被我砍伤的同学道歉!同时你们的医药费我来出,请你们安心的在医院养伤!
我知道现在走到这种地步已经无法挽回了,我决定亲自去医院看望那2位被我砍伤的同学,并向学校做出保证,今后再也不这么莽撞,不再学校若事。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报告学校老师,不会在私下处理。希望这次老师能够给我宽大处理!
这是我在小学阶段的第二个检讨,也是因为粗心而写的第二个检讨。我也不想让粗心这个坏毛病伴我一生。至今以来,我所做的题目中有多少是因为粗心而错的?
虽然,我相信,老天爷是公平的,但是对于一次次的粗心,我对自己也渐渐失去了信心,因为我的这个毛病始终得不到较大的改善。今年是我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而且是刚开学,我就犯下了如此大的错误,一页的六道题上,我竟只对了一道。这不仅仅只是因为粗心,还反映出我对百分数的应用掌握得还不够牢固,同时计算能力也很差,有时不是多10就是少1,或者就是漏算,比如少算本金,少算利息税,都是不可理喻的错误,是大错特错。
然而,造成粗心的根本就在于你是否认真了,是否用认真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去做每一道题,甚至一步计算或一个答。对此,我很惭愧,悔恨当时没有去好好对待作业。这些作业就像围棋的死活题一样,只要去认真对待,就会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没有什么困难会使你停滞不前。上学期,我是全班甲☆总次数第一,这次我仍然坚信,只要努力,再夺个第一不在话下。
我不要粗心,我要克服它;我不要错误,我要战胜它;我不要订正,我要摆脱它。我要不再粗心,让这次检讨成为我最后一次为粗心而写的检讨。
请韩老师原谅我!
一、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培养的初级阶段,要想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对此,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语文教师应该注意运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朗读的兴趣。小学生大都喜欢听到教师的表扬,如果老师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质量加以点评,就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朗读教学效果。
其二,虽然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差,理解能力不强,但是他们大都擅长模仿。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用自己的朗读打动学生,唤起小学生学习朗读的欲望。叶圣陶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朗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的典范,教师的课堂范读可以引发小学生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想象,激发小学生自己朗读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听录音,并对朗读过程中的重音和停顿处加以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识字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要比书写语言能力强;只有在口语语言的表达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朗读才会更加顺畅自然。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给每个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欲望,在学生学会自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之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语文朗读的连贯性。例如,对涉及多个角色人物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照课文内容进行戏剧对话表演,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训练,因此,教师应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练习课文朗读。
其次,在课堂之外,教师应该教育小学生加强与家人、同学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依据实际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把每天的学习内容和体会说给家人听,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在课外的说话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与他人的谈话交流,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纠正使用错误的词语。日常生活中谈话交流,可以促使他们在课文朗读中,把握朗读的重点,减少“读破句”的现象。
三、训练小学生朗读的基本功
朗读正确,是小学生语文朗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说话的时期,在日常说话过程中经常出现吐字不清楚的现象。为此,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小学生朗读连贯性训练,还要纠正学生在说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首先,教师应该确保学生朗读的准确性,帮助学生先理解内容,认准字,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其次,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朗读的流利性。所谓流利就是不能出现读破句、读断句和重复阅读等问题。这种朗读能力训练,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仅看到正在读的句子,而且做到在阅读当前句子的同时,看到下面一个句子。最后,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学生的朗读速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增强自己阅读的流利性,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所谓流利就是要快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一口气读下一大段内容,就是在遇到标点符号时,也没有停顿,这种朗读使得很多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都不知道文章的大体内容是什么。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朗读过程中的停顿,通过停顿的把握,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一、注重示范朗读
小学生语言模仿能力较强,都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必先“身先士卒”。
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先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发挥朗读的示范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注入自己的感情,通过以情传情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面貌世界。”如,支玉恒老师上《黄鹤楼送别》一文时就反复地示范朗读。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当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时,就能很好地融入到“送别”的情境中。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当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到邱少云身受烈火燃烧的场景,让学生产生激动和敬佩的感情。
老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获得朗读艺术的享受,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融入课文情境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采取多种措施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都想得到老师及家长的肯定,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对朗读缺乏持久性,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变换花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小学生朗读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而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读的层次性,如可采用齐读、指名读、引读与轮读、配乐、分角色朗读、自由读等。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主旨,领悟作者的情感。
1、采用齐读和点读的方法。齐读是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朗读方式,主要可以采取小组读、男女混合读、全体齐读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所谓点读,就是指名读,有针对性,为齐读做好准备。点名要注意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比例,不能总是提几个读书好的学生,以免打击其他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2、采用多媒体配乐、配图朗读。这样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把学生很快带入到朗读的意境中去,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学生更广泛的想象空间。
3、分角色朗读。小学课本中人物对话较多,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这样可以增强朗读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4、自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朗读。可以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自己私下默默地读,总之,阅读的方式很多,只要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即可。
三、创设特定情境
情境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朗读情境的创设中,可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挂图、播放恰当的背景音乐等。情境教学在朗读中恰当地运用,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想读。实践证明,老师根据课本的内容恰当地创设情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趣味。
1、运用图文对照阅读,创设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同时还可以在朗读中插入多媒体素材,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可以用多媒体展现桂林的山水静、清、绿、奇、险的独特风姿,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2、运用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加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如明朗欢快的文章,配上愉悦的音乐,就会让人自然陶醉其中;而激昂的文字配上豪放的音乐,则更具感染力。
3、通过朗读,创设情境。把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很重要,朱光潜曾说:“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朗读必须有一定的技巧,教师必须结合课文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轻重快慢、学会用声音表情达意,以求在朗读文章过程中再现文章的意境。如《月光曲》有的地方需要读得柔和舒缓一些,有的地方需要加快语速去读,最后则越来越高昂激越。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语文阅读是基础中的基础。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都有重要影响。
一、读写整合,活跃思维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两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学生唯有大量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才能保障写作顺利进行。从某种角度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体验的一种延伸与表现。
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可以加强读写整合,以此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典型的句子、一些自己的感想以及一些亲身体会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得到启发与应用。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读写相融合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归纳阅读文本的类型;书写感想或者体验、对文本阅读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深化阅读,加强学生的体验。
另外,读写结合能有效刺激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促成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拓展空间。其中有的学生是以评析的方式来阅读的,阅读的过程中在空白处进行批注;也有一些学生通篇阅读提出自己的阅读心得;还有的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阅读来指导自己在亲情方而的写作等,强化阅读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写作与口语表达等能力,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所体现。
二、个性阅读,加深理解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阅读教学目标要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也指明阅读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定位教学的起点与终点。
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加强学生作为个人对文本的不同感受与体验,以及对语言的积累与应用等。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独立的对话。这是当前比较推荐的一种阅读方式,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性格都会不一样,因此,他们阅读体验、感悟也会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在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阅读探究模式来实现学生个胜化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综合能力来选择阅读的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客观真实的认识到自我,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并尝试提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有的学生侧重体会到当时岁月的艰苦;有的学生体会战友之间的真情;有的学生侧重分析课文中对人物语言、神态以及动作方而的描写等。
在这种方式下开展阅读教学,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与讨论,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个体对阅读文本的情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理解能力。
三、网络阅读,促进飞跃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推动了教学设备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转变。当前,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网络,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而阅读拓宽了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基于网络的优势,教师可以对网络进行灵活运用,加强网络阅读教学,即以网络环境为主要平台,让学生从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在形式丰富多样的资源中获取情感体验。
例如,学习《蛇与庄稼》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蛇与庄稼之间关系相关的资料,尤其食物链方而的内容,进而再引导学生对动物与庄稼之间的奥妙关系进行分析与感受。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画出猫、田鼠、土蜂之间的关系图,并尝试独立总结事物之间有哪些关系,并掌握这些事物关系的作用是什么等,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独立掌握相关阅读信息,随之教师再开展阅读信息之间的交流活动,保障学生之间的阅读信息可以实现共享,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通过网络阅读教学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阅读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外阅读,突破积累
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征.对于课外阅读文本选择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范畴。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以我国的纪念日活动阅读文本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的,如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那么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正是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则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仔细地研读了作者季羡林的经历及当时的心境,明白了他对外国人民的敬意和怀念。因而,教学时,很好的拓展了季羡林大师的写作目的。当我把一首写给季老的颁奖词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边读边悟,从心灵深处领会了这篇文章的深远意义及作者的高尚人格。
同时,学生的认知有限,不联系背景的话,很难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阅读习惯不好这样一种现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尝试:
(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
(4)精心设计导入语一段好的导语,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将他们不知不觉的带入到教学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设下了疑问:你眼中的美丽是什么样的?文中又是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这么久?你想知道是谁能做到吗?我们赶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吧。学生带着悬念走如了文本,倾心与文本对话.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新课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开了好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会得到提高。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没有读,就不能产生语感、不能理解主要内容、句子的含义、语言的运用方法等等。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很难听到学生用心去读,学生读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四、巧妙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同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科学有效。
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1、观察法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此法适合低年级教学用。
2、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帮助她?她会冻死吗?
3、抽丝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题的题眼就适合提问,例如《童年的发现》。还有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也可以提问。
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环环相扣法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5、横向迁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质的问题。如《桂林山水》一文,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静的怎样?
6、矛盾质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说法或与已知的知识产生不协调情况去提问,一石惊起千层浪。如《再见了,亲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此处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领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感情基调。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铺垫。
五、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在执教《匆匆》一课时,范读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大胆地朗读,学生们反响很大。在抒情的朗读时,不知不觉便感受到了时间易逝,人生短暂的内涵。也利于背诵优美的文字。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执教《小草,向前走》一课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发言,不仅心生对小草的爱意,也对地球的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躯承载的是未来的重任。
这令我感动不已。同时布置一个作业:写一写你心中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阅读是写作之母,写作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获得。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一、课前预习,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
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
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
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
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自主质疑,疑中感悟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呢?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
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多读善思,品味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
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门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
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五、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 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
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激励评价,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
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