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这是石榴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石榴》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石榴》一文语言清晰,颇有美感。课文按季节变化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生产过程。第一节用简练的语言引出了文章的主人公——闻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节写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过程。第三节写石榴结果,渐渐成熟。第四节写石榴内部的状况,以及子儿的滋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感悟能力。
2.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拟人等描写方法。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写水果特点的方法。
4.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导入
(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读课题——学生读课题《石榴》
(二)请大家打开课文,让我们踏着季节的脚步,跟随作者,去山东枣庄,
一起走进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二、精读训练
(一)师:快速阅读课文2——4自然段,说说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石榴圆。喜欢它的什么?(为什么喜欢)
学生读后交流,老师提炼板书——春叶绿;夏花美;秋果趣(如果学生一下子概括不出来,就打个?说:待会儿,我们学习这一段课文的时候再来想这个词)
师评价:我们班同学读书的本领真大,读了一遍就能抓住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了!
(二)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夏天的石榴花好不好?(课件图片欣赏)
1.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美了)
2.是呀,一个字——美!这么美的石榴花作者是怎样来向我们介绍的呢?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中写石榴花的这几句?
3.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谁还想读?
4.读了这几句,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石榴花?(让学生多说一些)
(1)我看到了火红的石榴花。
(2)我看到了密密麻麻的石榴花。
(3)我看到了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
5.师:你觉得什么样的石榴花最美?
生:火红的石榴。
出示句子:
6.师:看一看,这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读一读,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更美?为什么?
生:火红是像火一样红,红得都快燃烧起来了。如果只是红的,就没那么红,那么美了。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火红”这个词用得真好。请你把书上的这一句读一读。谁能够读得再红一点?(再指名读这句话。)
师引读:这些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说。)
师:请大家再到书上去看一看,你还觉得什么样的石榴花很美?
生: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很美。
出示句子,请你读一读。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喇叭吗?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让我们一起来吹一吹吧!你吹的是什么曲子?(全班吹喇叭)
师:哇,多可爱的石榴花呀,好热闹的石榴园呀,我们再来读一读。捧起书,让我们一起把夏天的石榴花连起来读一读!
(三)师: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
秋天的石榴园,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秋天的石榴园什么最吸引你?(生自由轻声朗读。)
生:小石榴。
师:为什么呢?
生:很有趣。(板书:趣)
师:什么地方写得最有趣啊?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生:“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师:是吗?有趣在哪儿呢?请大家看——(图片),听——[播放笑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熟透了的石榴裂开了,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话,哪句写得更有趣?为什么?
生自由比较说。指名读。读好。
师:为什么读了这一句我们会觉得这么有趣?小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自由说。
师:原来作者是把石榴当成人来写的,才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有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齐读)。
师:还有哪一句也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的?
[课件出示]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指名读。)有趣吗?
师:你们看,这是两大片绿黄色的——(叶子)?(师两手舞起,像两片叶子)哪个小石榴来扒开叶子?
生过来表演。
师:小石榴,你在里面感觉怎样啊?你想看什么?哎呀,你为什么这么着急?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你想向人们报告什么喜讯?……(扒开后)哇,你看到了什么?快向人们报告你的喜讯呀!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谁能读得再急切一点?调皮一点?喜悦一点?
师:多有趣多快乐的石榴娃娃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石榴成熟了是这么的可爱,这么的有趣。它是怎样长成的?
[课件出示]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师:请把这句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找出来。
[课件出示]先是逐渐最后
师:如果老师把“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红、一半黄这几个颜色词语换一换位置行吗?为什么?
师:原来作者是根据石榴成熟的顺序来写的,不能随意调换。谁能把这种成长的变化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师:石榴的果实真是太可爱,太有趣了,我们一起把这小节读一读吧。
(四)欣赏了石榴花,看了石榴果,想不想尝一尝?作者是怎样品尝石榴的呢?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生默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说清楚顺序。可以用上表示顺序的关联词“先……然后……最后……”
生:先剥开外皮,然后看看子儿,最后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尝尝味道。
师:小作者剥开石榴的外皮,就开始仔细地观察,(板书:看)
我们看!
[课件出示石榴子图]
师:你看到的石榴子儿是怎样的?
生:一颗一颗靠在一起,很亲密。——紧偎。颜色——红白相间。看上去很透明——晶莹
师:说得真好!下面就要尝尝它的味道了!(板书:尝)
请生品尝。
师:什么味道?
师:这就是酸溜溜,甜津津。
师:感觉怎样?
生:很爽口,很清爽。
师:作者也写出了自己品尝后的感受。(板书:感)现在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品尝一下美味的石榴。[出示图文]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
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段话有滋有味地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师:作者就是这样品尝石榴的,(指板书)先仔细地看,再细细地品尝,最后还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都是抓住了石榴的特点来写的。(板书:特点)我们平时也吃过很多水果,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今天回到家同学们也先观察一样你最喜欢的水果,再尝尝它的味道,然后写下来,好吗?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三、小节全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石榴在你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最后,让
我们再一次地欣赏全文!捧起书,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石榴,齐——
(欣赏课文。)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一、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多媒体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2至4自然段,设计了一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画面,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花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对石榴果的有趣能身同感受;第三次是通过情境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石榴娃娃的心情,并意会到其中的乐趣。
二、表达中领悟:
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我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看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活泼可爱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三、观察中学法: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石榴子儿的样子,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一颗紧挨着一颗,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联系学生们的生活体验,问他们吃过石榴的说说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体验,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加深朗读。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于是,我拿出一个桔子,请学生仿照作者写第四自然段的方法:先看再尝最后写下感受,介绍桔子果肉的样子、颜色和味道,学生说得很精彩,并当堂写了一段话,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状物类记叙文,因此,学习的地位和意义很重要。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的角度看,都不可小觑。
二、学生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状物类记叙文,在此这之前,学生对记叙文已有一定了解-——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而且,小学也学过一些简易的状物散文;同时,学生对借物抒情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因此,本类文章的学习可在此基础上进行。
当时的写作年代、社会背景离现在的中学生已远,而这又是理解本文主题的一个关键,因此,要重视这一点的设计。
三、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
了解石榴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熟读课文品味本文生动而又精美的语言从而把握石榴形象,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石榴之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作者所言之志,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四.教学重点及突破:
如何描写石榴特征及其所运用的描写方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对刻画石榴形象的作用。让学生在反复读文本的过程中体味石榴特点及语言的运用。总之,通过抓关键词,多读来把握石榴特征;通过议论与点播相结合来领悟情感与主旨。把学习领悟的主动权和动力交给学生。
五.教学难点及突破:
情感的把握及作者在石榴身上赋予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联系背景帮助理解,通过练习运用巩固。
六.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学习领悟理解。
第二课时:拓展探究。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从作家和文本中学习所状之物特点、情感及写法。
七、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石榴的资料;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可上网查询,也可到图书馆查询。
网址推荐:
书目推荐:诗集《女神》《星空》等,特别是诗歌《天上的街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八、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状物类记叙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这也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阅读郭沫若的作品,因而了解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激发兴趣,降低难度。
2、教学方法的确定:读悟与讲议相结合,以读和议带动悟与讲。
3、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以读带动理解;以讨论带动学习。
九、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吃过石榴吗?谁来描述一下,石榴是什么样的?你留心过石榴的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散文去全面感受石榴的美。
(二)交流课前准备情况:
老师准备了一首郭沫若的诗歌,请大家欣赏看看(出示演示文稿2——《天上的街市》)。
你了解了作者的哪些情况?本文写于什么时候?当时有没有坚持抗战、不怕威压的人?
(三)是呀,环境再残酷,也不能吓倒所有人;同样,残酷的环境也不能吓倒所有的花。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反复读课文并结合演示文稿,了解石榴的特征。
1、听朗读(出示演示文稿4——朗读录音),思考:在作者笔下,石榴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听出了石榴的什么特点?(说到哪一方面也行)
在如火的五月,那么多花都抵抗不住太阳的威力,石榴却开得如此美丽,多么可爱的花呀。
2、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段,讨论(出示演示文稿5、6——石榴整体图):
①“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
②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自己小声朗读第2至6段,思考: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作比较得出什么特点(出示演示文稿7至9——枝干与叶片图)?突出了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情感?
4、讨论:石榴的花最可爱是针对什么来说的?石榴的枝叶可爱吗?花呢?(最可爱)
那么,作者要描写的重点放在哪一部分上?
5、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花的呢(出示演示文稿10-12:花的图片)?
点播:
①第三段中作者把石榴的花比作夏季的心脏,像吗?从外形和色彩来看看。请同学们看看图片上的石榴花,像吗?
②为什么说小茄形的骨朵是一种奇迹呢(出示演示文稿13-20:花骨朵的变化)?在作者眼里裂开后的骨朵像什么?你觉得呢?为什么花瓶还是红玛瑙的?
③你能描述单瓣的花的那段妙幻的演艺吗?由安普剌变为金罍,你能画出来吗?
学生画后再出示相应的图片(出示演示文稿21-28:由花到果的过程),加深理解。
④到了秋天,石榴的果实有什么变化(出示演示文稿29:裂开的果实)?拟人的修辞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⑤石榴的子粒像什么(出示演示文稿30、31:子粒)?这样的皓齿有什么特点?作者喜欢它吗?从哪里看出来?
6、抽读课文第七段,讨论:
①作者再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有什么更丰富的意韵?从内在的精神与品格来看看。
②这与作者喜欢夏天有什么关系呢?
请注意“更”字突出的意味。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点播寻找本文的情感线索(出示演示文稿32:赞——画——再赞):
1、文中哪些语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情感?找出关键词。(最可爱、更喜欢)
2、作者在刻画石榴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又流露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呢?请找出关键句子。
枝干与叶片:这风度实兼备了……之长,而舍去了……之短。
花:最可爱的……,……毫不辟易……。……已够……,……更为…………更有……妙幻的演艺
果实与子粒:……忍俊不禁…………透明光嫩……还看见过吗?
3、请同学们将这些好词好句齐声朗读一次(出示演示文稿33)。课后请将这些好词好句摘录在卡片上,好吗?
(五)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本文语言的美,让我们再完整的感受一次全文的美。请有感情地再读全文。
读了本文之后,你发现了石榴哪些方面的美?你最看中的是哪一方面?
①枝干、叶片、花、果实、子粒的美——花的美
②外在形态的的美与内在精神的美——内在美
(六)这就是可爱的石榴,你是否也喜欢上了这五月火红的石榴了呢?作者是怎样把石榴刻画得如此惹人喜爱的呢?课文恰当地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觉得作者想通过对石榴的刻画与赞美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目的?请结合背景谈谈。
作者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为什么要通过石榴来表达呢?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种写法同学们在其他的哪种体裁、哪些篇目中还见过,请举出两例来。
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我爱家乡的杨梅》、《咏梅》
(七)现在我们已领略到了美丽的石榴的风度,让我们以一首五言古风结束全文吧!齐读诗歌(出示演示文稿34)。
古风五月石榴
杨槐撑华盖,桃李结青子;
残红倦歇艳,石榴吐芳菲。
奇崛梅枝干,清新柳叶眉;
单瓣足陆离,双瓣更华炜。
热情染腮晕,柔媚点娇蕊;
醉入玛瑙瓶,红酒溢金罍。
风骨凝夏心,神韵妆秋魂;
朱唇启皓齿,灵秀瑶台妃。
(八)总结:
郭沫若的散文不同凡响。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人无法不着迷。
郭沫若散文的特殊气势、韵味与魅力,仔细阅读方能更好地体会。如果能经常重温,定将“身心获益匪浅,文笔增华有望”。
(九)拓展练习(出示演示文稿35):
是呀,万物皆有灵性,草木也有情感。请用我们明亮的双眼去发现他们,请用我们灵动的笔去描画他们。象郭老一样用火红的石榴去打动每一个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3.体会文中优美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自学指导:
要求: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三、自学检查。
1.重音要读准:
枣庄郁郁葱葱喇叭子儿玛瑙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叶
夏天花
秋天果
四、指导精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的词语。
2.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继续精读课文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3.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5.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
体会“晶莹”的意思。
6.齐读这一自然段。
7.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三、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石榴
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样子:有的……有的……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3、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教学方法:
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编写日期:
执教日期:
总序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
2、简单介绍作者及散文的艺术特色。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石榴图片或实物)
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曲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
1、听准字音。
争妍(yán)斗艳奇崛(jué)枯瘠(jí)犀(xī)利
琢(zhuó)安普剌(lá)金罍(léi)盎(àng)然
皓(hào)齿丰腴(yú)
2、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四、整体感知,初步分析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1、学生默读课文,可在文中圈出标志性语言,理清课文的情感脉络。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一段。
(2)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
3、欣赏石榴的美,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6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1)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柳的叶。
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可通过展示石榴树的图片,和梅柳图片相对照。也可结合学生学过的诗词,了解梅柳的特征,品读富有文采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石榴的枝叶美,体会作者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中流露出的对石榴枝叶的赞美之情。
(2)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淫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4、自由朗读第2——4段,仔细体会作者借石榴来写自己的追求与理想的写法。
5、男生朗读第2段,要求读出石榴枝叶的神致气韵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女生朗读第3——4段,要求读出石榴花热烈向上的个性品质及作者喜爱且敬佩的情感。
五、结束语
石榴的美表现在它的枝叶、花朵、果实,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也逐渐感知到石榴花浓烈的热情,更让我们领悟到日渐翻红的骨朵也是生命的奇迹,也许你已经不自禁地随作者一起深爱了这夏季的宠儿吧,也许你还在期待石榴更摄人心魄的美丽吧,大家且把这份愉悦与希冀存在心中,下一课再来分享果实的甜蜜。
六、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新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想想它有哪些你喜欢的特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